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精)
关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农业特色产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为了了解当前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本次调研旨在对农业特色产业的产业结构、生产规模、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并提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农业特色产业从业者50份,农民50份。
实地走访了几个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包括水果种植基地、茶叶生产基地和畜禽养殖基地。
三、调研结果1. 产业结构:农业特色产业的种类繁多,涵盖了水果、蔬菜、粮食、畜禽养殖、茶叶、中药材等领域。
其中以水果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要特色产业。
2. 生产规模:调研结果显示,农业特色产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水果种植基地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茶叶生产基地的茶叶产量也在逐年上升。
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市场需求:农业特色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调研数据显示,消费者对农业特色产品的认可度和购买意愿较高。
特色品牌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成为市场的热门。
4. 发展趋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特色化的趋势。
一方面,不同地区和不同农民选择的特色产业种类多样,通过产品差异化来满足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农业特色产业逐渐走向智能化、科技化和品牌化,通过加工和包装等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
四、政策建议1. 加强农业特色产业的宣传推广,提高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度,拓宽市场需求。
2. 继续加大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技术指导和市场开拓等方面。
3. 支持农业特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4. 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通过农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推动农业特色产业的集约化经营。
五、结论农业特色产业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某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某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一、前言某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会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农业生产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有效促进该市农业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该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本报告旨在系统、全面地分析该市农业现状和发展潜力,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我们的调查对象包括该市各县区的农业主管部门、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和养殖大户等。
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农业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3.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4.农村经济组织和市场运作情况;5.农业政策和扶持措施执行情况。
实地走访主要针对大型农业企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了解生产管理、农产品销售等方面,深入了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三、调查结果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该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尚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该市主要缺乏水利设施建设,尤其是灌溉系统建设不足,使得部分产区仍然存在干旱或者缺水的问题。
此外,该市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机械化劳动力稀缺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农业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该市农业总体规模较大,农业总产值居于省内前列。
不过,农业生产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粮食作物占比过高,而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生产相对较少。
此外,农产品品质、安全等问题也存在着不少隐患。
3.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该市特色农产品种类较多,品牌建设、市场开拓较为成熟。
但是,产值相对较低,部分特色农产品生产存在盲目跟风、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4. 农村经济组织和市场运作情况该市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组织发展情况良好,但是市场化经营程度还有待提高。
此外,农产品营销渠道仍然存在中间环节多、成本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推动电商、农村淘宝等新型渠道的发展。
5. 农业政策和扶持措施执行情况该市现有的扶持政策较多,但是执行情况不够到位。
关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农业特色产业逐渐成为各地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二、调研方法和对象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调研对象主要为农业特色产业相关企业、农户和政府部门。
三、调研结果1.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概况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农业特色产业在各地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
一些地方基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优势,发展了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农业特色产业,如茶叶、水果、花卉等;而另外一些地方由于资源禀赋等因素,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 农业特色产业的驱动因素调研结果表明,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1)市场需求:消费者对健康、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催生了一系列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2)政策引导: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补贴、专项资金支持等,推动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3)科技进步:农业科技的进步为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 农业特色产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虽然农业特色产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1)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农业特色产业已经面临市场饱和和竞争加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
(2)缺乏人才支持:农业特色产业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管理和技术支持,但目前仍存在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
(3)产品包装和销售渠道不畅:一些农业特色产业的产品包装和销售渠道不畅,限制了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四、建议基于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市场调研:通过继续深入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
(3)培养人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能力。
特色农业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某省的特色农业进行了深入调研。
旨在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调研方法
1. 采访法:我们采用了面对面的采访方式,走访了各地的特色农业基地和农户,了解他们的种植养殖情况,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需求。
2. 走访观察法:我们实地走访了一些当地的特色农业项目,观察其规模、管理情况和生产效益。
3. 数据统计法:我们从当地农业部门和相关企业获得了一些有关特色农业产量和收益的数据,进行了比对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
1. 产业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速,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出口贸易市场需求旺盛。
2. 技术支持:特色农业技术创新力度加大,推广应用效果明显,但在一些基层农户中还存在技术跟不上的情况。
3. 品牌建设:部分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不够成熟,营销渠道单一,影响了产品竞争力。
四、调研建议
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高农户的技术水平和产业水平。
2. 加强品牌建设,拓宽营销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
3. 加强示范引导,推广特色农业的新技术和新模式。
五、总结
特色农业在当地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通过此次调研,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为特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特色农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农业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在传统农业经济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农业技术和科技,采用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生产出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为了了解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
一、调研背景和目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为重要。
特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还能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因此,我们进行了一次特色农业发展的实地调研,旨在了解目前特色农业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我们选择了河北、山东、江苏等地作为调研的重点省份,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实地调研。
调查的对象包括特色农产品生产者、销售商、消费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
我们先后走访了多家农场和生产企业,并对他们的经营管理、技术水平、市场销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了解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和问题分析1、特色农业生产技术存在薄弱环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特色农业生产技术在不同区域之间还存在一些差异。
其中,一些农场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技术瓶颈,例如种植技术陈旧、养殖环境偏小、肥料使用量大、防治病虫害能力较弱等。
这些技术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并造成了浪费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不足在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营销方面,我们发现近些年来一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不足。
一些特色农产品往往只是在某个区域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品牌和营销方面缺乏全国性和行业性的影响力。
同时,在销售渠道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专业销售队伍、售后服务不完善等。
3、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特色农业发展是国家的战略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政策扶持方面,我们发现一些地方对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还不高。
政府在特色农业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还不够,缺乏统一的政策体系和执行监管机制。
同时,政府对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和认证管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农村特色农业发展调研

农村特色农业发展调研农村特色农业是农村自主创新和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也是中国农业生产力提升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
为了深入研究当前中国农村特色农业的发展状况、问题与前景,我们进行了一次农村特色农业发展调研。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农村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发展模式、技术手段、市场规模、产业链条等,分析农村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难,并提出有关建议,推动农村特色农业再上新台阶。
我们采取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包括各地相关机构、企业、农民典型代表等多方面人士。
二、调研结果1.农村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多样我们发现,农村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包括基地种植、养殖、旅游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等,不同农区、不同农户都各有所长。
2.技术保障不足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特色农业技术推广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包括技术难度大、资金不足、农民自主创新意愿不高等。
同时,一些农民缺乏科学的种植养殖技能,也制约了农村特色农业的发展。
3.市场需求有待拓展农村特色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尚不紧密,市场缺乏对农村特色农产品的认可度,农产品销售受到地域限制等因素影响。
4.产业链条有待完善在农村特色农业产业链条方面,我们发现农产品加工、包装和物流配送等环节仍存在困难和薄弱环节,阻碍了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三、解决方案与建议对于农村特色农业的发展困境,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和建议:1.政策扶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特色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技术培训、市场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农村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2.技术创新加大对农村特色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投入,提高农民科技水平,鼓励农民自主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3.市场推广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提高消费者对农村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促进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拓展和推广。
4.加强产业链条建设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全农产品供应链和销售链,完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工程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在提高农民素质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时期兼业化、差异化农业经营主体,下面是范文大全为大家收集了关于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更替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牢固、客户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电子银行水平低、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需要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思路。
经过数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机制提高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以核桃、金丝小枣为主的林果产业,以体育场馆蔬菜为主的为辅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人口比例提高。
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
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现代农业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该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畜牧业发展呈现的特点1、基础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林业理念逐步确立从指导林业生产情况看,引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现代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难能可贵经验。
特色农业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调研报告特色农业调研报告特色农业是指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理念,加强农业产业的差异化和特色化,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模式。
本次调研主要围绕特色农业的定义、发展现状以及对农业发展的意义进行研究。
特色农业的定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特色农业的范围包括了农业产业和农业经营方式等多个方面。
农产品的差异化生产以及农业产品的品牌化推广都属于特色农业的范畴。
特色农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得到了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各地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些地区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品种,成功开发了一些农产品的特色,比如以果蔬为主的特色农业;一些地区通过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特点,成功发展了一些农产品的特色,比如以高山茶叶为主的特色农业。
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从事特色农业的生产。
然而,仍有一些地方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进展缓慢。
特色农业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特色农业通过推动农产品的差异化,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有效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其次,特色农业可以为地方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动力。
特色农业可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
再次,特色农业可以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源和投入,包括土地、水源以及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其次,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
特色农业所涉及的问题多样,需要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来引导和支持。
再次,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市场的认可和推广。
必须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和市场推广,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品牌。
综上所述,特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需要农民的参与和创新,同时也需要市场的认可和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工作安排,我们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 对全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认真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 全县以茶、菜、桑、果、黄烟为重点的特色经济作物达到 24万亩,其中茶园面积 9.7万亩,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占全省的 42%、 69.16%和 74.21%;以貂、狐为重点的特种动物饲养量达 67.55万只,占全市的 1/3;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 19家,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3家。
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6751元, 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工作中, 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发挥优势,在打造特色产业上求突破。
按照“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突出发展“绿茶、蔬菜、桑蚕、果品、黄烟” 五大产业,培育建设五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的结构调整思路, 制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规划, 计划从 2009 年到 2011 年, 三年内新发展特色农业种植面积 75150 亩。
各镇办根据自身情况, 制定了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计划, AA 镇以“三大流域” 、“四个片县”为重点,突出建设沿 AA 山庄—四季茶园—- 1 -南北山绿茶基地“三点一线”百里绿茶长廊; AA 镇明确了稳定林果种植、突破桑蚕生产、主抓畜牧养殖为重点的结构调整计划; AA 镇依托临近城郊的地理优势,分三个县域片重点发展茶园、蔬菜和林果三个产业,积极推进城郊农业发展; AA 镇立足自身实际,新开发黄烟 1万亩,板栗 4300亩,聚力打造黄烟大镇,板栗生产第一镇。
二是合作社发展迅速,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县共注册登记茶叶加工、畜牧养殖、农机服务等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60余家,成立了全省首家茶叶机械化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和全市首家专门从事农田作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AA 镇通过土地流转分别与 AA 有限公司和 AA 集团按照供种、施肥、用药、质量“四个统一”的标准发展标准化茶园 350余亩,积极打造“龙头+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仍然在原有土地上从事茶园生产管理, 使农民“失地不离土, 离土不离乡” 。
AA 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试制乌龙茶, 打破海州没有乌龙茶的历史,被 AAA 市长称为“体现了一种创新” 。
AA 镇养殖协会建成了全市设计规模最大环保养猪场。
农业部门开创性地将我县土壤化验检测中心建立在AA 镇常家庄常青茶叶技术服务合作社的地头上,并建立放心农资超市,实现了政府职能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服务农户有机结合。
三是龙头带动,着力增强农业产业化的拉动力。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的强弱, 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高低。
2004年以来,争取农业龙头企业贴息贷款和扶贫贷款 3400余万元。
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达到 378家,其中,省级农业- 2 -龙头企业 5家、市级 14家;水产品加工企业 7家,茶叶加工企业 7家,畜产品加工企业 3家,食用菌加工企业 1家,综合性企业 1家。
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这些龙头企业内牵基地和农户,外联市场和消费者,建立了“农业龙头 +基地 +农户” 发展模式,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 2万余人, 间接带动 15万亩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 56万头 (只畜禽饲养规模和 23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发展特色畜牧养殖业。
我县畜牧生产发展始终坚持“扶龙头、建基地、抓大户、做示范”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养殖示范小县(村和规模饲养、规范化养殖,重点培育优势畜禽主导产品,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整合,大力推进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8年, 全县大牲畜存栏牛 1.34万头,出栏 0.61万头,分别增长 3.37%、 9.36%;生猪 20.34万头,出栏 28.48万头,分别增长 7.45%、 44.62%;羊12.99万只 , 出栏 18.32万只,分别增长 0.15%、 4.36%;家禽 448.4万只,出栏 771.7万只,分别增长 0.07%、 5.16%;水貂狐狸等特种动物饲养量 47.7万只, 奶牛 3037头,分别增长 3.2%、 5.23%。
全县实现肉蛋奶总产 6.48万吨,其中肉类总产 3.85万吨、蛋类总产 2.27万吨, 奶类总产 0.36万吨, 分别增长 9.2%、 13.59%、 0.37%、24.67%;畜牧业产值达到 7.2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 1910元, 分别增长 10.9%、13.7%, 畜牧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前段时间,我们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 3 -行了大胆的尝试,但是仍然面临了很多问题。
一是总体规模小。
经过近几年发展,我县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提升,但与当前形势相比,与农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受自然资源和生产规模的影响, “小而散” 、“档次低”的问题突出,上规模上档次的少,带动力不强。
全县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 3家, 500万元以上的 21家,并且大多是水产品冷藏加工企业。
二是加工能力弱。
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 278家,大部分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
加工环节薄弱,不仅限制了对初级农产品的消化吸收,同时也造成了农业产业链不长, 难以实现拉长销售时间、拓宽销售空间和加工增值。
三是利益联结松。
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处在初级阶段。
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县 3/4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
四是农业投入少。
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土地流转难严重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投入不足,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工程老化现象仍然普遍,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三、对发展我县特色农业的建议一是严格督查,落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规划。
按照农业发展三年规划的任务和进展计划,及早做好动员和宣传,- 4 -腾好地茬,将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农业部门严格督查落实,确保将调整任务落到实处,完成发展任务和目标。
二是规范引导农民合作社发展, 提升农民组织化生产水平。
在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引导规范现有合作社的发展,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在茶叶生产加工等领域建成一批全市运作规范、知名度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通过典型农民合作社的示范带动, 使更多的农民认识合作社在保护农民利益, 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参加合作社,提高农户组织化生产水平,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
三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力度,提升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
当前县委、县政府和各镇办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产业调整扶持奖励政策, 但是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
根据调查,当年大规模的发展成片茶园,种子投入约 150元/亩,土杂肥 100元/亩,整地深翻费用 400元/亩左右,以此计算新发展每亩茶园当年基本投入为 650元左右,而我县 100亩连片以上的仅仅奖励 100元/亩,虽然今年县政府出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中, 将扶持力度增加一倍, 也只是达到了 200元/亩,奖励额度达不到基本开支费用的三分之一,广大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各镇办要结合自身实际,修订完善政策,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作用和农村干部的积极性,发展成片特色农业的同时,加大扶持奖励额度,做好土地整理、种子供应等服务,对成片产业县内的水、路、渠、绿化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四是注重科技的推广应用,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和- 5 -农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力度,转变经营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农业科技开发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推广和应用。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广大农民和农技人员进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及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产品加工、营销技术的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应促使广大农民和农技人员转变观念,树立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为一体,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一体化经营的新观念。
五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加强优势特色无公害产品和绿色产品基地建设,积极争取优势特色作物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产品的产品申报,建立和完善相关质量安全体系;加大督促力度,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标准和规程进行生产;瞄准高层次消费需求和国际市场,建立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
从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入手,加强宣传和营销策划,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效益;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势作物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监控检验体系,不断增强我县特色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六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把扶持龙头企业放在重要位置。
要从税收、政策、科技、服务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着力引导、扶持、培育一批影响力 - 6 -强的龙头企业,使之逐步发展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集团。
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把龙头企业作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首要环节来抓,使特色农业有一个快速提升的发展势头,促使特色农业产业化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对接。
严格落实县政府增加农民收入中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增强带动能力,拉长产业链条,保障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特色农业由于具备良好的综合效益,在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中显得尤为重要。
改善和优化我县特色农业生产结构,快速建立优质商品生产基地,大力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产品无公害化程度,是我县实行农业结构调整,培植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要求。
特色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