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及分类

合集下载

振动控制原理

振动控制原理

振动控制原理
振动控制原理指的是通过对振动系统进行控制,降低或消除系统的振动,并使系统能够稳定工作的技术原理。

在振动控制中,一般会采用控制器和执行器来实现振动的监测和抑制。

振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合适的控制算法,根据振动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对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从而达到减小系统振动幅度和频率,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的目的。

振动控制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节系统的力、位置或速度等参数,使系统的振动能量减小或分散到其他影响较小的频段中。

常见的振动控制方法包括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

被动控制是指通过连接阻尼器、减振器等被动元件来消耗和分散振动能量,从而减小系统振动的幅度。

被动控制通常适用于频率固定的振动问题,而对于频率变化较大或需要更加精确的控制问题,主动控制则是更为有效的方法。

主动控制是指通过对系统输入信号进行实时调整和控制,实现对系统振动的主动抑制。

主动控制通常需要使用传感器来监测系统的振动状态,然后通过控制器对执行器进行控制,对系统进行实时调整。

主动控制方法通常包括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

振动控制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工程结构防振、车辆振动控制、航空航天、机器人、医疗设备等。

振动控制可以降低噪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寿命,同时也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精度。

尽管振动控制领域存在一些挑战,如控制算法的设
计、系统模型的准确性、实时性等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振动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仍然非常广阔。

机械振动系统与机械振动分类

机械振动系统与机械振动分类

机械振动系统与机械振动分类1. 机械振动系统简介机械振动系统是指由于外界激励或系统自身特性而引起的物体或结构产生振动运动的系统。

机械振动系统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如机械制造、工程结构、航空航天等。

了解机械振动系统及其分类对于研究和应用机械振动具有重要意义。

2. 机械振动分类机械振动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包括运动形式、激励方式、振动特性等。

2.1 运动形式机械振动根据物体或结构的运动形式可以分为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

2.1.1 自由振动自由振动是指系统在无外界激励的情况下,由于系统本身的特性而产生的振动。

自由振动分为自由衰减振动和自由无衰减振动两种形式。

自由衰减振动是指振动系统在没有外界激励的情况下,由于系统阻尼的存在而衰减的振动。

在自由衰减振动中,振动幅值呈指数衰减。

自由无衰减振动是指振动系统在没有外界激励的情况下,没有阻尼或阻尼较小而不影响振动的情况下产生的振动。

在自由无衰减振动中,振动幅值保持不变。

2.1.2 强迫振动强迫振动是指系统由外界激励引起的振动。

外界激励可以是周期性的,也可以是非周期性的。

强迫振动分为共振和非共振两种形式。

共振是指外界激励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等,从而使得系统振动幅值达到最大的状态。

共振时,振动幅值会明显增大,甚至会出现破坏性振动。

非共振是指外界激励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不同,振动幅值会有所减小。

2.2 激励方式机械振动根据激励方式可以分为有源振动和无源振动。

有源振动是指通过外部能量源对振动系统进行能量输入的振动。

典型的有源振动系统包括激励器、驱动器等。

无源振动是指在自由振动状态下,由于外界条件或系统初始激励引起的振动。

无源振动通常分为两种情况,即系统外力激励和几何和材料非均匀性。

2.3 振动特性机械振动根据振动特性可以分为单自由度振动和多自由度振动。

单自由度振动是指一个自由度的振动系统,在一个平面或轴向上只有一个振动方向的振动。

典型的单自由度振动系统包括单摆、弹簧振子等。

振动分析

振动分析

振动分析振动分析是计算机辅助工程学中的一个重要技术。

它主要是通过对系统所发生的振动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出相应的特征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控制方法,以达到科学、合理地设计、维护和控制各种工程设备的目的。

本文将从振动分析的原理、分类、应用及其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与探索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解读。

一、振动分析的基本原理1.振动的概念振动是物体围绕着平衡位置做规则周期性的运动,同时这个运动方式又使得它们之间施加相应的作用力,进而导致物体发出声音、震动等现象。

换句话说,物体在空间中不断地发生快速反复的运动,这种运动方式被称之为振动。

2.振动的种类振动分为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两种类型,其中自由振动是指的物体自身发生的无外力作用的振动;而强迫振动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振动。

这里我们主要讲述的是自由振动,因为强迫振动需要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3.振动的分类根据振动的形式和性质特征,振动可以分成多种类型,如:(1)简谐振动:物体在周期内运动速度、加速度大小及方向都是相同的。

(2)非简谐振动:物体在周期内运动速度、加速度大小及方向都会变化。

(3)阻尼振动:物体进行振动时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阻力作用。

(4)无阻尼振动:物体进行振动时不受任何阻力作用。

(5)共振:外力频率与机构本身固有振动频率一致,便容易引起共振现象。

二、振动分析的分类根据振动分析的对象和方法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结构振动分析:主要研究结构物在外部激励下的应力响应及其变形等信息。

其主要应用于大型工程的设计、优化、调试等过程中,以判断各组件间的相互影响,并找出问题所在,进而提高整个结构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等方面的指标。

2.机械振动分析:主要研究与机械有关的各种振动问题。

在制造和运行机械设备时,借助于振动分析手段可以有效地寻找故障出现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以确保机械的正常运转。

3.流体振动分析:主要研究流体中所发生的各种形式的振动问题。

机械振动分析及其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机械振动分析及其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机械振动分析及其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引言机械振动是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在多个工程学科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汽车工程中,机械振动分析的应用尤为重要,它涉及到车辆的舒适性、性能和可靠性等关键方面。

本文将介绍机械振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阐述其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一、机械振动基本概念1. 振动的定义和分类振动是物体围绕某个平衡位置来回运动的过程。

根据振动的性质,可以将振动分为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

自由振动是指物体在没有外界干扰力的情况下自身发生的振动,而受迫振动是指物体在外界施加作用力下发生的振动。

2. 振动的描述和参数振动可以通过振幅、频率、周期和相位等参数来描述。

振幅是指振动物体离开其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频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周期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振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相位是指振动物体在某一时刻与参考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3. 振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振动的原理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和胡克定律来解释。

物体振动的频率受到物体质量、弹性系数和外界作用力等因素的影响。

振动还受到阻尼和非线性效应的影响,这些因素会改变振动的幅值、频率和稳定性。

二、机械振动的分析方法1. 模态分析模态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结构振动模态和特性的方法。

通过模态分析,可以得到结构的固有频率、振型和振动模态等信息。

在汽车工程中,模态分析可以帮助设计师预测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振动情况,并优化车辆的结构设计。

2. 计时域和频域分析计时域分析是指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来了解振动的时域特性。

频域分析则是通过对振动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将其转换为频率域上的频谱分析。

这两种方法在汽车工程中常用于研究车辆的振动和噪声问题。

3. 有限元分析有限元分析是一种基于有限元法的数值计算方法,它可以用于求解结构的振动特性。

在汽车工程中,有限元分析可以用于模拟车辆在不同路况下的振动响应,并评估车辆的舒适性和结构可靠性。

三、机械振动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1. 车辆悬挂系统设计车辆悬挂系统对车辆的振动和舒适性具有重要影响。

消能减震技术——屈曲约束支撑

消能减震技术——屈曲约束支撑

消能减震技术——屈曲约束支撑摘要:消能减震装置已被应用于许多新建建筑和抗震加固工程中。

消能减震装置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本文主要对屈曲约束支撑进行叙述。

关键词:消能减震装置,屈曲约束支撑一、国内外现状20世纪70年代, 国际土木工程界首次提出了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

美国是开展消能减震(振)技术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

早在1972 年竣工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就安装了10000个粘弹性阻尼器(减小风振)。

日本是结构控制技术应用发展最快的国家, 特别是1995年神户地震发生后, 采用结构控制技术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在加拿大, Pall型摩擦阻尼器已被应用于许多新建建筑和抗震加固工程中, 在减小结构的振动作用时, 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土木工程界王光远院士首先引入了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 随后国内土木工程界的广大学者、研究人员深入展开了结构隔震、消能减震、吸振减震、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等方向的研究, 理论和试验研究、方案设计、结合实际工程分析研究、试点工程和应用等工作逐步推进, 并朝着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的方向迈进。

从90年代以来, 我国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也致力于该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实用。

二、效能减震产品的分类消能减震装置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按其与位移、速度的相关性可分为位移相关型消能减震器(如摩擦阻尼器、金属屈服阻尼器和屈曲约束支撑)、速度相关型消能减震器(如粘滞阻尼器)和速度位移相关型消能减震器(如粘弹性阻尼器);按其制造材料可分为金属消能减震器、粘滞阻尼器和粘弹性阻尼器;按其消能减震机理可分为摩擦消能减震器、弹塑性消能减震器、粘滞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

2.1屈曲约束支撑概述屈曲约束支撑(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简称BRB)主要由内芯耗能单元,外围约束单元与两者之间的缝隙或无粘结材料组成。

内芯单元为钢芯,截面形式多为“一”形、“十”形、“H”形等多种形式:外围约束单元多为纯钢构件或钢管混凝土构件;无粘结材料有硅胶板,橡胶板等多种材料。

浅析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浅析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技术改造浅析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李维赞 谢 永(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108)摘 要:当前建筑行业在振动控制技术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过去的抗振结构体系只通过提高结构本身的抗振性能来抵抗。

此方法影响有限,安全性较差。

因此,目前只有地震调整技术才能满足当前建设项目的需要,其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经济效益日益突出。

关键词: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原理;应用引言:近年来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对象日益增多。

针对这一趋势,本研究介绍了常用的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原理,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全面的说明;并简要介绍了相关应用。

1振动控制技术的必要性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振动控制技术在建筑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一,在建筑中应用防振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的破坏,还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的抗外部冲击能力。

第二,在建筑中应用防振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分配地震产生的能量。

近年来,国际建筑专家对这类结构监管的研究备受关注。

借助于结构本身和控制系统来承受荷载,结构处于不良状态,并能在发生大地震时保持球形的霍尔灵,有效地分配了地震带来的能量。

此外,该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概念非常明确,适用于不同的建筑结构和不同程度的地震强度。

2被动控制2.1隔振技术所谓的减振,是指放置在建筑结构中有效地消耗地震能量的柔性连接,并通过设置这些柔性连接来降低地震能量。

此原则可控制建筑的变形,由于柔性连接可以起到"隔震"、"吸震"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产生的能量,保护建筑结构,并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减轻地震对上部结构造成损坏的目的,而且建筑装修及室内设备也得到有效保护。

结构最常用的隔振技术是使用隔振支座来延长结构的自然振动周期,并避免土体的运动高峰时间,从而降低结构的地面运动能量。

此隔振方法减小了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响应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仅适用于4层中低的剪力墙结构。

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

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

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录0.前⾔ (1)0.1 结构振动控制研究与应⽤概况 (1)1.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 (2)2.结构振动控制分类 (3)3.各类控制系统构造及性能 (4)3.1 结构振动主动控制概述 (4)3.1.1 主动控制控制原理 (5)3.1.2 加⼒⽅式及加⼒位置 (7)3.1.3 控制装置 (8)3.2 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概述 (8)4.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算法 (11)4.1 主动控制算法 (12)4.1.2 ⼏种算法的简单介绍 (13)4.2 半主动控制算法 (21)4.3 智能控制算法 (22)5.结构主动、半主动控制系统分析⽅法及设计⽅法 (24)5.1 主动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设计与分析 (25)5.1.1 主动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设计 (25)5.1.2 主动最优控制⼒和受控反应特征分析 (26)5.2 结构主动变阻尼和智能阻尼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设计与分析 (30) 5.2.1半主动最优控制⼒设计 (31)5.2.2系统反应分析 (36)5.3 结构主动变刚度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设计与分析 (37)5.3.1主动变刚度最优控制⼒设计 (37)5.3.2系统反应分析 (40)6.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系统的⼯程应⽤ (41)6.1 AMD控制系统的⼯程应⽤ (41)6.2 结构主动变刚度控制系统的⼯程应⽤ (41)6.3 结构主动变阻尼控制系统的⼯程应⽤ (42)6.4 其他结构振动控制系统的⼯程应⽤ (42)7.研究展望 (43)7.1 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的研究与发展⽅向 (43)7.2 结构振动控制的有待研究的问题 (43)8.结语 (43)参考⽂献 (44)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综述0.前⾔0.1 结构振动控制研究与应⽤概况结构振动控制技术与传统的依靠结构⾃⾝强度、刚度和延性来抵抗地震作⽤的做法不同,通过在结构中安装各种控制装置,从⽽达到减⼩结构地震反应、保障结构地震安全的⽬的。

建筑振动工程手册

建筑振动工程手册

建筑振动工程手册引言:建筑振动工程是指通过有效的振动控制措施来减少建筑物受到的振动干扰,保障建筑物使用者的安全与舒适度。

本手册将介绍建筑振动工程的相关概念、评估方法以及常用的控制措施,旨在提供给工程师和相关人员一个全面的参考手册。

一、建筑振动概述:建筑振动是指由于周边环境、人为因素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建筑物本身的振动。

建筑振动可以分为自然振动和人为振动两种类型。

自然振动是指由周边环境引起的振动,如地震、风力等。

人为振动则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振动,如交通运输、工业设备等。

二、建筑振动评估方法:1.振动传递路径分析:通过分析振动源传递到建筑物的路径,确定振动的传播途径,并对传播路径进行评估。

传播路径中包括地面、建筑结构和室内空间。

2.振动感知评估:对建筑物内的人员进行调查和观察,了解他们对振动的感知程度。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主观评价以及客观测量等方法进行评估。

3.振动测量:通过使用振动传感器对建筑物进行振动测量和监测。

可以测量的参数包括振动加速度、振动速度和振动位移等。

三、建筑振动控制措施:1.结构措施:通过改善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提升其抗震性能和减震能力。

例如采用抗震隔震装置、减振器等。

2.隔音措施:通过改善建筑物的隔音性能,减少外界的振动传入。

可以采用隔震墙、隔音门窗等措施。

3.振动源控制:采取措施来减少振动源对建筑物的振动干扰。

例如控制交通运输的振动、减少工业设备的振动等。

4.声学设计:通过合理的声学设计,降低建筑物内部的振动噪声。

例如选择合适的材料、采用吸音材料等。

结论:建筑振动工程是一个复杂的领域,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结构、环境因素以及使用者的需求。

通过合理的振动评估和控制措施,可以保障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舒适度。

本手册介绍了建筑振动的概念、评估方法以及常用的控制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实用的参考。

参考文献:1.张三,建筑振动工程导论, XX出版社, 2010.2.李四,建筑振动评估与控制, XX出版社, 20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耗能方案性能来抵御地震作用的,即由结构本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以满足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小震不坏,可能无法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结构构件的尺寸可能需做得很大木工程领域新兴一种新型的抗震方式——结构振动控制,即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和结构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

是由控制装置随结构一起振动变形而被动产生的。

被动控制可分为基础隔震技术、耗能减震技术和吸是由控制装置按某种控制规律,利用外加能源主动施加的。

主动控制系统由传感器、运算器和施力作术。

主动控制有主动拉索系统(ATS)、主动支撑系统(ABS)、主动可变刚度系统(AVSS)、主动质期开始研究主动控制。

目前,主动控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已达30多项,如日本的Takenaka实验控制力虽也由控制装置自身的运动而被动的产生,但在控制过程中控制装置可以利用外加能源主动调置、半主动TMD、半主动力触动器、半主动变刚度装置和半主动变阻尼装置等。

主动控制,或者是同时应用不止一种的被动控制装置,从而充分发挥每一种控制形式和每一种控制装:同时采用AMD和TMD的混合控制系统、主动控制和基础隔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以及主动控制和京的清水公司技术研究所。

,但由于建筑结构体形巨大导致所需的外加能源较大,加之控制装置的控制的算法比较复杂,而且存好,容易实现,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尤其是其中的基础隔震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得到了一定程主动控制低廉,而且不需要较大的动力源,因此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混合控制综合了某几和耗能减震技术。

置控制机构来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使结构振动减轻,防止地震破坏。

目前研究开发的基础和混合隔震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了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因此,隔震技术也得到了飞速:日本94栋,美国21栋,中国46栋,意大利19栋,新西兰16栋,已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

最近有使结构的振动能量分散,即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和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从而达到减小主结构振尼器(TLD);(3)质量泵;(4)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5)空气阻尼器。

其中,应用最多两个重300吨的TMD,质量块在9米长的钢板上滑动,它很好地减小了大楼的风振反应,防止了玻璃幕nade桥的桥塔均安装了TMD,其减震效果均令人十分满意。

日本的Yokohama海岸塔是一个高101米析表明,安装了TLD后塔的阻尼比由0.6%增加到4.5%,在强风作用下塔的加速度减小到原来的1/3 TLD以控制其风振反应。

支撑、剪力墙等)设计成耗能构件或在结构物的某些部位(节点或连接处)装设阻尼器。

在风载和小的使用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时,耗能构件或阻尼器率先进入非弹性状态,从而保护主体结构在强震主要有:(1) 金属阻尼器;(2) 摩擦阻尼器;(3) 粘滞阻尼器;(4) 粘弹性阻尼器;(5) 复合型阻尼滞回性能,因而被用来制造各种类型的耗能装置。

常用的金属阻尼器有:软钢阻尼器、铅阻尼器和形后性能,进入塑性阶段后具有良好的滞回特性。

1972年Kelly首先进行金属阻尼器的研究和实验的;形软钢阻尼器(TADAS)的减震特性。

目前这两种阻尼器是国内外研究较多的软钢阻尼器。

由于软钢优点,因此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已在一些建筑物上开始应用。

例如,在意大利Naples 幢钢筋混凝土结构上均安装了软钢阻尼器,其中美国和墨西哥的情况是为了对原有结构进行抗震加固状制作不合适,会引起滞回环的畸变。

、塑性高、强度低、润滑能力强等特点,同时由于铅具有较高的延性和柔性,故在变形过程中可以吸织和性能还可恢复至变形前的状态,因此铅阻尼器具有以下优点:(1)使用寿命不受限制;(2)提供性差和铅对环境造成污染等缺点。

功能的新型材料,它与传统材料的区别是具有高阻尼和大变形超弹性特性,能够重复屈服而不产生金和Fe基合金等。

90年代初,一些学者对形状记忆合金阻尼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研究。

Aiiken等了试验研究;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对装有铜锌铝记忆合金装置的5层钢结构模型进行了试验研有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的桥梁的减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究开发的摩擦阻尼器主要有:Pall摩擦阻尼器、Sunitome摩擦阻尼器、摩擦剪切铰阻尼器、滑移型较大的附加阻尼。

荷载大小和频率对其性能的影响不大,且构造简单,取材容易,造价低廉,因而具静接触,会产生冷粘结或冷凝固,所期望的摩擦系数发生改变。

在地震作用时,滑动面产生滑动而使擦阻尼器及装有摩擦阻尼器的结构体系的试验研究和分析较多,已建立了一套专用的设计方法并编制馆共使用了60个摩擦阻尼器;加拿大民航大楼共使用了58个摩擦阻尼器;日本Omiya市31层的S 1988年的Saguenay地震中受损,其抗侧能力和延性均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为此在支撑上安装了摩。

活塞在缸筒内可作往复运动,活塞上有适量小孔,筒内盛满流体,当活塞与筒体产生相对运动时,活塞上孔的数量和筒内流体的体积,可根据阻尼器所需提供的阻尼值来确定,流体可为硅油或其它粘尼力与结构的位移反应和柱中弯矩异相,因此该阻尼器在减小结构层间位移和剪力的同时,不会在柱阻尼器的加工制作较难,粘滞流体易发生渗漏。

船舶、设备和管网的减震中,最近几年才应用于土木工程,目前已有一些工程应用实例。

如美国洛山在意大利的一座长1000米,重25000吨的桥梁的每一个桥台下安装了粘滞硅胶阻尼器,阻尼器重2美国新San Bermardino医疗中心也使用了粘滞阻尼器,共安装了233个阻尼器。

板组成。

图1为常用的粘弹性阻尼器,它由两块T形约束钢板夹一块钢板所组成,钢板之间夹有粘弹点、桁架下弦杆上或毗邻建筑之间,当结构层间发生位移时,粘弹性阻尼器会产生剪切滞回变形,耗能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温度、频率和应变幅值。

其影响规律为,其耗能能力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增加而增加,但在高频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耗能能力逐渐退化至一平衡值;响是次要的,但在大应变的激励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耗能能力逐渐退化至一平衡值。

关系,学者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计算模型,主要有:(1) Kelvin模型;(2) Maxwell模型;(3) 标准尼结构。

许多研究者对粘弹性阻尼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进行了研究(见表1),从这些试验和/5比例的模型框架框架土模型框架框架型框架层足尺钢框架架和阻尼增加,自振频率增加,周期减小。

构明显的阻尼以致于结构表现为弹性,地震反应大大地减小,位移、加速度、层间位移和层间剪力都致结构损坏的结构滞回能仅占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在遭受同样的地震下粘弹性阻尼结构产生较少的塑筋混凝土结构,安上粘弹性阻尼器后它们都表现出以上特性。

显著增加,粘弹性阻尼器正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以达到减震目的。

粘弹性阻尼结构的动力特性)模态应变能法;(2)增量刚度和增量阻尼法;(3)改进的模态应变能法。

阻尼器的每圈耗能与系统最大应变能的比值确定出等效阻尼比,近似估计结构的阻尼效应。

的附加刚度和结构阻尼比为:(2);为第j振型下粘弹性阻尼器循环一圈所耗的能量;为第j振型下系统的应变能。

在实际应用中,增量刚度矩阵和增量阻尼矩阵(3)是一无量纲的支撑位置矩阵。

尼贡献为比为:(5)对于一个微小的刚度增加,阻尼比总值为附加阻尼比和原阻尼比之和。

1994年在模态应变能法的基础上提出,对于粘弹性剪切型建筑在第j振型下的阻尼比可由下式确定系数。

对于粘弹性弯曲型建筑在第j振型下阻尼比(7)变小于设计应变时可很好地预计粘弹性阻尼结构的性能;增量刚度和增量阻尼法概念清晰,但计算较的应用已有较长的历史,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早期主要用于结构的抗风减振工程中,近年来已开始在1米,为一钢—混凝土建筑,平面呈三角形。

为减小风振影响,在运动部位较大处和受力部位较大处各杆件内力,以此决定把粘弹性阻尼器安放在最有效的位置上,结果有1/6的斜撑设有粘弹性阻尼器上,每层约100个,共安装了约20000个阻尼器,每只重约13.6千克。

实际工程应用,目前北京50层首都规划大厦拟采用粘弹性阻尼器以减小结构的风振反应和地震反应。

用概况桁架下弦杆主斜撑杆节点上上柱间人字型支撑上震柱间斜撑上台试验及大量的结构分析表明,在结构中安装粘弹性阻尼器可减小风振反应和地震反应40%~80%,可定的范围内。

西雅图哥伦比亚中心大厦起初是因为在风振的影响下,顶部几层有明显的不舒适感,安效果,需要把现有的柱尺寸扩大一倍,粗算价值约800万美元,显然采用增加刚度的办法是难以接受尼器减小建筑的风振或地震效应在经济上是相当可观的。

论:风振及地震反应;应在经济上节约了一定的资金,降低了建筑造价;现象;造价低廉;既可用于结构的抗风减振工程中又可用于结构的抗震减震工程中,既可用于建筑结构中又可用于塔桅和社会意义,可避免地震和强风作用所造成的次生灾害和经济损耗,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件组合而成的新型耗能减震装置。

目前已研制开发的复合型阻尼器有:铅粘弹性阻尼器、铅橡胶阻尼的深入,许多国家相继制订出台了相应的耗能减震结构设计、施工规范和规程。

订了一系列试行条款,对金属耗能器、粘弹性阻尼器、粘滞阻尼器的设计方法作了规定,提出在设计993年,美国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SEANOC)又颁布了有关耗能减震技术的暂行规定,其中明确指出抗震安全委员会(BSSC)也制订了类似内容,对该项技术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俄罗斯也制订和颁布了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计算方法,如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另一方面也列举了相关结构的设计也已增加了隔震和耗能减震方面的相关内容,以加速和规范该项技术的实施。

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它克服了传统结构“硬碰硬”式的抗震设计方法,具有概念简单、减震机理和应用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处于研究和试点阶段,在成为常规应用技术之前,尚须解决以下问题、开裂等),对已有耗能减震装置的可靠性、耐久性进行深入研究;装置,为大范围推广该项技术奠定基础;析,给出具体的计算模型,尽快使其标准化、系列化,便于设计中推广使用;震效果的定量分析;况的研究;点工程的建设,完善耗能减震体系的设计、施工方法与标准,编制相应的计算分析软件;及已有建筑物改造的研究和应用。

果好,并具有安全适用、经济方便等优点,故必将成为一种崭新的结构体系。

可以预言,耗能减震技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