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及复习学案
【K12学习】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序号:23课题:第5节光的色散(一)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了解白光是色光组成的,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2、了解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分别什么决定。
导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教学时间: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1、光的色散:,年,国物理学家用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
2、白光是组成的;3、彩虹的形成原因:太阳光在空中传播时被空中的水滴而形成的,4、色光的三原色是、、;5、透明物体的颜色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决定。
6、颜料的三原色是、、。
课堂导学1、演示实验:用玻璃三棱镜对准太阳光,折射到教室的墙壁上,观察现象。
色散:2、讨论分析色散的原因:在同种介质中,入射角相同时,各种色光在折射时的不同造成的;3、演示:色光的三原色为;并演示他们混合后可以得到不同的其它颜色。
4、光照到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物体,一部分光被物体,如果物体是透明的,还有一部分光物体。
5、演示实验:透明物体的颜色决定;一透明物体透过的是红光,则它是的,若透过的是黄光,则它是的。
若一个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那它是色的。
6、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决定的。
不透明的绿色树叶因为只反射光,所以才是色的。
7、若一个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那它是色,若一个物体吸收所有色光,那它是色。
8、经过实验知道颜料的三原色是、、。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堂练习1、雨后的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关于“彩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是光的折射现象B、是光的色散现象46C、是光的反射现象D、是于空气中悬浮有大量的小水珠而形成的2、商场里的花布的图案是有无数种的颜色拼排而成,各种颜色均是三种原颜料调和而成,这三种原颜料的颜色是A、红橙黄B、红绿蓝C、黄红蓝D、红白蓝3、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 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反射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4、在无其他任何光源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上衣、绿裙子的演员身上,则观众看到她的上衣是色,裙子是色。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型复习课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4、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学习目标1、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能准确判断和区分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3、通过学习掌握如何减弱和防治噪音学习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乐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的判断学习难点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4、乐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的判断学习流程备注知识链接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 Hz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 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

教学目标1.能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2.能根据日常经验和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能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正确地分析与判断.4.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进行简单计算.5.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能用刻度尺、停表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教学方法1.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地复习本章知识.2.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3)会看: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4)会读:在读数时,除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会记:除正确无误地记下所读出的数值外,还要注明单位.2.参照物的选取原则:(1)假定性;(2)任意性;(3)排己性;(4)不唯一性;(5)方便性.本章总结运动的描述【例3】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解析:“桥流水不流”是说桥在运动,而水是静止的,从选项可以看出,桥相对水来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桥流”是以水为参照物的.答案:C【例4】在某次火炬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解析:从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可看出,风是向左吹的.再观察甲、乙两火炬的火焰飘动方向,可推知:甲火炬可能是静止,可能是向右运动,也可能是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必答案:D运动的快慢【例5】甲、乙两辆示,则甲车的速度是m/解析:从题图象可以v乙=300m/50s=6m/s,由乙车相对于甲车向西运动答案:15 西【例6】研究发现: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间为1.2s,刹车后汽车由备课笔记直线则说明不)速度—时间图象,图线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即速度的大小保持不)速度—路程图象,图线是平行于路程轴的直线,即速度的大小保持不本章总结(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2)若人以/s的速度匀速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提示:该车的宽度约)(3)请你为驾驶人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在计算反应距离时,可根据车速与反应时间来计算.要判断汽车能否有撞上行人的s=vt计算行人走过的距离出判断.最后一问属于开驾车会危害自己和他人安解:(1)因为司机的所以s车=v车t反=15m/s×(2)汽车从某点到行t总=t反在这段时间内,行人s人=v人t总=/s×2.2考虑到车的宽度问题(3)为了您和他人要闯红灯.(其他合理答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备课笔记。
八年级物理(上)自学导学案(完整版)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解释一些声现象学习活动:活动一:观察课本p12上的四幅图片,找出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并找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后找出声音产生的条件,填在横线上要求:使刻度尺2/3伸出桌边,一只手将其另1/3紧压在桌边上,另一只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①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②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结论:声音是由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发生.练习:“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分别是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的。
活动二:先实验,再思考,然后填空①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个同学轻敲桌子另一端,能听到声音吗?②玻璃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还呆在原地吗?③正播放音乐的录音机,离开一段距离欣赏音乐,能听到吗?“高效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论:声音可以在、和中传播。
练习:学校里上下课的铃声是靠传到我们耳朵里的;人潜入水中时仍然能听到岸上人的说话声,这说明也能传声;人耳隔着枕头,仍能听到钟表的滴答声,这说明同样能传声。
活动三:仔细观察并感受实验,思考后回答问题①在玻璃罩内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此时你能听到电铃声吗?②用抽气机抽取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铃声有什么变化?③猜想:如果把钟罩中的空气完全抽出,还能听到声音吗?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播声音。
练习: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这是因为()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B、在真空中声音传播很慢C、真空不能传声D、物体在真空中不能产生振动活动四:阅读课本p15第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声以的形式传播着,这个过程跟的传播相似活动五:阅读课本p15“声速”中的内容,回答下面问题①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②声速大小跟有关,还跟有关,一般情况下, 中的声速最大(填固体、液体、气体)③同种介质中,温度升高,声速变(填大、小)有效训练(看!你能行)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发声C、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没有振动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2、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影响。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什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学习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学习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解释一些声现象。
自主学习:一.声的产生活动1:观察课本12页”图1.1-1的四幅图”四幅图说明: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用手按住发音的鼓面,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选填发声、声音)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
二.声音的传播:活动2:阅读课本13-15页“声音的传播”部分声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的的形式传播。
三.声速:活动3:阅读课本15页“声速”部分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声速的大小跟和有关(换句话:决定声速的大小的因素是和)合作探究:例1:①人说话,唱歌靠的振动发声,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它们分别属于、、(选填固体、液体、气体)思考1: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例2: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月球上没有,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交谈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都能发声,能传播声音。
(选填固体、液体、气体、空气)当堂训练: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2、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_,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________或________。
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传播的。
3、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__能够传声。
4、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交谈,主要是因为_______不能传声。
5、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________。
在15℃时空气中的这个值是___________。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序号:01课题:科学之旅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课堂导学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外作业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2、预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后反思序号:02课题: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姓名 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全册)

第四课时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教案)一、学习目标: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纪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4.能写出比较完善的探究报告。
二.知识回顾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明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速度快。
3.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 的速度运动了5min 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三.导学内容:(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23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测量平均速度时:1. 实验原理:。
2.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3. 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物理量。
4 .测量路程需要,测量时间需要。
5.测量平均速度步骤(二)小组合作探究:1.小组检查器材后组装斜面。
(调整斜面倾角使小车能缓慢的滑下。
)2.小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分析实验:1.比较小车在两个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吗?2.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五.当堂检测:1.学校操场上的跑道的长度是已知的。
怎样利用这条跑道和手表,测定自己正常步行时、竞走时、长跑时的平均速度?2.有一个量程为2m的卷尺,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估测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卸除具体步骤。
六、达标训练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s/t可知,物体的()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大小恒定不变D.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试验中,设计了如图6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速度计算的。
人教版本初中八年级的物理上册的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教案秋天学期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五章电流与电路《5.1 电荷》导教案一、信息与评论小组评论:,教师评论:二、学习目标:认识摩擦起电现象,说出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互相作用;说出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说出原子构造,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挪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觉所用推理方法经过做静电实验,培育研究兴趣要点:两种电荷及其互相作用难点:为何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由。
三、自主学习:预习导学:如何才能带电?自然界中分为 _____和_____电荷电荷之间有什么相互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由 ________ 和 ________ 构成, ________带正电,________带负电。
________叫元电荷,用符号________表示。
一个元电荷所带的电量是 ________________金属导体中,自由挪动的电荷是________。
有A、 B 两个带电体,若 A 与 B 互相排挤,而 A 又与带正电的 c 互相吸引,那么 A 必定带 _______,B 与 c 必定能相互__________。
手拿一根金属棒,用毛皮或丝绸摩擦,金属棒必定A、不带电B、带正电c、带负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四、合作研究:活动与实践:请同学们准备一些碎纸屑,而后用塑料尺摩擦自己的头发后去凑近碎纸屑,看能发现什么?什么是摩擦起电?如何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_________ 叫做电荷量,简称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符号 _________摩擦起电的实质:思虑:毛皮与橡胶棒摩掠过程中,转移的电荷是什么?从哪个物体转移到哪个物体?问题研究:电荷间互相规律用带电的玻璃棒分别去凑近悬挂着的带电的另一根玻璃棒和橡胶棒,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再用带电的橡胶棒分别去凑近悬挂着的带电的另一根橡胶棒和玻璃棒,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结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考证物体能否带电,实验室常用 _________来查验电荷在导体中定向挪动演示:取两个同样的验电器 A 和 B,使 A 带电, B 不带电,用金属棒把 A 和 B 连结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自主学习: (一)预习导学:
1、_________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 _____,在电源外部, 电流从电源 ____流经 ____流向 ________
2、在金属导体中,是靠 _ _ 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那么负电荷移动的方向和电流方向
____。
3、电路至少需由 ___、___、___、___几部分组成, 他们的作用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目标:
1.识记电流的形成及方向的规定;认识电源、用电器和开关的作用,能画电路元件符号;学
会按实物电路连接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能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归纳出规律的方法。
3.在实验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重点: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画简单的电路图
难点:电流的形成;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和根据电路画电路图
第五章 电流与电路
《 5.1 电荷》导学案
一、
信息与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二、学习目标:
1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说出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说出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说出
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所用推理方法
3 通过做静电实验,培养探究兴趣
带电的橡胶棒分别去靠近悬挂着的带电的另一根橡胶棒和玻璃棒,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结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验证物体是否带电,实验 室常用 _________ 来检验(展示实物,组内相互介绍验电器构造)
2、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 A 和 B,使 A 带电, B 不带电,用金属棒把 A 和 B 连接起来。你看 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8、手拿一根金属棒,用毛皮或丝绸摩擦,金属棒一定(
)
A、不带电 B 、带正电
C、带负电 D 、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四、合作探究: (一)活动与实践:请同学们准备一些碎纸屑,然后用塑料尺摩擦自己的头发
后去靠近碎纸屑,看能发现什么?
1、什么是摩擦起电?
2、如何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3、 _________叫做电荷量,简称 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符号 _________ 4、摩擦起电的实质: 思考:毛皮与橡胶棒摩擦过程中,转移的电荷是什么?从哪个物体转移到哪个物体?
思考:验电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3、阅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并小组内讨论交流。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导体,例如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绝缘体,例如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3)金属导电靠的是 ________________ 。 4、导电和带电的区别:
4、电路有 ________、 ______、 ________三种状态。
5、常见电学器件的符号,如:灯泡 _______开关 ______导线 _______电源 ________
6、电路中有电流的条件是:必须有 ______ ,而且电路是 _________
7、下列元件中,既可以当电源,又可以当用电器的是
(二)问题探究: 1、电荷间相互规律 用带电的玻璃棒分别去靠近悬挂着的带电的另一根玻璃棒和橡胶棒,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再用
《5.2 电流和电路》导学案
一、信息与评价
使用时间: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教师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为什么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
三、自主学习: (一)预习导学:
1、如何才能带电?
2、自然界中分为 _____和 _____电荷
3、电荷之间有什么相互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子由 ________和 ________组成, ________带正电, ________带负电。
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说明理由
4、有 A、 B、 C、 D四个带电体,若 A 排斥 B,A 吸引 C, C 排斥 D,已知 D带正电。那么 A、 B、 C 物体各带什么电?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塑料不易导电也不易带电 C.塑料易导电易带电 知识点整理:
() B.金属易导电也易带电 D.金属易导电不易带电
5、 ________叫元电荷,用符号 ________表示。一个元电荷所带的电量是 6、金属导体中,自由移动的电荷是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7、有 A、 B 两个带电体,若 A 与 B 相互排斥,而 A 又与带正电的 C 相互吸引,那么 A 一定带
_______ ,B 与 C 一定能相互 __________。
五、课堂检测
1、把一个带电体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排斥,则这一带电体的带电情况
是
.
2、在干燥的空气里,用梳子梳头发,头发随梳子飘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头
发越梳越散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来自()A.干电池
B.蓄电池
C.电动机
D.开关
8、如图 5- 5 所示,开关闭合后,两盏灯同时发光的电路是
()
A.甲图
B.乙图
C.丙图
D.丁图
四、合作探究: (一)活动与探究: 1、这里有电池、小灯泡、开关和导线,怎样让小灯泡发光呢?如果把小灯泡换成小电动机, 你能让它转动吗?(小组讨论,用课桌上的实验器材验证一下。注意:不能用导线直接将电池两端 连起来,连接时开关要断开) 2、小组内讨论:灯泡为什么能发光,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呢?怎样才能得到持续的电流? 3 、电路有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构成。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