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人物与战国策人物比较之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整理用

课文配乐朗读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整体把握,梳理大意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亡郑无益于秦 分析利弊 存郑无害于秦 层层深入 亡郑有害于秦
一、朗读、翻译第一自然段
1、口头翻译本段 2、本段很短,仅25个字,它说明了一些什么 ? 明确:①说明了晋国攻郑的原因;②此次围 郑,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加上两国军 队并没有驻扎在一起,这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 工作提供了可能;③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 旦夕,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 有政治家的风度。
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
灭郑无益 越国以鄙远——困难 亡郑以陪邻——失策 于秦 于 (争取结盟) 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秦 有 共其乏困 烛 烛之武 益 之 说服秦伯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武 (经过) 晋有野心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退 不 (离间) (举例论证) 可 秦 何厌之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靠 师 (推理论证)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 ,乃还 秦晋退师 子犯请击之…… (结果)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晋文公——不可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以乱易整——不武 秦晋围郑 (起因) 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 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 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 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 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 要权衡利弊了。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含答案)先秦两汉文学试题一、填空1.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山海》中。
2.《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
.书经3.《春秋左传正义》的作者是孔颖达。
4.庄子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结构,后人称之为.轮辐式结构。
5.“屈原”的“原”是他的字。
6.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有.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
7.《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8.《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
9.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期吴人韦的《国语注》。
10.《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萧统的《文选》。
11.在古代神话中,仓颉相传是文字的创造者。
12.三家诗是指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
13.《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4.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15.“缘木求鱼”的成语出自《《孟子》》。
16.《庄子》的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是“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
17.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宋玉所撰《《九辩》》发端。
1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19.枚乘的赋体代表作是《《七发》》。
20.司马迁,字子长。
21.较详细地记载了“女娲补天”的神话的书籍是《淮南子》。
22.《诗》到了__.汉_.____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23.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抒情诗_ 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4.《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高。
25.有位伊人,在水一方。
26.“狡兔三窟”成语出自《《战国策》》。
27.《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它的编纂体例是纪传体。
28.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班固和张衡。
29.《乐府诗集》是由郭茂倩所编。
30.《史记正义》的作者是.张守节。
31.反映治理洪水的神话是鲧禹治水。
32.按音乐标准,把《诗经》三百零五篇划分为风、雅、颂三类。
33.孔子生于前551年年。
34.“舍生取义”成语出自《《孟子》》。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课件

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 二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言辞艺术: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已经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
用绳子拴着从 城墙上往下吊
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使…灭亡,使动用法
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 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劝退秦师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亡郑无益于秦 存郑无害于秦 亡郑有害于秦
分析利弊 层层深入
晋师撤离
没有
到达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那人
依靠
损害
代词,自己的
交换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超出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疆,您知道是 很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言辞艺术:阐述利害,动摇秦君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 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资粮, 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 军驻扎在汜南。
秦、晋围郑产生在公元前 630 年。导致事 情产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①晋文公当年逃亡 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②公元前 632 年晋、 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 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 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烛之武退秦师》读记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读记资料集萃(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一、文言词句释义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日:“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拒绝)日:“臣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
”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才)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
”许之。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绳而(表修饰)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用,拿)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君知其难也。
焉(哪里)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若舍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表承接)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晋国,有什么能让它满足呢)既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从哪里)取之?阙秦以(而)利晋,唯(表示希望、祈请)君图(考虑)之。
”秦伯说(同“悦”,高兴),与郑人盟(订立盟约)。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
子犯请击之。
公日:“不可。
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同盟),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表示祈使)还也。
”亦去(离开)之。
二、作文素材提炼应用角度一:慷慨赴难是夜,万籁俱寂,暗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着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步履蹒跚地迈向秦营。
烛之武退秦师文学常识、课文分析

赏析第三段:
②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 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 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 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 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 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 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 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 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 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 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 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 ,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 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 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 ,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 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人物形象分析——烛之武
(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佚之狐的话得到了 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 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 于言辞,以至于以“臣老矣,无能为也已”来 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 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 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 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课件PPT(50页)

④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 利晋这件事。
-《烛之武退秦师》
秦伯①说,与郑人盟。使②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译: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 回国了。
①说:同“悦”,高兴。
②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戍之,守卫郑国。
译:“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 边境,又想扩展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 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①东封郑:使郑国成为它东边的边境。封, 疆界,这里用作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下文的“封”是名词。
②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边界。肆, 延伸,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
(一)
之武退秦师》
作品简介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
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 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 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 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 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
-《烛之武退秦师》
“①因人之力而②敝之,不仁;③失其所与, 不知;④以乱易整,不武。⑤吾其还也。” 亦⑥去之。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 威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 了郑国。
①因:依靠。
②敝:损害。 ③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 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知,通“智”。 ④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 一致,这是不威武的。乱,指秦晋两国同 盟破裂,互相攻战。整,指秦晋两国和睦 相处,步调一致。
《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风格的不同

《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风格的不同展开全文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左转》和《战国策》说辞,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蒋寅、张宏生有同题论文《<</SPAN>左传>与<</SPAN>战国策>中说辞的比较研究》。
蒋文认为:⑴在陈说方式上,《左》以情理服人,《战》以声势夺人;⑵在陈说内容上,《左》持之有故,信而可征,《战》则杜撰寓言,间杂鄙俚;⑶在陈说态度上,《左》言辞恳切,彬彬有礼,《战》强词夺理,巧言令色;⑷在辞令风格上,《左》平实典重,委婉蕴藉,《战》铺张扬厉,夸饰鄙俗。
张文则认为,《左传》和《战国策》辞令在表现形态上有文与野的不同,在层次逻辑上有密与疏的不同,在语言风格上有婉与恣的不同(《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一期,第120、128页)。
[1] 我们在此基础上讨论二者的不同。
㈠陈说方式的不同《左传》以情理服人,《战国策》以声势逼人。
春秋时期,虽然周王室衰微,但礼乐仍然是社会生活的核心,据劳孝舆《春秋词话》统计,《左》中行人辞令共引用《诗经》七十五则,如《左传·昭公元年》“楚令尹享赵孟”一段,叔向引用《诗经》“赫赫周公,褒姒灭之”来阐明强大却不符合道义就会走向灭亡的道理。
这些大量广泛的引用形成了《左》的陈说方式上的特点,行人们大量引用诗经等经典,借用其中的道德伦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用情理服人,达到行人的外交目的。
而《战》则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许多策士们更是出自民间,《诗》所代表的西周时期的礼乐离他们越来越远,因此《战》的说辞体现出多用排比,声势逼人的特点,如苏秦在游说魏王时说:“今窃闻大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
”这段说辞可谓句句夸大,气势滂泼,通过夸耀魏国的强大,来体现魏王事秦想法的愚蠢,从而达到六国连横的目的。
《烛之武退秦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 道路上的主人。
纪传体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 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以《 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 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 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 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 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动词→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地,指郑国) 共其乏困(缺少的物资)
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 亡郑以陪邻 于:1.以其无礼于晋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以:1.因为,表原因 2.连词,来 于:1.对,表对象 2.对,表对象 且:1.连词,而且 2.连词,况且 其:1.代词,它郑国 2.代词,这件事 3.自己的 4.副词,还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人物与战国策人物比较
——烛之武 VS 触龙
《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
有些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许多重要政治人物: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其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
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如“ 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另外还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以及善于辞令的外交家,如烛之武、宫之奇,等等。
《战国策》: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描写人物,以极少的笔墨,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的描写,展示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格。
尤其是作者笔下的外交人物更为突出。
他们或语挟风雷,慷慨陈辞于大国之间,或委婉机智,从容游说于诸王之中,论理叙事,进退有节,出色完成外交使命。
既体现了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出战国游士、侠士这一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
且所写的人物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有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鲁仲连的义不帝秦。
也有意在收买人心、焚卷“示义”的冯谖(齐策四);敢于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义侠和高士。
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还从侧面揭露统治阶级女性固宠的斗争和宫闱的丑行,如郑袖的谗害魏美人(楚策四)以及善于劝说的辞令家,如触龙,邹忌。
等等。
比较:《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反映了战国时代各种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另外一方面《左传》与《战国策》的说辞,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1)在陈说方式上,《左》以理服人,《战》以声势夺人;
(2)在陈说内容上,《左》持之有故,信而可征,《战》则间杂鄙俚;
(3)在陈说态度上,《左》言辞恳切,彬彬有礼,《战》巧言令色。
下面,以烛之武和触龙为例具体说明两者不同的辞令策略:
烛之武:是要挽救郑国,但整个说辞没有一句是站在郑国的利益上替郑国着想,而是处处站在秦国的利益上替秦国着想,所以能打动并说服秦穆公退军;说辞的三层意思前后关联,层层深入,步步逼近。
首先,先作谦卑态,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先用肯定语气承认郑国“既知亡矣”,也就肯定了秦国必定胜利,以顺应并满足秦穆公好大喜功的心理;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一句,表面上似乎肯定了“亡郑而有益于君”,但谦卑中已触及到了秦国的利益问题。
先旁敲侧击一下,让秦穆公想想帮晋国攻打郑国是否对秦国有益。
然后才挑明其利害关系。
其次,站稳脚跟后接着摆出灭晋使“邻之厚,君之薄”的利害得失使秦穆公不得不警惕;最后揭露晋国的贪得无厌和野心,这样就彻底瓦解了秦晋联盟,达到了退秦军的目的。
最后,整个说辞都先用肯定语气再用一“若”字引起的假设语气,从正反两方面去陈说绵里藏针,柔中有刚,平和谦卑中露锋芒,曲折委婉中显气骨。
而且每一层说辞利害得失,所以说理极为透彻。
触龙:面对盛怒的太后,第一步:藏起自己的来意,不提长安君,甚至不谈秦军围赵的险恶形势,像两个普通老人见面一样互致问询,以消解太后怒意,缓和谈话气氛,这是劝说的准备阶段。
第二步,他从为幼子求职开始,引起对谁更爱幼子的争论,最后评论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的不同爱法。
在太后浑然不觉中已讨论了如何怜爱长安君这一焦点问题,这是劝说的实施阶段。
第三步,触龙借助上一阶段的燕后之爱这一正面例子,扩大战果,此时对举赵王和诸侯子孙侯者后继无人的反面例子,有力地论证了爱子孙就要为之谋计深远的观点。
这就使一直被牵着走的太后接受了主张,没有退路,说服遂告成功。
共同点: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利用矛盾,分化瓦解、隐藏自己的弱点重点指出对方的弱点并给予打击。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的切身利益着想,烛之武先讲明秦和晋围郑(即使是攻下郑国),秦国无大裨益;进而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且欲壑难填。
烛之武头头是道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
触龙与太后拉家常,为其子谋职,说到燕后,步步劝说。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烛之武早有言“无能”,触龙嘘寒问暖“曾不能疾走,窃自恕……”没话找话,话题轻松,铺设情境。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优
长于外交辞令,说理透辟,步步深人,层层逼紧。
他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利害,因说服力很强,所以句句打动对方。
触龙非常了解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便采用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太后心结。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对烛之武与触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了他们的言辞技巧。
以小见大,我们可以知道《左传》与《战国策》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