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
【最新精选】左传,国语,战国策的异同

1·名称《国语》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史事,而以记言为主,故名为《国语》。
2.体例《国语》始创国别史之体。
全书共21卷,分国记载周(3卷)、鲁(2卷)、齐(1卷)、晋(9卷)、郑(1卷)、楚(2卷)、吴(1卷)、越(2卷)八国的史事。
它上起周穆王,下迄鲁悼公,包括的时代大体为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一前453)。
二《国语》的思想特点《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
其目的虽然都在善善恶恶,最终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但《国语》显然按照某种明确的说教意图,对史实作过一番选择,其所记者大都从中能够引出某种教训的言和事。
较之“政府档案”般的《尚书》训诫之文和专于客观史实的笔录中寄寓褒贬的《春秋》之文,《国语》在继承的前提下显然有了新的发展。
因此,《国语})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重民”、“尚礼”、“崇德”等。
《国语》的思想观念固然不纯,但基本上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倾向。
三《国语》的文学价值从文学的角度看来,《国语》具有不小的价值。
它在一定程度上象地反映了春秋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变化的轮廓。
它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当时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的精神面貌。
较之《尚书》与《春秋》,《国语》显然已大有进步。
此外,《国语》在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不乏虚构和想象;文章的结构也有所创新;其语言大体平实畅达,风格则不尽一致。
这些特点,体现了史家之文的新的发展。
虽然总的看夹,《国语》的文学成就尚不及《左传》,但其少数篇章则又有所过之。
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国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典范。
它大约与《国语》同时或稍后成书,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出现了不少新的特点,标志着史家之文已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左传》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品)比较战国策,史记和左传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 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 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 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 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 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 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 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作者已 无可考,书名亦为西汉刘向所凝定。它是一部国 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 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 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 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 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 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 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 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 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 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 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 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
《左传》 《史 记》 《战国策》
比较
叶曦 邱维 王云坚 王丽 俞炜涛 安天威 赵俊豪 刘巍 郭栋 周文果
目录
版本比较 作者写作心态比较 文本体例年代比较 细说:孟尝君比较
作品评价比较
文本比较 作者写作背景比较 作品影响比较
作品文风思想内容比较 作品特点比较
关于文本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西汉时称之为 《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 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 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 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 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 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 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
《左传》与《战国策》的粗略比较

国, 还把 武姜软禁 起来 , 而且发 誓永不 相 见 , 这又 是对伦 常道 德 的破坏 行为 , 也是
。
作者所 反对的
最后 ,
颖考叔出面调 和 了
母 子 的矛 盾 , 君子 对颖 考叔 “ 纯 孝” 的评
论 , 其 实都 是作者 企 图 运 用道 德 观 念 来迸
。
行 说教
在今天看来 ,
这 种 笔 墨好象是多
余的 ,
但在 当时 ,
。
却是煞 费苦心 的
这反
映 了 《左传 》尊礼 义 的 思想 倾 向。 《战 国 策 》却不再 讲礼 米 , 只 言 功
。
。
利 苏 秦是 个典型 例子 苏 秦追 求 功 名
利 禄 , 先 以连 横说 秦主 , 不 成功 ; 后 来又
、
以 合纵 说 燕王
赵王 ,
大获成 功 。 没 有固
行为,
。
好 寻 找机 会 收拾共 叔段
最后 , 共 叔段 准备攻 城 , 武 姜 为 内
应 , 庄 公采 取断 然措施 , 打 败 了共 叔 段 ,
还处置 了武 姜 , 遂置姜 氏于城 颖 , 而 誓 之
曰:
“不 及黄 泉 , 无 相 见 也” 。
既
而
。
悔之
这就是说 ,
。
把 武姜 软禁 起 来了
但是 ,
知 族 , 而 七 国则 无 一 言 及 之
春
秋时 扰宴 会赋诗 , 而 七 国则 不 闻
夹 , 春 秋 时扰 有赴 告 策书 , 而 七
国
则无
。
有矣
从顾 氏 的这 段话 中 , 可 以 看出 春秋 战 国不
。
同时代 的 不 同思 想 倾 向和 不 同 的文 风
左传与战国策的区别

《左传》与《战国策》的区别《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一、性质方面:《左传》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书,它虽然是对《春秋》的解说,但它。
有相对的独立性,采用了《春秋》编年体的形式,而专以记述史事成书。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思想和活动的著作,是一部分国记述战国事迹的史料汇编,属于国别体杂史。
二、语言方面:《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是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与句外。
”(《史通》卷六《叙事》)《战国策》的语言带有明显的纵横家的色彩,主要倾向代表了战国纵横游士的思想,内容不再受旧道德观念的束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孝”、“廉”、“信”这些道德观念作了大胆的否定。
三、人物塑造方面:《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
《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
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如“ 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宣公二年),齐晋{安革}之战中代君就俘的逢丑父等(成公二年)。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左传.战国策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相传作者是战国时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一书,丰富多彩。
其主要内容是记载春秋列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及言论。
它本是一部历史著作,却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主要是因为它从文学角度看有着显著特点。
首先是记叙历史事件时不是平铺直叙,毫无选择,而是抓住事件中的重要环节着力描写,使所叙之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如“赵盾弑君”事件是由情节异常紧张、变化莫测的小故事串联而成,使所叙之事既有历史的真实,又有传奇的色彩。
其次,《左传》非常善于描写战争。
描写战争不只是简单地写军事斗争,而是把它与政治经济外交联系起来写,并且能够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写得千姿百态,绝少雷同。
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等。
第二,《左传》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几乎都是以鲜明的面目出现,或善良、或正直、或阴险、或邪恶,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比如《郑伯克段于鄢》,通过对郑庄公兄弟母子间矛盾斗争发展过程的入微刻画,表现了郑庄公阴险虚伪的丑恶面目。
《左传》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辞令十分优美,运笔灵活,变化万千,语言简括,却含义丰富。
特别是其中选择性地收录了不少外交官精彩的外交语言,也为它增添了光彩。
”《左传》中大量辞令妙品,形成了这部古代历史散文巨著的一大艺术成就,《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一篇代表作,烛之武的说辞,是全文的中心部分。
其一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秦国利害着想,保郑对秦有利,忘郑对秦不利,反而有害。
其二是离间秦晋之间的关系,力图使秦晋联盟瓦解,利用矛盾解除郑国危机“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收焉取之?”烛之武连用两个反问,从晋国对秦国的威胁上,用必然之理来劝说秦穆公。
他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看出秦晋两国都争霸天下,秦穆公不会眼看着晋国吞并郑国,造成对自己的威胁。
烛之武抓住秦穆公这个心理,机智巧妙说服其退师,“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风格的不同

《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风格的不同展开全文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左转》和《战国策》说辞,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蒋寅、张宏生有同题论文《<</SPAN>左传>与<</SPAN>战国策>中说辞的比较研究》。
蒋文认为:⑴在陈说方式上,《左》以情理服人,《战》以声势夺人;⑵在陈说内容上,《左》持之有故,信而可征,《战》则杜撰寓言,间杂鄙俚;⑶在陈说态度上,《左》言辞恳切,彬彬有礼,《战》强词夺理,巧言令色;⑷在辞令风格上,《左》平实典重,委婉蕴藉,《战》铺张扬厉,夸饰鄙俗。
张文则认为,《左传》和《战国策》辞令在表现形态上有文与野的不同,在层次逻辑上有密与疏的不同,在语言风格上有婉与恣的不同(《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一期,第120、128页)。
[1] 我们在此基础上讨论二者的不同。
㈠陈说方式的不同《左传》以情理服人,《战国策》以声势逼人。
春秋时期,虽然周王室衰微,但礼乐仍然是社会生活的核心,据劳孝舆《春秋词话》统计,《左》中行人辞令共引用《诗经》七十五则,如《左传·昭公元年》“楚令尹享赵孟”一段,叔向引用《诗经》“赫赫周公,褒姒灭之”来阐明强大却不符合道义就会走向灭亡的道理。
这些大量广泛的引用形成了《左》的陈说方式上的特点,行人们大量引用诗经等经典,借用其中的道德伦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用情理服人,达到行人的外交目的。
而《战》则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许多策士们更是出自民间,《诗》所代表的西周时期的礼乐离他们越来越远,因此《战》的说辞体现出多用排比,声势逼人的特点,如苏秦在游说魏王时说:“今窃闻大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
”这段说辞可谓句句夸大,气势滂泼,通过夸耀魏国的强大,来体现魏王事秦想法的愚蠢,从而达到六国连横的目的。
左传_行人辞令与_战国策_策士辩辞比较

社科纵横2001年第4期《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辩辞比较陈才训(兰州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甘肃兰州 730000)【内容摘要】《左传》行人辞令和《战国策》策士辩辞风格迥异。
一个是含蓄委婉、不卑不亢、机智沉着;一个是纵横驰骤、酣畅淋漓、雄辩恣肆。
究其形成各自不同风格的深层原因,主要是行人和策士各自所处时代政治背景不同,各自奉行道德标准不一。
进而也形成两书不同的文风。
【关键词】行人辞令 策士辩辞 风格 成因【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1)04-0045-02 《左传》和《战国策》不仅是我国古代两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们也是优秀的历史散文杰作。
就两部作品整体而言,它们的文学价值是多方面的,尤其在语言上,它们都取得了很高成就。
《左传》中行人辞令之美和《战国策》中策士说辞之雄辩,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左传》和《战国策》是我国论辩文的滥 。
《左传》行人辞令和《战国策》策士说辞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是由其时代政治思想背景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差异造成的。
唐人刘知己在评价《左传》行人辞令时曾说:“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曲而美,其语博而奥。
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覆。
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浅,谅非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
斯盖当时国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编而次之,配经称传而行也。
”①就此,《左传》行人辞令的风格,可概括为:委婉含蓄,讲究辞令的修饰之美和人物所处地位、环境的吻合,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语微婉而多切”,②“文采甚胜”。
③我们可欣赏一下“烛之武退秦师”中郑人烛之武的辞令之美。
僖公三十年,强大的秦晋联合围攻弱小的郑国,郑文公派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烛之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瓦解秦晋联盟,然而,要想瓦解具有传统姻亲关系的秦晋又谈何容易。
可烛之武明白,虽秦晋暂时结成联盟,但它们都有各自的本国利益,都想成为霸主。
因此,烛之武在和秦穆公谈话时措辞十分高明。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左传》和《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两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们分别记录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然而,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区别。
一、成书时间和背景不同《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五百多年的历史,主要依据鲁国的史料,同时参考其他诸侯国的史料编写而成。
而《战国策》则是一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事件,其中不少篇章由当时著名的策士、游说之辞整理而成。
二、内容及风格不同《左传》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其记述风格以叙事为主,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同时兼有评论和注释。
其叙事方式多采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左传》还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历史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相比之下,《战国策》则更注重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内容,其记述风格以策士的游说之辞为主,充满了辩论和说服的色彩。
这些策士们通过巧妙的言辞和谋略来游说各国君主,劝其采纳他们的建议,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
因此,《战国策》更加强调说理和逻辑推理,其文风也更加华丽、雄辩。
三、史学价值和影响不同《左传》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它不仅提供了春秋时期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还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此外,《左传》还对古代中国的史学理论、叙事方式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代表作之一。
而《战国策》则在中国古代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提供了战国时期大量的历史资料,还通过展现策士们的游说之辞和谋略思维,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思想变革。
此外,《战国策》中的不少篇章还涉及到当时的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四、文学价值不同《左传》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中国文学史作业:《左传》和《战国策》的比较研究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100211班姓名:***学号:**********教师:***《左传》和《战国策》的比较研究春秋末战国初,各国士大夫或游士说客的言论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活动作为主要内容而记载的文章如雨后春笋。
《左传》和《战国策》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
同时这两部书都是我过古代经典的文学作品,在我国的文学发展起到了很高的奠基作用。
在对社会和文学的发展影响应该说各有其特点,在研究上我支持张寅关于《左传》和《战国策》的研究说辞,比较支持张宏文的理论说法。
《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左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帐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左传侧重反映了春秋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一、在叙事描写上《左传》最为擅长的是描写战争,叙事层次分明,脉络清楚,首尾完整,情节也紧张动人,故事性强。
如《烛之武退秦师》,它不仅叙述了事情起因——晋秦围郑,也叙述了郑伯请求烛之武出使秦,烛之武如何用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晋国也撤兵而使郑安宁的过程,故事情节完整。
又如《曹刿论战》,虽人物、事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叙述仍是脉络连贯,条理井然,事件也环环相扣,情节也跌宕起伏。
作者通过战前的背景、布局、力量的对比、人心的背向及战后的反应等方面来反映战争,使读者能更好地感悟出战争胜败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文中详写论,略写战,目的在于突出人心的背向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左传》每一篇文章都是层次分明,情节完整,故事性强,但表达方式上以叙为主,文学色彩味不够浓。
《战国策》比起《左传》来,叙事明快,铺陈贴切。
作者不但善于运用环境气氛来渲染、烘托人物,还出现生动、细腻、传神的人物神态描写或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
如《荆轲刺秦王》中樊於期的“偏袒扼腕”,易水诀别时的“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以及击筑和歌场面等。
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对邹忌的描写,作者抓住邹忌“窥镜”,与其妻妾、客人的对话以及“暮寝而思之”等一系列动作、心理变化,反映邹忌善于在那虚假赞美声中进行调查研究,反复思考,并保持清醒头脑的心理活动。
《触龙说赵太后》中,作者又用精巧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内心变化。
如“入而徐趋”,“盛气而揖之”,“色少解”等。
《战国策》不但故事性强,而且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善于夸张渲染,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衬托。
正是这样,才把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宣扬政治主张,或尔虞我诈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述出来。
总之,《左传》的叙事是详细、完整的,《战国策》的叙事是讲究技巧的,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生动的,反映出先秦历史散文的文学色彩越来越浓。
二、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从简单的言行叙述到追求个性鲜明《左传》中塑造人物形象注重言行的叙述,而《战国策》中人物栩栩如生,标志着先秦历史散文越来越趋于文学化。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通过烛之武的言行举止来表现烛之武爱国和能言善辩。
《曹刿论战》中的曹刿不仅懂军事,而且懂政治。
作者通过他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对话表现政治远见,又通过行动来体现他的果断、沉着、冷静和细心。
如“不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可矣”等语句。
与《左传》相比,《战国策》在人物刻画上更淋漓尽致。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这是一段很精彩的人物风貌描写。
它既十分细腻、逼真描写了邹忌的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的神态,又入微地刻画了邹忌当时内心的十分复杂。
他辗转反侧,反复推敲着妻、妾、客人的话语,联系这些人谈话时神情。
像这样出色的人物形象描写的文字,《战国策》中是不少见的。
如《荆轲刺秦王》中,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
对于起程问题,荆轲留待客是他胸有成竹,而太子丹无故猜疑,反映丹的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十二岁就杀过人而别人不敢正眼看的秦武阳在秦廷“色变振恐”,而荆轲顾笑而巧妙作答,反衬荆轲的镇定自若。
荆轲行刺时穷追秦王,“知事不就”时又笑又骂,表示蔑视,而秦王则“惊”而“绝袖”,紧张得连剑都拔不出来,被追得“还柱而走”,秦“群臣惊愕”,“尽失其度”反映了荆轲的勇敢无畏和视死如归英雄本色。
由此可见,《战国策》中对人物形象不是作简单的勾勒,而是从多方面细致、生动地描述,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语言表达从简练、含蓄到夸张渲染、洗练、流畅《左传》的叙述语言显得委婉含蓄,简练生动。
如《曹刿论战》逼真地表现出所要反映的人物的声情意态。
如“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这些语言和动作,精彩地塑造了一个胸有成竹,沉着心细的指挥官形象。
一个规模壮大的战争场面,作者只用近三十字表述,让人读时要联想和想象当时情景,真可谓简练、含蓄。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说秦伯的一段文字,更是简练生动。
烛之武与秦伯一见面就开口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把救郑之事撇过一边不谈,却单刀直入陈述郑之存亡与秦的利害关系。
然后以“亡郑以陪邻”,用晋人“许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的史实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又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揭露晋的贪得无厌。
烛之武这位善辞令,善攻心者,他深知在特定情况下言利不如陈害,因此说利只用一层,说害却用三层,层层逼进,使秦伯认清利弊得失,从而以“秦伯说”改变局势。
可见,《左传》中外交辞令应付得体,委婉尽致。
《战国策》的文辞优美、潇洒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清人余诚评论《触龙说赵太后》说:“字字机警,笔笔针锋,目送手挥,旁敲远击,绝不使直笔,绝不犯正面,而未言之隐,自能令人首肯。
真是异样出色。
……”可知《战国策》的语言风格精辟而犀利。
这来源于语言的表现技巧。
(一)、运用大量的排比、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这组排比句,表现了邹忌的观察精细,头脑清醒,不受蒙蔽,重视客观现实。
《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这片段,通过两个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对比,突出人物各自特征,又用三子来衬托,表现唐雎的大智大勇,揭示了秦王的既凶狠又虚伪的特点。
对比和衬托修辞在此运用,使人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二)、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
如《齐策·赵太后问齐使》的民本主义思想,是通过赵太后的一连串发问体现出来的;赵太后接待齐王使臣的聘问,但未拆开书信,便迫不及待地一连三问:“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针对使者问的先后顺序的责难,赵太后又作了有理有据的解释:“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最后反问:“故有舍本而问末者乎。
”文章从开头到篇末,都用连珠炮一般的发问来说明。
《鲁仲连义不帝秦》中更体现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的特点。
《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
《左传》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记言,都能言简意赅,韵味悠深。
(三)、善于运用大量比喻、寓言故事、典故来说明事理,使抽象事物变得形象鲜明、生动、幽默、富于文学情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进谏,作者是花了一番心思的。
若邹忌单刀直入地指出齐威王受蒙蔽,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齐威王是不会接受这个谏的,甚至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
然而作者设计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讲述道理。
邹忌以家庭琐事来作比,使齐威王自感受蒙蔽之深而达到进谏的目的。
这种现身说法,比喻贴切,语言幽默,论据确凿。
还有《战国策》中,那些谋臣策士们在陈述政治利害得失之时,往往不忘引用典故,规劝对方记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排出专诸之刺王僚,聂政之刺韩傀,要离之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来威胁秦王,使秦王嚣张的气焰受挫。
至于寓言故事的运用,《赵策·魏魁见建信君》中较突出。
先秦历史散文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文学性都是在不断加强、丰富和深化的。
《战国策》《战国策》侧重记载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言行。
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国后起变法以致富强,打破六国均势局面。
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
所谓“横成则秦帝,从成则楚王”,那就是说,胜负的最后关键并不完全决定于军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于政治的巧妙运用。
策士应运而生,《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钩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
反映了战国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纵横家们在当时的社会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感人,有声有色的活剧。
《战国策》为后人留下了那段历史的宝贵材料。
一、在写作辞令上游说辞令是《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富于形象性。
a.很少用道德礼仪去说服人,往往无所顾忌地分析形势,指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言耸听。
b.在语言方面《战国策》的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其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通俗生动。
这些寓言大都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富于现实感。
它们虽未独立成篇,但有些故事已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叙事也颇为生动,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有很大不同。
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写唐且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