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观..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讲座观后感5篇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讲座观后感5篇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讲座观后感5篇中医养生健康知识讲座观后感(精选篇1)青少年时期是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为了让广大小学生建立新的健康观念,增强自我监测,自我处理,自我保健的能力,使你们成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身心健康人才。

所以我院利用23日下午在中心小学进行一次青少年中医保健知识讲座。

本次讲座主要由健康教育科____负责向同学们讲解青少年中医保健知识,向学生具体介绍了青少年保健知识。

使学生了解了青少年保健的要点和保健的好处即“吃得合理、喝的`正确、切勿吸烟、适当放松、充满信心、知道节制、运动有好处、散步”等。

在讲解中使同学们了解到保健的要点,如何预防近视保护眼睛,只有加强营养坚持锻炼并保证睡眠的质量这样才能促进青少年的正常发育。

总结范文一健康教育是卫生工作中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宣传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卫生知识,提高自己的防病能力,为将来学习打好基础,基于以上原因我校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每周进行两次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次是每星期二的健康教育课,由各班主任根据健康教育课程的要求进行讲授,这项工作由教导处和卫生老师共同把关,另一次是每星期一的卫生广播。

主要是区里的一些重要精神,学校的一些事项布置以及常见病知识的宣传等。

无论是采取哪种形式,都做到有备课、有教案、有检查记录。

事实证明开展一定规模的健康教育,对学生来说,既增长了知识,又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做好防病工作防近工作是学校的重头戏,目前学生中的患近率仍较高,如何降低学生患近率?每年开展两次防近宣传周,各班进行黑板报评比,读写姿势评比、眼保健操评比等,取得了较好成绩。

希望尽自己的力量来降低学生的.患近率,使它们的眼睛更明亮。

三、创建工作在创建卫生城市过程中,我校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

加强了对学生健康教育应知应会考核工作,重视对学校环境卫生的保洁整治工作,使我校做到绿化、美化、净化的功能。

2023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范文二为了加强学生健康知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对传染病、常见病的预防和防治,切实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本学期在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如下一些事。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解读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解读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解读中医养生是一种千年传承的健康保健体系,其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医养生注重预防为主,强调平衡和谐,追求身心健康的完美统一。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并谈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1. 平衡与和谐:中医养生强调平衡和谐的状态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根据中医理论,身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各个方面需要保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任何一个因素的失衡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养生倡导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等,使得身体内部各个方面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2. 防患未然:中医养生的另一个核心理念是“防患未然”。

中医注重预防,主张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积极的方法来保持健康。

中医强调人体的自愈能力,认为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良好的营养摄入等措施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平日的养生方法和保健措施,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中医养生的价值观1. 整体观念:中医养生的思想基础是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因此,中医不仅注重治疗病症,更注重调整整体的平衡。

中医养生倡导维持整体的健康状态,不仅关注某个局部的问题。

这种整体观念的价值在于提醒人们要重视自身的综合健康,常常项目标来纠正采取药物治疗等应对策略,而要注重从整体上调整、改善自身的养生状况。

2. 自然与谐:中医养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医倡导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包括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相适应,遵从身体的生物钟,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运动等。

此外,中医强调调理饮食、留出休息时间等,以保持内外环境的和谐。

这种价值观提醒人们要关注环境,回归自然,通过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来保持健康。

三、中医养生的价值与现代社会1. 健康管理: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对现代社会的健康管理具有重要启示。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等原因,导致人们的身心健康面临许多挑战。

中医健康知识宣教

中医健康知识宣教

中医健康知识宣教以下是一篇中医健康知识宣教的范文,供参考:一、引言中医,作为传统的医学体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千百年来一直为我国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大,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中医健康知识,以更好地维护我们的身心健康。

二、中医健康观念1.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保持健康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饮食、作息和情绪的调节。

2.预防为主:中医强调预防为主,认为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合理饮食等,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3.个体化治疗:中医根据个体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治疗不仅考虑了疾病的共性,也考虑了个体的特性,更加精准和有效。

三、中医健康知识要点1.饮食调养:中医认为饮食是调理身体的重要手段。

合理的饮食可以滋养脏腑,促进身体的健康。

推荐食物包括红枣、枸杞、山药等。

2.运动养生: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身体保持活力。

中医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这些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3.情志调养:中医认为情绪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

4.四季养生:中医根据四季的气候特点,推荐不同的养生方法。

例如,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等。

5.针灸推拿:针灸和推拿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

通过刺激身体的穴位和经络,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6.草药调理:草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使用草药进行调理,可以改善身体的内环境,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7.健康生活:中医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合理饮食等。

这些生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8.预防为主:中医强调预防为主,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保健方法,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中医健康理念

中医健康理念

中医健康理念1.中医健康科普应当遵循的原则:权威性、合理性、大众性、可行性、普遍性、经济性。

而其中的:权威性:养生乱象———谁都可以讲科普知识,就连同稍微知道一点中医知识的都去讲授中医健康的养生知识。

而讲授的具有权威性的,必须是本领域的权威。

关键:1.为了健康,不是为了钱2.专业背景和学术积淀合理性:合天地之理——顺应自然规律合生命之理——生命科学的原理合中医之理——整体、联系、个性化普遍性:健康教育关注的是普遍的问题特定阶段、特定人群普遍的问题大众性:健康教育目标指向的是普通民众健康不是个别人的专业通俗性:可行性:切合实际做不到的等于白说经济性:大部分人并不富裕健康不是有钱人的专利金钱不一定能买回健康花钱买补药并不明智若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否则有药无伙食者,命亦难保也。

——陈实功《外科正宗》2.中医健康理念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1.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1)健康与疾病是相对的概念中医学世界卫生组织阴阳自和生理神与形俱心理天人合一社会适应力道德(2)衰老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人的寿命是不一样的同一人群个体的寿命是不一样的形同寿命健康状态是不一样的2.健康的原则(1)中医学如何看待健康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素问。

上古天真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致,长生久视。

——《灵柩。

奉神》静心:(1)心情愉快正常感情表达平静心态避免长时间持续压力重视心理因素的影响癌症病人(陆幼青)(2)(误区)过多关注健康问题心理负担(转氨酶)科普作品的影响心理影响(慢性胃炎)(2) 《皇帝内经》告诉我们什么——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

中医对健康的理解

中医对健康的理解

中医对健康的理解自古以来,健康就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

在我国,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体系,对健康的理解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视角。

中医学认为,健康不仅是身体无病,更是精神、情志、社会适应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和谐统一。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角度,对健康的理解进行探讨。

首先,中医学认为,健康源于阴阳平衡。

阴阳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平衡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必要条件。

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衡则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黄帝内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说明只有阴阳平衡,人体才能精神充沛、百病不生。

其次,中医学强调脏腑功能的协调。

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合作,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脏腑功能协调,人体才能健康无病。

中医学通过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再次,中医学注重气血运行的顺畅。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运行顺畅,人体才能得到充足的营养和氧气,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气血运行不畅,则会导致疾病产生。

因此,中医学注重调整气血,使之运行顺畅,以保持健康。

此外,中医学还强调情志与健康的密切相关。

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

中医学认为,情志失调是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喜怒哀乐,会导致内脏功能紊乱,进而影响健康。

因此,中医学提倡平和心态,认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在中医学看来,健康还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

人体必须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保持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

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自然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因此,中医学提倡顺应自然、调整生活方式,以保持健康。

最后,中医学强调道德修养与健康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道德品质对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心态平和、心情愉快,有利于身心健康。

中医的健康观

中医的健康观

中医的健康观中医的健康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人是相互关联的,人总是受到天地的影响。

就像水中的鱼一样,水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肯定会影响鱼。

同样,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人。

因此,中医健康强调天人一体化,健康方法随气候变化,寒冷温暖,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阴阳平衡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

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阳呢?身体会生病,因为阴阳失去平衡,导致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

只要试图减少太多的一方,增加太少的一方,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就会自然消失在无形中。

因此,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和健康生活。

(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健康注重身心两个方面,不仅注重有形身体的锻炼和维护,而且更注重精神的培养和恢复,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必不可少。

(四)预防为主的健康观:中医强调预防为主,认为预防能够使人们更好地保持健康,避免疾病的发生。

中医注重调理身体,通过调节饮食、运动、起居等各个方面,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形神合一的健康观: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和精神是相互关联的,身体的好坏也会影响精神的状态。

因此,中医健康注重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调节,通过调节情绪、心态等方面,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六)治未病的健康观:中医强调治未病,认为疾病在发生之前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中医注重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通过调理身体、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七)综合调理的健康观: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个器官、组织、经络等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

因此,中医健康注重综合调理,通过调节饮食、运动、起居等多个方面,达到全面维护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的健康观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阴阳平衡以及身心的整体健康。

中医药人文核心价值观

中医药人文核心价值观

中医药人文核心价值观
1. 崇尚自然:中医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体和自然万物相通相应,因此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是中医药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2. 以人为本:中医药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个体的整体健康和平衡,关注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也往往以个体的具体情况为基础进行个性化调理。

3. 防患于未然:中医药注重预防疾病,强调在疾病还未发生时通过调理身体予以预防。

中医药强调的“上医医未病,中医医已病,下医医不可病”即反映了防患于未然的核心价值观。

4. 综合治疗:中医药强调综合治疗,不仅关注病因病理,还注重调理人体整体环境和全身气血阴阳平衡。

中医药往往采取多种疗法综合应用,以达到综合调理的效果。

5. 个体化诊疗:中医药注重个体化诊疗,通过详细了解病人的病情、性格、环境等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诊疗方案。

中医药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差异性,以求精准有效的治疗。

6. 建立和谐关系:中医药强调医患关系的和谐,认为医患双方应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关系。

中医药注重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和共同努力,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7. 慈悲为怀:中医药倡导医生以慈悲之心对待病人,关注病患的身心健康,尽力减轻病痛。

中医药认为慈悲心态能对疗效起
到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提倡医患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关怀。

8. 融通中西:中医药强调中西医学的结合,倡导融通中西医疗技术和理论,以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承认现代医学的进步,但也强调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和疗效。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生活理念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生活理念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生活理念【正文】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生活理念一、引言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代表,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整体健康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结合健康生活理念,我们可以提供一套综合性的指导方案,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

二、中医“治未病”的基本概念⒈百病从多元观念看待: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早期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⒉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防虚、防邪、调气、养精等方面,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生活方式,增强人体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⒊中医药调理:中医认为药物可以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和气血平衡,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三、健康生活理念在中医“治未病”中的应用⒈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建议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进行饮食安排。

例如,冬季宜进温热食物,夏季宜进凉爽食物,以保持体内阴阳平衡。

⒉起居调理:中医注重日常作息的合理安排,提倡早睡早起,午睡适量,保持身心合理休息。

⒊运动保健:中医认为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体质和免疫力,例如太极拳、气功等运动形式,可以提升身体的防御能力。

⒋心理调节:中医关注情志的平衡,认为过度的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因此,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⒌中药调理:中药具有独特的治疗和调理作用,可以通过药膳、中药汤剂等形式,帮助人们保持健康。

四、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内容:⒈中医“治未病”相关研究论文⒉中医养生健康指南⒊中医药调理食谱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中医: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⒉“治未病”:中医强调预防疾病的理念,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整体健康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结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健康的定义
• 1989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 21 世纪健康新概念,即“健康是指身体、心 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 有疾病或不虚弱。”

1990年,WHO增加了道德健康
• 道德健康: • 指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 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 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的能力。
• 中医的健康观
• 6 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观 • 《素问· 异法方宜论》:“故东方之域, 天地之所始生也……故其民皆黑色疏 理……西方者,金石之域,沙石之处,天 地之所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 水土,刚 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 故邪不能伤其形体”,说明不同环境对人 的体质差异的影响。
• 中医的健康观
• 3 养生防病的健康观 • 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 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 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 以明摄生之理。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 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 也。”
• 中医的健康观
• 4 扶正祛邪的健康观 • 中医认为人是否健康决定于其正气的 强弱。中医的 “正气” 指的是人体的正常 功能活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 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有维护自身生理平衡 与稳定的功能。 • 中医的邪气指伤人致病的因素,诸如风、 寒、暑、湿、燥、热(火)、食积、痰饮 等。
• 中医的健康观
• 6 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观 • 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自然界存在着 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 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即 “天人 相应” 。
• 中医的健康观
• 6 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观 • 《素问· 六节藏象论》 :“心者……通于 夏气。肺者……通于秋气。肾者……通于 冬气。肝者……通于春气” ,说明人体五 脏各自的生理功能活动与四时季节相联系。
• • • • • •
• 健康要点
• • • • • • 老年人健康要点: ①吃得合理; ③不吸烟; ⑤多寻求乐趣; ⑦时时当心; ⑨多运动
②喝得适当; ④多散步; ⑥积极自信; ⑧性生活适度;
• 健康要点
• • • • • 男性健康的要点: ①吃得正确; ②喝得正确; ③不吸烟; ④散步; ⑤找时间娱乐; ⑥自信; ⑦事事小心; ⑧每人只能有一个性伴侣; ⑨多运动; ⑩不要非法使用或滥用药物
• 中医的健康观
• 2 形神统一的健康观 • 中医 “形神合一” 的健康观念蕴含着 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哲学思想及中医学术 思想等的精华和理念,反映出中医自古至 今都是一门“心身医学” ,体现中医的整 体观念。 • 中医自古以来“形神合一” 的健康观 与1989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 21 世纪健康新概念却是惊人的一致, 体现了 中医健康理念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 2000年WHO提出促进健康 新准则:
• 合理膳食,戒烟,心理健康, 克服紧张压力,体育锻炼。
• 健康的定义
• 我国学者穆俊武提出的健康定义是: “在时间、空间、身体、精神、行为方面 都尽可能达到良好状态。”
• 健康要点
• 现代医学认为健康标准对不同年龄、 不同性别的人则有不同的要求,分别制定 出不同的标准。 青年人健康要点: ①吃得正确; ②喝得正确; ③不吸烟; ④适当放松; ⑤积极自信; ⑥知道节制; ⑦ 负责的性行为;⑧多运动; ⑨多散步; ⑩不吸毒
“平人” 是《内经》关于中医健康的 高度概括。 • 《素问· 调经论 》:“阴阳匀平,以充其 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 “平人” 应该是阴阳平衡、形神统一、 天人统一、人与社会统一,是中医健康的 要素。即人的心、身健康及与四时、环境、 社会的变化方面的协调平衡。

• 中医的健康观
• 1 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 《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 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处于动态 平衡的有机的整体,表现在阴阳方面是互 根互化、消长平衡,表现在脏腑之间是相 生相克相互制约。
• 中医的健康观
• 6 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观 •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故阴阳四时 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 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体现了人体需根据阴阳四时 变化来养生。
• 中医的健康观
• 6 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观 • 《素问· 八正神明论 》:“月始生,则血 气始精,卫气始行; 月郭满,则血气实, 肌 肉坚。” 说明人体气血随月节律的周期 性变化而变化。
中医健康观及常用养生 保健方法
武清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
2015年4月28日
井庆彦
• 健康的定义
• 健—体壮曰健 • 康—心怡曰康 • WHO1948年定义 • 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 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 虚弱的状态。 • 健康—是从躯体、心理、社会三方面 均正常的理想状态。
气足
神爽
WHO组成健康四要素
• • • • 父母遗传15% 社会自然环境17% 个人生活方式60%(我做主) 医部2006年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 前十位: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 呼吸系统、损伤及中毒、内分泌代谢病、 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神经系统、精神障 碍,占死亡总数的90.4%。
• 中医的健康观
• 3 养生防病的健康观 • 中医是关于人的健康医学,强调养生, 以自我调理为主,不过分依赖药物,强调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 《素问遗篇· 刺法论》曰:“正气内存, 邪不可干”,《素问· 评热病论》曰:“邪 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只有强身才能 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
• 健康现状分析
• 青年老化:2007年《“十五”期间中 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 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肿瘤高发年 龄已从五、六十岁提前到四十岁,而且低 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 WHO对1万名年轻心梗患者调查统计, 最低年龄20岁,80%低于30岁。“30岁的 身体60岁的血管”。 • 上海5年间脂肪肝增加了50倍,低龄化趋 势严重。
• 中医的健康观
• 1 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 如何调整人体以达到必须的平衡与和 谐状态,即 “以平为期” 则成为中医学的 根本治疗总则。 • 如《素问 ·三部九候论》曰 :“必先度 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 其病, 以平为期。 ”
• 中医的健康观
• 中医的健康观
• 5 心理健康观 • 《黄帝内经》心理健康观的典型特征 为和谐。主要包括心理活动协调统一,心 理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心理与躯体功能的 协调统一。
• 中医的健康观
• 6 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观 • 《黄帝内经》有 “人禀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 月相应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 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 生” ,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 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等论述。
• 中医的健康观
• 2 形神统一的健康观 • “形神统一” 理论来自《黄帝内经》。 《素问· 上古天真论》曰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灵枢 ·天年》中说:“神气舍心,魂 魄具,乃成为人” 。形是指躯体、身体, 神是指思想、思维。中医学理论认为,人 体是形神统一体,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 形与神协调统一的结果。形神统一是生命 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之一。
• 中医的健康观
• 3 养生防病的健康观 • 《素问· 四气调神论》篇曰:“是故圣 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 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 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 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 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 中医的健康观
• 3 养生防病的健康观 •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讲, “上医,医未病之病”,以养生医学为先; “中医,医预病之病”,以预防医学为重; “下医,医已病之病”,以治疗医学为下。
• 中医的健康观
• 6 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观 • 《素问· 生气通天论 》:“故阳气者,一 旦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说明了人 体阳气的一日变动具有日节律的周期性变 化规律。
• 中医的健康观
• 6 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观 • 《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若以一 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收为 秋, 夜半为冬。” 原因是 :“朝则人气始 生……日中人气长……夕则人气始衰…… 夜半人气入脏” ,说明人可以主动去适应 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顺应自然,从而达 到健康的目的。此皆反映了时间与健康变 化的关系。
• 中医的健康观
• 5 心理健康观 • 《素问· 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说明心 无杂念,则精气神能够守持于内而不散失。
• 中医的健康观
• 5 心理健康观 • 在心藏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而广之, 将 “神” 的功能细分为“神、魂、魄、意、 志” 5 个组成部分,并将之与五藏理论相 结合,这就构成了中医学的 “五藏藏神” 理论, 即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 意、肾藏志,涵盖了人的思维、想象、情 感、意志、记忆和感官知觉及对形体的控 制等所有精神心理活动,共同维持着人体 的健康。
• 中医的健康观
• 2 形神统一的健康观 • 《素问· 上古天真论》载 :“恬惔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 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 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 《素问· 上古天真论》言 :“独立守神, 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 • 只有形神合一才是真正的健康 。
• 中医的健康观
• 4 扶正祛邪的健康观 •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的过程 中,疾病是否发生,是否恶化,预后好坏, 关键取决于正气。正气充足则人体阴阳协 调、 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能抵抗外 邪, 免于生病。正气不足则邪气容易损害 人体,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