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战国策》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朝代顺序梳理

大学语文朝代顺序梳理

大学语文朝代顺序梳理一、先秦文学主流样式1、历史散文:《国语》、《战国策》、《左传》2、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庄子》还有:《诗经》、《楚辞》二、秦代(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李斯《谏逐客书》三、汉代文学主流样式1、大赋(西汉);抒情小赋(东汉末年):王粲《登楼赋》2、散文:贾谊为代表《过秦论》3、汉代民间文学的杰出代表《汉乐府》4、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杰出代表:古诗十九首四、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1、三国(魏)曹操《短歌行》2、西晋李密《陈情表》3、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干宝《搜神记》4、南朝江淹《别赋》;刘义庆《世说新语》5、北朝民歌《木兰辞》南朝民歌代表《西洲曲》五、唐朝1、初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2、中唐:孟郊《游子吟》;白居易《杜陵叟》韩愈《答李翊书》《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始得西山宴游记》3、盛唐:李白《望天门山》《行路难(其一)》;王昌龄《出塞》;王维《山居秋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蜀相》4、晚唐:杜牧《江南春》;李商隐《锦瑟》温庭筠《花间集》六、宋朝主流文学样式:散文、词主要作家、作品:欧阳修《朋党论》《醉翁亭记》;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苏轼《前赤壁赋》《水调歌头》;柳永《八声甘州》;秦观《鹊桥仙》七、南宋李清照《声声慢》;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陆游《书愤》;姜夔《扬州慢》八、元朝主要文学:元曲主要作家、作品:雎景臣《高祖还乡》(套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元杂剧)九、明朝主要作家、作品:归有光《项脊轩志》;宗臣《报刘一丈书》;侯方域《马伶传》;张岱《西湖七月半》十、清朝主要作家、作品: 散文:方苞《狱中杂记》;小说: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短篇);曹雪芹《红楼梦》(长篇)。

战国策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战国策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战国策是一部什么体史书《战国策》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古籍简介:《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古籍题解:《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书》、《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

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

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所以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该书共26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致相同。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他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入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

文言散文阅读战国策与国语的比较

文言散文阅读战国策与国语的比较

文言散文阅读战国策与国语的比较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和著作。

其中,战国策和国语属于文言散文的代表作品,它们在文学形式和内容上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点。

本文将对这两者进行比较,并探讨它们在文言散文阅读中的特点和意义。

一、文学形式的比较战国策和国语都是以散文形式呈现的,而不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达。

它们的文体自由、行文自然,以叙述和议论为主,没有严格的格律和韵律的限制,给予作者更大的表达自由。

二、内容特点的比较1. 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官员所编写的国家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案例和记载。

它以记述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斗争、战争策略、外交手段为主要内容,透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动态和社会形势。

2. 国语:国语是以战国策为基础,由后人整理而成的,它主要收录了各国政治家、军事家的言论和谋略。

与战国策相比,国语更注重思想的表达和政治智慧的体现,以哲学思考和观点发表为主要内容。

三、语言风格的比较1. 战国策:战国策的语言风格较为朴实、直接,注重事实陈述和客观记述。

作者在叙述事件和人物时,使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兵书谋略,语言简明扼要,力求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思想。

2. 国语:国语的语言风格相较于战国策更为华丽、雄辩,善用辞章、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国语通过言辞之间的对话和辩论,展现了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辩证思维。

四、阅读意义的比较战国策和国语作为文言散文的代表作品,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1. 对于历史研究:战国策和国语作为历史文献,对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阅读这些文献,可以深入了解当时各个国家的政治斗争、军事策略以及智慧谋略,丰富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认识。

2. 对于文学欣赏:战国策和国语既是历史文献,又是文学作品。

它们以散文的形式将历史和人物展现出来,既具有历史真实性,又具有文学艺术性。

文常

文常

文学常识古代文学部分1.先秦的诸子散文有《论语》、《荀子》、《韩非子》等,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2.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伟大的诗人。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3.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以后的《汉书》《三国志》都沿用了纪传体的写法。

4.刘向:西汉人,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战国策》等。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

5.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乐府歌辞。

6.陈寿:西晋史学家,著有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7.干宝: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撰写出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搜神记》。

8.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9.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唐朝现实诗人。

他的诗被称为“史史”。

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兵车行》,组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夜喜雨》。

10.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蜀道难》。

11.王勃:唐朝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

抒情诗《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

著有《王子安集》。

12.孟浩然:唐朝山水田园诗人,作品有《过故人庄》(五律)、《春晓》(五绝)。

13.王维:唐朝山水田园诗人,名篇有《送元二使安西》(七绝)。

【最新精选】左传,国语,战国策的异同

【最新精选】左传,国语,战国策的异同

1·名称《国语》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史事,而以记言为主,故名为《国语》。

2.体例《国语》始创国别史之体。

全书共21卷,分国记载周(3卷)、鲁(2卷)、齐(1卷)、晋(9卷)、郑(1卷)、楚(2卷)、吴(1卷)、越(2卷)八国的史事。

它上起周穆王,下迄鲁悼公,包括的时代大体为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一前453)。

二《国语》的思想特点《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

其目的虽然都在善善恶恶,最终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但《国语》显然按照某种明确的说教意图,对史实作过一番选择,其所记者大都从中能够引出某种教训的言和事。

较之“政府档案”般的《尚书》训诫之文和专于客观史实的笔录中寄寓褒贬的《春秋》之文,《国语》在继承的前提下显然有了新的发展。

因此,《国语})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重民”、“尚礼”、“崇德”等。

《国语》的思想观念固然不纯,但基本上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倾向。

三《国语》的文学价值从文学的角度看来,《国语》具有不小的价值。

它在一定程度上象地反映了春秋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变化的轮廓。

它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当时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的精神面貌。

较之《尚书》与《春秋》,《国语》显然已大有进步。

此外,《国语》在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不乏虚构和想象;文章的结构也有所创新;其语言大体平实畅达,风格则不尽一致。

这些特点,体现了史家之文的新的发展。

虽然总的看夹,《国语》的文学成就尚不及《左传》,但其少数篇章则又有所过之。

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国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典范。

它大约与《国语》同时或稍后成书,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出现了不少新的特点,标志着史家之文已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左传》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语》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国语》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国语》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作为先秦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国语》和《战国策》都是有关记言的史料汇编。

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而且也有着特色鲜明的文学成就。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

它以记录人物的言辞为主,其中有些人物对话写得十分精彩。

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也从这些精彩的言论中得以反映和说明。

如《召公谏弭谤》一节中,通过召公之口﹐阐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论题。

《国语》的语言较为质朴,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且十分形象。

同时,由于《国语》所记载的大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所以它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

《晋语八》叔向贺贫,《楚语下》王孙圉论宝等,都突出展示了这些特色。

在内容上,《国语》主要推崇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在突出忠君思想的同时也反对专制和腐败。

因为对天命的崇拜,并且认为人神并重,所以有着浓重的民本思想。

如《鲁语上》鲁太史里革评晋人弑其君厉公时,认为暴君之被逐被杀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臣民的反抗行为无可厚非。

由于国别史的特点,《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会集中叙述某一人生平经历和言辞。

如《吴语》主要写夫差、《越语上》主要写勾践等等,为传记体的产生起了先导作用。

和《国语》质朴的语言不同的是,《战国策》有着铺张扬厉的文字、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

这是因为,在春秋战国那个称雄争霸的时代,统治者已经逐渐认识到,要提高国家实力不仅需要增强军事力量,还要重视政治和外交斗争。

这也就为士阶层中的一批又一批游说策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游说君王、互相辩难,宣扬推广纵横捭阖之术,为诸侯出谋划策,从而实现自己政治抱负。

为了说服大多昏庸残暴的君主,游士们往往采用比喻类比或者寓言故事等迂回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楚策四》记载了庄辛运用四种譬喻,针对楚襄王的淫逸侈靡、不顾国政进行进谏的故事。

《国语》与《战国策》

《国语》与《战国策》

《战国策》中的成语
安步当车 《齐策四》;不遗余力 《赵策三》 不翼而飞 《秦策三》;侧目而视 《秦策一》 反璞归真 《齐策四》;高枕无忧 《魏策一》 狐假虎威 《楚策一》;画蛇添足 《齐策二》 挥汗成雨 《齐策一》;狡兔三窟 《齐策四》
门庭若市 《齐策一》
总体说来,《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 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 代特 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 运用的新水平。
3、《国语》的作者,自古至今多有争论,现在 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班固认为是左丘明 所作。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国语》十三篇,左丘明撰。
——班固《汉书·艺文志》
今人普遍认为: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 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 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非一人一时 一地之作,成书于战国初年 。
2、《越语▪勾践灭吴》在被吴国打败后, 采取一系列安抚子民的措施。
四、《国语》的文学成就
1、《国语》记言为主,其内容在形象思维 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 语化的特点,富于形象性。各国史料的汇编, 素材来源不一,风格也颇有差异。
《周语》旨在说教,行文委婉,多长篇 大论;《鲁语》篇幅不长,语言隽永;《楚 语》、《吴语》、《越语》则文字流暢整饰, 颇有气势。
《齐策》 冯谖客孟尝君,写了他弹 铗而歌、焚券市义、营造三窟的事迹, 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 传体的过渡。
(二)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 就的重要方面。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 的新水平。
1、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是《战国策》 说辞的主要特色。大量运用对偶排比、长于铺 张渲染。 《苏秦始将连横》中第一段 《鲁仲连义不帝秦》列举了周烈王之斥齐威王, 殷纣王之醢(hǎi)鬼侯、脯鄂侯、拘文王,齐 闵王之欲仆妾邹鲁等,肆意夸张铺隐,极言尊 秦之害。

国别体史书有哪些

国别体史书有哪些

国别体史书有哪些
我国的国别体史书有:《国语》、《战国策》、《三国志》。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扩展资料
1.《国语》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

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全书共21卷,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

全书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2.《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西汉后期的`文学家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3.《三国志》
《三国志》:西晋史学家陈寿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覆亡之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

《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本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的体例、作者及成书
1、体例
《战国策》同《国语》一样,也是一部有关记言 的史料汇编,主要记录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国诸 侯时陈谋献策或互相辩论的言辞。 2、作者 关于《战国策》的作者,对此历来众说纷纭,莫 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战国时人作。 二是秦末楚汉之际人所著。 三是一部分出自西汉时人(蒯通)之手。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一)精彩绝伦的游说之辞 《战国策》的文章,许多是当时游说之辞 的记录。由于社会风气的变化,春秋时期 从容辞令的行人,演变而为剧谈雄辩的说 士。不少文章,观察敏锐,,见解深刻, 方式巧妙,语言机敏,一直被认为是古典 散文中的典范。
1、灵活机智的进言方式: (1)善于揣摩对方心理,投其所好,避其所忌, 由近及远,因小见大。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赵策一》) “邹忌 讽齐王纳谏”(《齐策一》) (2)善用譬喻、寓言来形象地说理,消除对方 心理上的抵触感。 战国策士为达到游说目的,还善以生动形象的语 言表述抽象道理,其手法就是巧于比喻和善用寓 言。例如《庄辛说楚襄王》、《靖郭君将城薛》 (《齐策一》)。
《齐策一·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 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 如雷电,解如风雨(进攻劲疾有如锐利的 箭,作战勇猛有如雷电,撤兵迅速有如暴 风骤雨)。……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 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 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 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 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一)“贵士”的倾向:重视平民知识分子,反映了当 时“士的崛起”。 (二)《战国策》反映了纵横家重功利重实用的价值观、 人生观。 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 如:苏秦得意还乡之时的一番感慨:“嗟乎!贫穷则父 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 忽乎哉!” (《秦策一· 苏秦始将连横》) 张仪也亮出了“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 室,天下之市朝也”的观点。 《秦策一· 司马错与张仪争 论于秦惠王前》 (三)崇智尚贤的政治观。 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以智服人)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 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秦策一· 苏秦始将连横》)
儒家的义、利之辨
《论语·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 喻于利。” 《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 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 ‘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 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 危。……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 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 而已矣,何必曰利?”
作品选讲:《冯谖客孟尝君》
1、本篇的情节设置有何特点? 2、本篇在刻画冯谖这个人物时运用了那些 手法? 3、本篇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来刻画孟尝君, 显示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4、试分析冯谖的形象特点。
作品选讲:《冯谖客孟尝君》
1、情节设置曲折多致、波澜起伏,一再给我们留 下疑问,造成意外。三个典型情节:弹铗而歌、收 债于薛、经营三窟。 2、刻画人物的手法: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生动 细致的细节描写。 3、刻画孟尝君:笑而受之——怪之——不悦—— 顾谓冯谖。好养客而不知人,政治上目光短浅。 3、冯谖的形象:深谋远虑、智计多端、有尊严有 识见的策士。
生动的情节
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 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 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 能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 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遂行。
作品选讲:《邵公谏弭谤》
1、本篇叙事与议论结合,其叙事与说理都 富于形象性,具体表现在哪里? 2、邵公进谏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战国策》的虚构
(A)在涉及某些事实时尽力夸大;
例如《秦兴师临周》(东周策):颜率说齐王:“昔周 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 人。”洪迈《容斋随笔》评曰:“此特儿童之见耳!” (B)将“风马牛不相及”之事牵扯在一起;
例如《鲁仲连义不帝秦》、《苏秦始将连横》 (C)虚构人物行为或游说的效果。 例如《秦攻赵》(《赵策二》)夸大苏子游说的效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苏秦始将连横》苏秦游说成功后,合纵各国“诸侯相 亲,贤于兄弟。”《唐且为安陵君劫秦王》
《国语》的作者
1、左丘明作《国语》说,即认为《左传》、 《国语》同出一人 。
司马迁、班固等认为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 语》”(《史记· 太史公自序》)“《国语》十三篇,左 丘明撰”(《汉书·艺文志》);但从西晋开始,有人对 此提出怀疑,唐宋明清继续争论。直到今天,各种意见 依然存在分歧。
《秦策五·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 “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 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 数。”
《魏策三· 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收受魏国的贿赂:“宝 璧二双,文马二驷”,入说齐王勿伐。有 人揭发此事,齐王面责淳于髡,淳于髡直 认不讳,并理直气壮地申辩道:“王无伐 与国之诽,魏无见亡之危,百姓无被兵患, 髡有璧、马之宝,于王何伤乎?”
何谓“纵横”
所谓“横”,乃“连横”之简称,即以秦 国为中心,分别联合山东任何一国,东西 连成一条横线,攻击其他各国。所谓 “从”,乃“合纵”之简称,即山东六国 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直线,联合抗秦, 在强秦虎视眈眈之下,图谋自存。
《齐策四·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
谭拾子:“事有必至者,死也;理之 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此事 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请以市谕。市,朝 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 存故往,亡故去。愿君勿怨。” 孟尝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 以为言。
2、《左传》、《国语》非出一人 。 3、《国语》非出一人说 。 4、各国史料汇编说 。《国语》是“编录体”, 不是“著述体”。
《国语》的思想倾向
《国语》的思想基本上体现的仍是儒家思 想,“重民”、“尚礼”、“崇德”是其 主要表现。
《国语》的文学特色
(一)《国语》以记言为主,穿插着一系列的故 事,有时候也能写出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 象,亦有虚饰现象。 (二)《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会集 中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显示向纪传体过渡 的趋势。 (三)《国语》各篇文章水平参差不齐,文体风 格不一。 (四)《国语》的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既 与《尚书》的诘屈聱牙大不相同,也有别于《春 秋》的凝练含蓄。
2、成书情况
刘向《战国策叙录》:“中书本号,或曰 《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 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 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 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性质:史书抑或子书
《汉书· 艺文志》把它与《史记》并列,归 入“春秋”一类。历代史志及“四库全书” 也都将其归之于“史”。 宋代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把它改入 子部纵横家,并说:“历代以其纪诸国事, 载于史类。予谓其纪事不皆实录,难尽信。 盖出学纵横者所著,当附于纵横家云。”
2、大量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技巧加强 修辞效果。 “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辩:雄 辩;丽:夸饰;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 横。 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到此时已 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最值得注意 的是铺陈、排比和夸饰的熟练运用。
3、《战国策》《国语》的体例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 继《春秋》之后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国语》的内容
《国语》所记的范围,包括周、鲁、齐、 晋、郑、楚、吴越八国(周其时虽为中央 王朝,但实已与诸侯国无异),共21卷。 所记的各国史事时代断限不齐。 所记历史事件不连贯,除了《晋语》外, 其余各国只是重点记载了个别历史事件。 各国史料在全书中所占的比重相去悬殊, 《晋语》篇幅最多,有九卷,《郑语》只 有两条材料。
《东周策· 东周欲为稻》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 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 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 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 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 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 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 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 下水。苏子亦得两周之金也。
作品选讲:《邵公谏弭谤》
(1)叙述与议论相结合,重在议论,叙事 与说理都富于形象性。(用四个字刻画周 厉王的暴君嘴脸,用“道路以目”写出恐 怖压抑的气氛,社会矛盾的尖锐。) (2)邵公的进谏论证手法丰富(比喻说理、 史实说理、严密的逻辑推理等),论证层 次分明,周密有力。 (3)语言古朴精练,精警透辟,具有很强 的说服力。
《楚策一· 江乙说于安陵君》
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 日。野火之起也若云蜺,兕虎嗥之声若雷 霆。有狂兕片羊( xiang)车依轮 而至。王亲引弓而射,壹发而殪。王抽旃 旄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 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 矣?”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二)传神写照的人物描写艺术
1、纪传体的雏形:《战国策》突破了“编年”的束缚, 较为自由地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叙的中心,出现了一 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如《冯谖客孟尝 君》、《苏秦始将连横》等。
2、描写人物的特点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开始注意以 完整细致、生动曲折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 态和细节来展示人物的形象和内在精神。 3、注重人物的“奇策异智”和奇行异举,一方面对人 物个性的开掘更为深入,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人物的描写 往往带有夸张和传奇色彩,不乏想像和虚构之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