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记》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1、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1)所谓神话,是指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解释自然现象: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反映社会斗争:黄帝战蚩尤(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2、诗歌总集第一部《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三百》或《诗》,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4)《诗经》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第二部《楚辞》:(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成的一个集子。
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3、屈原与贾谊(1)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
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
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
著名文章:《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
关于《史记》的文学常识详细介绍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学与历史的卓越结合《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史学史上的一部巨著,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历时14年撰写而成。
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背景与创作《史记》的创作背景是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在继承父亲司马谈史学遗志的基础上,历经艰辛,广泛搜集资料,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文学与历史的卓越结合。
二、内容与结构《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其中,“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世家”主要用于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列传”则用于记载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
这种编排方式使得《史记》在结构上既严谨又富有变化,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文学的灵动性。
三、文学特点《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采用纪传体的编写方式,通过丰富的人物传记和生动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同时,《史记》还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排比等,使得文字既富有节奏感又充满力量。
此外,《史记》还包含了许多成语典故和名言警句,如“徙木立信”、“破釜沉舟”等,这些成语和警句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也反映了司马迁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四、影响与传承《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确立了纪传体史书在史学领域的主导地位,为后世正史所沿袭。
《史记》文学常识

《史记》文学常识《史记》文学常识《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史记》文学常识,欢迎阅读。
《史记》文学常识1一、《史记》名称由来《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二、《史记》创作背景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
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三、《史记》取材《史记》取材相当广泛。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四、《史记》创作过程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
《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文学常识一

11、 陈寿——《三国志》
12、 干宝——《搜神记》(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13、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世称“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并称“二王”。代表作:《兰亭集序》
14、 陶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之作家作品
【中国文学】——古代文学
(一)作家作品
1、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 孔子——《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 孙子——《孙子兵法》(中国最早的军事名著,被称为“兵经”)
6、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7、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8、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汗青”是史册的意思。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
诗中理
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24、 李贺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李鬼才”。
25、 司马光——《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6、 沈括——《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27、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苏、黄、米、蔡”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文学常识《史记》教案中职

文学常识《史记》教案中职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2.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难点:探讨对司马迁的“义”“时”“名”。
教学方法:导读、导学、导练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设想:
问共享资料
这一专题是《〈史记〉选读》的导引,课前要求学生重读《报任安书》一文,以期勾起对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回忆。
《太史公自序》实为司马迁为自己作传,主要突出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
由于文本已有译文,这给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让学生结合译文和下注圈点勾划、疏通原文,找出重要的文言词,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编写内容提要,然后通过重点问题的探讨深入领会司马迁写成《史记》的原因、创作条件及其指导思想,学习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人格。
文学常识《史记》

基本情况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多字。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
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
为“史圣”。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典故
网开一面焚书坑儒指鹿为马破釜沉舟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约法三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将相和纸上谈兵。
[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
![[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https://img.taocdn.com/s3/m/69b96a2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c.png)
[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文学常识(七)《史记》

《史记》文学常识整理1、《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著《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鲁迅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见书P12)3、《史记》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叙史方式)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
它记叙了自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末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规模宏大,贯通古今。
全书共130篇,52万余字,分本纪(记帝王朝政兴衰,12篇)、列传(志历代人物事迹,70篇)、世家(叙开国承家诸侯,30篇)、表(列人事系年表谱,10篇)、书(综述典章制度,8篇)五种体例。
(见书P14)【史书体例补充】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班固撰的《汉书》,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
自《汉书》着成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文化常识
一、《史记》的体例和相关文化常识
1.作者
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到“腐刑”。
一度想到自杀,但“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安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2.名称、体例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全书由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构成。
12“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
30“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
70“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
10“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
8“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
3. 写作目的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史记》的成就:正史鼻祖,文章大宗
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叙事艺术:“互见法”文学性的叙事态度,即“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人物传记富于戏剧性的故事
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的特点
(2)语言艺术
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
《史记》中极少用骈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经意的,偶尔甚至有些语病,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
因为司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据不同的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 相关常识
“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体例都是纪传体通史),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
三、史记中的成语或典故
1.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2.一饭三吐哺: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
比喻求贤殷切。
出处:“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贤人。
”
3.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出处:“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
4.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
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出处:“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
5.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
指拟定作战策略。
引申为筹划、指挥。
出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6.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出处:“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候盗兵袭之,亦示项王无东意。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
”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
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出处:“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
8.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
在法庭上受审问。
出处:“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
9.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读《易》,韦编三绝。
”
10.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
11.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只要我们有~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12.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出处:“劳苦功高如此。
”
13.作壁上观:壁:壁垒。
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
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出处:“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
14.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
后比喻进展极快。
出处:“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
”
15.一言半辞:指很少的一两句话。
同“一言半语”。
出处:“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
16.虚左以待: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为尊;待:等待。
空着尊位恭候别人。
出处:“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
17.逐鹿中原: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
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出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
18.一饭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出处:“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
19.博闻强记:闻:见闻。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20.随波逐流:逐:追随。
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
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出处:“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