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马克思主义

1.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①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

③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2.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理论基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6.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根本价值目标):实现xxx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辩证唯物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①物质意识何者第一性②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2.物质

(1)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反映。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①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否认绝对运动,相对静止绝对化会走向形而上学;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5)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3.意识

(1)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本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主观)

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环境和人口因素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3)关系:①决定、反作用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完全同步)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②劳动对象③劳动者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2)生产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诸多关系客观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的生产关系作为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物。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4)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

(5)生产方式:①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②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与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

(2)上层建筑:①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②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

(3)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4)2,3是社会基本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地位和作用不同,2是更为根本的矛盾

(5)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骨骼)又包括上层建筑(血肉),缺一不可。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4.①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阶级性

②国家实质: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5.五大动力:①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基本×)

②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⑤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分水岭:对人民群众还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回答。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进程.结局发生决定性影响,但不能决定趋势。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

人的本质:①人vs动物: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②人vs人: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唯物辩证认识论

1.实践——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基本特征:①物质性(直接现实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基础地位,主导作用)②社会政治实践③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离开了社会实践,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以浓缩形式包含全部社会关系,是发源地。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③事件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时间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4)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中:主体指有思维能力从事活动的人,客体指活动指向对象,中介指工具手段程序方法。

(5)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认识——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注/目的。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2)认识主体:以某种方式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被主体的观念把握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认识中介:主要由物质性认识工具、观念(知识)性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统的语言工具所组成。

(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①坚持从物到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反映论)②思想到物唯心主义路线(先验论)

①能动反映论特点: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反映的摹写性)b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性)c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实践是这种能动反映的基础和机制。实践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

②直观反映论相比能动反映论有两个严重缺陷:a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b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

能动反映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规定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在此基础上才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是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双向互动过程,是认识主体能动创造的过程);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发展过程,认识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过程,而不是一次性完成(4)理性因素指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指情感、意志、欲望、信仰、想象等。作用主要有: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5)认识和改造世界(主客观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认识改造世界根本目标。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然性即规律性。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有条件的:认识/实践3.真理

(1)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一元性,即对于特定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变化而改变。

(2)两种主观真理论:①马赫主义:真理是“思想形式”“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②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真理有用性=真理本身。二者共同错误:否定真理的客观性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实践的本性和特点决定的。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标准。

①实践作为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检验和证明是一个永不完结的过程。

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指:a是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b经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c实践能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做出裁决。

③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指:a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b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c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4.价值

(1)价值及其特性: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2)价值评价:主体在对客体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进行评判。

①主体的价值评价只有与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②功能: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激励作用);是实践发展的规范因素(制约作用);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导向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