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读后感800字5篇

合集下载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读后感1没有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这本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

整个剧情用上面那句话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之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贝克特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将它荒诞化了,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让我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知道天黑离去,口中还念念不忘,明天,戈多会来的。

戈多是谁呢?有人说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说戈多代表着希望,也有人说戈多是你梦想却得不到的东西。

不论戈多是什么,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戏剧结尾的时候埃斯特拉冈说:“嗯,咱们走不走?”弗拉基米尔说:“好,咱们走吧。

”他们坐着不动。

我清楚的记得,戏剧中,他们有好几次说他们要走了,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

等待戈多,永远只有等待,等来的是一个奴隶主和他的奴隶,等来的是戈多说明天再来的通知。

其实他们都知道也许明天戈多也不会来,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们所剩无多的生命。

就好像我们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单调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披着等待的外衣逃避着什么。

戈多也许就是我们的'理想,人们期盼着自己的理想,却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着理想能够来到我们面前。

我想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满激情,我会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拥抱幸福的明天。

与君共勉!等待戈多读后感2国庆的两天里看完了这本书。

可能每一个文学或艺术作品在不同人看来都会有有同的感受吧。

这是由人的认知的选择性决定的,以前的经历与补充组成了一个现在的你。

等待戈多读后感5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5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5篇等待戈多读后感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等待戈多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等待戈多读后感1一天的时间让我看完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整个心情沉浸在父亲的爱与后悔里,哀叹生命的神秘与偶然,亲情缘分的真挚与不舍,其中对人应该怎样活着的思考是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的。

他的女儿是出生后不久就发现了病疾,而且她就在短短的18个月里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她在还没有学会悲哀就离开了,在还没有学会留恋就走了,可以说她无所谓失去,她得到了他父亲最深层的爱。

可有很多人不是那么幸运的,他们生活多年以后,才发现上帝在允许他们来到人间时,就剥夺了他们可以和平常人一样拥有的幸福。

幸福,就是对失去的别人却拥有的平凡之物的羡慕。

当他们知道了自己不同于别人,不能和大家一样去生活,而他们不能选择死,他们留恋生,留恋人世间的爱,留恋爱他们的父母,留恋每天新生的阳光。

他们不能去诉说自己的痛苦,如果说同情是一种自己曾经经历后沉淀下的感情,在别人遭遇同样的事情时能交换的感情,那么有些痛苦,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的被上帝选中。

看着那些万分之一的幸运都百分之百的降临在自己身上时,不得不怀疑,这是垂青还是折磨。

我不想说苦难可以洗涤人的灵魂,苦难就是苦难。

没有谁愿意放弃幸福、快乐而选择苦难的,因为苦难意味着忍,意味着不可言说,意味着在无望与绝望中等待,像等待戈多一样,等待着虚幻的希望,也自欺欺人。

妞妞是幸运的,她在懵懂中离开,尚未深陷红尘,尚未对这世界有爱与恨,尚未懂得留恋。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如果我的母亲知道,我会有今天的无奈,她会那么幸喜的迎接我的来到吗?她会那么艰辛的把我拉扯大吗?还会那么无私的去委曲求全吗?而现在我为了她的付出,而无奈着。

我有时真想,如果我这样的来到这世界,上帝能给我机会去交换一些东西,我愿意就是一个世俗间平凡的女子,或者在我出生的时候,让我就失去更多,那么我的父母可能就不会在我身上寄予那么多的希望,可上天在我身体里种下的定时炸弹,迟迟不引爆,我在等待着他引爆,那么我的小小世界就彻底的崩塌。

等待戈多读后感(通用12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通用12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读后感(通用12篇)等待戈多读后感篇1开篇,欲自作一诗,记昨夜五更为破天之雷惊醒:夜欲听银针落叶伴雷雀不避阴风扫砾打羽五更巨响坐起惊窗前有谁微醺抱琴奏几曲!敢于于蔽眼之雨,骇人之雷前饮酒弄弦者,当今能有何人?吾安卧榻上,听雨声敲打万物,待惊雷划破夜空,庆幸未处室外,不知眼前是真是幻。

待再睡去,乍醒已过清晨,雷雨已过,无何异相。

时间又逝如川。

感叹于古人的感叹,情绪上来,花可溅泪,鸟可惊心;又感于今人呻吟,怒上心头,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称为荒诞的事情,在一个价值观四分五裂的社会现实下,永远都能找到合理存在的解释,它能代表一种价值取向,即是是看起来胡言乱语的东西。

《等待戈多》剧本所处的社会背景,乃是一代青壮年人完全看不见未来的的时候,一是二战后,而是冷战始,生灵涂炭,百废待兴,可是没有人能够带着战争的创伤上路,而眼前又是规模更大,威胁全球的核战争的阴影,人们更是如惊弓之鸟,弯弓轻弹,即可弑之。

可是,心中犹存之信念,乃是过上如战前安宁殷实的生活,如此希望,尽管渺茫,即是是惊弓之鸟,也有能到达南方的信念,戈多便承担了心灵崩溃的一代人所期望的生活的施舍者。

在剧中,二人提到戈多的生活状况,乃是有安静的家、众多朋友,还有通讯员以及银行存折的人。

如今看来,者并不是什么有能力施舍两个穷光蛋的大富大贵的慈善家,可是当时混乱之下,能吃上胡萝卜已何尝不是一个人的奢侈?当今中国,较之百年之前,换了德先生的外衣,换了马先生腔调,可是内心却依旧如荆棘乱麻,一边祖宗家法切不可全抛,一边诸国理念不可不学。

洋洋开埠一百六十五年,瓜分一百五十一年,抗战一百零一年,旧势力买办统治三十八年,新势力独裁六十四年,左倾激进二十七年,再次开埠仅仅三十四年不足,有洋洋一百三十一年,废于惶惑,废于无知,荒诞程度,不亚于《秃头女歌手》,千千万万一样的脸,洋溢着麻木无知,今开埠三十四年,吾等等待之戈多,依旧明天才来,国人所能认识,所能自觉者,皆被视为异类,而世上说话者众多,致今麻木国人竟不知是非,而愈加惶惑,有人生怕独裁之溃痛,欲投奔亚当斯密和凯恩斯,有人惊于国之不及炎黄、文景、开元、康乾之治,不望光复祖宗体制,亦欲光复祖宗伦理。

等待戈多阅读感悟(优秀12篇)

等待戈多阅读感悟(优秀12篇)

等待戈多阅读感悟(优秀12篇)这些疯子,我怎么能在他们面前出现了。

他们会像魔鬼一样把我抓住,扯下我的衣服,把我拍个够,或许还会将我解剖呢。

我要等,等他们忘记我。

人怕出名,猪怕壮。

出名五十年,我日夜坐立不安,担心一天被人发现,突然被人抓走,可怕的事发生在我的’身上。

看着世人盲目的等待,太好笑了。

就像大街上一个人突然入神地看天空,其它人也随去看,不敢低头,生怕错过什么。

一群人围在角落,其它人看了,便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

这些人如此盲目,我要是突然出现,他们会生吞活剥了我。

最近十年还不错,他们只是等待。

无目的地等待,等待的实体我已经与等待分离。

这些人处在社会的旋涡中,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傻瓜一样由社会支配。

等待我戈多,只是寻求心灵的寄托。

等待一个盛世。

看着这群可怜的人,我真想出现在他们面前,给他们一些帮助,或者送他们几句金玉良言。

可是一些人太愚蠢了。

总是自己失去某些东西而苦恼,其实他们伤心难过时同样失去了很多东西。

他们认为生命之痛,生命之重让他们生活得很苦。

可是他们却不为自己找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反而寄托于上帝或者神灵。

人间也有许多让我感动的。

身患癌症的丛飞,频频与死神擦肩,用爱和奉献谱写人生中最激荡的音符。

邰丽华面对身体障碍,用心演绎出美丽的千手观音。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讲述最完美而丰富的故事,传递最坚强的心。

这些人都不需要我的帮助,对他们而言能帮助他们的是他们自己。

我突然想到,谁也不曾见过我。

于是我到大街上,大喊一声:“我就是戈多。

”人群中弹出阵阵笑声,“快走开,我们在等待戈多,不要妨碍我们。

”“谁是戈多?”“连戈多也不认识,你太老土了。

”又是一阵笑声。

还有这么多人在等待我——戈多。

这个世界就像一场荒诞剧。

等待戈多阅读感悟篇9读完了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觉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我们到底在等待着什么?感觉很茫然······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

小说《等待戈多》观后感800字5篇

小说《等待戈多》观后感800字5篇

小说《等待戈多》观后感800字5篇小说《等待戈多》观后感800字1重读《等待戈多》,一部不长的荒诞戏剧,却很费脑筋.这部戏剧的魅力在于,本身就是一个谜.每个人都在问,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有人求疑于作者贝克特,他很高明地继续玩捉迷藏:〝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春天的阳光很柔和,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瞧着无暇享受阳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有三种人.当搜肠刮肚为这三种人找代表人物时,想起了《等待戈多》.这部剧只有五个角色,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还有一个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于戈多这个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用这几个人为三种人佐证,再合适不过了.第一种人,打着遮阳伞晒太阳的人.听起来很有闲.很小资.不过,小资只是一种情调,那些光顾必胜客.上岛.两岸.避风塘.兰桂坊.seven(怎么象在做广告?)……喝一杯拿铁.卡布其诺.龙舌兰.朗姆酒,来一只哈根达斯(又有广告的嫌疑!)的人,未必能够入列.还是看一看波卓的派头,这位爷一出场,就拿着一根鞭子,用绳子拴住幸运儿的脖子,赶着他往前走.幸运儿两手提着一只沉重的口袋.一个折凳.一只野餐篮和一件大衣.幸运儿打开折凳,波卓坐下,打开篮子,取出一只笋鸡.一块面包和一瓶酒,大口地吃起来……不想再描述了,这就是第一种人.第二种人,在阳光下忙碌的人.波卓在晒太阳,幸运儿在劳作.他是幸运的,因为他能得到主人啃剩下的骨头.当流浪汉戈戈向波卓讨要骨头时,波卓说这通常是属于幸运儿的.得到骨头的代价不菲,要停止思想,或者按照波卓的指挥思想.在波卓的要求下,幸运儿发表了长篇演说.很佩服作者的独到之处,这篇上千字的演说没有一个词是连着的,没有一句话是完整的.那个送信的小孩,是戈多身边的人.如果戈多是一种拯救力量,那么小孩无疑也是个幸运儿,但是从小孩的表述中,他似乎也不够〝幸运〞.在阳光下忙碌的人,即便获得命运的垂青,又能如何?第三种人,追赶太阳的人.夸父逐日的结局是,他渴死了.夸父逐日的现代版是,很多人为了追逐梦想而倒在路上.戈戈和狄狄两个流浪汉,曾经也非常体面,曾经也有一双合脚的靴子,曾经也有过一点儿思想.他们最终沦落了,无力再追求,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戈多,他们不认识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谁,甚至搞不清究竟要戈多给他们做什么,他们没有明确的要求,只是一种祈祷.一种泛泛的要求.戈戈和狄狄的不同是,虽然都丧失了追逐梦想的能力,但狄狄没有放弃自尊,没有失去生存的能力,他还能为自己找到萝卜.而戈戈已经丧失了羞耻心,他天天挨打,但是抱怨保护他的人;他搞不到萝卜,还嫌萝卜不好吃;他厚着脸皮讨要波卓吃剩下的骨头,他为了金钱与需要帮助的人讨价还价.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我们一生都在追逐梦想,追逐希望,追逐光明.当耀眼的太阳照射在头顶,都想触手而及,让思想的光芒照射人生,让精神的胜利愉悦生命.可是,我们并不能主宰灵魂,并不能左右命运.当梦想无情破灭,我们是选择做一个精神的流浪汉,还是思想的臣服者?看看我们身边的人,抑郁寡欢的大有人在,放浪形骸的不在少数,愁肠百结的经常碰到,撕心裂肺的也不少见,这些都是精神的流浪汉.他们看似是精神的独立者,其实也会为了一根剩骨头低下高昂的头.有雄心追逐梦想,就要有勇气接受失败.第一种人未必高贵,第二种人未必低贱,第三种人未必超脱.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本来就是荒谬的,不必为了所谓的价值.意义而背上枷锁.戈多没有等来,波卓瞎了眼睛,幸运儿成了哑巴,戈戈和狄狄想上吊,但是他们找不到绳子……这就是生活!小说《等待戈多》观后感800字2没有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这本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整个剧情用上面那句话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之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贝克特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将它荒诞化了,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让我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知道天黑离去,口中还念念不忘,明天,戈多会来的.戈多是谁呢?有人说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说戈多代表着希望,也有人说戈多是你梦想却得不到的东西.不论戈多是什么,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戏剧结尾的时候埃斯特拉冈说:〝嗯,咱们走不走?〞弗拉基米尔说:〝好,咱们走吧.〞他们坐着不动.我清楚的记得,戏剧中,他们有好几次说他们要走了,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等待戈多,永远只有等待,等来的是一个奴隶主和他的奴隶,等来的.是戈多说明天再来的通知.其实他们都知道也许明天戈多也不会来,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们所剩无多的生命.就好像我们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单调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披着等待的外衣逃避着什么.戈多也许就是我们的理想,人们期盼着自己的理想,却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着理想能够来到我们面前.我想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满激情,我会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拥抱幸福的明天.小说《等待戈多》观后感800字3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戏剧.萨缪尔贝克特是先用英语后用法语写作的爱尔兰作家,也是法国荒诞派剧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于_20年4月_日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新教家庭里,_20年进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法文和意大利文,_20年毕业.第二年贝克特被选派到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担任为期两年地英语助教,结识了已经是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同乡乔伊斯,并且与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译成了法文.任教期满,贝克特回到三一学院任拉丁语讲师,_32年辞职后专事创作,同时先后在法国.爱尔兰.英国和德国漫游,在_37年看到纳粹主义的威胁后返回巴黎定居.他在二战期间参加了抵抗运动,替一个为英国收集情报的支部翻译资料和打字.结果支部被人出卖,他躲过了盖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罗旺斯的一个村庄里当雇工.和平刚刚恢复,他又志愿到诺曼底的一个红十字会医院去当了几个月的翻译.等待戈多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主人公是两个流浪汉,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就在树下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面做着闻臭靴子之类的无聊动作,一面在语无伦次的梦呓.最后有一个男孩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第一幕就算结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复,只是当知道戈多又不来的时侯,他们就想上吊,结果裤带一拉就断,于是只能毫无希望的等待下去.等待戈多显然是一出荒诞剧,这种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因为戈多是谁,谁也不知道,它表现的只是人类等待的希望只能化为泡影的悲惨现实.这里的等待,在法语里是现在进行时,所以它不是本义上的期待,而是一种生存状态,意味着人类永远再等待,却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么,而且永远不可能等来什么.正因为这个剧本用荒诞的手段极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诞和无意义,它才流传至今吧,并且成为法兰西喜剧院的保留剧目,并且被译成20多种语言.等待戈多这部剧本反映了时代的悲剧,表现了大战在西方人心灵下留下的创伤,以及他们在冷战中对社会现实的绝望.这种用完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因而能引起我们内心的震撼,像希腊悲剧那样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小说《等待戈多》观后感800字4读完了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觉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我们到底在等待着什么?感觉很茫然······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希望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问,觉得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戈多只不过是一个象征,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似曾相识而又不见其面的希望.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希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希望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希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曾经幸福过,幸福真的很美好.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只有等待才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吧!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华了文章的悲剧意义,现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主动寻找戈多呢?也许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只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这样盲目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我们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木不仁.小说《等待戈多》观后感800字5夏日的午后,泛着白光的柏油路上只有难耐的燥热.路旁的一棵大树下,两个流浪汉焦急地眺望着远方,他们在等待戈多的到来,因为,他们得知,戈多会告诉他们该怎么去面对未来,该怎样去改变现在的生活,不再去走糟糕的乞丐.然而,他们等了很久很久,却一直不见戈多的身影,他们并没有气馁,确信戈多一定会来.第二天,戈多没来,第三天,还是没有来……戈多最后到底会不会来,谁都不知道,连《等待的戈多》的作者也可能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两位流浪汉就认定这个死理,永远去等待想象中的戈多,而不去自想办法摆脱困境,那么,他们将永远是流浪汉.这让我们想起了现实中的许多人,在人生不如意时,往往不是自己主动去想办法改变现状,而总是怀着一种期待着他人的力量来救赎自己,只相信所谓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味相信困难会自行消除,生活终归平静美好.这样的人,不就像炎炎夏日里的那两个无聊的流浪汉一样吗?《论语》有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求人不如求己.这可是古今往来的至理名言.可是,人的依赖性,不因这样的名言而绝迹.过分的依赖他人,可能会让自己养成一种消极的惰性,甚至,有的依赖,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反会对自己有所伤害.有一个小男孩看见一只飞蛾从它的茧中艰难的想要爬出来,于是找来一把剪刀帮这只飞蛾剪开紧紧束缚的厚茧.飞蛾倒是很轻松的从茧中出来了,可它却飞不起来了.因为,它没有经过自己破茧而出的历练,翅膀缺少足够的力量.这是一个好心造成的悲剧,也是对那些长期有依赖思想者的警告.这也让我们懂得了,为什么袋鼠妈妈在孩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无情的将孩子赶出那温暖的育儿袋的原因了.无论戈多有多大的神力,等他太渺茫了.与其像两个流浪汉那样毫无希望的等待下去,不如将等待的时间用来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人应该有美好的期待.但是,应该把对期待渴望化为行动,使自己一步步的走向期待的目标,而不能像流浪汉那样,只知道毫无希望的企图让期待走向自己.小说《等待戈多》观后感800字。

等待戈多读后感(精选10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精选10篇)

等待戈多读后感(精选10篇)等待戈多读后感篇一夏日的午后,泛着白光的柏油路上只有难耐的燥热。

路旁的一棵大树下,两个流浪汉焦急地眺望着远方,他们在等待戈多的到来,因为,他们得知,戈多会告诉他们该怎么去面对未来,该怎样去改变现在的生活,不再去走糟糕的乞丐。

然而,他们等了很久很久,却一直不见戈多的身影,他们并没有气馁,确信戈多一定会来。

第二天,戈多没来,第三天,还是没有来……戈多最后到底会不会来,谁都不知道,连《等待的戈多》的作者也可能不知道。

不过,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两位流浪汉就认定这个死理,永远去等待想象中的戈多,而不去自想办法摆脱困境,那,他们将永远是流浪汉。

这让我们想起了现实中的很多人,在人生不如意时,往往不是自身主动去想办法改变现状,而总是怀着一种期待着他人的力量来救赎自身,只相信所谓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味相信困难会自行消除,生活终归平静美好。

这样的人,不就像炎炎夏日里的那两个无聊的流浪汉一样吗?《论语》有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意思是求人不如求己。

这可是古今往来的至理名言。

可是,人的依赖性,不因这样的名言而绝迹。

过分的依赖他人,可能会让自身养成一种消极的惰性,甚至,有的依赖,不但不能帮助自身,反会对自身有所伤害。

有一个小男孩看见一只飞蛾从它的茧中艰难的想要爬出来,于是找来一把剪刀帮这只飞蛾剪开紧紧束缚的厚茧。

飞蛾倒是很轻松的从茧中出来了,可它却飞不起来了。

因为,它没有经过自身破茧而出的历练,翅膀缺少足够的`力量。

这是一个好心导致的悲剧,也是对那些长期有依赖思想者的警告。

这也让我们懂得了,为什么袋鼠妈妈在孩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无情的将孩子赶出那温暖的育儿袋的原因了。

无论戈多有多大的神力,等他太渺茫了。

与其像两个流浪汉那样毫无希望的等待下去,不如将等待的时间用来好好规划一下自身的未来。

人应该有美好的期待。

但,应该把对期待渴望化为行动,使自身一步步的走向期待的目标,而不能像流浪汉那样,只知道毫无希望的企图让期待走向自身。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读后感《等待戈多》读后感1故事发生在两个黄昏,第一天,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戈戈)和弗拉季米尔(狄狄)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然后遇到了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进行了一系列无聊的谈话和无意义的举动,等到傍晚,一个小孩子跑来告诉他们戈多先生今天不来了,明天来。

第二天,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几片叶子,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最后仍旧是以小孩子相同的传话结尾。

戈多究竟是谁,能做什么,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

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话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

贝克特这部戏剧的写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世界,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战后的世界混乱无序,荒谬丑恶,人们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

这在剧本中人物活动的背景中就表现了出来,荒原、沼泽、枯树、黑夜等等,都体现出了凄凉、孤独、恐怖的生存环境。

两个主人公戈戈和狄狄就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地位卑微,行为荒唐,精神状态恍惚迷离,整日浑浑噩噩,百无聊赖。

荒诞派戏剧的精神内涵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剧中也体现出了存在主义的基本原理:终极价值已经没有了,人必须为自己寻找存在的理由。

戈戈和狄狄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却每天都在等待着所谓的“戈多”,这成为了他们活下去的唯一目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仿佛只要戈多来了,他们就会被解救,从此结束如今这痛苦的生活,他们热切地盼望着,等待着。

然而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荒诞的生活一次次打击着他们的希望,他们能等来的只有失望,甚至是绝望。

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却毫无希望的等待反映了当代人,而不只是西方人,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放眼望去,现今的社会上像戈戈和狄狄这般浑浑噩噩,百无聊赖度日的人可谓是数不胜数,纵使物质世界的发展再迅速,也弥补不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

剧中的戈戈和狄狄虽是两个有些神经质的流浪汉,却也是整个人类的缩影,生存在荒谬混乱的环境中,于孤立无援、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里渴望着、等待着一份不曾谋面也不知何时出现的希望来将我们救赎。

《等待戈多》读后感个人心得5篇精选大全

《等待戈多》读后感个人心得5篇精选大全

《等待戈多》读后感个人心得5篇精选大全在文章的结尾,我想说,我们更需要研究的是如何等待。

我想这是《等待戈多》给我的最大启发,我欣然理解。

一起来看看《等待戈多》读后感个人心得5篇精选大全,欢迎查阅!《等待戈多》读后感个人心得1读完了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觉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我们到底在等待着什么?感觉很茫然……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期望,今日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

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期望会等来戈多。

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一向等待戈多,并且只要一向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问,觉得那只可是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戈多只可是是一个象征,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似曾相识而又不见其面的期望。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必须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期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期望都没有了。

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完美的期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以往幸福过,幸福真的很完美。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

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先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境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

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明白结果会怎样,可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

我不明白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我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仅有等待才是他们的期望所在吧!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期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待戈多读后感800字5篇
人在对象中无法获得安全感却又欲罢不能,遂构成了这个荒诞而又实在的世界。

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刚都想通过交流派遣空虚,又始终得不到对方诚恳的响应,在隔阂中又没人敢做出离去的行动,当爱提出咱们要是分手了,也许会好一些后,只留下长时间的沉默。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等待戈多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等待戈多读后感1
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

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希望会等来戈多。

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问,觉得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戈多只不过是一个象征,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似曾相识而又不见其面的希望。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希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希望都没有了。

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希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曾经幸福过,幸福真的很美好。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

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

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

我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只有等待才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

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

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

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
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
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华了*的悲剧意义,现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主动寻找"戈多"呢?也许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只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这样盲目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我们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

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木不仁。

等待戈多读后感2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①,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

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

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

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

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
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

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

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

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

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

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
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

有一些距离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关联。

当下,人们已不再追问“等待”谁,为何而“等待”之类形而上的问题,但这一点都不影响“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个不会离开任何人的问题。

因而,《等待戈多》在当下依然有着它的存在价值。

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它,因为解读它的同时也是在解读我们的生活状态,这种解读在我看来依然十分的必须,因为它靠近一种本质。

我甚至觉得,各家试图找出“戈多”的真实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诞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赞同许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工作,因为劳动本身是美的,是应当被尊重的。

我这样说并不能完全支撑我的观点,如果说有一种“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是出离时间的,那么我却要在时间之内去解读它,去靠近它。

我并未出离时间,这又让我觉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为荒诞派戏剧经典之作的厉害之处,它让我的解读也变得荒诞。

它已经可以做到不在一个时空之纬度里讨论“等待”,比如说,相对贝克特写这部作品的时间和他当时所处的空间来说,我现在所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可以看作是另一个时间和另一个空间呢?我想是可以的。

如此,贝克特不仅将他对“等待”的理解写进了《等待戈多》,而且也将它贯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个生命中去,这才是他真正厉害的地方。

至于上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隐喻上帝,在我看来都只会阻碍我们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

我始终觉得贝克特在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他将它荒诞化了,只是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为得就是让人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若非如此,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等待”永远是疲软无力的,我们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远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可能引发我们去思考。

善于思考的人就是这样,他好像走在一条在旁人看来很远的路上,可他自己却乐此不疲。

因为在靠近本质的过程中是没有捷径可取的,也因为只有他感觉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质的东西,这是旁人感觉不到的(旁人更重视的是道路的远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质的东西)。

文将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话》,以及其中写到的那个永不停歇地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斯。

“不来的戈多”和“永远推不到山顶的石头”,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动的时间和瞬息万变的空间,在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中,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这里的“上帝”代表一种至高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是没有开始与终结的,是无限的。

大概人们在这条路上还要走很久,因为这是一条极其古老的道路。

无望的是结果,希望的是过程,正如鲁迅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而我们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无望与希望之间——继续等待,但我坚信这种等待可以不是消极的等待,这个等待的过程也可以无比丰富。

在*的结尾,我想说,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等待。

我想这是《等待戈多》给我的最大启发,我欣然接受。

等待戈多读后感3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

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

目光茫然,再次翻开这本书,一遍遍读着这句话,直到嘴唇干裂,脚已经站麻了,感到累了。

坐在腾椅上,手中传来杯子的余温。

午后的阳光懒懒散散,静静地等待着,眯起眼,思绪在不安的空气中越行越远。

黄昏,寂寞的天空有飞鸟掠过,了无痕迹。

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

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就这样望着远方彼此不语。

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

没有思绪的等待着,直到天黑离去。

口中却还念念不忘,明天,他会来的。

我冷笑了,‘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真是可笑,真是荒诞的无可救药!现实世界的混乱、丑恶和可怕,使人的希望难以实现。

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一天又一天,在等待中迎来,又在等待中逝去。

而我的‘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