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1001 徐香 100204136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

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最终制成了剩余价值理论。本文从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和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三个方面做出理论分析。

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剩余价值

第一部分:

一、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完成,在此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并不断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二是无产阶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损,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勇敢的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斗争,以争得自身利益,因此社会革命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并加以合理的创新,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二、劳动价值论理论内容: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主要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一)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马克思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分析,提炼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它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只在使用和消费中的得到实现,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多少反映了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即商品必须是凝结人类劳动切对人们有用的价值的产品,否则就不可以称之为商品。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马克思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这一理论强调和认可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它来源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来源于马克思对劳动大众的关切和重视,与他一贯地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方法一脉相承,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精华部分。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是生产使用价值。

(三)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并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这部分主要是理解劳动价值论中“价值”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和实践的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虽然是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遗产的基础上得来的,但对价值概念的内涵却给予了极大的丰富和创新。

(四)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人类从事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基本经济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五)货币的产生和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所遇到的现实性挑战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创立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世界经济结构和中国的社会现实都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之下,它也似乎没有失去它的实践性价值,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上。同时它也遭遇到多方面的挑战,我们应该正视挑战,积极的应对挑战,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劳动价值理论,合理的继承创新其理论内容,以此做到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合理运用。

第一、时代环境不同,引发人们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思考。劳动价值理论所产生的经济环境是工业化进程中的蒸汽机时代,当时的经济和科技还比较落后,人口劳动对生产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今,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大大的提高了,因此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大大增强。人类劳动已经不是快速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劳动价值论的作用是否使用今天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引发了人们深刻的思考,也使理论受到了挑战。

第二、社会阶段不同,是否适用受到挑战。马克思当年所处的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初创阶段,更方面还很不成熟,而今,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在世界上存在了八十多年,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不仅使得商品经济依然存在,而且不断的发展,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将会长期存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如何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很值得研究和探索。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特殊情况。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行过预言,但是没有预言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当前所处的阶段在马克思理论中是一段空白。在这个阶段中,有很多独有的特殊情况,如马克思的年代,科技工作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因此,如何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国情的运用,从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四、经济全球化浪潮对此的挑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虽然十分了解世界贸易和国际市场的作用,但是他在第一卷对劳动的分析上,基本上舍弃了国际市场的作用,但是今天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冲击着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和交换活动。所有的这些情况都证明了一点,即时代发展了,很多具体的情况都在改变,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对劳动价值论的思考和探究。

第二部分:

一、剩余价值论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世纪40年代为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为全面确立阶段。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的体现。

第一、资本的惟一冲动是获得剩余价值。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资本家必须在市场上找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并在自己的企业中把购买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力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同时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因为和其他商品的卖者一样,劳动力商品的卖者在实现劳动力的价值时,必须让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资本家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劳动力一天的使用价值即一天的劳动就归他所有。这样,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相应地,工人的工作日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工人再生产出由资本家用工资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工人生产出剩余价值。

第二、资本家的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不变资本购买的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增大价值量,不生产剩余价值,只是为雇佣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并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提供条件。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生产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的产物。只有可变资本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使用价值是价值增殖的手段,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划时代的伟大功绩。恩格斯、列宁都曾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给予很高评价,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在现实经济的运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会生产力水平越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少;而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则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多。故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第二、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准。

人的贡献大、影响显,则人生价值便大。而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则贡献便越大,影响便越显著,故人生价值便也越大;相反,如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少,则贡献便越小,影响便越轻微,故人生价值也越小,如不能为社会创造任何剩余价值,则人生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