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合集下载

纪录片创作手法

纪录片创作手法

纪录片创作手法答:纪录片创作手法包括直接记录法、重新演绎法、主观视角法、电影化手法等。

1. 直接记录法是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纪录片创作手法,它的特征是尽可能地还原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和事件,用镜头记录下来。

这种手法不需要任何演员、剧本或现场导演,只需要摄影师来拍摄即可。

2. 重新演绎法是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演员重新再现历史或经典事件。

以现代技术手段来还原一些历史时期,将特定时代的人物、物品、建筑场景还原出来,通过文献考证、场景搭建、服装道具、化妆假发等手段去实现。

3. 主观视角法是另一种常见的纪录片创作手法。

它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用讲述的方式在纪录片中表达他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手法往往需要摄影师采访人物,获取到人物所看到的事物、经验和感受,然后通过镜头和画面的展示来呈现。

4. 电影化手法是将电影的手法和纪录片相结合的创作方式,这种手法注重故事情节的安排,也强调视觉效果的呈现,让观众能更好地融入到纪录片中。

这种手法应用广泛,在现实主义、现代人物与历史故事等领域都有所应用。

总之,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手法都有其特别之处。

创作者在制作纪录片时可以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形式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多种手法的结合。

5. 变革与创新:美的认为,只有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美的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和尝试,不惧失败。

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得美的能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的需求。

6. 打造企业家精神:美的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因此,美的注重培养员工的企业家精神,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判断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7. 尊重和激励:美的管理之道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和激励。

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权利,激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

这种尊重和激励的管理方式,使得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支持,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

8. 持续改进和学习:美的认为,企业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影视作品中的纪录片形式与创作手法

影视作品中的纪录片形式与创作手法

影视作品中的纪录片形式与创作手法纪录片是一种反映现实、讲述故事的影视作品形式,它以真实为前提,通过艺术化的创作手法,展现给观众真实的现实世界。

以下是纪录片形式与创作手法的详细分析:纪录片形式1.叙事形式:纪录片可以通过线性或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来组织内容,讲述故事。

线性叙事更注重时间顺序,非线性叙事则通过主题、情感等逻辑来组织材料。

2.视角选择:纪录片的视角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取决于创作者想要传达的观点和态度。

3.时长和结构:纪录片的时长和结构可以根据内容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来确定,有的纪录片可能只有几分钟,有的则可能长达几小时。

4.表现手法: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多样,可以是访谈、旁白、重现、档案影像等,也可以是多种手法的组合。

创作手法1.素材选择:创作者需要从大量的素材中挑选出能够最好地服务于故事和主题的片段。

2.剪辑技巧:通过剪辑技巧,如交叉剪辑、时间压缩、画面分割等,可以增强叙事节奏和情感表达。

3.声音设计:除了影像,声音也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声音的设计,可以增强氛围感和情感表达。

4.叙事建构:纪录片的叙事建构是指如何通过影像和声音的组织,构建起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5.情感表达:纪录片创作中,情感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创作者需要通过影像和声音,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情感。

6.美学追求:纪录片创作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创作者需要在真实的基础上,追求影像的美学价值。

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能力和扎实的技艺,才能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艺术美感的纪录片。

同时,纪录片创作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众审美的变化,创作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一)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一)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一)作者:冷冶夫来源:《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08年第01期自从电视纪录片走入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

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创作有了一定的规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独立制片人和DV爱好者。

虽然他们中有不少人还不是“科班出身”,一些DV爱好者的作品也还显得稚嫩,但他们酷爱纪录片这块土地,并快乐地耕耘着、收获着、享受着……一位资深的国际纪录片专家在了解了中国纪录片创作队伍的情况后感叹道:“中国人的这种热情和欲望(指纪录片创作)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专业人士无法做到的。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纪录片创作已经或者即将具备跻身世界纪录片创作前列的实力。

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中国纪录片仍然需要理论上的驾驭、创作上的争鸣和实践中的突围。

特别是面对整个世界,中国纪录片眼下不缺乏热情和勇气,缺乏的是清醒的发展路线,以及由这条发展路线引发出来的理智、秩序和“到位”的创作方式。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

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

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

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运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

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有这样几种不同形态:1. 画面语言直接叙述故事。

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1)

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1)

一样,在不介入的长期观察中捕捉真实。代 表作品是罗伯特·德鲁的《初选》(1960年) 《幸福母亲的一天》(1963年)等。

我国的代表作如:成都电视台拍摄的
电视纪录片《平衡》2001年获19届电视金
鹰奖最佳纪录片作品奖。

“真理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电
影银幕上出现的关注社会问题的影片,电影
干预社会的倾向日趋明显,这股潮流在当时
指采取戏剧化手法对现实生活事件进行“搬演”甚
至“重构”。

当代中国电视专题片从形式到创作手法都与
直接宣导式一脉相承,直接宣导式导致中国电视专
题片的诞生。
二、真实电影式。

“真实电影”是对20世纪60年代出现
于欧美等国的“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
的统称。它强调纪录片应对现实进行“客观”
展示。从影片样式看,可以说它是对格里尔
且在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也要求是真
实的。在西方学者看来,无论纪录片是
对现实的戏剧化解释也好,还是对现实
的创造性解释也好,亦或如实反映也好,
他们都不会认为纪录片反映的是真实客
观的原始现实。他们认为真实很遥远,
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客观。
(二)纪实性是纪录片最常见的创作 特征。

纪录片是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
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
形态和完整过程,因此,跟拍、同期声、
长镜头等纪实手法是纪录片最常见的创
作特征。

(三)艺术性是纪录片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蒙太奇、音乐、节奏的营造等各种艺术手段的使
用增加了纪录片的审美体验。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就
经常依据对象的大体走向,为他设计一个客观环境,让

纪录片创作方式

纪录片创作方式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二:追求戏剧化没有冲突也就无所谓戏剧化,纪录片中的故事也尽量要有戏剧化冲突。

但与故事片中的冲突是不一样的。

纪录片更关注的是人与自我、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等深层次的观念冲突、价值冲突。

纪录片的冲突是隐在的,在表层的事件冲突上一般进行自然化处理,以冷静客观的方式引导观众去体悟深层冲突,而忌讳刻意地强调表层矛盾的激烈性。

在《远去的村庄》中,大量的矛盾冲突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戏剧化的故事里:员起珍家的二儿子同村长赵子平吵架,冲动之下砸了村里的千年老井;乡政府派干部来调查情况,赵子平被停了职;而这时又有人“落井下石”,要求要重新丈量各家的土地并清查赵子平的帐;小学停课了,刘秀娃家决定搬到镇上……一连串的戏剧化冲突,揭开了村子里的一个又一个秘密。

在大部分人眼里,纪录片总是那么平淡、冷静、毫无戏剧性,有时还喜欢说教。

看看去年全球票房火爆的几部纪录片,你会发现纪录片的戏剧性可能丝毫不在好莱坞大片之下。

巴西影片《174路公共汽车》(Bus 174)真实纪录了一个玩命之徒劫持一辆公交车的恐怖过程,以及警察试图解救人质时丑态百出的闹剧场面。

在《抓住弗里德曼一家》(Capturing The Friedmans)中,一对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父子同时被控猥亵儿童,手段骇人听闻。

你能相信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曾在越南战争中暗中支持叛变者吗?可这一切都是麦克纳马拉在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战争迷雾》(The Fog Of War)中亲口讲述的。

将采访和再现相结合的纪录片《冰峰168小时》,荣获2004年度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奖,是英国票房史上最成功的纪录片:两个英国登山者准备征服秘鲁安第斯山的Siula Grande峰,就在他们接近顶峰的时候,灾难发生了。

乔不慎跌下一个陡坡,被绳索悬在万丈深渊之上,而绳索的另一端是同伴西蒙……可以说,纪录片的戏剧化叙事,已经成为当今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性。

因为它抛弃了过去那种平铺直叙的创作方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表现一个相对完整和连续的矛盾冲突过程,因果关系、开端、发展、高潮都有较好的关照,所以它的可视性远远高于那种“原生态纪录”的故事。

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在这类作品中,制片人本身成为事 件的见证人——参与者,也是作品社会 意义的创立者,被拍摄者与拍摄者之间 的互动过程被坦率而清晰的表现出来。 创作者把自己的看法、评价、情绪传达 给观众,表明纪录片工作者只能是一位 诠释者,他的看法无法取代事实本身。
二、真实电影式。
“真实电影”是对20世纪 年代出现 真实电影”是对 世纪60年代出现 真实电影 世纪 于欧美等国的“真理电影” 直接电影” 于欧美等国的“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 的统称。它强调纪录片应对现实进行“客观” 的统称。它强调纪录片应对现实进行“客观” 展示。从影片样式看, 展示。从影片样式看,可以说它是对格里尔 逊式纪录片的反叛。 逊式纪录片的反叛。“最纯粹的真实电影甚 至视解说为天敌,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 至视解说为天敌,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只 是客观地记录被拍摄对象的声音。 是客观地记录被拍摄对象的声音。” 由于对“真实”的理解不同, 由于对“真实”的理解不同,真实电影 又分为两个流派: 直接电影” 又分为两个流派:“直接电影”和“真理电 影”。
三、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一)格里尔逊式
又称直接宣导式。 又称直接宣导式。这个模式是以英国著名纪录片导 演格里尔逊而命名。 演格里尔逊而命名。 1929年,英国出现了以格里尔逊为首的“英国纪 年 英国出现了以格里尔逊为首的“ 录片运动” 其特点是影片内容重视社会功能, 录片运动”。其特点是影片内容重视社会功能,形式 上依赖解说词来配合画面, 上依赖解说词来配合画面,强调把电影用宣传和教育 有目的。正如格里尔逊宣称: 我把电影视为讲坛, 有目的。正如格里尔逊宣称:“我把电影视为讲坛, 用作宣传,而且对此并不感到羞愧, 用作宣传,而且对此并不感到羞愧,因为在尚未成型 的电影哲学中,明显的区别是必要的。 的电影哲学中,明显的区别是必要的。”这种模式把 纪录片当成了传播与劝服的工具, 纪录片当成了传播与劝服的工具,认为它是一种直接 宣传的手段。 宣传的手段。

第五章纪录片的创作准备

第五章纪录片的创作准备

四、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代表模式
(一)架构式的真实再现、情景再现 (二)肥皂剧式纪录片 (三)计算机式的纪录片 (四)揭秘式纪录片 (五)口述体的纪录片 (六)调查性纪录片
调查性纪录片是对已经发生但内情尚未详尽披露的重大事件以及 现实社会问题的记录。
(七)微型纪录片
微型纪录片是在杂志型节目进一步拓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它以其制作周期短、耗资小、传播速度快等优势涌入电视节目。 一般情形下,微型纪录片的时间长度为2—10分钟。
三、纪录片的制作方法与提纲的编写
纪录片制作方法的几种类型: 一是先写出完整的解说词或脚本,按词或脚本去拍摄 画面,或寻找视听资料; 二是先去采访拍摄,然后剪辑成片,最后配以解说、 影响等; 三是列出结构提纲,再据此列出拍摄提纲。
(一)对位写法 即解说与画面内容一致。注意,画面是解说所指,但并 非重复,画面要开拓解说的蕴意,或给人以更多的信息,或 强化解说的视觉作用,或形象地展示解说内容。
(二)栏目化纪录片 栏目化纪录片实际上就是商品化,栏目把纪录片变成 一种商品卖给观众和广告商。栏目化做到一定规模,就是 频道化。 栏目化纪录片不同于独立制片,在创作方式、创作观念 和运作方式上都存在很大不同 栏目化运作的纪录片是标准化生产,是流水线生产。 作为一档栏目,要定位、包装。注重收视率和投资。
2、拍摄提纲中应做的几点
(1)阐明主题 (2)确定主要内容 (3)形成大致的段落层次 (4)确定风格样式 (5)确定综合处理方式
A、粗线条式。只记录与表现对象有关的主要因素、段落、上下文的连 接以及创作风格等 B、段落式。把影片要表现的主要内容按结构层次的发展排列出来,把 每段要表现的大致内容和要点扼要地写出来。 C、分镜头式。
三、创作班子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构成规律,就像社会结构不同于数理结构、房屋结构不同于人体结构、自然科学结构不同于艺术结构一样,电视纪录片也有它具有的结构方式。

而这种结构方式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是客观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电视编导主观逻辑的统一,既是展示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的“轨迹”,又是承载人物行动和事件发展的“框架”,因此,结构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从内容上又分为叙事式结构、抒情式结构、传统式结构、非传统式结构、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等等,本文主要讨论我们经常运用的几种结构方式。

(一)绘圆法把一部纪录片的主题或者中心,也就是纪录片的创作者试图在片中所说的“核”作为“圆心”,而“半径”则是片中主人翁或被摄主体所要登场的主要活动区域。

中央电视台编导陈晓卿的《远在北京的家》,就是一部采用绘圆法拍摄纪录片的力作。

《远在北京的家》讲述的是几位来自安徽的农村姑娘到北京打工、在北京生活的故事。

全片通过四个段落,记叙了姑娘们在北京的经历,以及她们的生活遭遇,这是贯穿全片的圆心。

片中,作者巧妙地把主人翁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生活经历作为半径,把她们从到保姆介绍所找工作到遭遇生活的艰辛与甘苦等过程,放在这四季中加以描写。

例如,第一个段落是在安徽省无为县的偏僻小村拍摄的。

讲述的是春节刚过,农村姑娘张某就要远离父母双亲,到北京去做保姆。

这是刚刚够上成年的她第一次出远门,远处传来的稀稀的鞭炮声,母亲给她梳头、奶奶的眼泪,一家人围着吃饭,复杂的心情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

当载着姑娘们的汽车渐渐远去、并在屏幕中消失的时候,观众们所要关注的内容与片中的主人翁一样,“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呢”?大凡从事电视编导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要拍摄的对象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场景,那驾驭起来往往会得心应手;但是,如果我们要拍摄众多的人物、发生的几件事情、或是较为分散的场景,这是令我们头疼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
形态和完整过程,因此,跟拍、同期声、
长镜头等纪实手法是纪录片最常见的创
作特征。
B
5
(三)艺术性是纪录片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蒙太奇、音乐、节奏的营造等各种艺术手段的使
用增加了纪录片的审美体验。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就
经常依据对象的大体走向,为他设计一个客观环境,让
他在这个环境中作出应有的反应。与此同时。他也经常
言只语的佐证,形成了当代纪录片的标准模
式。”
B
14
其代表性电视栏目是美国CBS的《60分钟》,
我们的《新闻调查》也属于此。1999年《新闻调查》
栏目制作的纪录片《海选》获蒙特卡罗国际电视节
银奖。
B
15
四、反射式。
反射式是在拍摄过程中,把拍摄者
与被拍摄者之间如何中运作和互动的关
系呈现出来,也就是被拍摄者像一面镜
B
13
三、访问式。
这是在70年代纪录片美学观念发生重
大革新的情况下出现的。它首先出现在美国
女权主义的一些纪录片中,以后又为政治性
的作品所普遍采用,这种模式的纪录片完全
由访问和谈话组成,一个访问接一个访问,
整部片子是建构在访问上面的。“见证人—
—事件参与者,直接站在摄像机前讲述自身
的经历,时而做发人深省的揭露,时而做片
B
6
三、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一)格里尔逊式
又称直接宣导式。这个模式是以英国著名纪录片导
演格里尔逊而命名。
1929年,英国出现了以格里尔逊为首的“英国纪
录片运动”。其特点是影片内容重视社会功能,形式
上依赖解说词来配合画面,强调把电影用宣传和教育
有目的。正如格里尔逊宣称:“我把电影视为讲坛,
用作宣传,而且对此并不感到羞愧,因为在尚未成型
一样,在不介入的长期观察中捕捉真实。代
表作品是罗伯特·德鲁的《初选》(1960年) 《幸福母亲的一天》(1963年)等。
我国的代表作如:成都电视台拍摄的
电视纪录片《平衡》2001年获19届电视金
鹰奖最佳纪录片作品奖。
B
11
“真理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电
影银幕上出现的关注社会问题的影片,电影
干预社会的倾向日趋明显,这股潮流在当时
指采取戏剧化手法对现实生活事件进行“搬演”甚
至“重构”。
当代中国电视专题片从形式到创作手法都与
直接宣导式一脉相承,直接宣导式导致中国电视专
题片的诞生。
B
9
二、真实电影式。
“真实电影”是对20世纪60年代出现
于欧美等国的“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
的统称。它强调纪录片应对现实进行“客观”
展示。从影片样式看,可以说它是对格里尔
为基本美学特征,是一种非虚构的、叙
事的影片样式。它兼有认知和娱乐的功
能,并以之区别于以认知为主的文献档
案影片和以娱乐为主的艺术、剧情影片。
B
3
二、纪录片的基本特征:
(一)真实性是纪录片最鲜明的本质 特征。
尽管对真实的理解不同,可否使用
虚构的策略意见不一。但总的来说,纪
录片不仅要求人物、事件是真实的,而
的电影哲学中,明显的区别是必要的。”这种模式把
纪录片当成了传播与劝服的工具,认为它是一种直接
宣传的手段。
B
7
其代表作是格里尔逊1929年拍摄制作的《漂网 渔船》,第一次将普通人的生活搬上银幕,也是一 部在现实生活中拍摄的影片。
B
8
后来,格里尔逊将纪录电影定义为“对现实的
创造性处理”。所谓“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主要
不按生活的自然流程来剪辑和结构他的片子,而是使用
一种非常戏剧化的形式来表现,他将这种表现称之为"
对现实的一种虚构",实际上,这种再创作的剪辑是依
据了生活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利用声画关系的逻辑与联
想,服务于创作者叙事目的的一种重构。由此可见,在
电视纪录片中"真实"是一个源于客观真实又高于客观真
实的概念,它更注重的是价值判断与审美体验。
观众,表明纪录片工作者只能是一位诠
释者,他的看法无法取代事实本身。
B
17
B
18
B
19
纪实报道,并给人以一定审美享受的影视作品。它
要求直接从现实取材,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
扮演,其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的发生发
展过程中,用“挑、等、抢”或追随采访的摄录方
法,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在确保报道整体真实的基础上,要求细节的真实。
B
2
学者聂欣如的界定:纪录片以纪实
被称为现实主义潮流。其代表作品是让·鲁
什的《一个夏天的记录》(1960年),他们
承认摄影机的存在可以对现实产生影响。
“纪录片制作者不再是躲在摄影机后面的局
外人,而是要积极参与被拍摄者在被拍摄的
那一刻的生活,促使被拍摄者在摄影机面前
说出他们不太轻易说出的话,或不太轻易做
出的事。”
我国的代表作如:《小留学生》。
且在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也要求是真
实的。在西方学者看来,无论纪录片是
对现实的戏剧化解释也好,还是对现实
的创造性解释也好,亦或如实反映也好,
他们都不会认为纪录片反映的是真实客
观的原始现实。他们认为真实很遥远,
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客观。
B
4
(二)纪实性是纪录片最常见的创作 特征。
纪录片是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
子一样把拍摄者给“照”出来的一种创
作模式。它混合了前几种的观察、访问、
以及摄影机前后人物之间互动等多种记
录方式,使“纪录片永远不再是再现的
形式。”
B
16
在这类作品中,制片人本身成为事
件的见证人——参与者,也是作品社会意
义的创立者,被拍摄者与拍摄者之间的
互动过程被坦率而清晰的表现出来。创
作者把自己的看法、评价、情绪传达给
第四讲 纪录片概述
一、纪录片的定义 二、纪录片的基本特征 三、纪录片的四种创作模式
B
1
一、纪录片的定义
1979年,美国四所大学电视系联合编撰的电
影术语词典有这样的表述:纪录片,一种非虚构的
影片,它直接取材于现实,并用剪辑和声音增进主
题思想。
我国界定:以摄影或摄像手段,对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自然和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
逊式纪录片的反叛。“最纯粹的真实电影甚
至视解说为天敌,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只
是客观地记录被拍摄对象的声音。”
由于对“真实”的理解不同,真实电影
又分为两个流派:“直接电影”和“真理电
影”。
B
10
“直接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
纪录片制作中一次独具风格的电影运动,它
主张摄影机和拍摄人员应该像“墙上的苍蝇”
B
12
“直接电影”和“真理电影”都是
以追求真实为目的,都是在同期录音的
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但两者还是有明显
区别:前者认为纪录电影应该是对现实
的纯粹记录,在被动状态中捕捉真实,
反对在纪录片中使用虚构的手法;后者
认为纪录电影不应该纯粹地记录现实,
பைடு நூலகம்
而应该主动地去挖掘真实,不排除在纪
录电影中采用虚构等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