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教学参考
1106 0909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1.老虎
2.秋歌
3.三棵树
1.我自己的歌(之一)
2.严重的时刻
3.黑马
第二单元
1.故乡
2.西风颂
3.当你老了
1.秋颂
2.不是死,是爱
3.狗之歌
第三单元
1.漫游者的夜歌
2.石榴
3.雪夜林边驻脚
1.鲁拜六十六首(节选)
2.园丁集(节选)
3.你无法扑灭一种火
第四单元
1.应和
2.刘彻
3.窗前晨景
1.元音
2.朦胧中所见的生活
3.恋人
第五单元
1.我与绘画的缘分
2.带着鲑鱼去旅行
1.难忘的经历
2.夜行的驿车
第六单元
1.自画像
2.贝多芬百年祭
1.悼念乔治·桑
2.卡莱尔
第七单元
1.英国乡村
2.寂寞
1.堤契诺秋日
2.京都四季
第八单元
1.奴性
2.懒惰哲学趣话
1.给罗曼·罗兰的一封信
2.通向友人之路(节选)。
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32 1难忘的经历

【自主阅读】1难忘的经历──在阿尔贝特·施韦策家度过的一天自学指导本文描写了作者拜访阿尔贝特·施韦策的经历,讲述了这位人道主义教士的传奇故事,表达了对这位英雄人物无比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文章主要描写阿尔贝特·施韦策这个人物,一方面介绍他的生活经历,一方面展示他的人格品质。
前半部分叙述施韦策的不同寻常的经历,后半部分描写作者亲眼所见施韦策的形象。
先看施韦策经历的叙述,我们提取文章主要信息,依叙述的先后次序排列:出生在两个国家→长大当传道士→在大学授课→研习音乐→转而学医→筹款→在非洲建医院→遣返入狱→写专著→再筹款→再建医院。
其中转而学医是他的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实现明确的理想目标的开始,也就是说他从儿童成长为有为青年的前半段是寻常经历,此后的生活便是作为一个“神奇、伟大的人物”亮相于世界舞台的。
前面写得简略,后面写得详细。
从一定意义上说,对这些事件的叙述是为下面正面描写施韦策形象作准备的。
再看作者亲眼所见施韦策的形象。
现将一些描写形象的句子摘录如下:眼神:“他那温暖、清澈和真诚的目光”。
脸庞:“男性英俊的脸”,“……那张恰似雕塑出来的阿雷曼人式的脸……”“那突出的充满智慧的前额”,“他低着头,由于反向作用,他那沉思的脸映着若隐若现具有魔力的灯光”。
发须:“他的头发已经有点灰白”,“浓密的小胡子”。
表情:“在他的脸上,自信与沉静非常罕见地结成了一体”。
手指:“黑暗中,他的手指梦幻般,而同时又善于准确无误地弹击着白色琴键”。
这些都是零散的,但综合起来构成施韦策这位传奇人物的奇特形貌、情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每一处描写都可以体会到丰富的内涵,如从施韦策的发须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他历经人世沧桑,从他弹琴的手指动作的描写可以体会到他的优雅、他的涵养。
另外,在这些形象的描写中,还穿插了对他的两处非常重要的叙述:“在与我们的谈话中首先极为赞赏与推崇的,是中国哲学家的宗教文章,他把这些文章称颂为人世伦理道德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大概是赞赏和推崇仁爱思想、和睦相处的道德风尚;“阿尔贝特·施韦策说,从他的青年时代起,这种和平相处的可能性就起到了典范作用,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生活观”,“和平相处”是他的人生信念和社会理想,作者极为欣赏。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 讲读3 三 棵 树

(二)词语解释 1.余晖: 傍晚的阳光。 2.厮守: 互相依靠;互相陪伴。 3.无声无息:没有声音和气息,比喻没有动静或没有
什么影响、作为。
形容 4.不动声色: 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 态度镇静。
5.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
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 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提示:这首诗通篇都建立在树与人的某种类比关系之上。在 一开始,三棵倒在路边的树,被比喻成“三条盲汉”,“它们亲 密地挤在一起交谈”。“三条盲汉”这个比喻,不仅形象地表现 了树木的粗壮,也给读者留下这样一种悬念 ——树怎么会失明 呢?在随后的诗行中,“树”不断被赋予人的知觉、人的情感, 它们就像伤残的人体,在诗人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呈现。落日的余 晖被比喻为“一层鲜血”,树枝与树叶的接触、交叠,也被说成
提示:这一节写诗人与三棵树的厮守、交流、分别,这是诗 歌的高潮部分,也是诗歌的精华所在。“伐木者把它们遗忘,夜 即将来到”表现“伐木者”的残忍和冷漠,“夜”是家人团聚的 时刻,是温馨浪漫的象征,“夜即将来到”为下文诗人的出场作 铺垫。“我愿与它们厮守在一起”表明诗人对三棵树施以家人般 的爱心, 对横遭荼毒的弱者满怀同情。 “用心房接受柔软的树脂, 那树脂会像火一般把我燃烧”表明诗人真心感受弱者的痛苦,在 关心受难者的同时爱心变得炽热。“而天明时我们将无声无息 / 被一片离别的痛苦所笼罩”表明分别的难舍难分,诗人为短暂的 抚慰不能为对方解除苦难而感到自责和痛苦。
讲读 3
三_棵_树
加夫列拉 · 米斯特拉尔 (1889—1957) ,智 利女诗人,生于智利北部的阿尔基山谷。她 是个自学成才的诗人,1914 年参加了圣地亚 哥花奖赛诗会,以三首《死的十四行诗》荣 获头奖,从此便踏上了鲜花和荣誉铺成的道路。因为她的抒情 诗感情强烈,她的名字被当成“整个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征”。 1945 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她是拉丁美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 奖获得者。
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二单元-西风颂(共15张PPT)

《西风颂》
从第四节开始,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描 写西风的气势转向直抒诗人的胸臆,抒发诗 人对西风的热爱和向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 界,但仍然是在歌唱西风。 诗歌的后两段写诗人与西风的应和。 “我跌在人生的刺树上,我血流遍体”—— 这令人心碎的诗句道出了诗人不羁心灵的创 伤。尽管如此,诗人还是愿意被西风吹拂, 愿意自己即将逝去的生命在被撕碎的瞬间感 受到西风的精神,西风的气息;诗人愿奉献 自己的一切,为即将到来的春天奉献。 在诗的结尾,诗人以预言家的口吻高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里,西 风已经成了一种象征,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 宇宙精神,一种打破旧世界,追求新世界的 西风精神。诗人以西风自喻,表达了自己对 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
《西风颂》
※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集中在前三节: 第一节:写大地上的景象 描写西风扫除林中残叶,吹送生命的种籽。 在一片肃杀、衰败的秋景中,还暗藏着来年的生机,而西风就是这一进 程的推动者。渲染沉重严酷的环境氛围,但是又给人以希望的暗示。 第二节:诗人的笔触转向了高空 描写西风搅动天上的浓云密雾,呼唤着暴雨雷电的到来。 写西风怎样撕扯流云,由此显现大自然的万钧之力。同时隐晦的表示当 伟大的革命风暴来临时,任何阻挠都是无力无能而可笑的。 第三节:转而描写海洋 描写西风掀起大海的汹涌波涛,摧毁海底花树。 着重强调了西风力量的强大,也暗示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具有的强大力 量。 ※这三节诗中,诗人描绘了西风所到之处,自然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歌 颂了它那伟大的破坏力和创造力。三节诗三个意境,诗人幻想的翅膀飞翔在 树林、天空和大海之间,飞翔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形象鲜明,想象丰富,但 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就是歌唱西风扫除腐朽、鼓舞新生的强大威力。
• 第四节 • 如果我能是一片落叶随你飘腾, • 如果我能是一朵流云伴你飞行, • 或是一个浪头在你的威力下翻滚, • 如果我能有你的锐势和冲劲, • 即使比不上你那不羁的奔放, • 但只要能拾回我当年的童心, • 我就能陪着你遨游天上, • 那时候追上你未必是梦呓, • 又何至沦落到这等颓丧, • 祈求你来救我之急! • 呵,卷走我吧,象卷落叶,波浪,流云! • 我跌在人生的刺树上,我血流遍体! • 岁月沉重如铁链,压着的灵魂 • 原本同你一样,高傲,飘逸,不驯。
关于外国的散文诗歌欣赏

关于外国的散文诗歌欣赏散文诗是以散文形式出现的诗。
抒情、哲理、内在音乐性是散文诗的三要素。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关于外国的散文诗歌欣赏,以供大家参考。
关于外国的散文诗歌欣赏篇一:像这样细细地听作者:茨维塔耶娃【俄】像这样细细地听如河口凝神倾听自己的源头像这样深深地嗅嗅一朵小花直到知觉化为乌有。
像这样在蔚蓝的空气里溶进了无底的渴望像这样在床单的蔚蓝里孩子遥望记忆的远方。
像这样莲花般的少年默默体验血的温泉……就像这样与爱情相恋关于外国的散文诗歌欣赏篇二:因为我爱你作者:大卫·奥瓦迪亚因为我爱你,所以你才如此美丽,别人也用赞叹的目光看着你。
因为我爱你,所以你才青春不去,眼角没有皱纹,额头没有白发一缕。
因为我爱你,所以你才如此美丽!但是切莫趾高气扬,也不要施展诡计!如果我的爱情消逝,如果我的心不再看得起你,转瞬你就变得衰老不堪,变得丑陋无比!关于外国的散文诗歌欣赏篇三: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作者:拜伦【英】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消磨这幽深的夜晚,尽管这颗心仍旧迷恋,尽管月光还那么灿烂。
因为利剑能够磨破剑鞘,灵魂也把胸膛磨得够受,这颗心呵,它得停下来呼吸,爱情也得有歇息的时候。
虽然夜晚为爱情而降临,很快的,很快又是白昼,但是在这月光的世界,我们已不再一起漫游。
关于外国的散文诗歌欣赏篇四:咏一朵枯萎的紫罗兰作者:雪莱【英】一这一朵花失去了香味,它象你的吻,曾对我呼吸; 那鲜艳的颜色也已消褪,不再闪耀着你,唯一的你! 二一个枯萎而僵死的形体,茫然留在我凄凉的前胸,它以冰冷而沉默的安息折磨着这仍旧火热的心。
三我哭了,眼泪不使它复生! 我叹息,没有香气扑向我! 唉,这沉默而无怨的宿命虽是它的,可对我最适合。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一、外国诗歌赏析。
普希金的这首诗就像是一位亲切的朋友在你耳边轻声安慰。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这几句诗特别实在。
生活中谁没遇到过点糟心事呢?就像你满心期待的野餐被一场大雨搅黄了,或者努力复习的考试结果却不尽人意。
普希金就告诉你,别慌,别难过,这种倒霉的时候就淡定一点,因为好日子在后头呢。
诗的节奏也很巧妙,读起来朗朗上口。
就像轻快的小步舞曲,让你在沮丧的时候能随着这个节奏振作起来。
而且它用词简单又直白,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词藻,却能直击人心。
这种简单的力量就像是一把小小的钥匙,轻易地就打开了人们心中那扇希望的门。
二、外国散文赏析。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废话。
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颗精心打磨过的宝石,闪闪发光。
而且他的观点很有前瞻性,虽然是几百年前写的东西,但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很有道理,就像他穿越时空,提前看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一样。
在书中,梭罗还对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他觉得人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
他倡导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回归自然,去寻找内心的平静。
读这本书就像是给自己的心灵做了一次大扫除,把那些杂乱的欲望和烦恼都清扫出去,让自己的内心像瓦尔登湖的湖水一样清澈透明。
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5 1我自己的歌

【自主阅读】1我自己的歌(之一)自学指导一、惠特曼的诗歌,往往由一组松散的句子构成,不仅没有严格的韵脚,而且也打破了一般的诗歌形式,开创了一种近乎口语的散文化的自由诗体。
阅读这首作品,可注意这种“自由”的特征:句子的排列长短交替,非常疏散,最短的句子十几个字,最长的句子多达近三十个字;另外,诗人使用的语言也平白如话,这种“自由”使得诗歌的展开,也“顺乎自然,保持原始的活力”。
二、虽然形式的自由,带来了散文化的风格,但散文化的诗歌并不等同于散文,大声诵读此诗,会发现其中暗藏的节奏。
这种节奏感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来自诗人对特定句式的使用,比如“我承担的你也将承担”,“父母的父母也是在这里生下的,他们的父母也一样”,词汇、句式的重复、递进,使得自然之中包含了节奏。
三、此诗的主题是歌颂一种健康的、原始的生命活力,“我”在土壤、空气中成长,灵肉,这里的“我”不单指诗人自己,也包括了他人(“你”),甚至所有人(“父母的父母”),是一种理想人性的化身。
参考资料一、惠特曼式的自由诗体(李野光)惠特曼是诗歌艺术尤其诗歌形式发展史上一位大胆的探索者和创新者,他全面否定了以音节、重音和脚韵为基本要素的诗歌格律,而代之以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即所谓惠特曼式的自由诗体。
惠特曼诗学的一条基本原理是:“诗的特性并不在于韵律或形式的均匀”,因为它所要写的“不是事物及其表象,而是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精神”,何况宇宙万物多种多样,它们不需要机械的、外表的规律和统一。
他引用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的观点指出:“一切独创性的艺术都是自动调节的,没有哪一种能从外部加以调节。
它具有自己的平衡能力,以自己的血液维持生命。
”尤其诗歌,惠特曼认为,“它的法则和领域永远不是外部的而是内部的”,因此它的节奏也只能从内部产生,在内部调整,而不能以某种形式从外部强加于它。
他的诗行参差不齐,但长者居多,而且要多长有多长,同时每一行自成独立的陈述,极少转行的现象。
它没有脚韵,不讲格律,只有一种由短语或单词构成的内部节奏。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版 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外国诗歌和散文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诗歌和散文的语言、形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和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拓宽他们的视野。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外国诗歌欣赏1. 《再别康桥》(徐志摩)2. 《当你老了》(叶芝)3. 《雨巷》(戴望舒)第二单元:外国散文欣赏1. 《荷塘月色》(朱自清)2. 《小石潭记》(柳宗元)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2. 通过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外国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和散文所描绘的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讲解诗歌和散文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文学鉴赏的框架。
3.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对诗歌和散文的理解和感悟。
4. 教师引导分析,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入解读作品。
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自主学习。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选择一首诗歌或散文进行深入分析,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 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分享对作品的分析和感悟,进行交流和讨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分析的深度和思考的广度。
3. 个人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个人写作和讨论,评估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适合学生的水平。
2.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和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编写说明王涧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我们编选了高中语文选修课《外国诗歌与散文欣赏》。
其中诗歌与散文系列的要求是这样的:1。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与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4。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一、本书的体例本书分为诗歌与散文两部分,每个部分包括四个单元。
每个单元由导言、讲读课文、自读课文、思考与探究等四个部分组成。
其中,诗歌部分每单元讲读、自主阅读各三篇共六篇,散文部分每单元讲读、自主阅读各两篇,共四篇。
导言是每个单元内容的总括,一般概括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提示学习的方法、目标等。
如第一单元的导言,重在讲诗歌与其他文体尤其散文在形式上的区别,提示学习者注意诗歌由于分行排列而形成的语言上的中断、空白及其背后的深长意味。
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也都围绕着这一学习重点来安排。
讲读课文是本书学习的重点,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引导学生品味赏析,关键是要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式方法。
自主阅读部分建议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可以采用诵读、讨论、比较鉴赏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思考与探究部分属于课后练习,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本单元一些重点内容和可探究的知识点,有些还需要课外的阅读与实践来充实,有些单元还专门安排了一些学生自己的写作实践,试图引导他们通过诗歌与散文的尝试性写作,掌握诗歌与散文的一些基本写法与特点。
二、诗歌部分诗歌部分是围绕着外国诗歌的形式特点与表达方式来划分单元、选择作品的。
四个单元在内容上各有侧重,选择范围既涵盖英法德俄美等欧美名篇,也涉及伊朗、印度等东方名作。
从时间范围来看,18世纪以后的作品占多数,也有少部分古代诗歌。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具体的外国诗歌名作,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与表达技巧。
第一个单元内容的侧重点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诗歌形式上的突出特点。
学生以前虽然也学过不少中外诗歌,但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了解得还不够深入,体会还不够深刻。
在此,从诗歌与一般文体特别是散文的区别入手,分析诗之所以成为诗的外在与内在因素。
从外在形式上看,诗歌是分行、分节排列的,这是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志,许多诗歌名篇都善于运用句式的重复与变化,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绪。
但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分行排列的都是诗歌,诗意的形成还需要许多内在的因素,如语言运用的方式、目的,诗歌善于运用声音、节奏、分行、想象等手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外在事件的本身,转移到事件背后的情绪,使思想与感情的表达更加集中,更加生动,更富有深长的意味与感染力。
所以说,诗歌不以事件的完整生动见长,而是以表达事件中人类的感受、思绪、思想为目的。
这个单元所选的6篇诗歌,在形式上都有突出的特点。
英国18世纪浪漫主义的先驱布莱克的《老虎》通过相同句式的重复,形成一种急骤、强劲的节奏,鲜活地体现了老虎所象征的生命强度和激情。
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魏尔伦的《秋歌》每一诗节都由一个长句分割而成,若断若连,很好地表达出秋天的苍凉和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怀。
美国诗人惠特曼《我自己的歌(之一)》则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疏散,与诗人健康自信的性格相映成趣。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严重的时刻》每一节都是一个完整的疑问句,每一节的结构句法都完全相同,复沓往返中包含了深厚的情感与思想。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懂得诗歌鉴赏的一些常识,引领他们在领会诗歌的意蕴之外,还能了解诗歌的写法,体会诗歌的技巧,明白普普通通的文字,何以通过诗人的巧妙安排,就会变成了语言的杰作,“语言的舞蹈”,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二个单元主要选取的都是外国诗歌史中的抒情名篇,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故乡》、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以及一些著名抒情诗人济慈、勃朗宁夫人、叶赛宁的代表诗篇。
诗歌是表达情感的最好形式,抒情是诗歌最本质的特征。
在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之后,抒情诗更是占了绝对的主流,成为现代诗歌中最常见的形式。
无论讴歌自然、赞美爱情还是抒发人生感受,抒情诗都有着广阔的天地。
但是情感的抒发并不意味着就是没有技巧的直抒胸臆,那往往成不了好诗,就像大跃进时的打油诗那样,数量虽多,但其实并没有多少诗味,大多数是称不上诗的。
凡是文学史能流传下来的优秀诗篇,往往包含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运用了不同的抒情方式,才具有了打动人心的效果。
抒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个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抒情名篇,如荷尔德林的《故乡》、叶芝的《当你老了》,都是通过设定一个抒情主人公“我”,以独白的形式展开诗行,或设定一个抒情对象“你”,造成一种亲密的对话效果,这是最传统的抒情方式。
还有一些抒情诗歌,另辟蹊径,放弃传统的对话、独白等形式,而将情感寄托在外在景物的描写中。
如雪莱的《西风颂》、济慈的《秋颂》,就是通过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寻找“客观对应物”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通过这些代表性诗篇的揣摩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抒情诗的特点和魅力。
第三个单元主要是学习富有哲理、带有思想意味的诗。
虽然抒情是诗歌的本质,但它也同样能表达思想,可以探究人生的意义与世界的奥妙。
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诗篇都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认识。
然而,诗歌表达思想与哲学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抽象的议论或用形象图解概念,都是违背诗歌的艺术本性的。
与概念化、体系化的哲学不同,诗歌中的思想与感性的事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它们可能起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但是又高于生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思想在其中犹如水中盐一般,而且有些哲理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
如《漫游者的夜歌》,一方面它是歌德抒情诗的名篇,但另一方面,它又以意境高远、体现了某种人与宇宙的关系而为后人所称道。
作者以一个登山人的视角,简练地勾勒出山巅之上万籁俱寂的自然,含蓄地暗示出人与宇宙之间的隐秘关联。
诗中用一切来形容峰顶与树梢,给人带来一种超越感,那个登山的漫游者所伫立的地方,似乎不是一座山的峰顶,而是世界之巅,将天空、山顶、树木、鸟儿与人融为一体的大安静,也就成为某种宇宙秩序的象征。
诗人在捕捉一种感受的同时,也似乎在传达一种玄妙的哲学,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有一些我们熟悉的作品,与这首诗在意境、表现手法上十分接近,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就与歌德这首诗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习时可以通过比较鉴赏的方式进行体会。
本单元所选的其他诗篇也同样都具有一定的哲理内涵,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哲理内涵,耐人寻味,值得反复咀嚼、回味。
如法国诗人瓦雷里的《石榴》,将人的头颅比作阳光中开裂的石榴,在二者的类比中,探讨了人思想的成熟过程;《雪夜林边驻脚》则以雪夜之中神秘又迷人的树林,象征了人生某种不确定的状态。
自主阅读部分海亚姆的《鲁拜集六十六首》(节选),是伊朗古代的诗歌名篇,短小精悍,擅用譬喻,寄托了诗人对时间、生命的咏叹;泰戈尔的《园丁集》(节选)、狄金森的《你无法扑灭一种火》,也都选取某种独特的人生感受,从中引出微妙的哲理,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第四单元主要学习西方现代派诗歌。
这个单元所选的作品,大多都有现代主义倾向,分别是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诗歌流派的代表作。
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诗歌相比,现代派诗歌在形式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们的多义性、模糊性,这也是现代派诗歌让人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
它们广泛采用象征、意象的跳跃、甚至“蒙太奇”奇异组合等,表达自己内心微妙的感受。
如波德莱尔的《应和》,集中阐发了象征主义诗学的“契合”观念,在不同感官之间建立联系的“通感”手法也得到了应用。
兰波的《元音》一诗,可以看作是波德莱尔理论的进一步应用,诗人为不同的“元音”赋予了色彩和形象,是“通感”手法最经典的范例;庞德的《刘彻》,改写自一首中国古诗,为古典诗境增添了意象派的色彩,其中“意象并置”的手法在帕斯的《朦胧中所见生活》也得到了使用,在意象的相互推进中,诗歌的内在隐喻被巧妙地呈现。
另外,现代派诗歌在语言运用上也与众不同,为了增加语言的跨度和新奇感,诗人经常打破正常的逻辑和语法,将不同性质、差距较远的形象与词汇,强行组织在一起。
如艾略特的《窗前晨景》采用的是“远取譬”的方式,借助语言的跳跃和陌生化组接,实现一种“思想知觉化”,人的灵魂是“潮湿”的,而且还能“发芽”,而人的微笑也能像纸一样从脸上撕下来。
这些词语的组合都违常理,但却大大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
当然,上述技巧的运用,因为挑战了传统的审美习惯,给读者带来新鲜的审美感受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诗歌意义的模糊与不确定性以及理解上的困难。
学习这样的诗歌,要多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有些诗句暂时不理解也没什么关系。
领略一下现代诗歌的晦涩,也不失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
教学建议1.诗歌的阅读有一定的独特性,课堂讲授虽然很重要,但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感受更为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并设计一些实践的环节,如作品的朗诵、不同诗作的比较,有关诗歌形象的讨论等,最大可能地形成课堂的互动氛围。
“思考与探究”中翻译、改写的练习,也可帮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诗歌的形式独特性。
2.在作品讲授中,切忌空洞的主题阐释,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作品的形式分析上,要引领学生思考诗人采用了那些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段,在一般印象式的风格描述之外,要更多从具体的形式要素和诗性思维入手,把握注意语言的节奏、分行、韵律等形式特征,以及诗人独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才能使诗歌分析落在实处,也便于学生掌握分析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3.在诗歌的形式分析之外,关于具体形象、诗歌含义的解读,也相当重要。
诗歌的意义往往并不确定,与其说要传达一种明确的主题,不如说表露一种情绪、敞开一种体验。
在讲解过程中,要尽量打破解释的单一性,尝试从多种角度切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理解的开放性。
诗歌内涵的讲解当然是重要的一环,但注意不要提供“标准答案”,应注重启发,留出解释的“空白”,在意义的不确定中,让学生更自由地进行感知。
4.在学习现代派诗歌时,可适当地介绍一些现代诗歌的基本常识,如与传统的诗歌相比现代主义诗歌有那些突破,“象征”、“通感”的含义等,为具体作品的阅读做一定的铺垫。
在作品讲授的过程中,一定要扣紧具体诗行的展开,分析诗人使用的手法和语言的特点,不要笼统地讲解,破除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陌生感”或“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