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选材
中考作文选材指导教案全解

九年级作文训练(1)教学内容:作文的选材(一)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选材组材的误区;2.培养学生选材组材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优秀的作文往往需要很优秀的材料,或者善于将平凡的材料精细化,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写作内容。
那么怎样进行作文的选材呢?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选材误区在哪里呢?二、何谓选材:选材,简单地说,就是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点。
如《我的妈妈》,可以叙述她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也可以写她孝敬长辈、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可以写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也可以写她坚强、乐观,艰苦创业。
这不同的内容就是你选择的材料。
三、选材上常见的误区:1.材料低幼化一部分学生由于写作水平差,写作时选材总把思维拘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等主题上。
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形象不生动,意境不优美;抒情缺乏真实体验,显得干瘪、牵强;议论总是堆砌事例,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
2.材料陈旧化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古今中外伟人、名人、死人等比比皆是。
材料缺乏时代气息。
3.材料单一化600字左右的字数虽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仍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显得很单一,紧紧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进行扩充,或以话题故事为原型杜撰,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
4.抄袭现象严重作文是严禁抄袭的,但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又为极少数学生投机取巧提供了可能。
于是写作中偷工减料,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文章进行剪贴,文章呈现出一种克隆或变相克隆现象。
5.选材杂乱,凑足字数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全然不顾话题要求、写作中心意图,一味堆砌材料,只求凑成600多字。
结果思路不清,中心不突出。
四、选材的常规要求:1.思想健康,力避禁区每年考场作文都会出现一些考生作文思想偏激或消极情形,思想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
初中作文如何选材辅导教案

作文如何选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作文选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意选材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文选材的重要性2. 作文选材的基本原则3. 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4. 实例分析与演练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写作文时总是感觉无话可说?为什么有些同学的文章内容空洞、乏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作文如何选材。
2. 讲解:(1) 作文选材的重要性解释作文选材对于文章质量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选材的重要性。
(2) 作文选材的基本原则介绍真实、典型、新颖、有趣等选材原则,让学生明白好的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
(3) 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讲解如何根据自己的写作目的和内容需求,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选材。
介绍一些实用的选材方法和技巧,如:从自己经历中选材、从现实生活中选材、从书籍、影视作品中汲取灵感等。
(4) 实例分析与演练通过分析一些优秀作文的选材实例,让学生了解优秀作文是如何选材的。
然后让学生进行选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目的和内容需求,进行选材练习。
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经历中选材,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选材,还可以从书籍、影视作品中汲取灵感。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文选材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选材的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评价其对作文选材的掌握程度。
同时,观察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跃度和创意水平,以评价其独立思考和创意选材的能力。
五、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 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过程,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4. 定期组织写作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选材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中考作文指导--选材教案

中考作文指导--选材教案第一篇:中考作文指导--选材教案中考作文——选材教案记叙文就是记叙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通过人物或事件或景物表现一定中心思想的文章。
所谓的“选材”就是根据中心,从已积累的材料中选择要用的材料。
文章的中心,无外乎“亲情空间”“友情天地”“故乡眷恋”“自然怀抱”“感悟历史”“讴歌生命”“拥抱幸福”“品味孤独”“直面挫折”“敲击心灵的音符”“逆境抗争”等等。
写好记叙文,首先看选材。
就像蜜蜂采花粉酿蜜一样,不是所有的花粉都能酿蜜,只有精心挑选的花粉,经过精心酿制,才有甘甜可口的蜂蜜。
选材是根据主题需要,有目的的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主题,使文章产生最好的效果。
例子:PPT5--8 【点评】本文是对人内心精神家园的讴歌。
对于一个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多年,对这个地方有过热情的人,这个地方都可以成为“乡土”。
也就是精神上的“家”。
这便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
为表达这个中心,作者抓住爷爷的孤独,“爷爷”在“奶奶”的葬礼后被子女带到城里,在外人看起来是晚年生活有了依靠,但在内心,“爷爷”却远离了那给他无限经历的“家”。
作者对“爷爷”在远离家园后的一系列描写是那么细腻,丝丝入扣,使读者产生共鸣,情感抒发很到位,能突出中心。
这就是围绕中心选材。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没有材料,就等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即使观点再新颖、再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犹如镜中月、水中花,是虚的,使人印象不深。
犹如一个人要有躯体一样,文章必须要有材料——材料就是文章的“躯体”。
没有好的材料,就好比人的躯体不健康、不美观、不合理一样,材料决定着文章的质量。
常见的选材失误一是材料虚假,有悖常理。
有些同学老是觉得自己经历的事情不够感人,只有电影电视里发生的生死离别一类的事情才是感天动地的,才是能轻易赚到高分的。
于是,拿到题目后就开始胡乱拼凑起来,想当然地编造故事却又不能自圆其说,结果造成感情失真,细节失真,漏洞百出。
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可以用第一人称来写;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景物,可以大大方方地写成亲眼所见;自己的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人,可以无中生有地成为文中的亲朋好友。
初中语文作文教案万能模版三篇

初中语文作文教案万能模版三篇第1篇:初中语文作文训练家教教案初中语文作文训练一.中考作文审题训练做到三审审题是考场作文的序幕,是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重要的一环。
审题就是仔细审读题目,了解写作要求,弄清写作禁忌,捕捉相关信息。
审题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审读题目审读作文题目是为了定体裁,明范围,找重点。
面对作文题目,应该这样去审读:1.看文题的类型--是命题、半命题,还是自由拟题;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
2.看文题的内容--是叙事,还是写人;是议论,还是抒情;是写学校,还是写家庭......3.看文题的关键词--或是时间,或是空间,或是对象,或是重点,或是主题......4.看文题的表达--是平实,还是生动;是直露,还是含蓄;是简单,还是复杂。
二.审读"要求"中考作文题目下面往往有一系列要求,这些要求也是作文时必须注意的条条框框。
它们主要包含--1.提示与解说。
如20XX年江苏无锡卷,文题为"门其实开着",下面有这样的提示:"'门'可以是生活中真实的门;也可以是想象中的门,如心灵的门、父母亲感情的门、文学殿堂的门......"这段提示,为审定题目、写好全文指明了方向。
2.交代与警示。
一般包含:书写要求、字数限定、文体类别、写作禁忌等等。
这些要求,必须遵从,不能我行我素。
如20XX年江苏常州卷一一请以"告别 "为题写一篇文章,题下要求为: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少于25行);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④不少于550字;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一一共五条"要求",不得违反,若掉以轻心,都会因违规而扣分。
三.审读"导语"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特别是话题作文题,文题之前多有一段导语,这些导语,或激发想象,或启迪思维,或优美精粹,或含蓄深刻,能撩拨学生的写作激情。
作文训练选材篇教案

作文训练选材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文选材的重要性,认识到选材对于作文质量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筛选和运用素材的能力,提高作文的表达效果。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4. 通过对优秀作文的鉴赏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作文选材的重要性2. 素材的来源与筛选3. 素材的运用与加工4. 优秀作文鉴赏与分析5. 学生作文实践与指导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作文选材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选材的重视。
2. 讲解:介绍素材的来源与筛选方法,教授素材的运用与加工技巧。
3. 实践:让学生进行作文写作,运用所学的选材技巧。
4. 讲解:通过分析优秀作文,引导学生学习借鉴他人的写作经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文选材的重要性、素材的来源与筛选方法、素材的运用与加工技巧。
2. 示范法:通过优秀作文的鉴赏与分析,展示选材的优点。
3.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的选材技巧。
4. 点评法: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文选材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2. 学生筛选和运用素材的能力。
3. 学生作文的表达效果。
4. 学生对优秀作文的鉴赏与分析能力。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有趣人或事,互相交流素材积累的方法。
2. 小组合作:分组让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将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优秀作文集:用于鉴赏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2. 参考书籍: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和技巧。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写作素材。
八、教学拓展1. 组织作文比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2. 邀请作家讲座:让学生听取作家的写作经验,拓宽视野。
3. 开展写作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写作活动,共同进步。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覆盖了作文选材的重要性和技巧。
选材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

一、教案名称:选材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作文选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提高作文质量;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宽写作思路;4.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1. 作文选材的重要性2. 作文选材的基本原则3. 作文选材的方法与技巧4. 生活素材的积累与运用5. 创新素材的发掘与运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作文选材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选材的重视;2. 讲解:介绍作文选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3. 练习:让学生进行选材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4. 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选材心得和优秀作文,互相学习和借鉴;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文选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学生写作的质量和创新程度;3. 学生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和运用能力;4. 学生对创新素材的发掘和运用能力。
六、教案名称:选材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之六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提高作文的时代感;2. 分析社会热点素材的特点和运用方法;3. 培养学生从社会热点中提炼主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社会热点在作文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分析社会热点素材的特点和运用方法,举例说明;3. 练习:让学生从社会热点中提炼主题并进行选材练习;4. 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选材心得和社会热点作文;七、教案名称:选材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之七教学内容:1.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历史素材;2. 分析历史素材的价值和运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历史素材在作文中的作用,引起学生的重视;2. 讲解:分析历史素材的价值和运用方法,举例说明;3. 练习:让学生进行历史素材的选材练习;4. 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选材心得和优秀作文;八、教案名称:选材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之八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风光,提高作文的意境美;2. 分析自然风光素材的特点和运用方法;3. 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初三作文之初中作文教案选材

初中作文教课方案选材【篇一:中考作文选材教课方案】《中考作文训练之选材》教课方案教课目标: 1. 认识作文在选材方面的详细要求。
2. 指引学生剖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
3. 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教课要点: 1. 剖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2. 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教课难点:分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选材,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九年级某班训练了以“父亲母亲的爱”为话题的作文,有一个同学的拟题、立意和内容表达都很好,但却让人一眼就看出是虚假的资料:父亲由于我的一点小感冒而累得患病住了一个礼拜的院,能让人相信这是真的吗?还有一位同学写《雨天里的一把伞》,内容大概是:下学时,大雨滂沱,无奈之际,母亲飘但是至,结果由于淋雨,母亲自染小恙。
固然写的还不错,总感觉内容太陈腐了。
这些都波及到了作文的选材问题,那么我们的作文该如何选材呢?二、联合实质,剖析问题1、学生联合自己选材的实质,剖析选材失误的原由,而后同桌沟通,最后请学生小结。
2、教师点拨概括: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千篇一律,耳详能熟。
表此刻资料老套,没法吸引读者。
二是堆砌资料,不加选择。
表此刻资料用的多,但不典型。
三是七拼八凑,一味模拟,给人一种剽窃之感。
三、比较优异例文,掌握选材的方法和技巧1、小组学习,比较上一次作文出现的佳作,剖析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爱的边沿文/ 黎玭“啊”我从恶梦中再次惊醒,已经是大汗淋漓。
喊声惊动了她,她和爸爸推门而入,我双臂环膝,坐在床上,嘤嘤地抽泣。
她走过来,踌躇了一下,仍是轻轻地抱住我,说:“玭,别怕,有我们在呢,啊!”我一把推开她,吼道:“你走开,少装好意!”她的神色突然变得很难看。
“啪”,爸爸给了我一记耳光,“你怎么跟你妈妈说话的?” “她不是我妈!”我一字一句地说,“你们出去。
”爸半吐半吞,我清晰地听见他唾沫咽下的声音。
中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教案:选材

中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教案:选材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选材的原则和方法。
2.能够根据作文题目,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作文。
3.提高作文的选材能力,使文章内容丰富、真实、有深度。
二、教学内容1.选材的原则2.选材的方法3.实践训练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作文知识,如作文的基本结构、写作手法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写作文时,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二、选材原则1.紧扣题目:选材要紧紧围绕作文题目,确保文章内容与题目相关。
2.真实可信:选材要真实可信,避免编造虚假情节。
3.典型生动:选材要典型生动,能够充分表达文章主题。
4.有深度:选材要有深度,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三、选材方法2.从阅读中选材:广泛阅读,积累好词好句、名篇佳作,为写作提供素材。
3.从历史、文化中选材:了解历史、文化知识,为作文增色添彩。
4.从社会热点中选材: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时代脉搏,使作文具有时代感。
四、实践训练1.给学生提供几个作文题目,让学生根据题目进行选材。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选材思路和素材。
3.教师选取几篇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和修改,让学生了解选材的优缺点。
题目1:《我的老师》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选择一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
2.学生分享选材思路和素材,如:老师的性格特点、教学风格、对自己的影响等。
3.教师点评并修改作文,强调选材的典型性和生动性。
题目2:《家乡的变化》1.让学生回忆家乡的变化,选择一个具体的方面进行描述。
2.学生分享选材思路和素材,如: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发展变化等。
3.教师点评并修改作文,强调选材的真实性和深度。
题目3:《我最喜欢的季节》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季节进行描述。
2.学生分享选材思路和素材,如:季节的气候特点、景物变化、个人情感等。
3.教师点评并修改作文,强调选材的生动性和有深度。
2.鼓励学生在日常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作文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选材教学目的1.了解中考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
3.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使用于写作之中。
4.提升学生的选材水平。
教学重点1.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提升学生的选材水平。
2. 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使用于写作之中。
教学难点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选材,提升学生的选材水平。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段时间,我们训练了以“取暖”为题的作文,有一个同学立意和内容表达都很好,但却让人一眼就看出是虚构的材料:一个老大娘在雨中摸针,能让人相信这是真的吗?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训练的专题——选材。
二、学生结合自己选材的实际,分析选材失误的原因,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请学生小结。
选材失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司空见惯的“大路货”。
表现在材料陈旧,无法吸引读者。
二是毫无新意的“陈旧货”。
有的材料用的人多了,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三是简单模仿的“舶来货”。
一味的模仿,进入抄袭的误区。
三、引导学生掌握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选材”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对选材引起高度重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也是镜中月,水中花,是虚的。
课标指出: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
这是课标对选材提出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2005年各地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在材料方面要求很高。
如重庆“选材新颖,最高可多加5分”;材料之与作文评分,显性比重通常占到10%,但其隐性分值远远不止于此。
希望大家引起高度重视。
四、对照优秀例文,掌握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1、小组学习,对照例文,分析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考题回放请以“走进-------”为题,写一篇文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⑴有真情实感;⑵文体不限;⑶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走进那张“牛皮癣”大雪放肆地在天空中飘荡,整个世界突然变得一声不吭。
那雪白雪白的花朵,纷纷扬扬地落到马路上,落到屋顶上,落到停靠在路旁的汽车上,所有的一切,在一瞬间都沉浸在了一片雪白的世界里。
不知从哪儿吹来一股风,说是为了维护市容,保证城市的卫生,要清理街头巷尾张贴的广告。
天还没亮,雪还飘。
一位清洁工正在清理着一面墙。
他四五十岁的光景,穿一件军大衣。
衣袖上带着袖套,却遮盖不了衣袖的补丁,皮肤在雪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黝黑。
他用力地撕着墙上贴得很紧的纸张,手冻得通红通红的,像火焰一样,似乎能将这雪融化似的。
麻烦的是,这些纸张仿佛在墙上生了根,他只好用冰冷的书一遍一遍地擦洗着墙。
天逐步亮了,墙上的纸只剩下了最后一张。
清洁工抬起右手正准备撕去,可手突然僵在了半空中,像是被冻住了。
最后,他摇了摇头,收拾好工具,走开了。
参加晨练的老爷爷准时来到这里。
一路上的景色令他惊叹不已,不是因为那漫天的大雪——在这北方城市雪算不了什么,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城市的工作效率。
一夜之间,每一面墙都被清洗得干干净净。
在清洁工刚清理过的那面墙前,他停住了。
他被那张纸吸引住了,“是哪个粗心的清洁工把它忘了。
”他一边念着一边伸出手,去撕那最后一张纸,可刚撕下一角就停住了。
他也摇了摇头,走了。
天已经亮了,一个小学生摸样的女孩,一蹦一跳地去上学,嘴里还哼着从老师那儿学到的儿歌,背上背着浅蓝色的书包,她同样被那张纸吸引住了。
他细细看了一会儿,就打开书包,拿出胶带,把刚才被撕下的那个角粘了回去,然后开开心心地哼着儿歌,朝学校跑去。
雪似乎没有想停的意思,那鲜亮的白色在晨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而柔软。
一束晨光照到了那张纸上,上面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寻母启示”。
满分解密满分点:本文选择的材料可谓出人意料,美不胜收:一是材料的情节美。
在爱护环境的整治活动中。
三位不同年龄的人物对一张“牛皮癣”表现出相同的态度,不由让人惑由心生。
作者层层设悬,至结尾才一笔带出原因,情感似喷井突然爆发。
像清洁工的“摇头”,老人的一“撕”一“停”,小女孩的“粘”,无不让人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
二是材料的情感美。
三位人物因为注重城市卫生才去注重这张小小的纸,这是一种公德美;三位人物又因为被这张纸感动而停下自己的行动,这是一种关爱他人的人性美。
当然,纸背后的那位儿子寻母的举动,更是值得弘扬的亲情美。
借鉴点:开篇结尾的景物描写,三个人物注重“牛皮癣”的细节描写,均显示了作者不同凡响的写作功底。
透过这篇满分作文,我们感受到了描写在考场作文中的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⑴、选鲜活新颖的材料。
材料鲜活有下笔引人之效。
能够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写老师“笑里藏刀”,不过,“刀子”里藏着无言的激励;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难掩的是深切的关爱;写朋友“疯疯颠颠”,不过“疯颠”里蕴藏的是健康的心理。
如《快乐存折》、《一滴泪水的体验》、《走进桃花园》等中考满分作文,透过这些题目便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所选材料的非凡活力。
⑵选感情充沛的材料。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情动”,才能“辞发”。
选材以情动人须做到:或对生活、对客观对象充满热情,或用传神的肖像绘出人物的神韵,或用生动的语言展示生活真情,或用形象的景物衬托人物的感受,力求做到材料小巧合理,真实动人。
⑶选底蕴深厚的材料。
在写作中如能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典故,必能收到“画龙点睛”、“文才飞扬”。
如果你有丰富的诗词积累,还能够从诗词方面选材。
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写人未所知,以知出新。
五、结合优秀作文,掌握“选材”的“提升要诀”。
1、学生自学,分析满分秘诀。
满分例文解秘走进历史的画廊里朦胧中,我被带到了一条长廊里,两旁挂满了一幅幅活动着的图画。
我迈开步子,观赏起这些多彩的图画来。
第一幕人生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烧死他!烧死他!”广场中心竖着一个十字架,一个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跳动着火苗。
“说!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一个身着黑长衫的教徒朝他威胁道。
“不!太阳才是中心!”青年没有丝毫畏惧。
“点火!”那黑长衫教徒气急败坏,一声令下。
火焰顿时在青年的脚下燃起,广场上一片欢呼。
烈火中青年的目光始终是坚定的,他在烈火中永生。
他,就是布鲁诺,一个坚守真理的人,他为历史增添了一道火红的风景。
第二幕白色的病床上,一个小女孩艰难地用小木棒翻着书。
因为高位截瘫,她只能镜子吃力地看书,字是反的,她会所以不停地流着眼泪。
但她并没有抱怨,她坚持了下来,她为此露处了多少发自内心的微笑。
当她坐在轮椅上,拉着手风琴低唱着“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时,她已经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张海迪,一张苍白的脸,却为历史添上了一道五彩的生命之景。
第三幕烈日当空,一位农民打扮的老伯正在田间忙碌着。
低头,弯腰,又站起。
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个连串串的动作,观察着那一株株水稻。
突然,他眼睛一亮,笑容顿时写在了他的脸上:“找到啦!可找到你啦!我找了你十年啊,今天终于让我找到了!”说着,弯下腰去,小心翼翼地将那株水稻连根挖起。
欣喜若狂地带着它往远处的房子跑去。
他就是袁隆平,养活了几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农民,坚持了十年,他终于在中国的历史上画上了一道金黄的风景。
尾声睁开眼,天已大亮,枕头旁放着的书仍翻在第一页,上面赫然写着: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欣赏到最美丽的风景,才能创造出最美好的风景。
满分秘诀:除了形式新颖、构思独特以外,本文在材料上的特色也极为鲜明:⑴材料横贯古今。
文章使用了蒙太奇的手法,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古今人物巧妙连接在一起,展示了布鲁诺、张海迪、袁隆平独特的“人生风景”。
这种形式,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约束,给人以明快、简洁、大气的感觉。
⑵材料感情浓郁。
考生选择的三个故事虽“老”,但作者用善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不同人物在不同境遇中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坚守。
⑶在表现手法上也各有侧重,写布鲁诺重在背景的烘托,写张海迪重在内心情感的铺设,写袁隆平重在人物言行的描写,从而使三个人物都显出鲜明的个性。
读者透过文字能够触摸到这些人物的美好心灵。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选材”的“提升要诀”。
材料除真实、典型外,还应力求新颖: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风尚、新观点、新理解、新经验等,让读者耳目一新。
具体方法是认真思考,必须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选材过程。
要放弃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刻骨铭心的生活,才是妙趣横生的故事,才是震撼心灵的情感。
六、指导学生写作。
文题:苦与甜是相对的,苦与甜也是能够相互转化的。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一些从小肯于吃苦的人,往往三十而立,因为有了真本事,后大半生便能够享受相对甜美的生活。
而从小泡在蜜罐里不肯吃苦的人,且不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甜,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真本事,一生也摆脱不了心灵上的苦难。
正如俗话所说:“能吃苦的人吃半辈子的苦,不能吃苦的人吃一辈子的苦。
”读完上面的材料后,请以“苦与甜”为话题,写一篇很多于6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思路点拨:写记叙文,能够讲述自己、亲人或朋友“苦尽甘来”的故事,展开时,对“生活之苦”要“泼墨如云”,对“生活之甜”则能够一笔带过;写议论文,则能够以李时珍、李世光等人不同寻常的苦难经历作为素材,提出“在苦难中走向成功”的主题,为充实文章,写作时要巧妙地引用一些诗词格言,让观点水到渠成。
另外,我们也能够从反面取材,有句话说得好:“自讨苦吃会增加生命的高度,历尽忧患方能挥洒生命的昂扬。
”从反面切入,内容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目光。
七、学生互改。
八、教师点评。
九、总结: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得分要诀是:“材料丰富,精当具体”。
从这次作文的训练效果来看,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要选出真实、典型、新颖的题材,还需要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