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贵州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研究

贵州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研究贵州省是中国的一个山地省份,山地地形崎岖,气候多变,宜农不宜业。
然而,贵州省始终致力于农业领域的发展,不断研究并推进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以满足贵州省的农产品需求,提高农民收入,助力农村振兴。
贵州省地处山地地带,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然而,农业是贵州省的支柱产业,这促使贵州省不断探索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
为了打破传统的农业发展方法、解决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贵州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积极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加快乡村振兴。
二、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生态优势贵州省山地农业不受化肥、农药、保护区等多方面的负面因素约束,天然环境纯净,存在大量传统的农业资源,这些都为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土壤。
另外,贵州省山地气候变化多样、高山、溪河、水库等多样的水文部分,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气资源,资助农业快速发展。
此外,贵州省还拥有丰富的地方特产,让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种植方面,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比传统农业种植更加多样化。
当下,贵州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种植主要包括三大板块:一是生物有机农业生产板块;二是特色经济林产业板块;三是生态旅游活动板块。
这样的发展战略减少了农业单一种植风险,增加了贵州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新兴产业。
为了支持贵州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政府逐步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建立科技项目支持,加强科研机构联研,及时推广应用先进种植技术与管理制度。
贵州省成功研究出了适合山地气候特点的、高效的农业栽培和技术,如高产大宗杂粮栽培技术、高效经济林植栽栽培技术、废弃农地利用技术等。
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着重突出贵州省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为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化的推进。
对此,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帮助贵州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现“土地大而不丰,天然资源优越但在市场价值低”的问题,改善农民生活品质。
贵州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可行性分析

贵州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可行性分析贵州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占据了贵州省经济总量的相当大部分。
贵州省农业发展一直以来存在着产业链不健全、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
为了实现农业的全面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需要进行全产业链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对贵州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资源条件贵州省地处亚热带和温带交界,气候和地形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
其农业资源主要包括耕地面积、水资源、气候条件、植物资源等。
在这些资源条件的基础上,贵州省农业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
二、产业链1. 农产品生产链贵州省农产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和特色农产品等。
当前,贵州省农业主要的产业链包括水稻、玉米、蔬菜、食用菌、茶叶、猪肉、鱼类等。
这些产业在农产品生产的初级阶段已经形成,但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还有待提高。
贵州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加工产品多为初级产品,产品加工水平低、附加值较低。
农产品加工链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农产品初级加工,提高产品加工水平和附加值。
贵州省农产品流通链相对落后,主要问题包括生产者和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中间环节过多、流通环节成本高等。
需要建立健全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和附加值。
三、可行性分析1. 资源条件支持贵州省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适宜多种农产品的生产。
这为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支持。
2. 政策环境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保障。
3. 市场需求支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升级,农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对安全、绿色、优质的农产品需求量也在不断提高。
这为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支撑。
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为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种植、加工、流通环节的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作者:屈甜利来源:《商》2015年第29期摘要:特色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热点,贵州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
本文从特色农业的内涵分析着手,详细分析了贵州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总结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对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贵州;特色农业;SWOT分析一、特色农业的内涵目前理论界对特色农业的内涵尚无统一的界定,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局长金发忠认为,特色农业的内涵是:为了适应特定的农业生产条件,围绕效益和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的比较优势,进行“特色”的农业生产或服务,从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特色农业是在一定经济区域内,以本地特色资源优势为依托,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通过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形成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程度的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体系。
二、贵州发展特色农业的SWOT分析(一)优势(Strength)1.自然条件:(1)多样的自然气候。
全省气候温和,发展特色农业的自然气候环境得天独厚,可分为温热农业气候区、温暖农业气候区、温和农业气候区、温凉农业气候区和高寒农业气候区。
(2)充沛的水热条件。
贵州自然水热资源条件好,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平均相对变率小,光、热、水变化基本同步,构成光、热、水最佳匹配。
(3)独特的农业地质背景。
贵州丰富的地矿元素赋予特色农产品明显的地域性优势,形成了一批范围相对集中、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特色农产品区域。
(4)多类型的土壤资源。
贵州土壤类型较多,省南部和东部主要分布红壤,中部地区广泛分布着黄壤,西部以黄棕壤为主,亦有少量黄壤;同时,境内还发育石灰土、紫色土、山地灌丛草甸土、沼泽土及水稻土。
不同的土壤类型满足不同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为多种生物提供了特殊的适宜的土壤环境。
2.资源禀赋:(1)绝佳的生态环境。
贵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案例分析

贵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案例分析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长期的实践中,贵州省不断探索和实践“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文将对贵州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进行案例分析,探讨这一模式的特点、优势和发展趋势。
贵州省地势复杂,山地占据了省域面积的90%,而且大部分的土地都是丘陵或坡地,对农业生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长期以来,传统的农业模式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难以发挥效能,农业产出不高,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贵州省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地理环境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1. 科技支撑:贵州省注重科技创新,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设备,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加强农业科研力量,开发适应山地环境的新品种和新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2. 生态优先:贵州省强调生态保护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行有机农业、绿色种植和生态养殖,积极保护山地生态环境,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
3. 产业多元: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贵州省探索农业多元化发展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如茶叶、中药材、有机蔬菜等,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开发。
4. 产供销对接:加强农民与市场的对接,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业产值,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 地域特色鲜明:贵州省山地丘陵地形独特,气候湿润,适宜种植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这些地域特色为“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 生态环境优越:贵州省山地丘陵区域生态环境良好,农产品自然品质高,有助于开发丰富的绿色食品资源,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3. 产业链完整:贵州省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延伸,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4. 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消费者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贵州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贵州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研究

贵州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研究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以其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
由于地形陡峭,土地贫瘠和气候条件复杂,贵州省的农业发展面临着独特的挑战。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并实现高效的农业发展,贵州省积极推动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研究。
贵州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研究的目标是充分利用山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研究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 改善土壤质量:贵州省山地土壤普遍贫瘠,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
研究致力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研究人员通过改良土壤结构,调整土壤酸碱度和提供适当的营养元素等手段,有效地改善了山地土壤的质量。
2. 水利建设:贵州省山地地势复杂,水资源分布不均,灌溉困难。
研究人员通过修建水利设施,建立灵活的灌溉系统,充分利用水资源,解决了山地农业灌溉问题。
这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保护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3. 引进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人员通过引进适应山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高效农业技术,改善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通过优化种植结构,选择适应山地环境的农作物品种,加强植物保护技术等手段,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4. 探索农业多元化发展:贵州省山地资源丰富,研究人员通过探索农业多元化发展,推动农业与旅游、养殖业等相结合,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贵州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研究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业生产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农民的收入逐步增加,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研究还促进了贵州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了山地生态环境,提升了农业的可持续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贵州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研究为解决地形陡峭、土地贫瘠和气候条件复杂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改善土壤质量,水利建设,引进高效农业技术和农业多元化发展等手段,贵州省山地农业实现了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对于其他山地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贵州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研究

贵州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研究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形多山,气候多变,是一个典型的山地省份。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传统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农业生产效率较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贵州省积极推动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
本文将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探讨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一、贵州省的农业发展现状贵州省的农业发展一直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土地资源匮乏,大部分为山地和丘陵地带,气候多雨湿润,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
这种地理环境条件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传统农业作物种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农业生产效率较低。
针对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开始关注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适合贵州省特点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
1.多林生态农业模式贵州省的山地地区多为丘陵和山地,土壤肥力较低,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针对这一问题,专家提出了多林生态农业模式,即在山地地区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生态农业,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措施,恢复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
多林生态农业模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也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2.农业科技创新贵州省政府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科技创新也可以推动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业合作社发展贵州省政府大力推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通过规模化种植、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合作社不仅可以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提供技术培训、资金支持、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农民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
三、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在贵州省的实践中,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贵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案例分析

贵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案例分析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山地地区最为典型的省份之一。
由于地势复杂、土地资源有限等因素,导致农业发展面临许多困难。
为了解决贵州农业发展的问题,贵州省政府于2012年启动了“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政府引导、科技支持和农民参与,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具体举措包括优化农业结构、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
贵州省政府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通过调整农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面积。
鼓励农民种植高效农产品,如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等。
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贵州省政府大力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
通过推广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经营水平。
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种植技能和管理能力。
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农民提供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
贵州省政府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通过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和农产品集散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为农产品提供加工技术和设备支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贵州省政府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打造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贵州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发展。
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政府提供财政资金和农业补贴,支持农民购买农机具和农业生产资料。
贵州省政府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农民提供贷款和融资支持,解决资金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通过贵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一是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农业发展政策;二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三是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四是要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调研报告贵州农业

调研报告贵州农业调研报告:贵州农业一、引言贵州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农业发展对助推贵州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调研报告将围绕贵州农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展开调研。
二、贵州农业现状1. 农业种植业贵州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
水稻是贵州主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则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小麦主要用于面粉加工,大豆为蛋白质来源。
此外,贵州农业还种植大量的工业作物如烟草、油茶、木材等。
2. 农产品加工业贵州农产品加工业较为发达,主要加工产品有粮食加工品、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等。
贵州茶叶以其独特的品质而闻名于国内外,茶叶加工业成为贵州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支柱。
三、贵州农业问题1. 土地资源狭小贵州的土地资源相对狭小,耕地面积有限。
由于贵州地势复杂,地形起伏大,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
贵州需要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发展高效农业等方式来提高土地利用率。
2.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贵州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民依然主要进行人工耕作。
这不仅增加了劳动强度,也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贵州需要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提升农民种田的效率。
3. 农产品质量不稳定贵州农产品的质量波动较大,有时优质,有时劣质。
这与种植技术、品种选择和加工水平等因素有关。
贵州需要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市场竞争力。
四、贵州农业发展方向1. 优化品种结构贵州需要发展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加强品种改良,培育新的耐逆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
2. 推进农业机械化贵州应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力利用率。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提供农机维修和服务支持,鼓励农民采用农机化种植和收割技术。
3. 加强科技支撑贵州应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提供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
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田管理水平。
加强农业生产流程的监测和管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4. 发展特色农业贵州应加强特色农业的培育和推广,发展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摘要:贵州省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和少数民族聚集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对贵州省这样的一个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生态农业优势明显的内陆山区省份,发展特色农业正是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10]。
而所谓特色农业,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形成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的、并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体系。
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以区域优势求生产,从而形成地方特色产品,最终走向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长久持续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特色农业,贵州省,发展,对策措施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及问题特色农业的发展,是由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优势、政策因素和科技支撑等。
发展贵州省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1]。
在贵州省的各个区域中,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并不能千篇一律。
如果盲目的在各地推行某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而不考虑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特征及现状,不仅不能很好的使特色农业产业得到发展,而且会造成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加强对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区划,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发展贵州省特色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贵州省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风景怡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特殊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2]。
1.1.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贵州省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生长季长,降水丰沛、雨日多,且光、热、水配合良好,雨、热、光同季。
降雨量在1200mm 左右,水资源总量为1035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926.59m3/人。
省内大部分地区种植业可以做到一年两熟,部分地区可以做到一年三熟。
贵州地理环境复杂,以高原丘陵山地地貌为主;海拔高差悬殊,从东南部海拔137米的河谷到西北部海拔2903米的高中山峰巅,垂直带幅宽达2766米。
中小地貌组合错综复杂,高原上有山地、丘陵、盆地、谷地和洼地。
全省总土地面积中山地占71.34%,丘陵占20.97%,洼地、盆地占7.69%。
土壤以地带性黄壤和非地带性石灰土为主,适宜生长各种不同的作物[5]。
1.1.2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由于贵州全境处于多种气候交汇的过渡性地带,生物群落的边缘效应,决定了贵州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
省内现有生物资源丰富,全省有70种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其中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
有3700余种药用植物资源,占全国中医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
全省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作物几乎应有尽有,已栽培的有近600个品种,从喜温的水稻、玉米、甘薯到喜凉的小麦、油菜、马铃薯,从需要热量多的甘蔗、芭蕉、柑橘,到需热量次多的油桐、油菜,从喜温的常绿阔叶林种到喜干的针叶林种,在省内都有适宜生长的地方。
全省有天然牧草1441种,是畜禽喜居之地。
饲养的主要畜禽品种有30多种。
各种经济林木种类繁多,果茶桑资源发展潜力巨大。
繁多的生物资源,为贵州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这些都是特色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
1.1.3环境污染较轻贵州省环境保护良好,可恢复性强。
因农业开发程度较低,其生产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较低,化学要素投入较少,环境受“三废”污染和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污染程度低或未受污染。
大气环境、水污染等状况也要明显优于我国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中部和东部相对发达地区。
1.2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地域条件贵州复杂的地质环境赋予了特色农产品明显的地域性[3],使众多特色农产品形成了一批范围相对较小、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区域布局。
贵州名牌茶叶(如贵定云雾山茶、晴隆茶、银球茶、梵净山毛峰等)产在煤系地层、变质岩、石英砂岩分布区,镇宁的桐油产在三叠系相变带的碎屑岩区,富硒大米产在寒武系及二叠系黑色炭质页岩分布区,遵义、花溪辣椒产在碳酸盐岩区,贵州优质矿泉水产在灯影石灰岩及侏罗系红色岩层区等等事例,充分说明优生地质环境是控制特色农产品品质的先决条件。
1.3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相比,贵州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很多优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丰富的生物物种和廉价的劳动力,加上外部促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作用,使其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
1.3.1主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贵州省各地的特色农产品,满足了人们求新、求特、求异的消费需求,正在市场崭露头角,前景喜人,出现了一批交易额或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甚至过亿元的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规模逐年增大。
截至2006年,全省粮食、油料、水果、肉类、水产品、烤烟、蔬菜、茶叶产量分别为1122.78、81.03、109.19、202.29、11.34、30.71、875.56、2.49万t,较2005年的变化分别为一2.5%、5.4%、13.8%、8.2%、19.9%、一10.9%、4.2%、8.7%;农业总产值为354.58亿元、林业产值25.85亿元、牧业产值207.64亿元、渔业产值12.45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0.10亿元,相较上一年分别增长2.4%、4.4%、8.2%、19.8和9.2%。
1.3.2种植业的发展2006年,贵州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282.43万亩,比2005年增长1.1%;全省粮食总产1122.7万t,油菜籽产量81万t;优质品种比重进一步提高,夏粮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由于部分地区的秋粮生产受严重干旱影响,全年粮食产量减产2.5%,但粮食产量仍属较高年份。
油菜籽产量81.03万t,比上年增长5.9%,连续三年保持增产势头并创历史最高水平。
全省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优质稻、脱毒马铃薯、“双低油菜”等大宗农产品发展势头迅猛。
优质稻种植面积达40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三分之一;脱毒马铃薯和专用玉米从无到有,己发展到200万亩。
商品粮发展初具规模,占全省37.3%的粮食种植面积的26个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生产出占全省粮食产量44.4%的粮食[8]。
1.3.3养殖业优势贵州省气候条件温暖湿润,无霜期长,水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牛羊生长和饲料生长,且宜牧山地资源多,兼具山区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的双重优势[4]。
全省97%为山地丘陵,宜牧荒山、草山草坡达6430万亩,农民人均可达2亩以上,天然宜牧草地仅次于传统牧区。
另外,还有田地坎500多万亩,有可供放牧牛、羊的灌木林地和林下草地3000多万亩。
青草、秸秆饲料资源丰富。
据测算年产青草3833多万吨、秸秆1100多万吨,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条件极为有利。
同时贵州省有部分独特的地方优良畜种,比较效益高,竞争能力强。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天然草地资源和畜禽品种资源,优良的牧草可供草食家畜的生长和繁殖,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1.3.4中药材及土特产贵州是全国地道药材四大产区之一[5],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
全省药用植物有3924种。
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3个品种中,贵州有326种,占89.8%,居全国中药资源品种的第四位。
除中药资源外,全省还有苗、侗、布依、水、土家族等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品种1000多种。
中药、天然药资源蕴藏总量6500万t,是我国传统中药生产的重要宝库。
铜仁地区的万山朱砂、毕节地区的大方天麻,早在宋代就被列为上贡佳品。
1.3.5林产品有较大优势贵州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竹资源。
在禁伐天然林、限伐人工林的大环境下,以竹代木成为发展趋势,竹业发展,大有可为。
1.4存在的问题贵州省发展特色农产品既有潜力和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存在的问题还很多[5]。
具体分析其现状可基本概括为:(一)对特色农业认识不足,观念上比较陈旧。
(二)科技力量投入不足,特色农产品生产粗放。
(三)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农户生产比较分散。
(四)产业规模偏小,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
(五)础设施薄弱,农产品流通困难[9]。
2贵州省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分析及选择2.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原则2.1.1基本思路发展贵州特色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地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坚持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相统一,选择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开发特色资源,通过初加工和深加工,将各种特色资源转化为不同形态、不同用途的、受市场消费者欢迎的商品,实现最大限度的加工增值。
在发展加工业的同时,要支持有潜力的加工企业尽快实现规模效益,提倡企业集中建设,形成厂商之间、行业之间的网络关系。
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基地、农户结成紧密共同体,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紧密的经营体系。
通过优质辣椒基地、茶叶基地和中草药基地等特色资源基地的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加强生产、流通、企业、科研、服务之间的横向联合,使贵州省农业真正发展成集规模效益、辐射带动性、技术创新性、竞争主动性和产品增值性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依靠科技、培育名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高起点和高跨越式发展。
2.1.2总体原则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需求大的特色产品。
突出发展重点。
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方面因素,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品。
适度规模生产。
要支持有潜力的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不仅降低产品的单价成本,还降低了社会成本。
大力发展产业化。
要着眼于特色农产品整个产业的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区。
兼顾生态效益。
要从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发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产品,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2.2.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2.2.1优质烤烟的发展贵州是中国第二大主产烟区,植烟地区多,分布范围广。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土壤肥力差异,使贵州烟草独具特色,风格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