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 [4] 郭绍生.《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李洁 (1985—),女,宁波 大学,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ຫໍສະໝຸດ Baidu65
2. 大学生个体创新素质存在的问 题
(1)从众型思维,即人云亦云。从 众就是随大流,它是影响创新能力的 最常见的因素之一。从众倾向比较强 烈的人,在认识事物、判断是非的时 候,往往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容易 附和多数,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创新的 意念。这种思考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销 蚀了大学生的自信,使创新能力的培 养在一开始就被扼杀在了摇篮中。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概述 “创新”一词最早由经济学家约瑟 夫阿洛伊斯熊波特提出,经过一个多 世纪的研究与实践,这一概念早已被 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发 展和研究中。 1. 创新与创新能力
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其初 始的含义是指采用一种新产品、新方 法,开辟一个新市场或实现一种新的 工业组织。 现代社会所指的创新,是 指在前人或他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能 够做出新的突破,包括做出新的发现、 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 新的问题、创造出新的事物等。
“创新能力”是一个与“创新”紧 密相关的概念,概括的说,就是指提 出设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创新 能力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文化、教 育、家庭等外部环境因素,也包括性 格、思维、认知能力、知识结构等个 人因素。
2. 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 (1)创新能力就是逆向思维能力, 本质是求异。求异是创新的重要形式 之一,也是一切创新思维的共同特征。 所谓求异就是要突破常规思维只从单 方向、正面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善 于从反面和侧面去思考的一种思维方 式。 (2) 创新能力就是扩散思维与集 中思维的有机统一,本质是依靠联想、 求变。联想是发现原来没有联系的事 物之间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实现扩散 思维与集中思维的有机统一。善于联 想就是善于抓住事物间本质上的相似 之处,善于从已知推导未知,从而获 得新的认识,产生新的设想。 扩散思维是指思维从一点出发,向 四面八方扩散,产生大量不同的设想, 它没有一定的方向,也没有一定的范 围,使得思维由单向思考转为多向思 考或立体思考,一定程度上说,人与 人的创新能力的差别就体现在扩散思 维能力上。 集中思维是对扩散思维提出的多 种设想进行整理、分析、选择,从中 选出一个最科学的设想,并加以深化 和完善,从而获得最佳方案的思维方
4. 创新能力需要灵感,依靠直觉 灵感是一种在自己无法控制、创 造力高度发挥的心理状态下思维突然 迸发出的火花,它是经过大量的思考 之后,突然得到的创新性假设。直觉 就是依靠这种灵感产生的,它是不加 任何思索推理的结果,其实质是大脑 对思维过程进行简化、压缩或超越后, 得出的闪电式顿悟。 三、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的 现状 在我国,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教 育是与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创新型 国家战略的规划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紧 密结合在一起被提出的。2010 年全国 教育工作会议也通过了包括实现教育 现代化和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 《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纲要》,这也为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的培养指明 了方向。 几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 发展,大学生创新能力也有了显著的 提高,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大学 生在创新能力教育和个体创新素质等 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 1.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的突 出问题
(3) 对学生的评判机制单一,忽 视学生非智力能力的培养。我国目前 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更多的是 “唯成 绩论”、“唯名次论”,过多地强调对书 本知识的积累和学生智力的发展,使 得学生、家庭忽视了其他非智力因素 发展,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的欲望。
(4)以学科为中心的分割式教育,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的 重要基础就是各种知识的积累。高校 以学科为中心培养学生,忽略与其他 学科的横向交叉关系,使学生缺乏综 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妨碍了学 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力的突破。 (4) 自我为中心型思维方式。现
今社会,多数大学生被视为家中的掌 中宝,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 的观念、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 眼光去思考问题,较少考虑他人感受、 自我意识十分强烈,而这种思维方式 也已经成为了影响现代大学生创新能 力提高的最主要因素。
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 能够通过后天培养而养成,提高大学 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主要包括: 1. 大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 (1) 创新知识的积累。创新是基 于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综合,大 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更离不开创新 知识的积累。大学,是个人学习各种 知识的场所,而这些哲学知识、数学 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共同积 累,也使得大学生具备了创新的基础 条件。 (1) 创新心理的调适。创新是一 项系统的、复杂的、艰巨的活动,创 新过程中容易受到消极心理因素的影 响。大学生要在校园里努力培养良好 的心理品质,如培养自己的动力品质, 通过参加各类学生社团组织拓展兴趣 爱好、提升意志力等;又如完善自己 的智力品质,锻炼自己敏锐的观察力、 丰富的想象力等;还要不断磨砺自己 的人格品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协作, 培养自己的冒险精神和自信心,树立 独立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等。 (3)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 是指产生强烈的创造新事物或新观念 的动机、愿望和设想的思维模式,这 种意识是创新的动力和先决条件。大 学生应该具备的创新意识包括:善于 捕捉问题、具有批判精神、激发创新 动机和培养创新兴趣等。 (4) 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逻辑 思维能力是指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 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 理的能力。创新除了需要正向的逻辑 思维能力外,还需要逆向思维能力,即 脱离常规的思考方法实现创新。 (6) 创新技巧的训练。创新技巧 是创新方法、创新经验的总称。大学 生经常开展创新技巧的训练,有助于 迅速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常见的创新技巧主要包括设问检查型 技法、列举分析型技法、组合创新型 技法、逆向思维型技法和联想列比型 技法等。 2. 高校开展创新能力的教育 (1)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适 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
式。 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都是联想的
重要形式,任何一个联想都必然经过 由扩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扩散,多 次循环往复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 联想。
3. 创新能力就是想象能力,本质 是求新
任何形式的创新都离不开想象,它 不需要任何逻辑,却是创新的火种和 出发点,也是创新的核心和关键。想 象就是按照创新的愿望在头脑中不停 塑造目标形象的思维过程,它常常伴 随着生动的图像,有时还会伴有一定 的艺术夸张。
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 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创新能力对综合能力的影响是潜 移默化的。创新能力在养成过程中需 要具备良好的思辨能力、科学的逻辑 分析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全面语言 表达能力,而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提 高,也需要这些能力的补给。随着个 人创新能力的不断开发,他在其他能 力方面的潜能也能得到开发,最终提 高了个人的综合能力。
64
学术沙龙
2011.08
学教育
(1)传统教育模式陈旧、落后,压 抑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在文科 类学生当中,过多地强调对书本或课 堂知识的记忆和练习,尤其存在以考 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思想;教学方法、 手段陈旧、落后,难以调动学生积极 性等。这些做法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束缚和压 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 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 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 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 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 的良好环境。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 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 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 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 度改革。
[关键词] 现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 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 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是时代赋予高 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提升大学生 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1.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激 发学生的潜能
潜能是指一个人遗留、沉淀、储 备的能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能 够培养其具有充沛的热情、精力和对 事物的敏锐度,并能够不断扩展学生 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些也 是激发潜能的重要因素。
(2) 构建高校创新教育的课程体 系。现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造 就,要靠创新性教育。这种教育,除 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创新基础知识 之外,还要在日常教育之中,将创新 理念融会贯通到其他课程之中;这种 教育,不需要设置专门的课程,但需 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 教学方法加以实施;这种教育体系最 终的效果应为“创新的基础理论教育” —— “创新核心知识课程” —— “创 新实践演练”。此外,还要加强创新的 师资队伍培养。由于创新专业课程是 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并且是跨学 科最多、最具有综合性的学科,所以 不仅要求老师具备扎实、全面的创新 基础知识,还要求老师具备相当的实 践经验。
(3) 构建高校创新教育的实践教 学体系。充分借助第二课堂的载体,加 强学生的实践锻炼能力。开发实践课 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 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鼓励学生 参加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充分利用 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 活动。
参考文献: [1] 韦特海默(著),林宗基(译).《创 造性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2] 爱德华德博诺(著), 冯杨(译)《六 顶思考帽》,山西出版社,2008. [3] 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 心理学整合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部分地方政府、高校对创新 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学校缺 乏创新氛围。如个别地区对于创新教 育的政策环境还需进一步提高,尤其 体现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些高校把 创新能力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技能培训 或“企业家速成班”;部分高校关于创 新教育的课程体系还不完善,甚至还 未建立创新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 培养目标等。
学教育 2011.08
学术沙龙
现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李洁
(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 315211)
[摘 要]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校拥有极其丰 富的人才资源,也是创新的发源地。大学生不仅是知识传承的载体,也是崇尚和实践创新的活跃群体,更是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本文结合时代,抓住大学生的群体的特点,旨在为高校大学生创新 能力的提高提供参考。
3.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 大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提升
对于国家而言,提升国际竞争力 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对于个人而言,提 升社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同样是创新。 大学生要想立足于社会,得到更好的 发展,就是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的社会 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来源于个人的综 合能力和基本素质,更取决于创新能 力的大小。
(2)惯性思维,即习惯成自然。习 惯就是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所有经历进 入人脑后形成的经验。习惯往往相对 稳定,会导致人们过分依赖甚至是崇 拜,它在潜移默化中会削弱人们的想 象力,从而压抑创新能力的提高。
(3)书本型思维,即本本主义。书 本在带给人们知识同时,由于与客观 事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需要经过 个体加工和吸收才能用于指导实践。大 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书本学习知识、认 识世界,但盲目依赖书本,导致理论 与实践相分离,主观与客观相脱离,死 记硬背、生搬硬套,必会妨碍创新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