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最新3篇)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最新3篇)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最新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等方法,理解平均数含义。

2.引导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特征,体验平均数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二、探究1.平均数的意义出示:某工厂两个生产小组进行制作海宝比赛。

每位工人1时加工情况如下:第一组第二组1)你认为哪一组工人获胜?2)比总数公平吗?怎么比比较合理?3)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平均每人加工的个数?(揭题:平均数)a.用移多补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b.列式计算(7+8+6)3=7(个)(3+7+4+10)4=6(个)4)观察:6是哪个工人加工的个数?5)归纳: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哪一组的成绩好,一般比平均结果比较公平。

2.平均数的概念出示条形统计图:上海世博会9月1日至9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

1)尝试计算2)观察交流:什么是平均数?3)归纳:将一组资料中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4.平均数的特征出示10月1日至10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1)估计平均数2)计算、交流、分析3)观察讨论:观察一下这几个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归纳:也就是说,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

4)思考:9月份5天的'平均数代表什么?是某一天入园的人数吗?你怎样理解这个数?10月份的呢?这两个39万人的意义相同吗?归纳:所以说平均数并不代表某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数,也知道通常情况下可以用总和除以个数来计算平均数,一般情况下,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平均数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选手1 92 98 94 96 100选手2 97 99 100 84 95选手3 90 98 87 85 90(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选手2:(97+99+100+84+95)÷5=95(分)选手3:(90+98+87+85+90)÷5=96(分)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人教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能够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这个案例展示了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进行教学。内容包括:
1.平均数的定义: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即总数除以数量,得到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总数举例说明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平均成绩、平均速度等。
4.平均数的性质:介绍平均数比最小的数大,比最大的数小。
5.解决涉及平均数的问题: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平均数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
1.数据分析:培养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理解平均数概念,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看到平均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我发现,当学生们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实际情境联系起来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会更加深刻。
我也注意到,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对于如何整理数据、如何计算平均数还不够熟练。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细节,通过更多的练习和指导,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即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其次,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如何计算平均数,包括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计算和复杂数据的平均数计算。

最后,讲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平均身高、平均分数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概念理解,特别是平均数与数据的关系。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复杂数据的平均数计算。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教学图片等。

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铅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平均数的实例,如平均身高、平均分数等,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教学视频和教学图片辅助讲解。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平均数的计算练习,包括简单数据和复杂数据的平均数计算。

4. 应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的平均分数、平均年龄等。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2.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视频和教学图片的辅助,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练习和应用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计算能力。

在课后反思中,发现有些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

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于如何求平均数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讲解。

2.准备平均数的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平均数的定义。

2.呈现(15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以及如何求平均数。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平均数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点评。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讲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可以举例说明,如统计学中的平均数、平均分等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 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实践应用- 设计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总结提升-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 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请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八、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定期进行测试,检验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系统地传授平均数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过程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它涉及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以及如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齐)喜欢!
师:前几天,学校举行了“1分钟投篮挑战赛”,大家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
生:(齐)想!
(1)小米进行三次投篮
师:首先出场的是小米,你猜他1分钟投进了几个球?(生猜)好,看他到底投进了几个?
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

可是,小米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

你们会同意他的要求吗?说出你得理由。

师:大家都很大度,都同意他再投。

看来1分钟确实不能反映他投篮的真实水平。

师:不过,小米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米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

生会心地笑了)
小米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到底是多少呢?“5个”
师:这3次数据,你想用哪次来表示他一分钟投篮水平?为什么?
那么大家都是一致通过,用“5个”来代表小米的一分钟投篮水平。

小米
师:我们在每次数据都相同的情况下才能用这个数据来表示他的一分钟投篮水平
(2) 大米进行三次投篮。

现在大家来看,第二个出场的是大米。

你猜,他在第一个1分钟里投进了几个球?
到底投了几个呢?老师把他的情况贴出来。

(板书:贴)
(师出示大米第一次投中的个数:1个)
第一次,他投的是1个。

(板书:1个,第一次)
第二次,他可不服输了,看他投了几个?看第三次投了几个?
看,1个,8个,3个,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大米,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
生:我觉得可以用8来表示,因为他最多,二次投中了8个。

生:我不同意。

小米每次都投中5个,所以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

但小林另外两次分别投中1个和3个,怎么能用8来表示呢?
师:也就是说,如果也用8来表示,对小米来说——
生:(齐)不公平!
师:为什么用哪个数来表示大米“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会这么纠结呢?刚才表示小米同学“1分钟
投篮的一般水平”很快决定用5这个数据呢?
师:如果把这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我们现在用围棋子来代替。

移一移,看怎么样使得它们的数量同样多?
(生操作体验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板演)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 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


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得它变成了同样多的数据。

移完后大米每分钟看起来都投中了几个? 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书变得同样多呢?
生:(1+8+3=12(个);12÷3=4(个)
师:她这样的方法是,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

先把3次的投篮个数合起来,再重新分配,使得每一
次的投篮个数变得同样多。

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或者是先合后分,(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比如,在这里(出示图),我们就说4是1、8、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平均数4是他们真正的投篮数吗?它表示的是什么数? 生1:它是表示“假设”每次同样多的“虚拟数据”。

那这个平均数是反映了小米投篮的什么水平?一般水平。

(3)小组男女生进行比赛 师:看到小米和大米玩得这么高兴,有一个小组也来挑战了,我们来看(ppt 出示书本91页)
男生队和女生队来比赛,哪个队赢了呢?
现在请4人小组合作讨论一下
师:现在请同学来说说哪个队赢了呢?
生1:男生队,全部加起来是85,女生队全部加起来是76,所以男生队赢了
生2:不同意,男生队5人,要用85÷5=17个,女生队4人,要用76÷4=19个,所以女生队赢了 师:刚才的同学把这几个数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来比较,也就是他求出了两个队的平均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师:请同学们看男生队每个人的投篮个数和他们的平均数17,你发现每个人的成绩和平均数有什么关系?
生: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
师:每个人的投篮数要么比17多,,要么比17少,即是说每个人的成绩在平均数上下浮动,或者说平均数17在最大数20和最小数15之间
师:由此看来,平均数是有个区间范围的,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所以它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1个8个大米
一分钟投篮挑战赛情况
二、反馈练习,分析问题。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算平均数,现在我们来运用平均数,我们看我们生活中的平均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平均数呢?
1..四(3)班的同学平均身高是140cm,按照同学们的平均身高来定做校服,这样做合理吗?为什么?
师:全班齐读,思考一下,同桌交流一下
接着往下看
2.某校十年前,数学老师的平均年龄是41岁,而现在平均年龄是35岁,你说为什么?
3.小吴同学星期六到郊外游玩,发现一个水池,在水池里有一个提示牌,写着平均水深110厘米。

小吴同学的身高140厘米,他说在这个水池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你同意吗?
师:老师每次都说安全教育,水是很平静的,底下都是看不见的,我们看,下面的情况你看得见吗?为什么老师每次都教育大家要去安全的地方游泳,我们往下看,发现什么了,看见什么?生:有些地方200cm,比小吴同学高很多,很危险。

师:所以,我们学了这个知识给我们的安全有了更多的保障,记住一点:不要私自下河或水库去游泳。

4.草莓蛋糕问题
师:好了,刚才我们解决了一些生活中平均数的问题,现在请大家吃个蛋糕,什么蛋糕呢?(草莓蛋糕)师傅说了什么话了?(ppt:谁帮我解决了问题我就让他免费品尝)我们来看一下是什么问题?
生1:12个,因为最多卖12个
生2.10个,平均是10个
师:运用了平均数来解决问题,他说做10个蛋糕
5.师:吃完了蛋糕,现在把平均数运用到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他们是怎么样运用平均数
的呢?要不要看看(生:要)
ppt出示图片和视屏
师: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呢?
师:今天呢,希望大家带着你的思考,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走出课堂,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
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