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3课《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素材-第3课《古诗三⾸》⼈教部编版3 古诗三⾸(1)寒⾷①[唐] 韩翃(hóng)春城②⽆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③斜。
⽇暮汉宫④传蜡烛⑤,轻烟散⼊五侯(hóu)⑥家。
注释①【寒⾷】寒⾷节,在冬⾄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期间不能⽣⽕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皇帝御花园⾥的柳树。
④【汉宫】这⾥⽤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⑤【传蜡烛】寒⾷节禁⽕,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
⑥【五侯】这⾥指天⼦宠幸之⾂。
(⼀)寒⾷节寒⾷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后⼀百零五⽇,清明节前⼀⼆⽇。
在不断发展的途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卵等风俗。
节⽇起源:寒⾷节原发地是⼭西介休绵⼭,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端午节的发⽣早358年)。
春秋时,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重⽿复国后,隐居介休绵⼭。
重⽿烧⼭逼他出来,⼦推母⼦隐迹焚⾝。
晋⽂公为悼念他,下令在⼦推忌⽇(后为冬⾄后⼀百零五⽇)禁⽕寒⾷,形成寒⾷节。
(⼆)作者简介韩翃(hóng),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
唐代诗⼈。
是“⼤历⼗才⼦”之⼀。
天宝⼗三载(754)考中进⼠,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年。
建中年间,因作《寒⾷》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被提拔为中书舍⼈。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
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三)翻译春城⽆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斜。
⽇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五侯家。
暮春的长安城⾥漫天舞着杨花,寒⾷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四)主题解说这⾸诗描绘了寒⾷节的景象,由⽩天写到了夜晚,借古讽今,流露出诗⼈对现实的不满。
(2)迢tiáo迢牵⽜星①迢迢牵⽜星,皎jiǎo皎河汉⼥②。
纤纤擢zhuó③素④⼿,札zhá札⑤弄机杼zhù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知识点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韩翃(719-788)字君平,唐代诗人。
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主要作品:《寒食》《河上寄故人》《寄柳氏》《同题仙游观》《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等。
王建(768-825):唐代诗人,字仲初。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
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
主要作品:《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等。
二、我会写组词侯:hóu(侯门、诸侯、王侯将相)章:zhāng(乐章、篇章、杂乱无章)泣:qì(哭泣、抽泣、泣不成声)盈:yíng(丰盈、盈利、热泪盈眶)脉:mò(脉脉含情、温情脉脉)栖:qī(栖身、栖息、两栖动物)鸦:yā(涂鸦、乌鸦、鸦雀无声)三、多音字传:chuán(传说)zhuàn(传记)脉:mài(山脉)(mò(脉脉)纤:xiān(纤维)qiàn(纤夫)四、理解古诗寒食诗意: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迢迢牵牛星诗意: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伸出纤细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
(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十五夜望月诗意: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五、问题归纳1.《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我会写
sù
zhānɡ yínɡ
mò
素章盈脉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易写错
sù
素
这里有一点
字谜:青一块, 紫一块。
词语解释
迢迢:遥远。 河汉女:诗中指织女星。 河汉,指银河。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 整幅的布帛。
两颗星相距那么遥远又那么明亮
译文:牵牛星是那么的遥远而明亮,织女星是那么的皎洁而遥远。
(迢迢 )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齐读第二、三行诗句,说一说:织 女的心情是怎样的?
伸出,抽出
摆弄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外貌 白皙的
动作
织女虽然伸出纤纤素手,但心不在机织,用 摆动着机杼的动作,揭示她倍感寂寞的内心。
候丨
时候 等候
词语解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 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互动课堂
寒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
[唐]韩翃
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 春城/无处/不/飞花,
读流利。
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结构梳理
寒食
景:花飞 柳斜 情:传蜡烛 散入五侯家
对现实的不满 对权贵的讽刺
主题概括
《寒食》诗人描绘了春天京都长安城 寒食节, 的景象,充分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 不满 和对 权贵们的 讽刺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梳理(古诗中如何运用联想)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
相似联想
地白
月光的皎洁与地面的水或霜雪联系起来
3 古诗三首
相关联想
由一件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任何事物。
《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和织女星
相关联想
牛郎织女的传说3 古Fra bibliotek三首对比联想
由一件事物联想到它的反面。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 古诗三首
总结
古诗中如何 运用联想
概念 作用 分类
3 古诗三首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写景
诗人在寒食节晚上看见
“御柳”,便联想到了“日暮
联想
汉宫传蜡烛”的宫廷生活,看 到“轻烟”,便联想到了
“散入五侯家”的景况。
3 古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3 古诗三首
古诗中如何运用联想
3 古诗三首
联想
概念
联想,就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心理
过程。具体来说,是借助想象,把形似的、
相连的、相对的、相关的或某一点上有相通
之处的事物,选取其沟通点加以联结。
3 古诗三首
作用
借助联想,可跨越时间与空间, 增加诗歌内蕴,丰富诗歌思想与情感。 还可以提高审美情趣。
诗人看见“牵牛星”和 “织女星”,便联想到了“牛 郎织女”的神话传说。
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知识点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韩翃(719-788)字君平,唐代诗人。
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主要作品:《寒食》《河上寄故人》《寄柳氏》《同题仙游观》《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等。
王建(768-825):唐代诗人,字仲初。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
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
主要作品:《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等。
二、我会写组词侯:hóu(侯门、诸侯、王侯将相)章:zhāng(乐章、篇章、杂乱无章)泣:qì(哭泣、抽泣、泣不成声)盈:yíng(丰盈、盈利、热泪盈眶)脉:mò(脉脉含情、温情脉脉)栖:qī(栖身、栖息、两栖动物)鸦:yā(涂鸦、乌鸦、鸦雀无声)三、多音字传:chuán(传说)zhuàn(传记)脉:mài(山脉)(mò(脉脉)纤:xiān(纤维)qiàn(纤夫)四、理解古诗寒食诗意: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迢迢牵牛星诗意: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伸出纤细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
(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十五夜望月诗意: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五、问题归纳1.《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古诗三⾸》⽤托物⾔志的表达⽅法,表达了诗⼈们的抱负和志向。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课⽂原⽂ 马诗 [唐]李贺 ⼤漠沙如雪, 燕⼭⽉似钩。
何当⾦络脑, 快⾛踏清秋。
注释 _________ ①[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②[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络脑]⽤黄⾦装饰的马笼头。
⽯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 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浑不怕, 要留清⽩在⼈间。
注释 _________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指⾼尚的节操。
⽵⽯ [清]郑燮 咬定青⼭不放松, ⽴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_________ ①[任]任凭。
②[尔]你。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知识点 马诗 注释: ⼤漠:⼴⼤的沙漠。
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即⾦络头,⽤黄⾦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 平沙万⾥,在⽉光下像铺上⼀层⽩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岭上,⼀弯明⽉当空,如弯钩⼀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络头,在秋⾼⽓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勋呢? ⽯灰吟 注释: ⽯灰吟:赞颂⽯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种名称(古代诗歌的⼀种形式)。
千锤万凿:⽆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灰⾮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指⽯灰洁⽩的本⾊,⼜⽐喻⾼尚的节操。
⼈间:⼈世间。
译⽂: ⽯灰⽯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件事。
即使粉⾝碎⾻也毫不惧怕,只要把⾼尚⽓节留在⼈世间。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古诗三首知识点 详解 人教部编版

作诗背景 李贺生活的中唐正是藩镇割据的时代,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
的地方。他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于是他创作了一组关于马诗共 23 首来抒发自身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慨,就是《马诗》就是其中的第五首。
三、注释: 1、大漠:广大的沙漠。 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4、何当:何时将要。 5、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6、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7、清秋:清朗的秋天。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志向:刚直不阿 不向恶势力低头 志向:不畏艰难 坚守正义 为国分忧
六、板书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托物言志
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 坚守高洁
一、诗歌原文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
二 作者简介 郑燮,清代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诗风质朴泼辣,在画坛上也是独树一帜,
理想,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非常钦佩文天祥, 就把那幅画挂在书桌边,表示一定要像文天祥学习
于谦长大后考取了进士,像文天祥一样做了官。为官期间,他体贴民情、刚正不阿, 深得老百姓的爱戴。明朝中期,吏治腐败,贪污之风盛行。进京办事总要先贝有人劝于谦 送点金银财宝。而他却甩甩袖子说:“吾惟有清风而已。”
称其为“扬州八怪”之一,、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 竹石画上的一首诗。题画诗。 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3、立根:扎根,生根。 4、原:本来,原本,原来。 5、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6、磨:折磨,挫折,磨炼。 7、击:打击。 8、坚劲:坚强有力。 9、任:任凭。 10、尔:你。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知识点

知识点我会写:络:络纱络丝络线脉络网络络绎锤:锤打锤子铁锤木锤千锤百炼凿:凿井开凿凿子圆凿凿壁偷光焚:焚香焚毁焚烧忧心如焚玩火自焚多音字:似:sì相似shì似的当:dāng当前dàng适当络:luò脉络lào络子骨:gǔ骨头gū骨碌形近字:络(网络)洛(洛阳)锤(锤子)捶(捶打)焚(焚烧)婪(贪婪)问题归纳:1、《马诗》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马诗》借马渴望带上金笼头,驰骋千里,抒发自己希望有一个广阔空间,施展抱负,报效国家。
2、《石灰吟》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3、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课后习题答案:二、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3)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三、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吹袭,表现了作者坚定顽强的精神。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作者介绍: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韩翃(719-788)字君平,唐代诗人。
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主要作品:《寒食》《河上寄故人》《寄柳氏》《同题仙游观》《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等。
王建(768-825):唐代诗人,字仲初。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
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
主要作品:《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等。
二、我会写组词侯:hóu(侯门、诸侯、王侯将相)章:zhāng(乐章、篇章、杂乱无章)泣:qì(哭泣、抽泣、泣不成声)盈:yíng(丰盈、盈利、热泪盈眶)脉:mò(脉脉含情、温情脉脉)栖:qī(栖身、栖息、两栖动物)鸦:yā(涂鸦、乌鸦、鸦雀无声)三、多音字传:chuán (传说)zhuàn(传记)脉:mài(山脉)(mò(脉脉)纤:xiān(纤维)qiàn(纤夫)四、理解古诗寒食诗意: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迢迢牵牛星诗意: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伸出纤细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
(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十五夜望月诗意: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五、问题归纳1.《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
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和河边苦苦等待的女子。
3.《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六、课文主题《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七、古诗赏析寒食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
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
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迢迢牵牛星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
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
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
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
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
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
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
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
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
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在三字。
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
“河汉女”就活脱多了。
“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
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
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里悲伤不已。
“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
“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
“札札”是机杼之声。
“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
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
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
“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
“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或者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
《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
”是确切的。
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
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
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汉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
《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亦见于《古诗十九首》。
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
’盈与赢同,古字通。
”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
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也是形容人的仪态。
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
“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
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十五夜望月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