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与战国策的区别
《左转》与《战国策》语言的比较

语言方面: 《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史记》乃“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
《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场面和记叙外交政治辞令, 记事叙述完整, 文笔严密;记言委婉动听, 措辞有力。
《战国策》最突出的是宣扬纵横家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强调游士的作用。
文章也反映“士”的特点:出言无所顾忌, 放言无惮;情感真实, 贴近生活;气势雄壮, 纵横驰骋;善用比喻, 形象生动。
《左传》的辞令十分优美, 说理透辟, 运笔灵活,变化万千,语言简括,却含义丰富。
特别是其中选择性地收录了不少外交官精彩的外交语言,也为它增添了光彩,前人将《左传》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 但是, 《左传》受编年体影响, 为了寻求事件的戏剧性、情节的联贯性而大量运用严谨、后重的词语, 从而道德意味浓厚, 艺术趣味只能次之。
而《战国策》则语言流畅犀利, 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 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 阐述自己的论点, 是论辩文的典范。
它的叙事更生动、更曲折、更波澜迭起、更扣人心弦。
一扫《左传》的古朴、典雅、厚重而代之以新鲜、活泼、浪漫。
《战国策》是策士之言, 讲究铺张夸饰, 文笔酣畅淋漓、富于变化, 往往以气势和辞采取胜, 表现出典型的纵横家文风。
叙事状物, 置地有声;议论说理, 气势恢宏。
大量运用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大大增加了文章气势和语言的力量。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王》中, 第一段苏秦的说辞, 对偶句、排比句叠出, 大肆铺叙夸张秦国的地势、物势、政势、军势、民势, 句式短促, 整中有变, 声调铿锵和谐, 词锋雄辩犀利, 造成了咄咄逼人的气势, 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这与《左传》行文辞令所表现出来的委婉曲折的特点有很大区别。
虽说《左传》和《战国策》有着很多相异之处, 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的, 它们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一页, 需要我们携手去发扬光大。
《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 但两者相比照, 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 纵恣多变, 委曲尽情。
分析比较《左传》《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分析比较《左传》《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左传》和《战国策》都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著作,它们在语言艺术方面有一些共同点,同时也有一些差异:共同点:1.古代汉字文化的影响:由于都属于古代文献,这两部著作都受到了古代汉字文化的深刻影响,使用了古代汉字的表达方法和词汇,使得语言更加古朴、典雅。
2.原始性的叙述风格:这两部著作都力求客观、详实地叙述历史事件和政治事务,没有过多修饰和雕琢。
它们追求史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原始的叙述风格呈现出历史事件的发展。
差异:1.文风差异:《左传》的文风相对庄重、严肃,注重客观描述和政治思考,语言简练而直接。
而《战国策》的文风更加活泼、生动,用词更灵活且富有感染力。
2.修辞手法的运用:《左传》在叙述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排比等,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修辞效果。
而《战国策》则更追求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通过描写细节和运用对比、排比等手法,使叙述更鲜活生动。
3.叙述的侧重点:《左传》主要关注政治斗争和君臣关系,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的评价和纠正。
因此,其语言更多地用于论述和陈述,强调客观性和客观评价。
而《战国策》侧重于战争和政治故事,更注重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描写,语言更富有战略性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虽然《左传》和《战国策》都是历史著作,但在语言艺术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左传》注重客观性和政治思考,采用简洁、直接的叙述风格和修辞手法。
而《战国策》更注重活泼、生动的描写,追求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这些差异使得两部著作在文学表达上各具特色,丰富了先秦时期文献遗产的多样性。
(精品)比较战国策,史记和左传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 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 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 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 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 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 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 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作者已 无可考,书名亦为西汉刘向所凝定。它是一部国 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 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 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 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 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 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 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 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 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 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 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 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
《左传》 《史 记》 《战国策》
比较
叶曦 邱维 王云坚 王丽 俞炜涛 安天威 赵俊豪 刘巍 郭栋 周文果
目录
版本比较 作者写作心态比较 文本体例年代比较 细说:孟尝君比较
作品评价比较
文本比较 作者写作背景比较 作品影响比较
作品文风思想内容比较 作品特点比较
关于文本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西汉时称之为 《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 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 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 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 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 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 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
《左传》与《战国策》的粗略比较

国, 还把 武姜软禁 起来 , 而且发 誓永不 相 见 , 这又 是对伦 常道 德 的破坏 行为 , 也是
。
作者所 反对的
最后 ,
颖考叔出面调 和 了
母 子 的矛 盾 , 君子 对颖 考叔 “ 纯 孝” 的评
论 , 其 实都 是作者 企 图 运 用道 德 观 念 来迸
。
行 说教
在今天看来 ,
这 种 笔 墨好象是多
余的 ,
但在 当时 ,
。
却是煞 费苦心 的
这反
映 了 《左传 》尊礼 义 的 思想 倾 向。 《战 国 策 》却不再 讲礼 米 , 只 言 功
。
。
利 苏 秦是 个典型 例子 苏 秦追 求 功 名
利 禄 , 先 以连 横说 秦主 , 不 成功 ; 后 来又
、
以 合纵 说 燕王
赵王 ,
大获成 功 。 没 有固
行为,
。
好 寻 找机 会 收拾共 叔段
最后 , 共 叔段 准备攻 城 , 武 姜 为 内
应 , 庄 公采 取断 然措施 , 打 败 了共 叔 段 ,
还处置 了武 姜 , 遂置姜 氏于城 颖 , 而 誓 之
曰:
“不 及黄 泉 , 无 相 见 也” 。
既
而
。
悔之
这就是说 ,
。
把 武姜 软禁 起 来了
但是 ,
知 族 , 而 七 国则 无 一 言 及 之
春
秋时 扰宴 会赋诗 , 而 七 国则 不 闻
夹 , 春 秋 时扰 有赴 告 策书 , 而 七
国
则无
。
有矣
从顾 氏 的这 段话 中 , 可 以 看出 春秋 战 国不
。
同时代 的 不 同思 想 倾 向和 不 同 的文 风
左传与战国策的区别

《左传》与《战国策》的区别《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一、性质方面:《左传》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书,它虽然是对《春秋》的解说,但它。
有相对的独立性,采用了《春秋》编年体的形式,而专以记述史事成书。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思想和活动的著作,是一部分国记述战国事迹的史料汇编,属于国别体杂史。
二、语言方面:《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是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与句外。
”(《史通》卷六《叙事》)《战国策》的语言带有明显的纵横家的色彩,主要倾向代表了战国纵横游士的思想,内容不再受旧道德观念的束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孝”、“廉”、“信”这些道德观念作了大胆的否定。
三、人物塑造方面:《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
《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
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如“ 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宣公二年),齐晋{安革}之战中代君就俘的逢丑父等(成公二年)。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风格的不同

《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风格的不同展开全文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左转》和《战国策》说辞,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蒋寅、张宏生有同题论文《<</SPAN>左传>与<</SPAN>战国策>中说辞的比较研究》。
蒋文认为:⑴在陈说方式上,《左》以情理服人,《战》以声势夺人;⑵在陈说内容上,《左》持之有故,信而可征,《战》则杜撰寓言,间杂鄙俚;⑶在陈说态度上,《左》言辞恳切,彬彬有礼,《战》强词夺理,巧言令色;⑷在辞令风格上,《左》平实典重,委婉蕴藉,《战》铺张扬厉,夸饰鄙俗。
张文则认为,《左传》和《战国策》辞令在表现形态上有文与野的不同,在层次逻辑上有密与疏的不同,在语言风格上有婉与恣的不同(《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一期,第120、128页)。
[1] 我们在此基础上讨论二者的不同。
㈠陈说方式的不同《左传》以情理服人,《战国策》以声势逼人。
春秋时期,虽然周王室衰微,但礼乐仍然是社会生活的核心,据劳孝舆《春秋词话》统计,《左》中行人辞令共引用《诗经》七十五则,如《左传·昭公元年》“楚令尹享赵孟”一段,叔向引用《诗经》“赫赫周公,褒姒灭之”来阐明强大却不符合道义就会走向灭亡的道理。
这些大量广泛的引用形成了《左》的陈说方式上的特点,行人们大量引用诗经等经典,借用其中的道德伦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用情理服人,达到行人的外交目的。
而《战》则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许多策士们更是出自民间,《诗》所代表的西周时期的礼乐离他们越来越远,因此《战》的说辞体现出多用排比,声势逼人的特点,如苏秦在游说魏王时说:“今窃闻大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
”这段说辞可谓句句夸大,气势滂泼,通过夸耀魏国的强大,来体现魏王事秦想法的愚蠢,从而达到六国连横的目的。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左传》和《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两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们分别记录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然而,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区别。
一、成书时间和背景不同《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五百多年的历史,主要依据鲁国的史料,同时参考其他诸侯国的史料编写而成。
而《战国策》则是一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事件,其中不少篇章由当时著名的策士、游说之辞整理而成。
二、内容及风格不同《左传》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其记述风格以叙事为主,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同时兼有评论和注释。
其叙事方式多采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左传》还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历史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相比之下,《战国策》则更注重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内容,其记述风格以策士的游说之辞为主,充满了辩论和说服的色彩。
这些策士们通过巧妙的言辞和谋略来游说各国君主,劝其采纳他们的建议,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
因此,《战国策》更加强调说理和逻辑推理,其文风也更加华丽、雄辩。
三、史学价值和影响不同《左传》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它不仅提供了春秋时期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还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此外,《左传》还对古代中国的史学理论、叙事方式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代表作之一。
而《战国策》则在中国古代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提供了战国时期大量的历史资料,还通过展现策士们的游说之辞和谋略思维,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思想变革。
此外,《战国策》中的不少篇章还涉及到当时的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四、文学价值不同《左传》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品。
左传与战国策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 之。”
•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 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 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 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 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 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 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 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 们。”
苏秦在秦国不被重用
继续游学,六国拜相,使秦十年不敢东望。
• 唐睢(sui)不辱命保护安陵君 • 安陵君被封安陵,紧邻秦国,秦王欲夺之。
一、战国策
• 1、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 2、国别体史书 • 3、苏秦——六国拜相 • 4、战国四公子
食客多达三千人
xuan
jia
一、战国策
• 1、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 2、国别体史书 • 3、苏秦——六国拜相 • 4、战国四公子
《左传》与《战国策》
• 二、《春秋》——春秋笔法 •Leabharlann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
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 为“春秋笔法”。 • 由于《春秋》写的过于简单,所以有一本 书专门对其进行翻译解释。 • 《左传》
•多 •行 •不 •义 •必 •自 •毙
• 齐鲁 • 长勺之战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 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 • 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 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 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与《战国策》的区别
《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
一、性质方面:
《左传》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书,它虽然是对《春秋》的解说,但它。
有相对的独立性,采用了《春秋》编年体的形式,而专以记述史事成书。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思想和活动的著作,是一部分国记述战国事迹的史料汇编,属于国别体杂史。
二、语言方面: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是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与句外。
”(《史通》卷六《叙事》)《战国策》的语言带有明显的纵横家的色彩,主要倾向代表了战国纵横游士的思想,内容不再受旧道德观念的束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孝”、“廉”、“信”这些道德观念作了大胆的否定。
三、人物塑造方面:
《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
物形象。
《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
《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
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如“ 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宣公二年),齐晋{安革}之战中代君就俘的逢丑父等(成公二年)。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战国策》侧重记载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言行,书中围绕谋臣策色是的游说活动。
描写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注重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四、记事方面: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
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
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安革}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
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战国策》的叙事较《左传》更生动,更曲折,更波澜迭起,更扣人心弦。
它的结构更巧妙,人物更生动、语言更活泼,一扫《左传》的古朴、典雅、厚重,而代之以新鲜、活泼、浪漫。
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并对后世产生影响。
总之,《左传》与《战国策》都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奇葩,值得我们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