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解读
道德情操论

第一卷 论行为得体 第二卷 论功过,或奖惩对象 第三卷 论我们判断自己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及责任感
1
第四卷 论效用对认可情感的影响
第五卷 论风俗与风尚对道德上认可与否的影响
第六卷 论美德的品格 第七卷 论道德哲学体系
书籍评价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 才 知 道 “ 利 他 ” 才 是 问 心 无 愧 的 “ 利 己 ” 。 ——[美]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米尔顿·弗里德曼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相对忽 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 操 , 从 而 曲 解 、 误 读 了 亚 当 · 斯 密 学 说 。 ——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阿马蒂亚·森
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
13级人力资源管理 马辉平
作者介绍
亚当·斯密 (1723-1790)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 伦理学家。亚当·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 情操论》和《国富论》,前者为伦理学著作,后者为经济 学著作。
道德情操论
1.什么是道德情操? 在亚当斯密生活的那个时代,“道德情操”这一短语,是用来说 明人(被设想为在本能上是自私的动物)的令人难以理解的能力,即能 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 2.写作目的:解释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主要是追逐利润的资本家 ﹞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尤 1 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从而建立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而有 规律的活动。 3.《道德情操论》阐述的核心问题就是: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怎样 控制他的感情和行为,以及怎样建立一个有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这些 准则有的是成文的规定,有的则属于行为约束的“软制度”,后者在很 大程度上就是亚当·斯密所认同的道德情操。
【经典导读】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经典导读】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
1723年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172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并于1704年被选入牛津大学深造。
历任爱丁堡大学讲师、格拉斯哥大学教授以及爱丁堡关税局长等职位。
其一生奉献了两部经典:《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前者为伦理学著作,使其享誉学术界,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MoralSentiments)是一部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根源的伦理学著作,以此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评价,从而最终揭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该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书中向我们解释了关于人类情感与行为的诸多道德原理,其主要围绕七个方面展开:一、关于行为的合宜性问题斯密认为看一个行为是否具有合宜性,更应该看行为后面的情感以及动机,而不是表面的行为。
“行为的合宜与否,或者说是端正的得体还是粗鲁下流,全在于行为根源的情感以及引发情感的原因或对象是否合适,或是否比例相称”。
具体来说,首先,人们是通过同情、彼此同情、他人的情感与我们是否相符合、喜欢可亲可敬的美德等合宜感来判断一个行为的合宜性的。
斯密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阐述:1、很多时候,虽然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到别人的感觉,但是我们“通过设想或想象我们身处那样痛苦或贫困的处境,也会激起同一种情绪”。
我们会想象受难者的难处,把自己置于对方的情境中,来体会对方的情绪,从而产生同情感,但同时斯密也提出,并不是所有的感情都会引起同情,例如一个发怒人的行为,在不了解原因是什么的前提下,人们更倾向于表达反感的情绪。
2、我们更希望别人的心里的情绪与自己相一致。
对于《道德情操论》的看法

对于《道德情操论》的看法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他还提出关于情感适宜性的原理: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
因为相互同情的愉快,为了产生一致的情感,如同天性教导旁观者去设想当事人的各种情况一样,天性也教导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去设想旁观者的各种情况。
正是在这两种努力,即旁观者的努力、当事人的努力,确立了两种类型的美德;旁观者的努力中建立起和蔼、公正、宽容等美德类型,当事人的努力中则建立起崇高、庄重、自制等美德类型。
当然,与美德相对负性的冷漠、鄙俗、下流品行等则确立于对上述“适宜性”努力的失败、甚至反动。
现在我就是简单的谈谈他个人对人性道德情操的看法。
斯密他提出了自己对激情的看法。
关于他提出的激情的“适宜性”我个人认为是非常的复合人性。
从内心情感同激起它的原因(或对象)之间的关系来研究——适宜(庄重有理)与不适宜(粗野鄙俗)。
向我们能够从肉体产生激情,从各种倾向和各种习惯产生激情,从自己对别人的态度中产生有好货不友好的激情等等。
这种种激情都是会对人产生不同的驱动作用,就是人的行为产生之后旁观者就是会对此评价,并判断是否在他本人的限度之内。
有时候我们往往对他人的种种行为表示赞同,表示欣赏,表示憎恶等等,这就是斯密所说的激情的“适宜性”。
关于对优点和缺点斯密表达了他自己对此的看法。
他认为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
关于优点是对行为者情感的直接同情和对从他的行为中受益的那些人所表示的感激的间接同情,关于缺点就是对行为者感情或动机的直接反感和对受难者的愤恨表示间接同情。
对《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关系的理解

对《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关系的理解《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并称两部最具影响力的哲学著作之一,两部著作都是由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撰写,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问题。
《道德情操论》以合乎道德的行为来探讨人们对于善恶的概念,斯密提出了仁爱的原则,认为个人的行为及行为的结果都是道德上最为重要的,因此,斯密认为要有道德的行动,就必须有一种仁爱原则,即以仁爱为衡量标准,做得对和利他才是道德的行为。
而《国富论》则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国家财富和政府管理。
斯密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国家的繁荣不仅仅是由货物的流通,企业的发展,政府的行动和财政政策等因素来决定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效的金融体制的运行和政府的正当管理,以促进国家的发展。
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斯密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问题,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从《道德情操论》中可以看出,斯密提出的仁爱原则,即要有道德的行动,就必须以仁爱为衡量标准,做得对和利他才是道德的行为,因此,斯密的仁爱原则可以用来衡量政府的行为。
例如,政府应引导和管理企业,遵循仁爱原则,努力保护普通老百姓,不去抢夺或剥削他们。
此外,从《国富论》中可以看出,斯密认为国家的繁荣不仅仅要靠货物的流通,和企业的发展,还要通过有效的金融体制的运行和政府的正当管理,以促进国家的发展。
在这里,斯密的仁爱原则也可以被应用,政府应当以仁爱原则来管理国家的金融体制,以确保游戏规则的合理性,避免国家财富只惠赖少数富裕者。
同样,斯密认为,要实现仁爱原则,就必须要有效的执行机制,以确保大家都能得到正当的道德待遇,在这里,政府应当努力建立一套公正的社会管理体制,实行公平的司法和税收制度,以便确保人人受益。
因此,可以看出,《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提出了仁爱原则,而在《国富论》中,则以仁爱原则来衡量政府的行为,以避免国家财富只惠赖少数富裕者;两部著作都指出,仁爱原则必须要有有效的执行机制才能实现,且必须要有一套公正的社会管理体制,实行公平的司法和税收制度,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德情操论》七篇内容

《道德情操论》七篇内容《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所著的一本经典伦理学著作,全书共七篇。
以下是各篇的大致内容:第一篇:同情心本篇主要阐述了同情心作为一种天赋本性的重要性。
斯密认为,同情心是人类天生的一种情感,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处境。
同情心是人类社会和道德生活的基石,它促使我们对他人的痛苦和困难伸出援手。
第二篇:优点与缺点本篇主要讨论了对优点和缺点的感知。
斯密认为,优点是指那些能够激发我们赞赏和尊重的品质和行为,而缺点则是指那些引起我们不满和批评的品质和行为。
斯密认为,我们对优点和缺点的感知并非完全主观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
第三篇:评判自我与他人本篇主要阐述了人们如何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以及如何评价他人的情感和行为。
斯密认为,自我评价往往比他人评价更为宽容,因为自我评价时我们会忽略自己的缺点,而夸大自己的优点。
同时,斯密认为,我们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受到偏见和成见的影响。
第四篇:效用与赞同本篇主要讨论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斯密认为,效用是指一个事物对人类生存和幸福的贡献程度。
当我们看到一个有用的事物时,我们会对其产生赞同的情感。
同时,斯密认为,人们对美和丑的看法也受到效用的影响。
第五篇:习惯与风气本篇主要阐述了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斯密认为,习惯和风气对人们的道德判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道德的认知和理解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习惯和风气的作用。
第六篇:美德的品质本篇主要讨论了美德的品质及其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斯密认为,美德是指那些能够使个人成为更好的人的品质,如诚实、勇敢、节制等。
这些品质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增强个人的幸福感。
同时,斯密也强调了自我控制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控制是实现美德的关键。
第七篇:道德哲学体系本篇主要论述了道德哲学体系的构建。
斯密认为,道德哲学体系应该以人类天性为基础,以同情心为核心,以美德品质为目标。
同时,斯密也批评了一些传统的道德哲学体系,如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体系和以康德为代表的义务论体系。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一个当代解读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所述个体行为表现的一个解读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系学系赵亮朱宪辰摘要情感和寻求增进个体幸福的推理,及由此驱动的行为,都是斯密对人类个体共性行为基本特征的观察和假设。
通常趋利的经济人假定所遇到的经验挑战,例如受情感、同情等情绪支配,可以通过多年来人类学、神经科学、演化心理学的工作,予以解决。
因为社会交换及一系列相伴随的认知计算程序、道德判断的决策规则是自然选择过程赋予人类的共同适应性特征。
个体的认知程序机制通过各种特定生态变量,不同的决策规则能够以一种符合自然法则的方式被启动。
自1759年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第一版面世以来,人们不断将该著作与他的《国富论》相对比,逐渐形成“斯密问题”之说,即:从个体的行为表现上看,个体既从事最大化自己利益的行为(即“经济人”的行为特征),同时又表现出情感偏好(即人本主义意义的“情感人”)。
这种似乎矛盾的现象引来后世广泛争论。
然而,当代众多学科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所揭示的证据逐渐汇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以往争论“斯密问题”的无论哪一方,其对个体行为问题的解释都是不充足的。
因此,有必要基于当代跨学科研究成果,尤其是基于各经验学科、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对《道德情操论》以及“斯密问题”予以重新解读,以利于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这也是对亚当.斯密的最好形式的纪念之一。
1.《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对人类个体行为的基本观察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观察了作为人类普遍现象的情感行为表现,提出了下列他认为几乎无须实例来证明的事实——不证自明的普遍的人类共性:(1)存在着某种个体行动前的活动过程特征,该特征是个体共有的(尽管表现程度上个体有所差异),该过程在人类普遍意义上是“理该如此”的。
(2)这种特征的经验表现过程,用当代语言基本可表述为“信号接收——模拟处理——效用评价——感受反应”。
其中:在信号接收环节,能够成为信号的包括“情景、缘由或他人的感受反应”;在模拟处理阶段,可以表现为能够进行“理性”逻辑推理、运算、预算、预见等的仿真处理器(包括自己模拟行动方案的反馈结果)。
论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

论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18世纪苏格兰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他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中提出了同情理论,该理论深刻地阐述了人类情感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论述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同情理论是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同情心,即对他人的痛苦和快乐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同情。
斯密认为,同情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的行为,在人类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共同体感。
同情心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同情心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
斯密认为,人们通过同情他人的痛苦和悲伤,体会到他人的感受,从而进一步产生热忱、慷慨和仁爱之情。
同情引导人们努力减轻他人的苦难,并促使个体追求公平和正义。
同时,同情心也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产生重要影响。
斯密认为,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是建立在人们对彼此痛苦的同情上。
他指出,人们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从而在行动中考虑到公共利益,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
这种合作心态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有助于维持一个正常运转的社会。
此外,斯密的同情理论还有助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交往。
他通过关注人类情感和行为模式,揭示了人们在决策和行动中的心理机制。
他认为,同情心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同情感受来决策和行动。
斯密的同情理论为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然而,斯密的同情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同情并不总是导致道德行为,有时甚至与自私行为相矛盾。
他们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选择只关注自己或狭隘的群体利益,而忽视他人的痛苦。
因此,同情理论在解释人类行为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总之,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情感、道德行为以及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同情心作为一种本能和天性,不仅塑造了人类的道德行为,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英国作家亚当_斯密著作《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英国作家亚当·斯密著作《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导语:《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以下是XX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英国作家亚当·斯密著作《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不读《国富论》不懂个人的致富之路、国家的富国裕民之道;但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国家更公平正义。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不可分离的,正如温总所言: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
——佚名本科攻读经济学,导师曾推荐我读《国富论》,那个时候我知晓了自由经济学之神——亚当?斯密,而这本被奉为“经济学圣经”的巨著却让年幼的我嗤之以鼻,其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利益观固然有其道理,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点道德与情感的气息。
读硕士的时候在人大学行政管理,刚刚涉及到行政伦理学,正好温总来人大的时候曾向我校学生问及是否读过《道德情操论》,好奇心驱使我接触到亚当?斯密的这本巨著。
静心潜读,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殿堂,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
这时,我才意识到只读大师的《国富论》会曲解大师的本意、误读大师的思想。
《国富论》说的是经济人,而《道德情操论》说的是道德人。
它从道德的高度,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和德性论,其中包含道德准则与道德评价的共同标准以及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强调。
亚当?斯密指出,同情是人的本性,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将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事情的牵挂,即是同情。
其实,亚当?斯密是说,同情(利他)与利己都是人的天性。
所以他指出,惟有当整个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时,社会才会和谐、安定与进步。
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机制一定要用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情感来协调,人们之间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通过人的这两种天性来达到“利益的天然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它的表现形式是:和蔼可亲和令人尊敬,仁慈和正义;正义比仁慈更重
要。
美德的内涵(续)
• 在没有旁观者情况下,通过自己心中那个“公正的法官”,即设想中的旁观
者的感受来确定自己的言行举止。
• 在这种情况下确立的个人美德,首先是“有良心”,其次是“有责任感”。 • 有良心,表现在“人道、公正、慷慨大方和热心公益,包括见义勇为和为国
• 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关系的演变;思想观
念和道德理念的变化。当时较有影响的理论观念:谨慎 美德论,仁慈美德论,极端利己主义论,合宜美德论等。
评“谨慎美德论”
•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谨慎是一切美德的根源和基本要
求。所谓谨慎,指的是小心、勤奋和慎重。
• 斯密强调美德是实际的智慧和实际的品质,是获得安全和利益的最可靠
• 孟德维尔把每种感情,不管其程度如何以及作用对象是什么,
统统说成是受到虚荣心的驱使,因而都是邪恶的,这是其大 作《蜜蜂的寓言》的大谬所在。
评前人的“合宜美德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及斯多
葛学派创始人芝诺等人观点属于合宜性学说。
•认为美德存在于行为的合宜性之中,或者说存
在于感情的恰如其分之中,人们根据这种感情 对相关对象采取行动。
• 斯密对斯多葛学派所鼓吹的宿命论不表赞同,更不愿意肯定该学派所说
的心甘情愿去死的说教(上天要你死,你就觉得自己该死,并为此感到 幸福)。他认为这是对美德的亵渎。
亚当·斯密的合宜美德论
• 合宜美德论是亚当·斯密的道德观的核心。 • 高尚道德情操或美德,既不应是绝对利他,更不应是极端利
己,而是利己和利他的结合。这种结合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 的表现就是“合宜性”。
捐躯。还表现在谦虚谨慎和对自己感情的自我控制。
• 有责任感,即对一般行为准则的尊重,它应当体现在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包括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朋友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和国家之间等 等。
几点启示
•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既不是单纯利己主义,也不是单纯利他
主义,而是合理利己诉求和高尚利他精神的结合。
• 合宜性即有关各方感情和行为的和谐一致;它表现为当事者
的感情或感受与实际存在的或想象中的旁观者的感情或感受 的一致。
这种“合宜美德论”为什么正确?
• 因为它是由人的本性(利己和利他)决定的。 • 还因为这种道德观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
必须适应他由以生长的那种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在一种需 要互相帮助的状况之中,同时也面临相互之间的伤害。
• 与其他各种道德论相比,“合宜美德论”最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其
核心是倡导当事人与旁观者的感受的一致,当事人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言行一致。
• 合宜美德主要体现为:正义与仁慈,良心和责任感等。 •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
评前人的“合宜美德论”(续)
• 斯密认为,这样理解美德本质是对的,但该论对美德内涵的理解不全面。
他们推崇那些高尚的、庄重的和令人尊敬的美德,自我控制和自我克制 的美德(坚忍不拔,宽宏大量,不为钱财所左右、轻视痛苦、贫穷、流 放和死亡等这种肉体上的不幸),却很少强调和蔼可亲、温和、仁爱。 斯多葛学派甚至认为这些是缺点。
• 他们认为仁慈或仁爱是行为的唯一规则,美
德存在于仁慈之中。自爱从来不会成为美德 的节操,它一旦妨碍众人的利益,就成为一 种罪恶。
“仁慈美德论”的局限性
• 斯密认为,不应把仁慈看作行为的唯一准则,事实上,对我们自己个人
幸福和利益的关心,在许多场合也表现为一种非常值得称赞的行为原则。
• 他还认为,仁慈论以最大热情来培育和鼓励较温和的美德时,似乎完全
繁荣昌盛的力量,因为人们都在努力满足彼此之间的欲望和虚荣。私人的恶 德,是公众的利益。
•
斯密斥之为“放荡不羁的体系”
• 孟德维尔把虚荣心说成是所有公认美德的根源。斯密则指出,
应当认识到,虚荣是一种轻浮的欲望,仅凭想得到荣誉和尊 敬的欲望,就想实际地得到荣誉和别人的尊敬,也不管自己 是否真的具有这种资格和条件。虚荣是人类最浅薄和最低级 的激情。
忽视了更为庄重的和更值得尊敬的品质,甚至不把它们称为美德。它把 那些只以个人利益为目的的行为看成是更坏的东西,认为它会削弱仁慈 的美德。它还断言,当谨慎只是用来增进个人利益时,决不能看成是一 种美德。这就太过分了。
孟德维尔的极端个人主义学说
• 一,孟德维尔将人性自私论发挥到极致。他认为,人既是一种精明的动物,
亦是一种格外自私而顽固的动物;他认为,不存在关于财富及权力的道德美 德,一切行动都起源于利己心,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消灭人类的这种利己本性。
• 二,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自私本性或虚荣心。他认为,每个人都力图得到他
人的承认,正是这种社会需要产生了道德的伪装和道德生活的准则。
• 三,个人劣行即是公共利益。他认为,通常各种所谓恶德其实是使整个社会
• 在出于热爱、感激、友谊和尊敬而相互提供了这种必要帮助的地方,社
会兴旺发达并令人愉快。所有不同的社会成员通过爱和感情这种令人愉 快的纽带联结在一起,好像被带到一个互相行善的公共中心。
美德的内涵
• 具有最完美德行的人应该是既能控制自己自私的原始感情,又富于同情
心的人。
• 在有当事人和旁观者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别人的感情和自己的感情是否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解读
亚当·斯密(1723-1790)
《道德情操论》
1759年初版 1761年二版 1767年三版 1774年四版 1781年五版 1790年六版
《道德情操论》创作初衷
• 回答时代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应该树立怎样
的道德观和美德观,人们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为人 处世,应该遵行怎样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和最机灵的手段,这些智慧和品质决不仅仅在于谨慎小心之类,更不仅 仅在于将欲望和厌恶的对象都归结为肉体的痛苦和快乐。
• 斯密认为,谨慎美德观以最大的热情鼓励慎重、警觉、冷静和明智的克
制的习性,却低估了温和的值得尊敬的美德。
评“仁慈美德论”
• 仁慈美德论是晚期柏拉图主义信条,也为古
代基督教会的神父和近代神学家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