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振动控制中文

合集下载

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分析与控制

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分析与控制

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分析与控制随着复杂工程结构体系的不断发展,结构体系的振动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在工程实践中,振动问题对工程结构体系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对于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分析和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分析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问题主要包括结构固有频率、振型、振幅等多方面。

对于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分析,通常采用有限元法、频域分析法和时域分析法等方法。

1. 有限元法有限元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结构振动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整个结构体系离散化,通过分析每个单元的动力响应来计算整个结构体系的振动特性。

有限元法可以对结构体系的任何形状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但是,其计算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2. 频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是将结构振动过程看作频率与振幅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结构振动的频谱密度及振幅的峰值等参数来分析结构的动态响应特性。

该方法计算速度较快,可以对结构体系进行静态、动态和稳定性分析,但其结果并不精确。

3. 时域分析法时域分析法是通过计算结构振动过程中的时域变化规律来分析结构体系的动态响应特性。

该方法具有计算精度高、运算速度快等优点,但需要满足一些前提条件,如假设结构运动为线性、时间周期相等等。

二、复杂结构体系的振动控制结构振动控制是指通过采取某种措施来降低或消除结构振动的行为。

针对不同的振动问题,有着不同的控制措施。

1. 被动控制被动控制是指对结构进行一定形式结构改造,给结构增加某些被动装置来控制结构振动的方法。

常用的被动装置有质量阻尼器、支撑滞尼器、增振器和阻尼器等。

被动控制的主要优点是安装简单、使用成本低、稳定可靠,但是其控制性能差,不能有效地控制高频振动。

2. 主动控制主动控制是利用主动控制器激励一些控制原件来产生反馈力,消耗振动能量,达到控制结构振动的目的。

常用的主动控制技术有智能材料控制技术、电流传输线控制技术和阵列振荡器技术等。

建筑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研究

建筑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研究

建筑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研究1. 引言建筑结构的振动是指结构在受到外界力的作用下发生的运动。

振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振动的分析和控制方法,以及相关研究进展。

2. 建筑结构振动分析2.1 建筑结构振动的分类建筑结构的振动可分为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

自由振动是指建筑结构在没有外界力作用下的自身振动,如地震、风荷载等;而强迫振动是指建筑结构受到外界力作用的振动,如机械设备运转等。

2.2 振动模态分析振动模态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建筑结构振动分析方法。

它通过求解结构的固有振动频率和模态形状,得到结构的振动特性。

通常采用有限元法作为振动模态分析的数值计算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计算精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3. 建筑结构振动控制3.1 主动控制方法主动控制方法是指通过引入外界控制力来改变建筑结构的振动特性。

常见的主动控制方法包括质量和刚度变化法、控制杆法以及智能材料控制等。

这些方法能够实时调节建筑结构的振动特性,从而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

3.2 被动控制方法被动控制方法是指通过在结构上添加附加物用以吸收或耗散振动能量,从而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

常见的被动控制方法包括隔震、摆锤、液体阻尼器等。

这些方法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降低结构与外界激励的耦合效应,从而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

4. 建筑结构振动控制研究进展4.1 结构振动控制理论研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振动控制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建立结构动力模型和振动控制模型,提出了一系列高效的振动控制算法和方法。

4.2 智能材料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智能材料在振动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形状记忆合金和压电材料等智能材料可以根据外界激励的变化自动调节其力学性能,从而减小建筑结构的振动响应。

研究人员通过开展智能材料在建筑结构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为解决建筑结构振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结构工程振动控制

结构工程振动控制

结构工程振动控制振动是结构工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当结构受到外力或内力作用时,会产生振动。

振动不仅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因此,进行结构工程振动控制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结构工程振动控制方法。

一、主动振动控制主动振动控制是一种通过主动力来控制结构振动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结构的振动响应,通过控制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来改变结构的振动状态。

常见的主动振动控制方法包括电液伺服振动控制和电液积分振动控制等。

电液伺服振动控制是通过电液伺服阀和液压缸等装置来实现的。

通过对液压缸内压力的控制,可以改变液压缸的长度,从而实现对结构振动的控制。

而电液积分振动控制则是通过控制液压缸的进油口和出油口的流量来实现的。

这两种方法都需要通过传感器对结构的振动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相应的控制。

二、被动振动控制被动振动控制是一种通过添加阻尼器、隔振器等装置来消耗结构振动能量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增加结构的阻尼,降低结构的振动幅值和频率。

常见的被动振动控制方法包括阻尼器振动控制和隔振器振动控制等。

阻尼器振动控制是通过在结构中添加阻尼器来实现的。

阻尼器可以分为粘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和液体阻尼器等。

当结构发生振动时,阻尼器会吸收振动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热能,从而使结构振动幅值减小。

而隔振器振动控制则是通过在结构与地基之间添加隔振器,将结构的振动能量转移到隔振器上,从而减小对地基的振动传递。

三、半主动振动控制半主动振动控制是一种综合了主动振动控制和被动振动控制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结合主动力和阻尼装置来控制结构的振动。

常见的半主动振动控制方法包括液流能控制和磁流变控制等。

液流能控制是通过调节液压缸内的液体流量来实现的。

当结构发生振动时,液流能控制系统会根据传感器监测到的振动信号,调节液压缸内的液体流量,从而改变结构的振动状态。

磁流变控制则是利用磁流变材料的特性。

当结构发生振动时,磁流变材料会产生相应的阻尼力,从而降低结构的振动幅值。

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及分类

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及分类

耗能方案性能来抵御地震作用的,即由结构本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以满足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小震不坏,可能无法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结构构件的尺寸可能需做得很大木工程领域新兴一种新型的抗震方式——结构振动控制,即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和结构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

是由控制装置随结构一起振动变形而被动产生的。

被动控制可分为基础隔震技术、耗能减震技术和吸是由控制装置按某种控制规律,利用外加能源主动施加的。

主动控制系统由传感器、运算器和施力作术。

主动控制有主动拉索系统(ATS)、主动支撑系统(ABS)、主动可变刚度系统(AVSS)、主动质期开始研究主动控制。

目前,主动控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已达30多项,如日本的Takenaka实验控制力虽也由控制装置自身的运动而被动的产生,但在控制过程中控制装置可以利用外加能源主动调置、半主动TMD、半主动力触动器、半主动变刚度装置和半主动变阻尼装置等。

主动控制,或者是同时应用不止一种的被动控制装置,从而充分发挥每一种控制形式和每一种控制装:同时采用AMD和TMD的混合控制系统、主动控制和基础隔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以及主动控制和京的清水公司技术研究所。

,但由于建筑结构体形巨大导致所需的外加能源较大,加之控制装置的控制的算法比较复杂,而且存好,容易实现,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尤其是其中的基础隔震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得到了一定程主动控制低廉,而且不需要较大的动力源,因此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混合控制综合了某几和耗能减震技术。

置控制机构来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使结构振动减轻,防止地震破坏。

目前研究开发的基础和混合隔震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了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因此,隔震技术也得到了飞速:日本94栋,美国21栋,中国46栋,意大利19栋,新西兰16栋,已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

最近有使结构的振动能量分散,即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和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从而达到减小主结构振尼器(TLD);(3)质量泵;(4)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5)空气阻尼器。

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及分类

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及分类

耗能方案性能来抵御地震作用的,即由结构本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以满足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小震不坏,可能无法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结构构件的尺寸可能需做得很大木工程领域新兴一种新型的抗震方式——结构振动控制,即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和结构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

是由控制装置随结构一起振动变形而被动产生的。

被动控制可分为基础隔震技术、耗能减震技术和吸是由控制装置按某种控制规律,利用外加能源主动施加的。

主动控制系统由传感器、运算器和施力作术。

主动控制有主动拉索系统(ATS)、主动支撑系统(ABS)、主动可变刚度系统(AVSS)、主动质期开始研究主动控制。

目前,主动控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已达30多项,如日本的Takenaka实验控制力虽也由控制装置自身的运动而被动的产生,但在控制过程中控制装置可以利用外加能源主动调置、半主动TMD、半主动力触动器、半主动变刚度装置和半主动变阻尼装置等。

主动控制,或者是同时应用不止一种的被动控制装置,从而充分发挥每一种控制形式和每一种控制装:同时采用AMD和TMD的混合控制系统、主动控制和基础隔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以及主动控制和京的清水公司技术研究所。

,但由于建筑结构体形巨大导致所需的外加能源较大,加之控制装置的控制的算法比较复杂,而且存好,容易实现,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尤其是其中的基础隔震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得到了一定程主动控制低廉,而且不需要较大的动力源,因此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混合控制综合了某几和耗能减震技术。

置控制机构来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使结构振动减轻,防止地震破坏。

目前研究开发的基础和混合隔震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了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因此,隔震技术也得到了飞速:日本94栋,美国21栋,中国46栋,意大利19栋,新西兰16栋,已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

最近有使结构的振动能量分散,即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和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从而达到减小主结构振尼器(TLD);(3)质量泵;(4)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5)空气阻尼器。

浅谈建筑结构振动控制

浅谈建筑结构振动控制
计 问题 。 l3 _按控制效果要求划分
精度要求是根据不同的应用而定的。不同 的 , 分散点测量无法对状态进行完全观测 。 而且 的指标决定 了不 同的控制。 如稳定平 台, 控制 目 存在传 感器噪声 ,因此对结构控制 中一此问题 的是消除振动 , 使平台系统尽可能保持稳定 , 而 的研究 需要随机控制理论。 在土木结构 中,控制 目的是减少振动和保证安 2 . 能 控 制 4智 全, 并不要求完全消除振动。 在结构 控制中 , 经元网络除用于辨识结 神 在 高精度应用 中常采用精密 的智能结构 , 构模型外, 也用于结构控制。 间接预报学习控制 如 S wr t a e k六 自由 度 稳定 平 台 ,采 用 T e 用于大型空间结构中 ,自适应神经控制用于柔 r - l o D材料 , 尺寸与重量 方而都较 小 , 控 性 空间结构振动控制 , e l n 在 在 使用 B 算法及 随机 优 P 制器设计时常采取 比较复杂 的控制策略 ,以求 化搜索算法训练 的神经元网络逼近多 自由度结 达到高的控制效果 , 比如微米级或纳米级精度, 构的逆 动态和控制结构响应 。 而相对地 , 对控制能量要求不大 。 相反在一些 低 3有待研究的控制问题 精度结构控制 中由于被控结构特点往往超 大尺 31 . 控制器设 计角度 的建模与模型简化: 由 寸, 超大重量 , 如高层建筑 , 控制律则要相对 简 于结构系统维数高 ,含有未建模动态特性及参 单, 高可靠性 , 低控制能量。 数 不确定性等 ,研究 面向低 阶鲁棒控制器设计 2 结构振动控制 中的一些理论 的辨识方法及模型简化技术等问题是具 有实 际 21 .结构控制中建模与模型简化 意义的, 同时对于含智能 材料 的结构 , 由于材料 建模 的 目的是建立结 构及控制 系统在外 的强非线性 ,对材料与结构间 的非线性相互作 部动态载荷作用下的动 力响应模型 ,尽量 真实 用的辨识也需进一步研 究。 地描述整个系统的行为。通常 的建模方 法有两 32研究一些较新 的鲁棒控制器设计方法: . 种:..根 据牛顿 力学原理建立 系统的数学模 另外研究 基于某 类特殊 结构 ( 211 如含磁致伸缩材 型。 对于复杂结构 , 这类模型往往维数较高或 者 料 的稳定平 台)的振动控制机理 与鲁棒控制算 是分布系统 ,多用于系统动力学响应 分析与对 法 等都是有很强的工程应用前景的问题 。 闭环系统 的性能评价方 而。 .2 21 利用系统的输 . 33结构控制中的混合控制: - 不同类 型的控 入/ 输出数 据采用控制 中的系统辨识算法辨识 制算法集成的研究 即混合控制方式 目 前是控制 出系统模型 , 辨识算 法不 同, 则得到的描 述模型 界极受关注的问题 , 在结构控制中研究 主动与 也 不尽 相 同。 被 动控 司的最优混合 , : 具有实际意义的方 向。 22最 优 挖 制 问题 . 34许多结构控制问题对于可靠性要求很 . 221 . 混合最优控制 。 . 通过被动控制可以在 高 ,而在正常条件下 又无法对整个闭环系统进 个给定范围内改变结构 的质量 、刚度与阻尼 行实现证实控制方案的正确性 ,如为提高建筑 等参数 , 进而改变结构 的动力学特性。 而基于结 物的抗震能力而设计 的结构控制器。 构原始参数 ,按照某 一准则可设计出具有理想 闭环性能的控制器。在保证上述理想闭环系统 动态特性前提下 ,同步进行控制器与结构参数 重新设计 , 就有可能同时优化结构与控制参 数, 在同样 的控制效果下最小化控制能量 ,即实现 “ 被动与主动控制的最优混合” ,得到性能与结 构参数满足给定约束的最小能量控制器。如果 通过这 种优化得 到的 主动控 制器所需 能量 为 零, 则对应 的最优控制是被动控制 。 这种最优混 合问题 可化为凸二次规 划问题 , 数值解的收敛

结构工程中的振动控制与稳定性评估

结构工程中的振动控制与稳定性评估

结构工程中的振动控制与稳定性评估振动是结构工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它会给建筑物和桥梁等结构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如增加结构的疲劳损伤、降低结构的安全性等。

因此,在结构工程中,振动控制是一项关键的技术。

同时,稳定性评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工程师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振动控制方面,有多种方法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结构。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利用阻尼器来减小结构的振动幅值。

阻尼器可以通过吸收结构中的能量来减小结构的振动,从而使结构更加稳定。

在高层建筑中,抗风振技术也是一种常用的振动控制方法。

通过在建筑物的顶部安装风振阻尼器或者调节风道的质量和刚度,可以有效减小风振对建筑物的影响。

另外,振动控制还可以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来实现。

在设计结构时,工程师可以通过调整结构的刚度和阻尼来减小结构的振动,从而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此外,选取合适的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也可以起到振动控制的作用。

例如,在桥梁工程中,采用悬索桥或斜拉桥的结构形式可以减小桥梁的振动;在高层建筑中,使用混凝土结构材料可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除了振动控制外,稳定性评估也是结构工程中的重要一环。

稳定性评估可以帮助工程师判断结构是否满足安全性要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稳定性评估主要包括静力稳定性和动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静力稳定性评估是通过计算结构的静力平衡,判断结构是否具有足够的抗倾覆能力。

而动力稳定性评估则是通过分析结构的振动特性,判断结构是否具有足够的抗振能力。

在稳定性评估中,工程师通常会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来分析结构的动力响应。

数值模拟可以模拟结构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振动响应,并预测结构的稳定性。

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工程师可以进行相应的优化设计,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此外,稳定性评估还包括一些结构安全性指标的评估,如裂缝控制、变形控制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工程师判断结构的健康状况。

总之,振动控制与稳定性评估是结构工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振动控制可以通过调整结构的刚度、安装阻尼器或者采用抗风振技术等方式来实现。

混凝土结构振动控制技术规范

混凝土结构振动控制技术规范

混凝土结构振动控制技术规范一、前言振动控制技术是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有效地减小结构的振动,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旨在为混凝土结构振动控制提供一份具体且全面的技术规范,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运行和长期稳定。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的振动控制设计、施工和验收。

三、术语和定义1. 振动:指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自由或强迫振动。

2. 自由振动:指结构在未受到外力作用下自然地发生的振动。

3. 强迫振动:指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振动。

4. 频率:指结构振动的周期。

5. 震级:指地震的强度。

6. 振动控制:指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手段,使结构的振动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内。

7. 振动控制设计:指根据结构的特点和使用要求,确定振动控制的措施和方案。

8. 振动控制验收:指对振动控制措施和方案的实施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其符合要求。

四、设计要求1. 振动控制设计应根据结构的特点和使用要求,充分考虑地震、风、交通、机械设备和人员活动等因素。

2. 振动控制设计应满足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和标准的要求。

3. 振动控制设计应充分利用结构的自身刚度和阻尼,降低结构振动的幅值和频率。

4. 振动控制设计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如增加结构的质量、刚度和阻尼等,以控制结构的振动。

5. 振动控制设计应考虑结构的动态响应特性,确定合适的结构参数,如结构的自然频率、阻尼比和振型等。

6. 振动控制设计应充分考虑结构的使用和维护要求,确保振动控制措施和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五、施工要求1. 振动控制施工应按照设计方案严格执行,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2. 振动控制施工应对结构的自身刚度和阻尼进行测试和调整,以确保振动控制的效果。

3. 振动控制施工应对结构的质量进行控制,避免出现裂缝、变形和松动等问题。

4. 振动控制施工应对结构的防护措施进行设置,避免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对结构造成影响。

5. 振动控制施工应根据结构的使用要求,设置合适的振动监测设备,对结构的振动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振动控制》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22009
英文名称:Control of Structural Vibration
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36 学分:2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预修课程:结构动力学、控制理论、随机振动
课程内容:
内容:主要介绍结构振动控制机理,各种减振控制装置,控制律设计中的重要问题以及智能控制。

预期目标:使学生掌握结构控制的原理,能针对不同的要求对结构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被动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及实用设计方法;TMD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各种主动控制算法的计算步骤、优缺点和使用条件;结构振动的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结构振动控制设计中的模型降阶,溢出,传感器与作动器的定位,鲁棒性,时滞效应;结构半主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半主动控制算法;结构振动控制的Benchmark问题。

教材:
欧进萍.结构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和智能控制.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 瞿伟廉 .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风振控制设计.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2. 顾仲权.振动主动控制.国防工业出版社
3. 吴波.李惠.建筑结构被动控制的理论与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4. T.T.Soong.Active Structural Control: Theory and Practice. 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
5. G.W.Housner.Structural Control: past, present and future.et al. ASC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123(9): 897-971, 1997
考核方式与要求:
课程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