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给水系统的供水对象

合集下载

给水系统设计供水量的组成

给水系统设计供水量的组成
给水系统设计供水量的 组成
用水量的组成
一、用水量的组成
3
城市给水系统的设计供水量由哪些部分组成?(相当于怎么计算出设计供水量的值?)
第一部分:(城市规划期限内)城市给水系统供给的用水量的总和,应满足其服务对象的下列各项用水量(一般 而言,城市给水系统仅能供给城市用水量的一部分,即第一部分)
(1)综合生活用水量(包括居民 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
(农业灌溉)
(水产养殖)
一、用水量的组成
9
总结如下表:
第一部分:(城市规划期限内)城市给水系统供给的用水量的总和,应满足其服务对象的下列各项用水
量(一般而言,城市给水系统仅能供给城市用水量的一部分,即第一部分)
城 (1)综合生活用水量(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 (2)工业企业用水量(包括生产用水量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量);
市 (3)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
用 水
(4)管道漏损水量; (5)未预见用水量; (6)消防用水量。

第二部分:城市给水系统供给以外的所有用水量总和,其中包括:工业和公共设施自备水源供给的用水, 城市环境用水的水上运动用水,农业灌溉和养殖及畜牧业用水、农村分散居民的乡镇企业自行取水。
上述(1)~(5)款的最高日水量之和称为城市给水系统的设计规模、水厂的设计规模、城市给水系统的最 高日供水量和水厂的设计供水量。
一、用水量的组成
4
(2)工业企业用水量(包括生产用水 量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量)
一、用水量的组成

5
(3)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
一、用水量的组成
6
(4)管道漏损水量
(5)未预见用水量
一、用水量的组成
7
(6)消防用水量

城市给水系统1

城市给水系统1

6 城市给水系统6.1 布局6.1.1 城市给水系统一般由水源地(取水)、水厂(水质处理)、输水、配水管网及加压泵站等组成,在满足城市用水各项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的给水系统布局对减少基建投资、降低运行费用、提高供水安全性、提升城市抗灾能力等方面极为重要。

规划中应重视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进行给水系统的合理布局。

6.1.3 一些城市的自备水源存在有其历史的原因并难以完全取消,在这种情况下,应避免公共给水系统把所有的用水全部包括,造成重复建设。

对于以生活用水为主的自备水源,应由公共给水系统供水以确保水质符合要求。

6.1.4 分区给水有利于均衡管网压力,降低管网漏损和缩短水力停留时间。

一般情况下供水区地形高差大且界线明确宜于分区时,可采用并联分压系统;供水区呈狭长带形,宜采用串联分压系统;大、中城市宜采用分区加压系统。

分区供水的规模和范围,应满足分区管网的水压均衡和水质稳定。

各分区之间应有适当联系,以保证供水可靠和调度灵活。

6.1.5 本条提出了城市在一定条件下可采用分质给水系统。

包括:将原水分别经过不同处理后供给对水质要求不同的用户;分设城市生活用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系统,将处理后达到水质要求的再生水供给相应的用户;也可采用将不同的水源分别处理后供给相应用户。

6.1.6 当城市有多个水源可供利用时,多点向城市供水可减少配水管网投资,降低水厂水压。

同时,通过多水源之间的相互调度调配,还能提高供水安全性。

因此应采用多水源给水系统。

6.1.7 水厂的取、送水泵房的耗电量较大,要节约给水工程的能耗,往往首先从取、送水泵站着手。

当城市有可供利用的地形时,可考虑重力输配水系统,以便充分利用水源势能,达到节约输配水能耗,减少管网投资,降低水厂运行成本的目的。

6.1.8 城市规划通常是在城市现状基础上进行的,给水工程规划必须对城市现有水源的状况、给水设施能力、净水工艺流程、管网布置以及现有给水设施是否有扩建可能等情况有充分了解。

2.城市给排水

2.城市给排水

三级处理 随情况而定。 如:医院及制革工业等污水, 排放前要进行消一、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目的: 2、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任务: 估算城市总用水量; 制定给水系统的组成; 选择水源,确定取水位置和取水方式; 选 择水厂位置及水质处理方法; 输配水管道 布置、估算管径和水泵提升能力;给水方 案比较、各方案的论证、估算工程造价和 年经营费、选定方案。
第二章 室外给水排水工程概述
生活饮用水标准 序列号 1 2 3 4 5 6~10 11 ~15 16 ~17 18~24 25~30 31~33 34~35 项目 感官性状 色 混浊度 臭和味 肉眼可见物 化学指标 PH值 铁锰铜锌等元素 化合物如硫酸盐,氯化物 毒理学指标 氟化物,氰化物 砷,硒,汞,镉,银 杀虫剂 细菌学指标 细菌总数 放射性指标 alpha,beda 放射性 标准 不超过15 度 <3度(1mg/L硅藻土——1度) 无 无 6.5 ~8.5 0.1 ~10mg/L以下级别 250mg/L以下级别 0.05~1.0mg/L 以下级别 0.001~0.05mg/L 以下级别 mmg/L以下级别 3~100/L 以下级别 0.1~1Bq/L 以下级别
排水制式的选择 环保、建设投资、维护管理、施工
四、排水管道系统的布置 (一)排水管网布置形式 (a)正交截流式 (b )平行式 (c)分区式 (d)放散式
(a)正交截流式
(b)平行式
(c)分区式
(d)放射式
(二)排水管网布置原则 管道尽量以最短距离并以重力流方式排泄 到污水处理厂; 利用地形,平行于地面的自然坡度埋设, 以减少管道埋深; 沿城市街道布置 ,避免穿越河道、铁路、 地下建筑及其障碍物; 污水管的水力坡度和地面坡度尽量一致; 管道布置应简捷。

城镇供水复习资料

城镇供水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供水1.农村供水工程(供水系统)的组成: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

2.给水系统的任务:从水源取水,按用户对水质的要求处理,然后将水输送至给水区,并向用户配水。

3.农村供水工程的特点:(1)、农村供水用水点多且分散。

(2)、以提供生活饮用水为主。

(3)、供水性质单一,用水时间比城市集中,时变化系数大。

(4)、小型供水工程,对不间断供水的安全程度要求较低。

(5)、设计时限于经济等条件,一般不单独考虑消防用水。

(6)、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分期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

(7)、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4.对水压的要求:一、二层各为10m与12m,二层以上每增高一层水压增加4m。

消防用水的管网水压不应低于10m,如因条件所限,消防时管网最低压力不得低于7m。

5.农村供水工程的意义、现状和前景(p.10)6.给水系统是由保证城镇、工矿企业等用水的各项构筑物和输配水管网以一定方式组成的系统。

7.给水系统的组成(1)取水构筑物(2)水处理构筑物:常集中布置在水厂内(3)泵站(4)输水管(渠)和管网(5)调节构筑物:如高地水池、水塔和清水池8.给水系统的任务:从水源取水,按用户对水质的要求处理,然后将水输送至给水区,并向用户配水。

9. 1、按水源种类:地表水和地下水给水系统;2、按供水方式:重力供水、压力供水、混合供水等给水系统;3、按使用目的:生活给水、生产给水、消防给水等系统;4、按服务对象:城市给水、工业给水、铁路给水等系统。

10.输配水系统:泵站;输水管和管网;调节构筑物。

11.建筑物:一般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

如: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园林建筑等。

构筑物:一般指人们不直接在其内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

如:水塔、堤坝、栈桥、蓄水池等。

12.给水系统常见的布置形式:城市规划;城市地形;用户对水量、水质、水压的要求。

13.城镇给水按其用途分类:1、生活用水;2、生产用水;3、消防用水;4、市政用水第二章城镇用水量1.最高日用水量:在工程设计年限内用水量最多一天的用水量。

城市给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城市给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城市给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一、前言城市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规范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给排水工程设计的不同方面展开讨论,包括设计原则、设计标准、技术要求等。

二、总体要求1. 组件规划:城市给排水工程的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合理确定给排水设施的类型、规模和布置,确保给排水系统的顺畅运行。

2. 技术可行性:城市给排水工程设计应充分考虑现有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避免采用过于尖端或不成熟的技术。

3. 环境保护:设计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尽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 安全可靠:设计应具备安全可靠的特点,能够满足特殊气候、地质条件下的使用要求,确保给排水系统的稳定运行。

三、给水工程设计规范1. 综合规划:给水工程的规划应综合考虑区域水源、供水对象、供水结构等因素,确保供水能够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

2. 设计原则:给水管网的设计应根据供水水质要求、供水压力要求和供水可靠性要求,确定管径、管材、水泵等参数。

3. 水源保护:设计应合理布置水源保护区,采取措施防止水源受到污染,以保证供水水质的安全和稳定。

4. 技术要求:给水管网的设计应满足管道输送能力、水质保证、压力稳定等技术要求,确保供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排水工程设计规范1. 综合规划:排水工程的规划应考虑城市的功能分区、地形地势、降雨情况等因素,确定排水系统的类型和布局。

2. 设计原则:排水管网的设计应根据排水量、排水速度和排水可靠性要求,确定排水管径、坡度、管材等参数。

3. 防涝措施:设计应合理设置雨水收集池、雨水花园等设施,用以调节城市雨水径流,减少城市内涝发生的可能性。

4. 技术要求:排水管网的设计应满足管道排水能力、防止堵塞、排水速度等技术要求,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五、污水处理工程设计规范1. 设计原则: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应根据污水的性质、水质要求和处理目标,确定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和设备。

常见给水方式有哪些及其适用范围

常见给水方式有哪些及其适用范围

常见给水方式有哪些及其适用范围给水方式是指供水系统中将水源通过合适的方法送达到用户的过程。

在城市供水系统中,常见的给水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并且它们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直接供水方式直接供水方式是指将水源直接引入用户的供水系统中,不经过任何处理。

常见的直接供水方式包括自流供水和涌流供水。

自流供水自流供水是指通过水源的自流压力,将水源引入到用户的供水系统中。

通常,自流供水适用于水源位于山脚或山区、水源高度较高且水质良好的地区。

自流供水不需要额外的泵站和压力设备,简化了供水系统的构建和维护成本。

涌流供水涌流供水利用水源的涌流压力将水源引入到用户的供水系统中。

这种供水方式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水源距离供水区域较远的情况。

涌流供水需要通过泵站或涌流井来提高水源的水平压力,从而将水源送达到用户。

间接供水方式间接供水方式是指通过水处理设备对水源进行处理后,再引入用户的供水系统中。

常见的间接供水方式包括蓄水供水和水厂供水。

蓄水供水蓄水供水是指将水源经过处理后,存储在大型蓄水池中,然后通过重力作用将水源引入到用户的供水系统中。

这种供水方式适用于水源位于山区、水源水质较差或水源供水量不稳定的情况。

蓄水供水可以通过调节蓄水池的水位来控制供水量和供水压力。

水厂供水水厂供水是指将水源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工艺,例如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然后引入用户供水系统中的供水方式。

水厂供水通常适用于城市和人口密集区域,因为水厂可以有效地处理大量的水源,并保证水质符合卫生和饮用标准。

综合供水方式综合供水方式是指将直接供水方式和间接供水方式相结合,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供水需求。

联合供水联合供水是指将直接供水和间接供水方式相结合,利用它们各自的优势来满足供水需求。

例如,在供水系统中的不同分区中,可以采用不同的供水方式,根据水源的距离、水质和供水量来灵活调整。

这种综合供水方式可以提高供水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应急供水应急供水是指在供水系统中发生紧急情况或设备故障时,采用备用供水方式来保证供水的连续性。

给水系统的分类

给水系统的分类

给水系统的分类给水系统是指将自然界的水资源经过处理后供给给各类用户使用的系统。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给水系统分为不同的类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给水系统的分类进行介绍。

一、按照供水对象的不同,给水系统可以分为三类:生活给水系统、工业给水系统和灌溉给水系统。

1. 生活给水系统:生活给水系统是指供应居民生活用水的系统。

它包括水源、水处理厂、水库或水井、输水管道、水塔或水池等组成部分。

生活给水系统的目标是提供安全、清洁、稳定的饮用水,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2. 工业给水系统:工业给水系统是指供应工业生产过程中所需水的系统。

它通常包括水源、水处理设备、水储存设施、输送管道等。

工业给水系统的特点是水质要求较高,需要根据具体的工艺要求进行专门的处理和净化。

3. 灌溉给水系统:灌溉给水系统是指供应农业灌溉用水的系统。

它包括水源、水库或水井、输水管道、灌溉设备等组成部分。

灌溉给水系统的目标是为农业生产提供足够的水资源,满足农作物的灌溉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按照水源的不同,给水系统可以分为地表水供水系统和地下水供水系统。

1. 地表水供水系统:地表水供水系统是指利用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资源供水的系统。

它通常包括水源采集、水处理、输送和储存等环节。

地表水供水系统的特点是水质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措施来保证水质安全。

2. 地下水供水系统:地下水供水系统是指利用地下水资源供水的系统。

它通常通过井泵将地下水抽取上来,经过处理后供给用户使用。

地下水供水系统的特点是水质相对稳定,但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净化。

三、按照供水方式的不同,给水系统可以分为直接供水系统和间接供水系统。

1. 直接供水系统:直接供水系统是指将经过处理的水直接供应给用户使用的系统。

它通常采用压力管网的形式,将水源直接输送到用户的水龙头。

直接供水系统的优点是供水压力稳定,用水方便。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网老化、水质难以保证等。

四川大学给水工程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归纳

四川大学给水工程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归纳

一、名词解释给水系统:是保证城市、工矿企业等用水的各项构筑物及输配水管网组成的系统。

输水管:管径大、一般主要是输水,沿途不供水。

管网:在供水区域内纵横分布,分为干管和分配管干管: 管径较大,输送水量。

分配管:管径较小,向两侧配水。

统一给水管网系统:同一管网按相同的压力供应生活、生产、消防各类用水。

分地区给水管网系统:大中城市被河流分隔时,两岸工业和居民用水一般先分别供给,自成给水系统,随着城市的发展,再考虑将两岸的管网相互连通,成为多水源的给水系统。

分质给水系统:因用户对水质的要求不同而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分别供给各类用户。

可分为生活给水管网和生产给水管网等。

分压给水系统:因用户对水压要求不同而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分别供给各类用户。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一定的计量时间(年或月)内,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重复利用水量与总用水量之比。

水量平衡:用水量和损耗水量,循环回用水量,补充水量以及排水量保持平衡。

工业生产用水:一般是指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冷却、空调、制造、加工、净化和洗涤方面的用水。

消防用水:是指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用于灭火所需的水量。

日变化系数: Kd = 最高日用水量/年平均日用水量时变化系数Kh:Kh = 最高日最大时用水量/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

Kh 通常变化在1.3~1.6之间(城市)用水量变化曲线:用每小时用水量占最高日总用水量的百分数表示,连接各线段而成的折线图。

水泵扬程: Hp = H0 + ∑h一级泵站扬程Hp=H0+ hs+hdH0:静扬程,即吸水井最低水位和水处理构筑物最高水位的高程差,mHs \hd :水头损失,以QI=αQd/T 计转输流量:当泵站供水量大于用水量时,多余的水通过整个管网流入水塔,流入水塔的水量叫做转输流量。

最大转输流量:转输流量为最大的一小时流量叫做最大转输流量,以此进行管网核算。

控制点:管网中控制水压的点,一般为离二级泵站最远或地形最高的点。

用以控制整个管网的水压,只要控制点的水压符合要求,全管网的水压就有了保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给水系统的供水对象:生活用水、生产用水、消防用水、市政用水。

生活用水:水量大且平均、水质要求高需满足饮用、水压要求不高但需满足建筑物内不同位置的设备要求。

生产用水:水量要求大。

水质水压各企业各不相同
消防用水:总体水量要求小但瞬间水量要求大,水质水压要求不高
市政用水:水量较小、水质水压要求不高。

城市给水工程的任务是什么?主要供应那些用水。

选择合适的水源,采用适当的处理,使水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并到一定水压和水量,通过输配水系统送至生产。

主要供应生活用水、生产用水、消防用水、市政用水。

分别说明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系统功能
给水系统:选择合适的水源,采用适当的处理,使水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并到一定水压和水量,通过输配水系统送至生产。

排水系统:收集和输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并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适当处理,最后排入水体,保护水体环境。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给水管道系统:泵站、输水管、配水管网、水量调节设施、减压设施。

排水管道系统:
1污水管道:小区管道系统、街道管道系统、管道上的附属构筑物、污水泵站及压力管道、出水口及事故排出口。

2雨水管道:小区雨水管道系统、街道雨水管道系统、管道上的附属构筑物、雨水泵站及压力管道、出水口及事故排出口。

给水管网布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什么?试比较其优缺点
1树状管网
缺点:供水可靠性较差、在树状网末端因用水量已经很小,管中水流缓慢,甚至停滞流动,因此水质容易变坏。

优点:总长度较短,构造简单,投资较省
2环状管网
缺点:总长度较长,投资较树状管网高
优点:大大减轻水锤作用产生的危害、供水安全性好。

什么是控制点?在确定控制点的管道埋深应考虑哪些方面?
污水排水区域内,对管道系统的埋深起控制作用的点。

控制点的确定:最低点、最远点、具有相当深度的工厂排出口。

试述完全分流制优缺点并画图示意
优点:比较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管道系统水力条件好
缺点:一次性投资较大,在街道上所占位置大、初雨对水体有污染
哪个分流制对环境影响较小?并说明它的有缺点,画图示意。

半分流制排水系统
优点:能把污水和初雨进行处理,对环境影响较小、水力条件好
缺点:增加了溢流井,造价较大、管道系统投资大,在街道上所占位置大
污水管道定线原则,原则影响因素。

原则:尽可能在管线较短、埋深较小的情况下使最大区域的污水自流排出。

影响因素:1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2城市总体规划,竖向规划和分期建设情况
3排水体制,路线数目、4污水处理利用情况,污水处理厂和排放口位5排水量大的工业企业和公共建筑情
况、6道路和交通情况、7地下管线和构筑物的分布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