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谱与时程理论对比

合集下载

地震响应的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比较 (1)

地震响应的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比较 (1)

发电厂房墙体地震响应的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比较1问题描述发电厂房墙体的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图1 发电厂墙体几何模型基本要求:依据class 9_10.pdf的最后一页的作业建立ansys模型,考虑两个水平向地震波的共同作用(地震载荷按RG1.60标准谱缩放,谱值如下),主要计算底部跨中单宽上的剪力与弯矩最大值,及顶部水平位移。

要求详细的ansys反应谱法命令流与手算验证过程。

以时程法结果进行比较。

分析不同阻尼值(0.02,0.05,0.10)的影响。

RG1.60标准谱 (1g=9.81m/s2) (设计地震动值为0.1g)频率谱值(g)33 0.19 0.2612.5 0.3130.25 0.047与RG1.60标准谱对应的两条人工波见文件rg160x.txt与rg160y.txt2数值分析框图思路与理论简介2.1理论简介该问题主要牵涉到结构动力分析当中的时程分析和谱分析。

时程分析是用于确定承受任意随时间变化荷载的结构动力响应的一种方法。

谱分析是模态分析的扩展,是用模态分析结果与已知的谱联系起来计算模型的位移和应力的分析技术。

2.2 分析框架:时程分析:在X和Z两个水平方向地震波作用下,提取底部跨中单宽上的剪力、弯矩值和顶部水平位移,并求出最大响应。

谱分析:先做模态分析,再求谱解,由于X和Z两个方向的单点谱激励,因此需进行两次谱分析,分别记入不同的工况最后组合进行后处理得出结够顶部水平位移、底部单宽上剪力和弯矩的最大响应。

3有限元模型与荷载说明3.1 有限元模型考虑结构的几何特性建立有限元模型,首先建立平面几何模型,并将模型进行合理的切割,采用plane42单元,使用映射划分网格的方法生产平面单元(XOY平面)。

然后,采用solid45单元,设置拖拉方向的单元尺寸并清楚初始平面单元plane42,将平面单元进行拖拉,最后生成发电厂墙体的有限元立体几何模型。

单元总数为6060个,总节点数为8174个,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图2 发电厂墙体有限元模型3.2 荷载说明时程分析:首先计算结构的前两阶自振频率,分别为126.10008.2867f f ==,。

反应谱与时程比较

反应谱与时程比较

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在设计地震下的比较摘 要:以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的原理为依据,结合实际桥梁单墩模型进行抗震分析,从而得出这两种方法的异同以及它们所适用的范围,并结合它们的优缺点,优化结构动力分析方法的优化。

关键词:反应谱;时程分析;单墩模型;设计地震 0 前言在桥梁抗震计算中,早期采用简化的静力法,5O 年代后发展了动力法的反应谱理论,近2O 年来对重要结构物采用动力法的动态时程分析法和功率谱法进行研究也比较普遍,但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线弹性反应谱法、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法和等效静力分析法等几种方法。

其中,反应普法和时程分析法在抗震分析中运用最为广泛。

1 反应谱理论 1.1 反应谱法原理单质点体系在地面运动作用下,运动方程为[18]:...g m x c x kx m x ⋅⋅++=- (1)(1)式中:m —质点质量;..x —质点相对加速度;.x —质点相对速度;x —质点相对位移。

根据单质点体系的振动理论,由Duhamel 积分可知: [][]..01exp ()sin ()t t g x x t t d ξωτωττω=--⋅-⎰(2)对上式微分两次可得加速度(在一般情况下,阻尼比ξ的数值很小,可略去阻尼比的乘积项),得到单质点体系的地震相对加速度反应的表达式。

最后得绝对加速度的表达式为:......()0()()()sin ()t t g a D g D s x t x t x e t d ξωτωτωττ--=+=-⎰ (3)进而得到作用在质点上的地震力为()a F t m S =⋅。

1.2 反应普法的优缺点反应谱法以其概念清晰、计算简单而被广泛应用,至今仍是各国规范的基本计算方法。

反应谱法根据规范按四类场地土给出的设计反应谱进行计算,对于量大面广的常规桥梁,只取少数几个低阶振型就可以求得较为满意的结果,计算量少;并且反应谱法将时变动力问题转化为拟静力问题,易于为工程师接受,这些都是反应谱法的优点所在。

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

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

从理论上讲,如果反映谱分析所用的反映谱是时程分析分析时用的地震波所产生的反映谱,而分析又限於弹性阶段,两者几乎没有差别,因为反映谱分析(取足够的模态)只是忽略了影响很小的高阶效应。

但是如果结构进入非弹性阶段,只有用时程分析反应普法有几个假设:1,结构是弹性反应,反应可以叠加;2,无土结的相互作用;3,质点的最大反应即为其最不利反应;4,地震是平稳随机过程.而时程分析是把地震过程安时间步长分为若干段,在每时间段内安弹性分析,算出反应,然后再调整刚度和阻尼.总得一句话,就是步步积分法!①反应谱方法是一种拟静力方法,虽然能够同时考虑结构各频段振动的振幅最大值和频谱两个主要要素,但对于持时这一要素未能得到体现,震害调查表明,有些按反应谱理论设计的结构,在未超过设防烈度的地震中,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充分说明了持时要素在设计中应该被考虑。

②反应谱方法忽略了地震作用的随机性,不能考虑结构在罕遇地震下逐步进入塑性时,因其周期、阻尼、振型等动力特性的改变,而导致结构中的内力重新分布这一现象。

③反应谱方法假设结构所有支座处的地震动完全相同,忽略基础与土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时程分析方法是一种相对比较精细的方法,不但可以考虑结构进入塑性后的内力重分布,而且可以记录结构响应的整个过程。

但这种方法只反应结构在一条特定地震波作用下的性能,往往不具有普遍性。

我国反映谱方法的曲线是由255条地震波的地震反映的平均值,而非包络值,体现的是共性,但无法反映结构进入塑性的整体结构性能。

时程方法体现的是具体某条地震波的反映,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结果的差异也很大,需要合理选波。

底部剪力法/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一些有用的概念/histruct/blog/item/465ce38787299023c75cc357.html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底部剪力法,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是三大最常用的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那么正确的认识它们的一些关键概念,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反应谱与时程理论对比

反应谱与时程理论对比

反应谱是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期间内,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速度反应和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

用作计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更直观的定义为:一组具有相同阻尼、不同自振周期的单质点体系,在某一地震动时程作用下的最大反应,为该地震动的反应谱.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力理论的形式.地震时结构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FEK= αG其中α为地震影响系数,即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最大反应加速度。

另一方面地震影响系数也可视为作用在质点上的地震作用与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之比。

目前,反应谱分析法比较成熟,一些主要国家的抗震规范均将它作为基本设计方法。

不过,它主要适合用于规则结构。

对于不规则结构以及高层建筑,各国规范多要求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地震作用反应谱分析本质上是一种拟动力分析,它首先使用动力法计算质点地震响应,并使用统计的方法形成反应谱曲线,然后使用静力法进行结构分析.但它并不是结构真实的动力响应分析,只是对于结构动力响应最大值进行估算的近似方法,在线弹性范围内,反应谱分析法被认为是高效而且合理的方法.反应谱分为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

基于不同周期结构相应峰值的大小,我们可以绘制结构速度及加速度的反应谱曲线。

一般情况下,随着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曲线,速度反应谱为平直曲线,加速度反应谱为下降曲线,目前结构设计主要依据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短周期部分为快速上升曲线,并且在结构周期与场地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后面更大范围为逐渐下降阶段.峰值出现的时间与对应的结构周期和场地特征周期有关.一般来说结构自振周期的延长,地震作用将减小。

当结构自振周期接近场地特征周期时,地震作用最大。

反应谱分析方法需要先求解一个方向地震作用响应,再基于三个正交方向的分量考虑结构总响应,即基于振型组合求解一个方向的地震响应,再基于方向组合求解结构总响应。

反应谱法的概念

反应谱法的概念

反应谱法的概念反应谱法(Response Spectrum Method)是结构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结构的加速度-频率响应函数,来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进行评估。

它是一种时程分析方法,通过输入合适的地震动输入,模拟结构在地震中的动力响应,并获得结构的最大位移、加速度、剪力等重要指标,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结构的安全性。

反应谱法最早由美国地震工程师Nathan M. Newmark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是基于结构动力学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计算方法。

它是一种简化的分析方法,相比于详细的时程分析,反应谱法考虑了地震波的周期特性和结构的固有特性,能更快速、有效地评估结构在地震中的反应。

反应谱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地震动输入与结构的动力特性分离开来进行分析。

它假设结构的响应与地震输入的频率有关,而与具体的振幅无关。

在反应谱法中,定义结构的反应谱为在不同频率下结构的峰值加速度、速度或位移(或其他重要参数)。

通常,反应谱法的步骤如下:1.选择一组不同频率下的地震波输入。

2.通过动力分析方法(如有限元分析)计算每个地震波输入下结构的动力响应。

3.对每个地震波输入下的结构响应进行峰值提取,并与对应的频率进行对比。

4.根据一系列提取的峰值与频率点,绘制出结构的反应谱曲线。

反应谱曲线可以用于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并作为结构设计、修正因素以及抗震评估的依据。

反应谱法可以直观地展示不同频率下结构的响应情况,使得工程师能够更好地理解结构的动力性能和瓶颈,并针对性地进行抗震设计和优化。

反应谱法的优点之一是有效地考虑了结构的非线性特性。

由于结构在地震中会发生非线性变形和破坏,传统的弹性分析方法无法准确地预测这些情况。

而反应谱法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地震波输入,模拟结构在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地震下的响应,更好地预测结构的非线性行为。

此外,反应谱法的应用范围广泛。

它可以用于设计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评估,也可以用于现有建筑物的抗震加固优化。

地震响应的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比较

地震响应的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比较

地震响应的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比较地震响应分析是地震工程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用于描述地震荷载对结构物产生的动态响应。

常用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有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

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在地震响应分析中各有优缺点,本文将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首先,反应谱法是一种基于地震输入和结构特性的简化方法,适用于结构相对简单、不涉及复杂非线性行为的分析。

反应谱法通过建立结构的响应谱与地震输入谱进行比较,确定结构的最大响应,并用于设计结构的抗震能力。

反应谱法的优点在于简化计算过程,能够提供结构的峰值加速度、速度以及位移等重要参数。

同时,反应谱法可以通过改变地震输入谱来研究结构的响应变化情况,从而进行参数分析和优化设计。

然而,反应谱法也有一些缺点,例如只考虑了结构的最大响应,对于结构的时间历史响应和非线性行为的分析能力有限。

相比之下,时程分析法是一种更为精确和全面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时程分析法基于结构的动力学特性,通过模拟地震波在结构上的传播和结构的动力响应,计算出结构各个时刻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响应参数。

时程分析法适用于复杂结构和涉及非线性行为的分析,能够提供结构的详细时程响应,并能够考虑结构的动力参数变化和非线性效应。

时程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全面考虑结构的动态响应特性,对于复杂结构和高等级抗震设计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然而,时程分析法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长时间的计算周期,对于大型结构和大规模的地震模拟较为困难,并且需要考虑更多的输入参数和模型假设,使得计算过程更加复杂和繁琐。

总的来说,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在地震响应分析中各有优劣。

反应谱法适用于结构相对简单、不涉及复杂非线性行为的分析,计算简化,能够提供结构的峰值响应参数。

时程分析法适用于复杂结构和涉及非线性行为的分析,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结构时程响应,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在实际工程中,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分析对象,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地震响应分析。

在抗震设计中,反应谱法常用于结构的初步设计和抗震性能评估,时程分析法常用于重要工程和要求准确分析的结构。

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在高层抗震计算中的对比分析

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在高层抗震计算中的对比分析

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在高层抗震计算中的对比分析
王兆泉
【期刊名称】《砖瓦》
【年(卷),期】2024()3
【摘要】为了解决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问题,以山东省潍坊市某超高层商住一体建筑为研究对象,选取2个不同的天然地震波,运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分别计算结构的楼层剪力和抗倾覆弯矩。

结果表明,在不同天然地震波条件下,时程分析法和反应谱法得到的X向和Y向楼层剪力均随着楼层的增加呈现指数降低的趋势,建筑物底层的剪力最大;天然Hector Mine地震波和天然Imperial地震波作用时,采用时程分析法得到的X向楼层剪应力值相近,采用反应谱法计算时,天然Hector Mine地震波作用下的X向楼层剪力明显大于天然Imperial地震波作用的X向楼层剪力;采用时程分析法和反应谱法计算Y向楼层剪力时,结果均为天然Hector Mine地震波作用下的Y向楼层剪力明显小于天然Imperial地震波作用的Y向楼层剪力。

【总页数】4页(P63-66)
【作者】王兆泉
【作者单位】潍坊瀚诺置业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73.31
【相关文献】
1.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抗震分析对比
2.隧道抗震设计中反应位移法与时程分析法的对比分析
3.时程分析法在高层建筑抗震支吊架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4.抗震分析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数值仿真比较
5.大跨径悬索桥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对比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隧道抗震设计中反应位移法与时程分析法的对比分析

隧道抗震设计中反应位移法与时程分析法的对比分析

我 国是 世 界上 的 多地 震 国家 之 一 , 在 地 铁 隧道 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算 法 原 理
目前 国内外在 地 下 结 构抗 震 分 析 中 , 采 用 的 隧 道
震方面, 我 国 目前 刚 刚 开 始 实 行 《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结 构 抗 震设 计规 范 》 。
由于地 下 空 间的大 量开 发是 在近 2 0年 才 出现 的 ,
用 时 程分 析法 对其 加 以验 证 , 得 出反 应 位 移 法 与 动 力
时程分 析法 具 有一 致性 , 同 时证 明抗 震 规 范 推 荐方 法
的准确 性 与实 用性 。
图1 土层 位 移 沿 深 度 和 隧 道 轴 向 分 布
具体 位移 公式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3 - 0 1 ; 修 回 日期 : 2 0 1 5 - 0 4 . 1 0

2 0 1 5年第 7期



35
Ra i l wa y En g i ne e r i n g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 1 9 9 5 ( 2 0 1 5 ) 0 7 — 0 0 3 5 - 0 4
隧 道 抗 震 设 计 中反 应 位 移 法 与 时 程 分 析 法 的 对 比分 析
水 下 盾构 隧 道 抗 震 设 计 上 ; 刘 晶 波 等 在 地 下 结 构 , 尤其 是地 铁车 站 方 面 , 利 用 子结 构 法 和 土一 结 构 动 力 相 互 作用 法等 理论 研究 了常 用 的反应 位移 法在地 下 结 构 横 断面 抗震 分析 中的实 用 性 , 证 明 了反 应 位 移 法 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应谱是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期间内,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速度反应和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

用作计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更直观的定义为:一组具有相同阻尼、不同自振周期的单质点体系,在某一地震动时程作用下的最大反应,为该地震动的反应谱。

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
力理论的形式。

地震时结构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
FEK= αG
其中α为地震影响系数,即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最大反应加速度。

另一方面地震影响系数也可视为作用在质点上的地震作用与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之比。

目前,反应谱分析法比较成熟,一些主要国家的抗震规范均将它作为基本设计方法。

不过,它主要适合用于规则结构。

对于不规则结构以及高层建筑,各国规范多要求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地震作用反应谱分析本质上是一种拟动力分析,它首先使用动力法计算质点地震响应,并使用统计的方法形成反应谱曲线,然后使用静力法进行结构分析。

但它并不是结构真实的动力响应分析,只是对于结构动力响应最大值进行估算的近似方法,在线弹性范围内,反应谱分析法被认为是高效而且合理的方法。

反应谱分为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

基于不同周期结构相应峰值的大小,我们可以绘制结构速度及加速度的反应谱曲线。

一般情况下,随着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曲线,速度反应谱为平直曲线,加速度反应谱为下降曲线,目前结构设计主要依据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短周期部分为快速上升曲线,并且在结构周期与场地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后面更大范围为逐渐下降阶段。

峰值出现的时间与对应的结构周期和场地特征周期有关。

一般来说结构自振周期的延长,地震作用将减小。

当结构自振周期接近场地特征周期时,地震作用最大。

反应谱分析方法需要先求解一个方向地震作用响应,再基于三个正交方向的分量考虑结构总响应,即基于振型组合求解一个方向的地震响应,再基于方向组合求解结构总响应。

振型组合方法有SRSS法,CQC法。

1.SRSS法
SRSS法是平方和平方根法,这种方法假定所有最大模态值在统计上都是相互独立的,通过求各参与阵型的平方和平方根来进行组合。

该法不考虑各振型间的藕联作用,实际上结构模态都是相互关联的,不可避免的存在藕联效应,对那些相邻周期几乎相等的结构,或者不规则结构不适用此法。

《抗规》GB50011-2010规定的SRSS法为如下所示:
2.CQC法
CQC法是完全平方根组合方法,以随机振动理论为基础,考虑了振型阻尼引起的临近振型之间的藕联效应,它是比SRSS法更加合理的方法,扭转效应明显的结构一般考虑用此法。

《抗规》GB50011-2010规定的CQC法为如下所示:
方向组合方法SRSS法。

SRSS法是平方和平方根法,这种方法假定所有最大模态值在统计上都是相互独立的,通过求各参与振型的平方和平方根来进行组合。

该法不考虑两个方向地震峰值统计的相关性,因此组合值是相对比较保守的。

反应谱理论局限性:
1.反应谱理论尽管考虑了结构的动力特性,然而在结构设计中,它仍然把地震惯性力作为静力来对待,所以它只能称为准动力理论。

2.表征地震动的三要素是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

在制作反应谱过程中虽然考虑了其中的前两个要素,但始终未能反映地震动持续时间对结构破坏程度的重要影响。

3.反应谱是根据弹性结构地震反应绘制的,引用反映结构延性的结构影响系数后,也只能笼统地给出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的结构整体最大地震反应,不能给出结构地震反应的全过程,更不能给出地震过程中各构件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的内力和变形状态,因而也就无法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

时程分析法是将动力作用以时间函数的形式引入微分方程,对结构物的运动微分方程直
时程分析法在数学上称步步积分法,抗震设计中也称为"动态设计"。

由结构基本运动方程输入地面加速度记录进行积分求解,以求得整个时间历程的地震反应的方法。

此法输入与结构所在场地相应的地震波作为地震作用,由初始状态开始, 一步一步地逐步积分,直至地震作用终了。

是对工程的基本运动方程,输入对应于工程场地的若干条地震加速度记录或人工加速度时程曲线,通过积分运算求得在地面加速度随时间变化期间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状态随时间变化的全过程,并以此进行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和变形验算。

理论上时程分析是最准确的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随着计算机运行速度的提高,最初时程分析在计算时间方面的困难已经被解决,另外,随着结构设计领域的不断发展,结构分析早已超出线弹性的范围,面对更多非线性问题,反应谱法动力分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时就需要动力时程分析。

时程分析法需要复杂的计算,以及详尽而有针对性的场地信息,这一点并不是所有实际工程都能提供的,,另外时程分析会输出地震作用整个过程每一时刻的结构位移及内力响应,对于这些信息的统计需要大量的工作量,并且难以形成直接指导结构设计的信息。

所以理论上时程分析是最准确的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但是由于其分析的复杂性,且地震波的随机性,因此一般只是把它作为反应谱分析的验证方法,能满足大部分结构规范要求和工程师需求的仍然是地震作用的反应谱分析。

时程分析的不足恰好是反应谱分析方法的优点,光滑设计反应谱是地震运动的平均值,它仅包括计算每个振型中的位移和构件力的最大值,因此不需要对多条地震波进行复杂计算。

并且结构反应谱分析所给出的结构响应信息可以很方便地应用于结构设计,避免了对整个时间范围内结构响应的处理。

时程分析和反应谱分析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从理论上讲,如果反映谱分析所用的反映谱是时程分析分析时用的地震波所产生的反映谱,而分析又限於弹性阶段,两者几乎没有差别,因为反映谱分析(取足够的模态)只是忽
略了影响很小的高阶效应;但是如果结构进入非弹性阶段,只能用时程分析。

反应谱法有几个假设:
结构是弹性反应,反应可以叠加;
无土层与结构的相互作用;
质点的最大反应即为其最不利反应;
地震是平稳随机过程。

而时程分析是把地震过程按时间步长分为若干段,在每个时间段内进行弹性分析,算出反应,然后再调整刚度和阻尼。

也就是步步积分。

①反应谱方法是一种拟静力方法,虽然能够同时考虑结构各频段振动的振幅最大值和频谱两个主要要素,但对于持时这一要素未能考虑,震害调查表明,有些按反应谱理论设计的结构,在未超过设防烈度的地震中,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充分说明了持时要素在设计中应该被考虑。

②反应谱方法忽略了地震作用的随机性,不能考虑结构在罕遇地震下逐步进入塑性时,因其周期、阻尼、振型等动力特性的改变,而导致结构中的内力重新分布这一现象。

③反应谱方法假设结构所有支座处的地震动完全相同,忽略基础与土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时程分析方法是一种相对比较精细的方法,不但可以考虑结构进入塑性后的内力重分布,而且可以记录结构响应的整个过程。

但这种方法只反映结构在一条特定地震波作用下的性能,往往不具有普遍性。

我国反应谱方法所应用的反应谱曲线是255条地震波的地震反应的平均值,而非包络值,体现的是共性,但无法反映结构进入塑性时的整体结构性能。

时程方法体现的是结构对具体某条地震波的反应,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结果的差异很大,需要合理选波。

当结构遭遇地震作用时,即使结构主体保持弹性变形状态,结构次要构件的永久变形也将耗散一定的能量,从理论上讲这部分能量是很难估计的。

在结构动力分析中,这部分能量耗散是通过阻尼来定义和实现的。

对于数值计算本身,为获得稳定解,多数增量求解法也需加入一定的人工阻尼或数值阻尼。

结构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都需要考虑结构阻尼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结构阻尼是通过模态阻尼比来定义的。

阻尼比也就是相应阶模态阻尼与其临界阻尼的比值。

一般在结构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过程中,混凝土结构的模态阻尼比一般选为0.05,表示振动的两个相邻极大值之间的衰减比为0.73,而且每个周期的应变能损耗为46.7%.钢结构的模态阻尼比一般选为0.02,每个周期的应变能损耗为22.7%.阻尼比设置大小对结构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

振型阻尼比的数值应该是在0~1之间。

在过去的结构动力分析中,一般情况下各振型所采用的是相同的阻尼比,但实测数据表明,结构高振型的阻尼比一般大于低振型的阻尼比。

另外,质量和刚度比例阻尼也经常用于结构非线性增量分析中。

这一阻尼类型也被称为Rayleigh阻尼,它是假设阻尼矩阵与质量矩阵,刚度矩阵成正比。

从物理意义上讲,质量比例阻尼的假设意味着存在有外部支承的阻尼器,而使用刚度比例阻尼对结构高阶振型具有阻尼增加效应。

虽然Reyleigh型阻尼没有经过物理论证,而且它的使用对大多数结构来说是难以解释的,但使用这一阻尼方式可以用较大的时间积分步长获得稳定的数值结果。

除此,目前结构中经常使用阻尼器,隔振器等非线性连接单元,这些连接单元与一般的结构构件不同,其目的是主动耗散结构的应变能或削弱能量传输,从力学模型来看,这类连接单元本身具备较大的阻尼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