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门阀制度与魏晋南北朝史学

合集下载

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

【萌芽—东汉】政治上: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经济上: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形成割据,成为名门大族,这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形成—曹魏】曹魏时期,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

实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巩固—西晋】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鼎盛—东晋】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门阀士族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门阀政治达到鼎盛。

原因是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并且是依靠他们才得以存在。

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建立田庄,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还经常和官府争夺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玄学,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大兴谱牒之学;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

【衰落—南朝及之后】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使得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

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

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

另外,士族还受到农民起义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打击,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政治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政治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政治(一)“九品中正”制与士族政治的形成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

但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

汉末政论家王符等人,对“名实不相符,求贡不相称”(《潜夫论·论荣》) 的选举积弊进行了抨击,自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曹操审时度势,提出了“惟才是举”的用人原则,既是出于乱世求贤的需要,也是对汉代“选举失实”的刻意纠正。

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破坏,士庶大量流动,由乡里对士人的德才加以评估的传统做法已经难以延续,然而在人们的心目中,用人“核之乡间”的传统,仍是具备合理性的。

以上所述的历史背景,正是“九品中正”制应时而生的原因。

公元220年,继位魏王不久的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和推行“九品中正法”。

中正,官名。

由各郡从现任朝官的本籍人中推举有知人之明且威望素著者出任。

其职责是,对本郡的士人,依据品行才干,逐一划定等级,包括上上、上中下中、下下共计九品,并将评定结果上报吏部。

吏部在任命官员时,原则上应该与中正官核定的“乡品”等级相一致。

中正官具备了影响仕途升降的实权,因此又称“九品官人法”。

到司马懿执掌魏国大权时,在各州增设大中正。

探求“九品中正”的立制初衷,“盖以论人材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宋书·恩幸传》);而且从中正官必须是现任朝官、只负责对本籍贯士人评定等级的规定来看,实在是大有深意的,这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往往徇情枉法,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原则,演变为以“家世”、“阀阅”定高下。

此后,,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士族垄断仕途,严重地阻碍了社会中下层的优秀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从而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九品中正制的这一积弊,在西晋建国之后,就有一批政治家、政论家给以揭露和批判。

士族制度的形成鼎盛和衰落魏晋南北朝

士族制度的形成鼎盛和衰落魏晋南北朝

士族制度的形成、鼎盛和衰落(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虽处于长期分裂对峙状态,但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均田制是这一时期初创的政治、经济制度。

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个萌芽、形成、充分发展(又称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我们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把士族制度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

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士族制度的产生、发展、衰落消亡的过程和科举制度产生的必然性。

1、概念: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

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2、特点(特殊地位)(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经济保障;)(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演变(1)萌芽(东汉)政治: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经济: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2)形成(曹魏、西晋)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

士族集团与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

士族集团与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

士族集团与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作者:李崟昊陈赟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03期摘要:士族集团的形成是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存在和发展的结果,随着东汉末年中央集权的衰落,士族集团逐渐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占据主导地位,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形成了汉末以来四百余年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分裂;士族集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自秦汉以后最长的分裂期,从东汉末诸侯联合讨董卓开始,到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大约为四百年。

中国一般朝代末年大动乱最多三、四十年就能重建,而此时却花上十倍的时间,究其原因士族制度是一个重要历史因素。

一、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即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恶性发展,使得士族集团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东汉初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之所以巩固,是因为在战乱之后,国家掌握了大量土地,通过屯田、授田、鼓励垦植、释放奴婢,国家控制了大量农民,农民向国家源源不断地提供租税、兵源及摇役,所以此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有力与有效的。

到东汉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

曹魏后期,“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自后小人惮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

”这样就使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型,以国家控制大量农民而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经济转变为以私家控制依附农民为主导的豪强世族经济。

因此,西汉末年以来形成和发展的人身依附关系,在魏晋时期进一步强化了,而且法典化了。

这在阶级关系上,扩大了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促成了世家大族的特殊地位,从而形成了以门第为依据攫取政治、经济特权的门阀士族制度。

魏晋之际的“九品中正制”和西晋的“官品占田荫客制”,都是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世家大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表现。

世家大族和士族的存在,都以大田庄为其物质基础。

依靠宗族,大田庄经济比较容易形成,比较容易巩固,也比较容易持久。

论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与国学的关系

论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与国学的关系

论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与国学的关系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虽然在地域上中华大地处于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都有比较好的成就。

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均田制等一系列在我国世上具有极大影响的制度都在这一时期形成。

同时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制度又对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对国学的影响可以与先秦诸子时期相媲美。

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那一时期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

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思想得到了极大且长远的发展。

同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也在我国发展起来了。

这一成就使中华文化更璀璨多彩。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能够取得这些伟大的成就的背后不仅因为有民族大融合等因素的影响促进,更多的原因是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的世家大族制度形成了。

正是这些士族子弟推动了经济、文化、政治等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士族门阀制度推动了先秦诸子、汉代儒学大发展之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又一春。

总而言之。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阀门对我国的国学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关键词:南、北方士族阀门政治经济文化一、士族阀门与政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在我国正式确立了正统地位。

从此大量的儒家子弟能够凭借儒术后的官职,进入统治阶层。

而不是依靠军功获得官职。

到了东汉时期。

逐渐出现了累世公卿的社会现象。

东汉末年。

天下大乱。

在乱世当中,各个割据势力必须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持才能存活。

有些世家大族还依靠自己的影响力割据一方。

三国时期,统治北方的曹魏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使得世家子弟可以依靠出身获得优越的社会地位与条件,同时参与政权。

而统治者也因为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统治地位得到了巩固。

可以说世家大族与统治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天子必须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持才能巩固统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官制度

史官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01
历史研究
02
文化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官制度留下了大 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为现代历史研究 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史官制度在传承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 作用,通过记录历史事件和编纂史书 ,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至今。
03
思想启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自由和学术繁 荣,与史官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这 种思想自由和学术繁荣对于现代社会 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史官可以就国家大事向皇帝提出建议,以 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史官与皇权的关系
1. 从属关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官与皇权之间存在一定的从属关系。皇帝掌握着最高权力,而史官则从属于皇帝,为其服 务。
2. 制约关系
虽然史官从属于皇帝,但其职责和权力使其成为对皇权的制约。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编纂史书等行为,可以防止 皇帝滥用权力,从而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国时期史官制度
三国时期,各政权为了记录自己的历史,都设立了史官机构。
南北朝时期史官制度
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继续设立史官机构,同时加强了对史书的编纂 和整理。
史官制度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史官制度的影响
政治局势的动荡影响了史官制度的演变,同时政治权力也控制了史书的编纂和 记录。
史官制度对政治的影响
史官制度记录了各政权的历史事件,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史书 的编纂和整理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
01
02
03
政治局势动荡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 迭频繁,战争不断,社会 动荡不安。
士族门阀制度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制度 盛行,世家大族掌握着政 治权力,文化教育也主要 由他们控制。
民族交融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
推动了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对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这种分析和评价 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 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如重视人情、强调文以载道等思 想,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 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逐渐 从文学创作中分离出来,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这种独立性对后 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得文学批评更加专业化、系统 化。
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发 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不仅 对作品的评价和鉴赏有所涉猎, 还对文学的本质、功能、风格等 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世的 文学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 资源。
对世界文学批评的贡献与影响
01
提供了独特的批评视角和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不仅关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还关注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种独特的批评视角和方法为 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02 0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丰富了世界文学批评的宝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 宝,也是世界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丰富了世界文学 批评的宝库。
详细描述
《文心雕龙》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全书共50篇,分为“文”和“心”两部分,系统地论述了 文学的本质、起源、功能、文体、创作、批评等方面,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品》的诗歌批评思想
总结词
《诗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部重要的诗歌批评著作,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
详细描述
玄学清谈的文学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
制 度 有 一 个 萌 芽 、形 成 、充 分 发 展
故姓 族之 门不 与王侯 婚 者 ,不 以其 五 品 ( 常)不 和睦 ,闺门不 洁盛耶” 。可 见 仲长统 虽反 对选 士论族 姓 ,却仍 赞
许姓族之 门风。这种 “ 姓族 ” ,王侯 愿 与通婚 ,而它竞加以拒绝 。 士族 制度 的政治基 础是 九 品 中正 制 ,自品官荫 户和 占田制 度这 些对 门 阀地 主至关 重要 的制 度推 行之 后 ,门 阀 势 力 巩 固并 掌握 了政 权 。
学 术 研 究
XUE s H U Y AN 羽 U
魏晋 南北朝 时期 的门阀制 度
中牟县教师进修 学校

朱松琴
要 :魏晋 南北朝 时期是 中国历 史上最动 荡不安的时期 ,也是 门阀制度盛行 的时代 ,形成 了士族权利 和皇权 两股并行的力量。但 由于
士族 自身的腐朽 ,士族制度最终消亡。
之意 。 “ 伐 阅一 语 ,就是 蔑历 一语 的 变异” 。中 国中古 的门阀制度 ,整 体看 来 ,最主要 的特 征在 于按 门第 高 下选
东 晋 时 土族 制 度 得 到 充 分 发 展 , 进入 鼎盛 阶段 。原 因是 东晋 王朝依 靠
南北 士族 的支 持才得 以存 在 。东晋 政 权是 司 马氏皇权 和 以王 、庾 、桓 、谢 诸大 姓为代 表 的北方 土族 以及 处于 非 主流地位 的江南吴姓土族 的联 合专政 , 这种 政 治 格局 一 直 延续 到 东 晋末 年 ,
日圣童 ” 。 ( ( 群书治要》 卷 四五引 《 昌
说得 更清 楚 ,王侯 子弟 “ 生 长于 骄 溢之 处 ……其行 比于 禽兽 也 。 ……
度 时代 ,形成 士族 权力 和皇 权两 股并 行 的力量 ,士族 的权力来 源于其 自身 , 皇帝 没有 绝对 的政 治权 利 ,士族 结成 群体 ,轮 流执 政 。从 历史 上 看 ,土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