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三信息文明的扩展——二战后的世界课件

合集下载

2020高考历史二轮课件:专题十三 信息文明的扩展——二战后的世界

2020高考历史二轮课件:专题十三 信息文明的扩展——二战后的世界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 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 奢侈品。
1850 年 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专题十三 信息文明的扩展 ——二战后的世界
命题命研题究研究
知识重组
史料实证
20 世 纪初
20 世 纪 50 年 代
21 世 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 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1970 年实际产量
1.15 亿 3.35 亿 1 230 万 1 300 万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专题十三 信息文明的扩展 ——二战后的世界
命题命研题究研究
知识重组
史料实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根据题干表格中的数据,可知 1970年时并未完成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尤其是农副 产品的产量与预测或计划任务相差甚远,这正是斯大林模式下长期 执行计划指令,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故A项正确;B项没有贴近材 料的主旨,故排除;题干中农业计划完成情况说明当时并没有把改 革重点转向农业,故C项错误;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民众缺少生活物资,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民众的社会需求未 发生大的改变,故D项错误。
(1)从考查范围来看,本专题主要考查该时期的 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 化、战后苏联的改革、经济全球化等内容。政 治、思想、科技都有考查,其中政治方面主要考查
卷Ⅰ 35
卷Ⅱ 35 2018 年
世界多极化 趋势的特点 欧洲经济一 体化的影响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知识篇第三部分第13讲二战后的世界课件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知识篇第三部分第13讲二战后的世界课件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将集体农庄的劳动报酬由每年发放一次物 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结合时 间“1953 年”可知,这一措施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变斯大林时期 农业集体化造成的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故 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计划经 济管理体制的改变,故 B 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但不能消除 城乡之间的差距,故 C 项错误;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已经实现了农业集体 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经济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0 世纪八九十 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科技文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进入 “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了一定程1.(2018·全国卷Ⅰ)下图反映了 1945-1975 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 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数据变化可以看出,联合国成员国在 1945-1975 年间数 量大增,新增加的成员国主要是亚非国家,即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 A 项正 确。欧共体成员增加和联合国成员国增加无关,故 B 项错误;图片信息未涉 及世界贸易、经济区域化,C、D 两项错误。
6.(2017·全国卷Ⅲ)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 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 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 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1讲 信息时代的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当今世界(1945年至今)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1讲 信息时代的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当今世界(1945年至今)课件

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等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
经 化趋势的表现;另一方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
济 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
特 征
志着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 展,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广更深的层面发展,
同时各种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
科 技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 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 学、美术、音乐继续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A.破除了经济发展的桎梏 B.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C.平衡了农轻重发展比例 D.强化国家对农业的管理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拖拉机等 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的措施使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进入 了流通领域,但赫鲁晓夫强调这一措施并不是“所有制 的倒退”,说明其改革并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B项 正确。 答案:B
③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和传染性空前增强;进一步引 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
纠错练3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对苏联模式的突破
(2019·济南模拟)1958年赫鲁晓夫将机器拖拉机站进 行改组,把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这是符合 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措施,可是赫鲁晓夫把 这一改革解释为“有助于把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全民 所有制”,并且强调这一措施不是“所有制的倒退”。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答案:D
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特点及美国对外政策 (1)美苏对抗特点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以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之间的对抗,政治、经济、军事等“冷战”。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代 替,伴随着“冷战”在世界各地进行争霸、对抗。 ③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实质 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3讲二战后的当今世界(1945年至今)课件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3讲二战后的当今世界(1945年至今)课件

3.异质文化和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发展中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 中,不可避免地要从外部输入种种现代化因素,包括经济模式、社会 价值观念、发展战略、科学技术等。
4.二元社会结构长期存在。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 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 化的农村社会。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 发展水平上的差别,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 消极影响。
②减少国家干预: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 现象(原因)。
③加强国际协调:主要措施为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发挥大国作用。
(2)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①产业结构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 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②“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 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
2.现代技术发展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方面迅速 发展。
3.现代贸易发展 (1)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建立。 (2)贸易形式革新,电子商务兴起,提高了商业效率。
4.居住环境和交通条件 (1)二战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改善。 (2)高速公路、高铁及航运技术发展迅速。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5.经济与社会生活 (1)劳作方式与食品生产: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 下半叶以来,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21世纪, 农业科技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不断提高, 冷链产业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成为各国政府 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2)居住环境和交通条件 ①二战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也 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 ②高速公路、高铁及航运技术发展迅速,缩短了通行时间,改变了 人们的生活观念。

专题十三二战后的世界课件-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三二战后的世界课件-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二)规律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2)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 变化。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而充当世界政治格局 主角的国家力量的平衡是相对的。 (3)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要国家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 外政策的调整,在最大限度上保障本国或国家集团的安全利益。 (4)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与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与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
专题十三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拓展——二战后的世
界(1945——至今)
总体阶段特征:二战后,世界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两种 制度从冷战相持到和平竞争、相互借鉴,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 折前进。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 化加速。政治上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都推动着整 体世界迅速发展。
4.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5.经济全球化过程、90年代加速发展原因、本质、影响
三、科技文化:
1.第三次科技革命 2.现代主义流派
要求:
1.对照梳理案,快 速高效背诵过关左 面9个问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 把梳理案其它问题 过关。 3.高度重视,抓住 主干知识最后一次 补漏的机会,选用 自己最佳的背诵方 式过关,提高效率 !!!
国际贸国易际贸通易过心《的关资税本与主贸义易世总界协贸易定体》系,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 心的在资第本三主次义科世技界革贸命易中体处于系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政
工业科技 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政治格局 逐步确立起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十二讲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课件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十二讲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课件
争霸激烈
20 世纪 80 年 代中期到 90
年代初
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 解散,雅尔塔体制和两极格局终结
20 世纪 90 年 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在
代以来
加强
2.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 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 好同盟关系。 (2)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 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为在争霸中增强竞争力,企 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3)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加强 经济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 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2.20 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表现西 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2)特点 ①强调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 的理由。 ②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3)代表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整合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发展 1.信息技术 (1)产生与发展:1946 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69 年,互联网产生。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 息网。 (2)影响: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 方式;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北约组织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十三信息文明的扩展--二战后的世界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十三信息文明的扩展--二战后的世界

专题强化练(十三) 信息文明的扩展——二战后的世界注意事项:本试卷共7题,全卷满分49分,考试用时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福建三明调研)1948年德国西占区(合并后的美、英、法占领区)开始币制改革,使用“B”记马克代替旧马克,而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同样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

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德国的正式分裂B.两个占领区形成默契C.美苏争霸的形成D.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答案:D解析:德国分裂的标志是民主德国的成立而非苏占区和西占区不同货币的发行,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苏联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是对西占区发行“B”记新马克的被迫回应,而非二者之间的默契,故B项错误;美苏争霸格局初步形成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正式确立于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占区和西占区发行不同的货币,完全是在苏美两国的操纵和默许之下完成的,故D项正确。

2.(2019甘肃二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

这些现象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C.各国发展道路一致D.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答案:D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兴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既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也立足于本国本民族的发展传统。

这体现出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D项正确。

A、B、C三项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更不能说明现象的实质。

3.(2019河南安阳一模)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是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

高考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第三部分 世界史 高考研究课(五) 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当今世界

高考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第三部分 世界史 高考研究课(五) 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当今世界

(二)经济上 ——现代化基本模式的拓展和演变
[练中贯通] 1.毛泽东曾经先后在中央书记处会议和政治局会议上评价苏联某位
领导人的改革:“一是揭了盖子……这就破除了迷信;一是捅了
娄子……有严重错误。”以下属于这位领导人改革措施的是
(
)
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
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 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
纪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之中。未来将不会再有我们通常所理解
的那种意义上的国家经济了。一国之内所剩下的只不过是组成
那个国家的人罢了。”下列符合格瑞德观点的是
(
)
A.全球化即现代化
B.全球化侵蚀甚至会淡化“国家”概念
C.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D.全球化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据题干中“未来将不会再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意
理清发展线索
——历史时空、特征要记牢
(一)政治上 ——冷战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练中贯通]
1.1948 年 10 月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思想,他认为当时并存的三 个圆环将西方串联起来:第一环是英联邦;第二环是英国、美
国等英语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英国是唯一一个在
每一环中都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这体现了英国
(四)文化上 ——20 世纪以来科技、文艺的发展
[练中贯通] 1.“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形式,现在,它的美丽
晴 朗 的 天 空 却 被 两 朵 乌 云 笼 罩 了 …… 第 一 朵 乌 云 出 现 在 光
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
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导致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研究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题干材料中七国集团的建立 是两极格局的产物,八国集团的形成是两极格局瓦解的产物,二十 国集团的建立则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结果,这一历程冲击了发 达国家主导的旧的经济秩序,故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从新航路开辟 就涉及贸易金融领域,故B项错误;亚非拉国家在走出封闭、与世界 市场有交流之时,就是属于世界体系的,因此不能说加入二十国集 团才代表进入世界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经济组织都不是区域 经济集团,故D项错误。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加大考查世界政治、经济现象
卷Ⅲ 35
赫鲁晓夫改 的表现、成因及演变趋势的结论性认识。由于本 革的特点 专题与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和国际社会的热点联
系密切,时代感较强,因此复习时要注意与时政热点
紧密结合。
卷Ⅰ 34
2017卷Ⅰ 35 年
卷Ⅲ 35
苏联工业化 建设的漫画
世界多极化 趋势对战后 经济发展的 影响
战后美国经 济“滞胀”的 调整
命题研究
命题研究
真题诊断 题点一 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 1.(2019课标全国Ⅲ,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 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 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内 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 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出现“滞胀”的现象。这一时期密特朗进 一步实行国有化措施,必然会恶化经济形势,不能实现物价下降和 推动通货紧缩,故A项正确,B、C两项均错误。放弃经济自由的说 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 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命题研究
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与命题预测
年份 卷别 题号 考查角度 命题预测
卷Ⅱ 35 2019
斯大林模式
(1)从考查范围来看,本专题主要考查该时期的
的弊端
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世界经济朝 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纷纷进行经济体制调整:苏联的赫 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相继进行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动 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最终苏联解体;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 干预,实行社会福利等,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迅速。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 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
命题研究
题点三 纠结于计划和市场的美苏经济 5.(2019课标全国Ⅱ,35)
命题研究
2.(2018课标全国Ⅰ,35)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 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命题研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第三世界是指亚、非、拉美 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从图表数据看,1945—1975年间,联合 国成员国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美洲、欧洲、大洋洲成员国所占的比 重发展趋势是逐步减少,而非洲、亚洲成员国的比重发展趋势是大 幅度增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增加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刚刚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即第三世界国家,故A项正确; 欧共体的成员国大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加入了联合国,对联 合国成员国的变化影响不大,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世界贸易和经 济区域化无关,故C、D两项错误。
命题研究
4.(2017课标全国Ⅰ,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 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 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 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 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A
命题研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经济一体化。马歇尔计划在20世纪40年代 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故A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经济一体化 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题干中三国农村的变化就是 一种表现,故B项正确;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并不包括农村生产机械 化,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 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材料并未提及美国的中心地位,故D项错误。
专题十三 信息文明的扩展 ——二战后的世界
时空纵览·宏观概要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 科技 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苏成为主导世界的两大力量。 伴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冷战局面出现,两极格局形成。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中国等崛起,冲击了两极 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 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卷Ⅲ 35
战后资本主 化、战后苏联的改革、经济全球化等内容。政 义的新变化 治、思想、科技都有考查35 2018
世界多极化 趋势的特点 欧洲经济一 体化的影响
国际政治格局演变趋势及特点;经济方面主要考查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下重要经济现象的 成因、表现及国际经济秩序的变化;科技方面主要 是考查科技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等。 (2)今后的高考将更多地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命题研究
题点二 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经济 3.(2018课标全国Ⅱ,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 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 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