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文学常识 共29页

合集下载

文常

文常

文学常识古代文学部分1.先秦的诸子散文有《论语》、《荀子》、《韩非子》等,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2.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伟大的诗人。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3.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以后的《汉书》《三国志》都沿用了纪传体的写法。

4.刘向:西汉人,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战国策》等。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

5.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乐府歌辞。

6.陈寿:西晋史学家,著有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7.干宝: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撰写出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搜神记》。

8.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9.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唐朝现实诗人。

他的诗被称为“史史”。

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兵车行》,组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夜喜雨》。

10.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蜀道难》。

11.王勃:唐朝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

抒情诗《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

著有《王子安集》。

12.孟浩然:唐朝山水田园诗人,作品有《过故人庄》(五律)、《春晓》(五绝)。

13.王维:唐朝山水田园诗人,名篇有《送元二使安西》(七绝)。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2、《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载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行的书。

3、《五经》是儒家经典《诗》、《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其中《礼》为礼仪论著选集,《春秋》相传为孔子编定,有“微言大义”之说。

原有“六经”一说,其中《乐》经已失传。

4、《诸于集成》一书辑录先秦到南北朝儒、墨阴阳、道、法、名、纵横杂、农、小说家等各学派的代表作品二十八种。

5、《楚辞》是战国末期屈原、宋玉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来的新体诗,宋代黄伯恩说“屈原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

6、《春秋》相传为孔子所编撰,后由鲁国史官左丘明为之作传,全名叫《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它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即公元前772年—前468年)的历史大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7、《国语》是一部依照国别记叙各国史实的国别体史书。

西汉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另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共十二国策33篇。

8、《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干多年的历史,体例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比《史记》少了“世家”,共四个部分组成。

《汉书》和《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10、根据著作名称列出两篇课文:《左传》:《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子鱼论战》。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唐睢不辱使命》、《画蛇添足》。

《史记》:《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垓下之围》。

《诗经》:《伐檀》、《硕鼠》、《关睢》、《蒹葭》。

《楚辞》:《国殇》、《离骚》。

左传,国语,战国策的异同

左传,国语,战国策的异同

1·名称《国语》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史事,而以记言为主,故名为《国语》。

2.体例《国语》始创国别史之体。

全书共21卷,分国记载周(3卷)、鲁(2卷)、齐(1卷)、晋(9卷)、郑(1卷)、楚(2卷)、吴(1卷)、越(2卷)八国的史事。

它上起周穆王,下迄鲁悼公,包括的时代大体为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一前453)。

二《国语》的思想特点《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

其目的虽然都在善善恶恶,最终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但《国语》显然按照某种明确的说教意图,对史实作过一番选择,其所记者大都从中能够引出某种教训的言和事。

较之“政府档案”般的《尚书》训诫之文和专于客观史实的笔录中寄寓褒贬的《春秋》之文,《国语》在继承的前提下显然有了新的发展。

因此,《国语})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重民”、“尚礼”、“崇德”等。

《国语》的思想观念固然不纯,但基本上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倾向。

三《国语》的文学价值从文学的角度看来,《国语》具有不小的价值。

它在一定程度上象地反映了春秋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变化的轮廓。

它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当时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的精神面貌。

较之《尚书》与《春秋》,《国语》显然已大有进步。

此外,《国语》在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不乏虚构和想象;文章的结构也有所创新;其语言大体平实畅达,风格则不尽一致。

这些特点,体现了史家之文的新的发展。

虽然总的看夹,《国语》的文学成就尚不及《左传》,但其少数篇章则又有所过之。

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国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典范。

它大约与《国语》同时或稍后成书,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出现了不少新的特点,标志着史家之文已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左传》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文学常识

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文学常识
-- 精品--
《国语》的思想倾向
❖ 《国语》的思想基本上体现的仍是儒家思想, “重民”源自“尚礼”、“崇德”是其主要表 现。
-- 精品--
《国语》的文学特色
❖ (一)《国语》以记言为主,穿插着一系列的故事, 有时候也能写出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亦 有虚饰现象。
❖ (二)《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会集中 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显示向纪传体过渡的趋 势。
3、《左转》内容、笔法
以《春秋》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 和传说,把《春秋》中简短的记事发展成为完整 的叙事散文。
忠实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 各方面活动,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 及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
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反映了当时的进步思 潮。
-- 精品--
四年共242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 书,为后代编年史的滥觞。
《春秋》原文18000多字,语言极为精练。现存 16000多字。
-- 精品--
●《春秋》三传: 《左传》鲁·左丘明 《公羊传》齐·公羊高 《谷梁传》鲁·谷梁赤
三传异同: 《公羊传》《谷梁传》用今文(隶书)撰写,
解释《春秋》之微言大义;《左传》用古文(篆 书)撰写,增补不明史实。
记录。由于社会风气的变化,春秋时期从容 辞令的行人,演变而为剧谈雄辩的说士。不 少文章,观察敏锐,,见解深刻,方式巧妙, 语言机敏,一直被认为是古典散文中的典范。
-- 精品--
❖ 1、灵活机智的进言方式: ❖ (1)善于揣摩对方心理,投其所好,避其所忌,
由近及远,因小见大。 ❖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赵策一》) “邹忌讽
❖ “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辩:雄辩; 丽:夸饰;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完整word版)文化常识(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文化常识(word文档良心出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文学常识系列一:文学史上的史书

文学常识系列一:文学史上的史书
文学常识系列之一
文学史上的史书
分类
史书
按内容特点 按体例特征
记言为主 记事为主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记言的史
《尚书》《国语》《战国策》
记事的史
《春秋》:太简短
《左传》:够铺排,跟着春秋编年的 系统,记事琐碎
《尚书》
《尚书》
《尚书》
名称: 《尚书》,最早书名《书》; 成书时间:约成书于前五世纪; 流传: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
《战国策》成语
汗马功劳《战国策·楚策》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二》 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一》 三人成虎《战国策·魏策二》 龙阳泣鱼《战国策·魏策四》
《春秋》名称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 经》或《麟史》
《春秋》作者
作者:相传孔子。现存版本由孔子修 订而成。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之说。——司马迁
《战国策》
内容: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 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 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 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主 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 张和言行策略。
《战国策》
刘向 作者: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
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 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 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 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春秋》重要标签
1. “六经”之一: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鲁国: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 4.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左传》《战国策》《史记》的语言及其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左传》《战国策》《史记》的语言及其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左传》《战国策》《史记》的语言及其它作为高中生,对《左传》《战国策》《史记》并不陌生。

因为学过的《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荆轲刺秦王》就选自《战国策》;《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就选自《史记》。

通过学习,大家对上述三部传世经典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读读此文,对拓展视野,加深认识,形成知识系统,大有裨益。

1.《左传》和“春秋三传”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属“春秋三传”之一。

“春秋三传”中的“春秋”,是历史的意思。

在我国商、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季,后来才增加冬夏而成四季,所以人们就用春秋指一年。

历史是一年一年地记载的,所以引申为历史。

古时帝王身边设有史官,分左史、右史。

右史负责记载帝王的言论。

左史负责记录帝王的行动,大事记在“策”里,小事记在“简”中。

历史就是根据这些简策编写的。

现存的《春秋》也是根据这些简策而编成的鲁国编年史。

《春秋》像大事记一样,写得十分简约,说是通过一字一词来表示褒贬的,这就是所谓“微言大义”、“春秋笔法”。

但是,对读者来说,那是不容易领会的。

于是就出现了解说《春秋》的书:一部是《左传》,一部是《公羊传》,一部是《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传”即解说的意思。

《谷梁传》的作者系鲁人谷梁俶,《公羊传》的作者系齐人公羊高。

这两部书主要是解说《春秋》的微言大义,是一种理论性的说明,文学价值较差。

《左传》的作者是鲁国太史左丘明。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不是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到了汉朝刘歆才把它按年份散附在《春秋》经文之后,成了《春秋左氏传》,变为解说《春秋》的书。

《左传》以鲁史为线索,以鲁国十二个国君的谥号为次序,起自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详细地记叙了春秋二百五十多年间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法令、外交、文化、历法、天文、风俗等情况。

这是一部典范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最全古代文学常识汇编

最全古代文学常识汇编

最全古代文学常识汇编一、散文(一)历史散文(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

(2)《国语》:我国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共21 卷。

传为左丘明所著。

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

《国语》和《左传》区别是《国语》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3)《战国策》:即《国策》,《国语》后又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所编订,共33 编。

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该书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等。

(二)诸子百家散文(1)道家老子,又称老聃、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时期。

主张“无为”,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代表朴素辩证法观点。

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逍遥游》。

(2)儒家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 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忠实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 各方面活动,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 及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
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反映了当时的进步思 潮。
4、特色: 《左传》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历史事件和
历史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为后人提供历史 借鉴。
5、评价: 文质并盛,把历史散文推上一个高峰,成为后
2、善于写人物 晋文公、郑之产、齐晏婴、郑伯、共叔段、武姜 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丰富性、复杂性。 晋文公:贵公子—政治家,四处流亡—一代霸主,性
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
3、善于写战争 记录了几百次战争,五大战役:城濮之战、崤之战、
泌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小战役也各具特色。
4、 善于写辞令。 风格各异:犀利、不卑不亢、刚柔相济,适合人物性
《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一)“贵士”的倾向:重视平民知识分子,反映了当 时“士的崛起”。
(二)《战国策》反映了纵横家重功利重实用的价值观、 人生观。
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 如:苏秦得意还乡之时的一番感慨:“嗟乎!贫穷则父
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 忽乎哉!”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张仪也亮出了“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 室,天下之市朝也”的观点。 《秦策一·司马错与张仪 争论于秦惠王前》 (三)崇智尚贤的政治观。 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以智服人)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 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春秋》原文18000多字,语言极为精练。现 存16000多字。
●《春秋》三传: 《左传》鲁·左丘明 《公羊传》齐·公羊高 《谷梁传》鲁·谷梁赤
三传异同: 《公羊传》《谷梁传》用今文(隶书)撰写,
解释《春秋》之微言大义;《左传》用古文(篆 书)撰写,增补不明史实。
对孔子所修《春秋》的不同解读,在汉代形成 历史上有名的“今古文之争”。
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左传》的进步性 1、民本思想:重民、以民为本。
在君民关系上,作者以为,君主有德方能为天 所佑;得民或失民,是立国或灭国的重要原因。
例:“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 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左 传·哀公元年》陈大夫对其国君所言)
2、神民关系:人的地位提高了。 例:虢GUO君祭神,虢国太史“国将兴,听于
《春秋》与《左传》
春秋时期: 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一般指: 770BC.—477BC.这一时期 (周平王元年东周立国—周敬王四十三年)
《春秋》: 鲁国编年体历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编
《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
记载时间: 自722BC.(鲁隐公元年)—481BC.鲁哀公十
四年共242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 书,为后代编年史的滥觞。
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到此时已演 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最值得注意的是 铺陈、排比和夸饰的熟练运用。
3、《战国策》游说之辞,还有一大特色—— 明畅通俗。
《史记》
《史记》
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三年》
3、 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残暴荒淫的本性。 例:《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4、 表彰了对国家有贡献的历史人物: 齐桓公、晋文公、管仲、郑子产、烛之武(退
秦师)、鲁仲连(义不帝秦)、铉高(犒师)、 知罃… …
从文学的角度看: 1、 故事性强 ,颇具戏剧性情节;
格特征。可见出当时的外交辞令已经很讲究。
《国语》的体例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继 《春秋》之后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国语》的思想倾向
《国语》的思想基本上体现的仍是儒家思想, “重民”、“尚礼”、“崇德”是其主要表 现。
《国语》的文学特色
(一)《国语》以记言为主,穿插着一系列的故事, 有时候也能写出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亦 有虚饰现象。
(二)《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会集中 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显示向纪传体过渡的趋 势。
(三)《国语》各篇文章水平参差不齐,文体风格 不一。
(四)《国语》的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既与 《尚书》的诘屈聱牙大不相同,也有别于《春秋》 的凝练含蓄。
《战国策》
《战国策》同《国语》一样,也是一部 有关记言的史料汇编,主要记录战国时 期策士游说各国诸侯时陈谋献策或互相 辩论的言辞。
(2)善用譬喻、寓言来形象地说理,消除对方 心理上的抵触感。
战国策士为达到游说目的,还善以生动形象的语 言表述抽象道理,其手法就是巧于比喻和善用寓 言。例如《庄辛说楚襄王》、《靖郭君将城薛》 (《齐策一》)。
2、大量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技巧加强修 辞效果。
“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辩:雄辩; 丽:夸饰;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的记录。由于社会风气的变化,春秋时期 从容辞令的行人,演变而为剧谈雄辩的说 士。不少文章,观察敏锐,,见解深刻, 方式巧妙,语言机敏,一直被认为是古典 散文中的典范。
1、灵活机智的进言方式:
(1)善于揣摩对方心理,投其所好,避其所忌, 由近及远,因小见大。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赵策一》) “邹忌 讽齐王纳谏”(《齐策一》)
何谓“纵横”
所谓“横”,乃“连横”之简称,即以秦国 为中心,分别联合山东任何一国,东西连成 一条横线,攻击其他各国。所谓“从”,乃 “合纵”之简称,即山东六国从燕到楚,南 北合成一条直线,联合抗秦,在强秦虎视眈 眈之下,图谋自存。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一)精彩绝伦的游说之辞 《战国策》的文章,许多是当时游说之辞
《左传》 作者:左丘明。
1、记录时间: 自鲁隐公元年722BC—453BC,比《春秋》晚
28年。
2、字数: 《左传》近20万,超过《春秋》10倍。
晋·杜预把它分年附在《春秋》后边,称为《春 秋左氏传》。
3、《左转》内容、笔法
以《春秋》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 和传说,把《春秋》中简短的记事发展成为完整 的叙事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