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常识

合集下载

关于《史记》的文学常识详细介绍

关于《史记》的文学常识详细介绍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学与历史的卓越结合《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史学史上的一部巨著,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历时14年撰写而成。

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背景与创作《史记》的创作背景是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在继承父亲司马谈史学遗志的基础上,历经艰辛,广泛搜集资料,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文学与历史的卓越结合。

二、内容与结构《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其中,“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世家”主要用于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列传”则用于记载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

这种编排方式使得《史记》在结构上既严谨又富有变化,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文学的灵动性。

三、文学特点《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采用纪传体的编写方式,通过丰富的人物传记和生动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同时,《史记》还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排比等,使得文字既富有节奏感又充满力量。

此外,《史记》还包含了许多成语典故和名言警句,如“徙木立信”、“破釜沉舟”等,这些成语和警句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也反映了司马迁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四、影响与传承《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确立了纪传体史书在史学领域的主导地位,为后世正史所沿袭。

《史记》文学常识

《史记》文学常识

《史记》文学常识《史记》文学常识《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史记》文学常识,欢迎阅读。

《史记》文学常识1一、《史记》名称由来《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二、《史记》创作背景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

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三、《史记》取材《史记》取材相当广泛。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四、《史记》创作过程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

《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史记》常识

《史记》常识

《史记》常识《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它不同于前代史书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来划分的国别体,而是采用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

同时,《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撰写《史记》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那就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扩大了史学研究的领域,全面而又系统地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兼容并包。

他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虽然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它们却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表”是以大事年表的形式呈现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礼乐制度、天文、历法、水利、经济、财政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主要记载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列传”主要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

司马迁叙述历史,实事求是,公正无私,“不虚美、不隐善”,忠于历史真实,是他对史学研究的又一贡献。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先秦史书中的人物描写是从属于历史事件的陈述;突出人的历史作用,以人物活动为中心来叙述历史,则是从《史记》开始的。

《史记》不仅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等,对我国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整理:唐俊阳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二十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走遍江淮、中原。

元封三年,司马迁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

此后,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

著书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秦汉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取材:相当广泛,包括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

司马迁对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疑难,或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创作初衷: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以修史为使命。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遗憾、忧愤而死,死前嘱咐儿子:“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答:“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虽然司马谈、司马迁都自称以续写《春秋》之后的史事为己任,但《史记》记录的史实并非直接承接着《春秋》记录的部分,而是包含了后者。

文学常识《史记》

文学常识《史记》

基本情况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多字。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

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
为“史圣”。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典故
网开一面焚书坑儒指鹿为马破釜沉舟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约法三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将相和纸上谈兵。

高中语文《史记》文化常识及翻译

高中语文《史记》文化常识及翻译

高中语文《史记》文化常识及翻译1. 史记概述《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代表之一,由司马迁撰写。

全书分为十二篇,共记载了从五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传记。

作为中国古代史书的奠基之作,《史记》被誉为“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2. 文化常识2.1 五帝《史记》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的五位帝王,他们分别是:- 伏羲:据说是中国最早的神农氏部落的首领,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 神农:是古代中国的一位农业文化英雄,被誉为农业的创始者。

- 黄帝: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 帝颛顼:被认为是中国第三位帝王,他向人们传授了农业和社会生活的知识。

- 帝尧: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仁政君主,以其圣明治理闻名于世。

2.2 三皇五帝的时代在中国的传说中,三皇五帝是指早期统治中国的神话人物。

三皇包括伏羲、神农和黄帝,五帝则加上了帝颛顼和帝尧。

这个时代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开端。

3. 翻译3.1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itleTitle: Cultural Knowledge and Translation of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in High School Chinese Literature3.2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ubheadings1. Overview of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2. Cultural Knowledge1. Five Emperors2. Era of the Three Emperors and Five Emperors3. Translation3.3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ontentPlease note that the content provided here is only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and may not reflect the actual translation of the document.High School Chinese Literature - Cultural Knowledge and Translation of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1. Overview of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written by Sima Qian.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twelve volumes, recording historical events and biographies fromthe Five Emperors to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As a founding work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ical books,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is regarded as a model of "biography-style history books."2. Cultural Knowledge2.1 Five Emperor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records the five emperors of ancient China, namely:- Fu Xi: He is said to be the leader of the earliest Shennong tribe in China and is revered as the ancestor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en Nong: He is an agricultural hero of ancient China, known as the founder of agriculture.- Zhuan Xu: Regarded as the third emperor of China, he taught people knowledge of agriculture and social life.- Yao: A legendary sage king in ancient China, renowned for his benevolent rule.2.2 Era of the Three Emperors and Five EmperorsIn Chinese legends, the Era of the Three Emperors and Five emperors refers to the mythical figures who ruled China in its early history. The three emperors include Fu Xi, Shen Nong, and Huang Di. The five emperors include Zhuan Xu and Yao. This era is considered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history.3. TranslationPlease note that the translation provided here is only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

[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

[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文学常识(七)《史记》

文学常识(七)《史记》

《史记》文学常识整理1、《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著《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鲁迅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见书P12)3、《史记》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叙史方式)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

它记叙了自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末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规模宏大,贯通古今。

全书共130篇,52万余字,分本纪(记帝王朝政兴衰,12篇)、列传(志历代人物事迹,70篇)、世家(叙开国承家诸侯,30篇)、表(列人事系年表谱,10篇)、书(综述典章制度,8篇)五种体例。

(见书P14)【史书体例补充】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班固撰的《汉书》,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

自《汉书》着成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文化常识《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记载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黄帝至汉武帝),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

“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

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汉书》共一百篇,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录了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的史事。

其中写得最好人物传记是《苏武传》。

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五经:指儒家的五种经典,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易》:周易的简称,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战国四公子,齐孟尝君田文、楚春申君黄歇、赵平原君赵胜和魏信陵君无忌。

合纵:战国时期六国反秦的联盟连横:战国时期秦国与某些国家联合以抗衡别国的联盟。

(张仪)刀笔吏:主办文案的官吏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叫牺牲血食:享受祭祀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字任好)和楚庄王三代:夏商周三晋:韩魏赵秦汉以前以右为上。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注释中的一种说法)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之前的三个帝王古代乐律为五声”: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史记中的成语或典故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2. 一饭三吐哺: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

比喻求贤殷切。

出处:“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贤人。

”3.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出处:“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4.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

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出处:“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5.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

指拟定作战策略。

引申为筹划、指挥。

出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6.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出处:“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候盗兵袭之,亦示项王无东意。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

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出处:“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8.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

在法庭上受审问。

出处:“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9.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读《易》,韦编三绝。

”10.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11、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只要我们有~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12、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出处:“劳苦功高如此。

”13、作壁上观:壁:壁垒。

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

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出处:“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14、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

后比喻进展极快。

出处:“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

”15、一言半辞:指很少的一两句话。

同“一言半语”。

出处:“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16、虚左以待: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为尊;待:等待。

空着尊位恭候别人。

出处:“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17、逐鹿中原: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

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出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18、一饭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出处:“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19、博闻强记:闻:见闻。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0、随波逐流:逐:追随。

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

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出处:“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史记》中的名句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4、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

7、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项羽本纪》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史记·管晏列传》【注释】仓廪:仓库。

实:充实。

荣辱:光荣和耻辱。

【译文】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10.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

《史记·魏公子列传》11、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史记魏世家》。

【注释】思:思慕,怀念。

乱:混乱,动乱。

【译文】家境贫寒就会思慕贤惠的妻子,国家动荡就会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12、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选自《史记·周鲁公世家》【注释】沐:洗头发。

吐哺:吐出口中所吃的食物。

【译文】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为的是接待来客。

1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史记·刺客列传》【注释】士:男子的通称。

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好朋友。

说:同悦,使高兴,使喜欢。

容:装饰打扮。

【译文】大丈夫甘愿为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愿为爱慕自己的人修饰容貌。

1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史记·李将军列传》【注释】身:自身,本身。

正:正派,正直。

令:发布命令。

行:做,行施。

从:听从,顺从。

【译文】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

在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15、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注释】尽:完。

良:好,优。

【译文】飞鸟被捕完了,良弓自然要收藏起来。

16、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注释】善:友好,和气。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17、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8、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能实行某种道理的人,并不一定就能说清楚,能说清楚某种道理的人,不一定就能很好的去实行。

19、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羽毛虽轻,堆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一大堆不重的东西,堆积多了也能压断车轴,众人异口同声的言论,能够混淆是非,不止一次的诽谤,积累下来也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

20、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到了要做出决断的时候而不能决断,反过来就要遭受祸害。

21、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太阳中午以后就会偏斜,月亮圆满以后就会亏缺。

22、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灾祸傍依着福祉,幸福隐藏着祸害。

2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史记《李斯列传》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成就他的高大,河流没有嫌弃细小的溪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远,为国之君不推却百姓,就能申明他的美德。

24、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其诺必诚。

史记《游侠列传》人说话必须讲信用,做事要果断,已经许下的诺言一定要真心实意的去履行。

25、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史记《太史公自序》孝的初始境界是侍奉自己的双亲,中层境界是侍奉自己的国君,最高境界是修身立命.26、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27、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到现在的变化迁移,成就自己的独立完善的理论著述。

练习1.下列成语不是全部出自于《史记》的一项是( )A.一家之言约法三章运筹帷幄破釜沉舟守株待兔B.作壁上观衣锦还乡怒发冲冠沐猴而冠刎颈之交C.对簿公堂背水一战韦编三绝图穷匕见胯下之辱D.安堵如故画地为牢博闻强志四面楚歌多多益善2.下面《史记》中司马迁人物评论的对象对应有误的一项是()A.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项羽B.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李广C.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蔺相如D.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3.下面对《史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尤其在叙事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和语言艺术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

B.《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

C.在《史记》中,帝王、诸侯、农民领袖、卿相、将帅、后妃、宦官、文学家、思想家、刺客、游侠、商人、戏子、医师、男宠、卜者,各各显示出人类生活的不同侧面,又共同组成色彩斑斓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D.衡量历史人物的地位,司马迁所依据的是他们的实际成就,而不是获得何种名位。

《项羽本纪》《陈涉世家》就是典型的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