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知识讲解: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全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全解

高考语文一一文言文翻译全解【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考查形式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三、知识讲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不仅考查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还考查了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同时它还着眼于''文中〃,涉及对原文整段(篇)内容的了解和文脉的把握。

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要遵循以下规律:(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那么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册h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那么为理清句意,二那么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一留、册h换①“留〃,就是保存。

但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存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

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假设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

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

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假设强译,那么属错误。

③〃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各有专研,如此罢了。

文言文翻译加注释摘抄

文言文翻译加注释摘抄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国之宝也;礼者,国之基也。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注释:1.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去见梁惠王。

2. 王何必曰利:王何必只说利益?3. 亦有仁义而已矣:也有仁义就可以了。

4. 王曰何以利吾国:王问如何使我国得利。

5.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大夫问如何使我家得利。

6.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得利。

7. 上下交征利:上下都追求利益。

8. 国危矣:国家就危险了。

9. 夫仁者,国之宝也:仁是国家的珍宝。

10. 礼者,国之基也:礼是国家的基石。

11. 入则孝,出则弟: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兄长。

12. 谨而信:谨慎而且诚信。

13. 泛爱众,而亲仁:广泛地爱众人,亲近仁人。

14.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行为不能达到目的,都要反过来寻求自己的原因。

15.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仅是贤人有这样的心。

16. 贤者能勿丧耳:贤人能够不失去这样的心。

译文: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不是有什么利于我国的事情要告诉我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说利益呢?也有仁义啊。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得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得利,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得利,上下都追求利益,这样国家就危险了。

仁是国家的珍宝,礼是国家的基石。

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兄长,谨慎诚信,广泛地爱众人,亲近仁人。

行为不能达到目的,都要反过来寻求自己的原因。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样的心,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失去这样的心罢了。

”摘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夫仁者,国之宝也;礼者,国之基也。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文言文积累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积累翻译及注释

原文:项籍者,下相人也。

字羽,故世称项籍。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陈涉等起大泽中,会遭天下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涉乃立楚将项燕之子,是为楚怀王。

吴中少年,皆争附之。

注释:1. 项籍:即项羽,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楚汉争霸中的重要人物。

2. 下相:地名,今属江苏省宿迁市。

3.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4. 陈涉:即陈胜,秦末起义军领袖。

5. 大泽中:指大泽乡,今属湖北省武汉市。

6. 会:恰逢,适逢。

7. 道不通:道路不通畅。

8. 度:估计,预计。

9. 失期:未能按时到达。

10. 法皆斩:按照法律,都要被斩首。

11. 项燕之子:指项燕的儿子,项燕是楚国的名将。

12. 楚怀王:楚国的君主,项羽的叔父。

13. 吴中少年:吴中地区的年轻人。

翻译:项籍,是下相人。

字叫羽,所以世人称他为项籍。

秦始皇二十六年,陈涉等人在大泽乡起义,恰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错过了期限。

按照法律,错过期限的人都应该被斩首。

陈涉于是立了楚将项燕的儿子,这就是楚怀王。

吴中地区的年轻人,都争相归附他。

原文: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籍父死,家贫不能葬,乃行佣作,籍乃少年,独籍得学书,爱读书,然不喜文字。

注释:1. 八尺余:身高八尺多,古代一尺约合今0.23米。

2. 扛鼎:举起鼎,形容力大无穷。

3. 行佣作:做雇工。

4. 学书:学习书写。

5. 不喜文字:不喜欢文字。

翻译:项羽身高超过八尺,力气大得能举起鼎。

他的父亲去世后,家里贫穷,无法安葬,于是去做雇工。

项羽虽然年纪轻轻,却只有他一个人有机会学习书写,他热爱读书,但不喜欢文字。

原文:籍既长,往从师学剑,数岁,学不成,去。

又学万人敌,亦不中,去。

籍乃学兵法,无所不窥。

注释:1. 往从师学剑:去拜师学习剑术。

2. 数岁:几年。

3. 学不成:学习没有成功。

4. 万人敌:形容剑术高超,可以敌万人。

5. 亦不中:也没有成功。

6. 学兵法:学习兵法。

文言文讲解翻译句子技巧

文言文讲解翻译句子技巧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力求准确无误。

意译,则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适当的变通,使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原文:子路问曰:“闻斯行诸?”直译:子路问孔子说:“听到这件事就去做吗?”意译:子路问孔子:“听说这件事就立刻去做吗?”二、把握句子结构,分析词性、词义翻译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句子结构,分析词性、词义。

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义,则指词在句子中的具体意义。

例如:原文:吾友张生,聪明睿智,好学不倦。

分析:吾(代词)、友(名词)、张生(名词)、聪明(形容词)、睿智(形容词)、好学(动词)、不倦(形容词)。

翻译:我的朋友张生,聪明智慧,勤奋好学。

三、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翻译文言文,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古今异义,指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义上的差异;通假字,指在古代文献中,某些字因书写、传抄等原因而通用的字;词类活用,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根据需要而改变词性的现象。

例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分析:学(动词)、而(连词)、时(名词)、习(动词)、之(代词)、不亦(副词)、说(动词)。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按时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四、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注意修辞手法翻译文言文,要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注意修辞手法。

古代文化背景,包括天文、地理、历史、风俗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分析:青青(形容词)、子(代词)、衿(名词)、悠悠(形容词)、我心(名词)。

翻译: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五、注重整体理解,局部调整翻译文言文,要注重整体理解,局部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先理解整个句子,再对局部进行调整,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

例如: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析:夫(发语词)、君子(名词)、之行(名词)、静(形容词)、修身(动词)、俭(形容词)、养德(动词)。

文言文全解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全解翻译及注释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注释:1. 晋太元中:晋朝太元年间,指东晋时期,公元376年至396年。

2. 武陵人:武陵地区的人,武陵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

3. 捕鱼为业:以捕鱼为职业。

4. 缘溪行:沿着溪流行走。

5.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6. 忽逢桃花林:忽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

7. 夹岸数百步:两岸相隔数百步,形容桃花林非常宽阔。

8. 中无杂树: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9. 芳草鲜美: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

10. 落英缤纷:落花纷纷飘落。

11. 渔人甚异之: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12. 复前行:继续向前走。

13. 欲穷其林: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译文: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地区的人以捕鱼为生。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他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落花纷纷飘落。

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全文注释及翻译如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地区的人以捕鱼为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忽然他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落花纷纷飘落,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复前行,欲穷其林。

(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注:本文选自东晋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通过描述一个渔夫偶然发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之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文言文直译原则——信、达、雅“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是现代翻译的文本。

意思要清楚,语言要流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注:“字母”指译文应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得歪曲、遗漏或添加。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是指译文的句子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指译文应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应相应地执行。

尽量保持原文选词造句的特点和相似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与原文保持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只有当直译不能表达原文意图时,意译才能在相关部分进行补充。

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一)对于实词(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A然后他邀请吴国人民上法庭,杀死了五个人,包括严培伟、杨念如、马杰、沈阳和周文元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江宁的龙坡、苏州的邓伟和杭州的西溪都产李子。

d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翻译。

翻译偏义复合词、古今同义词、灵活使用和常见虚词等古典汉语现象。

a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我们社会的演员是第一个,他为自己的声音和正义募集资金,送他上路。

c以旌其所为D.当月亮在夜间发光时,独自坐船到悬崖底部。

(3)意。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有多少人在大太监起义中,士绅们不能改变他们的野心,世界是大的?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书架上摆满了借来的书,人们静静地坐着,发出一种声音。

d振长策而御宇内。

(二)虚词(4)删。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有多少人在大太监起义中,士绅们不能改变他们的野心,世界是大的?b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文言文常见翻译字词翻译

文言文常见翻译字词翻译

1. 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或“的”。

如:“孔子之徒,七十有二人。

”(孔子的学生有七十二人。

)2. 而:连词,表示顺承、转折、递进等关系。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3.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对于”等。

如:“月出于东山之上。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

)4. 其: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或“那”。

如:“吾友其贤矣。

”(我的朋友很贤良。

)5. 故:连词,表示因果、结果等关系。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失败。

)6. 以: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把”、“以……为”等。

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自己糊里糊涂,却要让别人明白。

)7.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在……之上”等。

如:“吾不如子卿。

”(我不如子卿。

)8. 若:连词,表示假设、条件等关系。

如:“若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9. 则:连词,表示顺承、递进、转折等关系。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君子吗?”)10. 也: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语气。

如:“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反省自己。

)11.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等关系。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有成效。

)12.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对于”等。

如:“今者吾丧我独何之?”(现在,我失去了自我,我将去往何方?)13. 其: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或“那”。

如:“吾友其贤矣。

”(我的朋友很贤良。

)14. 故:连词,表示因果、结果等关系。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翻译

文言文翻译【知识点精讲】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

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

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

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

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

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

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

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

”人莫之徙也。

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

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

”人争徙之。

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

”人争趋之。

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

”令下而人皆疾习射。

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

明年,人之所以毁死者岁十余人。

子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蛙,乃为之式①。

从者曰:“奚敬于此?”王曰:“为其有气故也。

”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

韩昭侯使人藏敝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敝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

”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

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

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

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注:①式:通“轼”,在这里是凭轼致敬之意。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1)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

(2)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

答案:(4分)(1)等到(后来)有搬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赏赐他。

(2分)(2)第二天将要攻取(那)岗亭,有能率先登上(岗亭)的,任命他当国大夫。

参考译文:越王向大夫文种询问道:“我想讨伐吴国,可以吗?”(文种)回答说:“可以了,我们的奖赏优厚并且讲诚信,惩罚严厉而且坚决实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 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
如:《答司马谏议书》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 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 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 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 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 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 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 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 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另外词类活用词 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 字。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 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而今安在 哉?”
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 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 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 (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 “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 语。
如:“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 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1、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 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 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 “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如:“客诸幕”:聘为幕僚。客:名 词使动用法。
2、意动用法
意动动词,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 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 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 看成怎样。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 “以……为……”、“以为”、“为”等。
(5)调:有些特殊语法的句子在翻译时 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 习惯。
(6)贯: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 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 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因 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 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 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 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 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时人莫之许也。” 正常语序应该是 “时人莫许之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 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 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刘贝习题加餐班
文言文翻译
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 骤和方法。 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 明白、流畅、简洁。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 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 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 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 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庖丁为文惠 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 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 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如:“孟尝君客我” 《冯谖客孟尝君》
“侣鱼虾而友麋鹿”
3、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把名词直接用作状语。而在现 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却很少。
如:“膝语蛇行”
4、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 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