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增强政治互信
加强高层交往和战略沟通,增 进政治互信,推动国际事务合 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应对挑战
加强沟通协调,妥善管控分歧 ,共同应对挑战,推动中外关 系不断向前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文化交流丰富多彩
中外文化交流在文学、艺 术、教育、科技等领域取 得显著成果,增进了相互 了解和友谊。
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中外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高层交往频繁,国际事务 合作日益密切。
未来中外交往的趋势与挑战
趋势
未来中外交往将继续向纵深发展,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合作将更加紧密, 政治互信将更加牢固。
挑战
与中国的交往为西方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推动了西 方经济的繁荣。
丰富了西方的文化
中国文化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西方的文化内涵。
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进步
与中国的交往使西方更加开放和多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 2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中外交往推动了贸易和资本的全球化流动,促进 了世界经济的繁荣。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6课中 外的交往与冲突

CONTENCT

• 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 • 中外交往的主要方式 • 中外交往中的冲突与战争 • 中外交往对各自社会的影响 • 当代中外交往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01
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
古代中外交往的起源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丝绸之路逐渐成为古代中外交往的重 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
100%
玄奘西行
唐代高僧玄奘前往印度取经,促 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同时也为中 国与南亚地区的友好关系奠定了 基础。

历史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人教版七年级下)(1)PPT课件

历史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人教版七年级下)(1)PPT课件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 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 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上述材料说明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2、条件:
国力强盛;航海、造船技术 进步;郑和用于探索
3、概况: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规模 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次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
1999年12 月20日中 国政府对 澳门恢复 行使主权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什 么 能
二、戚继光抗倭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 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 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次数 7年次
4次
1年次
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人数 大2号78宝0船0人62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
船只 大小
) 大号宝船 长151.8米 宽61.6米
长24.5米 宽6米
120吨 100吨 50吨
4、意义: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 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曾指出,郑和 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 围之广,那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 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 海,在当时的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第16课中外交往和冲突

第16课中外交往和冲突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经 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沿海居民成为倭 寇。
“前段时间,一个浙江的朋友告诉我一个 好消息,有一位叫戚继光的军人,他抗倭 的决心很强烈。他曾经说过“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他严格治军,号称“戚家 军”,在台州取得九捷。他还会率军到福 建、广东。我想不久我们东南沿海地区也 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
1433年,郑和下西洋时间是(1405-1433)
最远到达□ 。我们的海船上装满了□金银。宝货 其中,具有我国特丝色绸的和□瓷最器受当地人欢迎。 我们用这些特珠产宝换、取香各料国、的药□材。虽然我们的 造船技术很先进,但是我们沿途还是遇到了 很多困难。幸亏□”(日记没有写到底遇到 了什么困难,同学们可以猜测一下。这些困 难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进行侵略活动的欧洲殖民者。
二宝看到这里,哼起一首歌,不禁 想到离中山最近的特别行政区——澳门。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交
明 朝
目的、条件、过程、影响

的 对
戚继光抗倭


关 民族英雄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33年)
郑A和下印西度洋洋最沿远岸到和达红(海沿C岸 )
B 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 榜葛剌和红海沿岸
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
事家,抗倭民族英雄,
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
职,后考中武举,担负
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
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
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
了决定性的胜利,其率
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
军”。
戚继光
(1528—1588)
台州九捷
抗倭形势图
“我年纪大了,做事情逐渐力不从心。 我回到香山养老,把生意交给儿孙打理。 我偶尔看到几个红发蓝眼白皮肤的鬼佬。 不知道他们来我们大明王朝做什么?”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堂张PPT)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堂张PPT)
到达 范围 设备 亚非30多个 国家和地区 航海图罗盘针 美洲 印度 范围最广 设备先进
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材料二:中国使臣上岸后,送上精美的金银、丝绸、 瓷器、茶叶等礼物,以丝绸和瓷器最受当地人喜爱。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他们代表明朝皇帝表达友好态度。各国国王亲自率王 子、大臣以最盛大隆重的仪式欢迎来自东方的客人, 回赠本国的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珍贵特产。 但是郑和七次大规模的远航,耗费
戚继光 (1528—1588)
戚继光:明代杰出军事 家,抗倭民族英雄,字元敬, 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 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 佥事,担负防御倭寇的任务。 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 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 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 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 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 声名远扬。
葡萄牙侵占澳门的过程
葡萄牙殖民者入据澳门以后,私自扩展土地,修
筑炮台,设置官吏,开创了直接侵占我国领土的先例。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 门的居住权。
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于中国。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 使主权,澳门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国家做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 挺身而出,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表明戚继光驱除倭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并非追求 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
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郑和下西洋
友好 交往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矛盾 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郑和下西洋宝船复原模型 郑和下西洋船队中最大的是宝船,长44丈4尺,宽18丈,载 重量800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
郑和船队编制图
根据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材料一
意义一:
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 好亲切,都表示热烈欢迎;许多外国使臣搭载郑 和宝船回访中国,明成祖期间访华次数为明代最 高,达到318次; 沿途的百姓纷纷用香料、珊瑚去换取中国的 丝绸瓷器……,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因郑 和到过而聚居了更多的华人、华侨,促进了当地 的发展。
苏禄王墓

南京各界人士祭奠郑和 印尼三宝庙
600周年纪念邮票
二、中外的冲突
倭寇
戚继光抗倭
1553攫取澳门居住权
台州
福建
广东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
交往
●戚继光抗倭
明中后期——国势衰落 ●葡萄牙殖民者
冲突
反 映
攫取在我国澳门 的居住权
1433年,积劳成疾的郑和在 远航中病逝于印度的古里,此后, 随着明朝国力的衰弱,航海活动 没有再持续下去。郑和下西洋成 为中国古代最后一次世界性的壮 举。
资料:
宝 郑 庙 中国海军“郑和”舰 和 三 回望历史,郑和船队给世界带来的是美好的礼物, 庙 完成环球航行,所 宝 而不是征服者的剑。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井 郑和航海油画 到之处受到热烈欢
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7次远航,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今沙特阿拉 伯的麦加
天方
南京
今印度科 泽科德

原创2: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原创2: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国势衰落
感悟历史
纵观历史,我国悲惨近代史是从海洋开始,而当 今棘手问题亦是海洋问题。
历史的记忆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论从史出
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 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东南亚4个国家的9位国王8次来华进行访问。他们之 中,有的因病不幸去世,将“体魄托葬中华”,至今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友好交往的 历史见证。 材料二:马六甲首席部长拿督里莫哈末阿里曾感慨地说,在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促 成下,才使马六甲这个弹丸之地,得以和当年超级强国的中国明朝建立稳固的外交 关系,而且两国的关系历久不衰。
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看,交往与冲突是并存的,和平 交往是主流,冲突是短暂的 ……
看我今朝
中国舰队在亚丁湾为商船护航。 在经济贸易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积极加入这一 经济大潮中。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自查互查
1、为了加强同 海外各国 的联系。明成祖派 郑和率27000多人, 从1405 年--- 1433 年,先后 7次 次下西洋,到过 亚非 30多个国 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 经济交流 ,加强了我国和 亚非各国的 友好关系 。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jué ) 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能力目标:通过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 的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 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结合材料,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众人智慧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因素: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①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 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③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④开始远洋到印度洋沿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8.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时
间是( B )
A .1565年
B.1553年
C.1555年
D.1554年
9.郑和下西洋主要的目的是( A )
A.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美洲
印度
麦哲伦海峡
好望角
郑和下西洋 (1405年——1433年)
•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率领西 班牙船队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 洲新大陆。
• 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乘船绕 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第二年抵 达印度西海岸。
• 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西 班牙船队经南美洲南端的海峡进 入太平洋。
马来西亚三保公庙
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 “西洋” 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西洋,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目的: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宣扬明朝的国威 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代罗盘
郑和航海图
马船
水船
战船
宝船
坐船
我航海用的“宝船”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九 桅十二帆的船只,“一个锚,有几千斤重”。其 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大宝船 可容四五百人,甚至近千人。
郑和的船 队浩浩荡荡 驰航于辽阔 的大海上。 规模宏大、 组织周密, 是十五世纪 世界上最大、 最完备的船 队。
阅读导入新课:
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叫三宝垄,附近 的山上有个三宝洞,洞中有郑和塑像。 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三宝井, 井旁有三宝亭,亭内供奉着郑和神主。 印度有三宝石刻雕像。在非洲东岸的 索马里,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屯。上 述都是郑和或他的船队到达过的地方。 郑和是怎样远航的?明代的中外关系 中,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呢?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优秀课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优秀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当时我国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在 世界上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的史 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学习郑 和、戚继光的优秀品质,加强爱国主义 思想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 人格。
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
把历史事件和时间、空间紧密的联 系起来,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讨论: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导入新课
中国军舰开赴亚丁湾打击海盗
课程标准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 牙侵占澳门等具体史实。
知与能力
培养观察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分析戚 继光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并对戚继光进 行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舷号887)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 的最大补给舰,排水量接近3万吨,可同时为两艘以上舰船补 给。2007年曾与“广州”舰一起出访欧洲多个国家。
二、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1528— 1588),明朝名将, 民族英雄,军事家。字 元敬,号南塘, 晚号孟 诸。祖籍河南卫辉,后 迁定远(今属安徽),再 迁山东登州(今蓬莱)。 戚继光
“郑和是和平亲善的使者,是中华文明 的传播者,是伟大的航海家,是我们海外华 人共同的骄傲”。
郑和铜钟
郑和行香碑
《纽约时报》发表了长篇专文 探讨郑和航海,再次提出问题: 如果中国持续发展了郑和时 代的开放政策和航海探险,那么, 今天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活动猖獗的索马里海盗
索马里自1991年以来一直战乱不断,沿海地区海 盗活动猖獗,被国际海事局列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域 之一。2008年以来,索马里沿海累计发生80多起海盗 袭击事件,平均每4天就有一艘船遭劫,海盗已猖獗 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劫案大多发生在亚丁湾,那里是 从印度洋通过红海和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及大西洋 的海上咽喉。索马里海盗主要是拿绳子,套在船上, 然后快速登船进行劫持行动。 2008年9月15日,一艘中国香港化学品运输船在 驶往亚洲途中,在亚丁湾海域被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难点:如何记忆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和古今地名
教学流程:
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
1.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明朝为加强君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2.次数:。
5.最远到达:。
6.地位: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是我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
张崾先镇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执笔人:鲁岳东审核人:时间:2013.5
集体备课
备 注
课题: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
1、记住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会运用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③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他能够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④请你用一句话对这位抗倭将领做出评价。
【课堂小结】(反思)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教后反思】
C.七次下西洋D.抗击金军
6.中外交往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类性质()
A玄奘西游B戚继光抗击倭寇
C郑和下西洋D鉴真东渡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例如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其六门被攻破,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两万余间,被发棺椁四十余县。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棺椁三四,有不可胜计而周知者。”
请回答:(1)你认为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说说沿途经过了哪两个大洋?
(3)郑和船队换回的商品有哪些?从这些换回的商品中,你能看出什么问题?说明了什么?
【检测反馈】
1.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B.建文帝C.明成祖D.崇祯帝
2.假如你跟随郑和下西洋,下列哪些地区是你不可能到达的()
7.作用:促进了,加强了。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
2.明朝中期,民族英雄率领的荡平了的倭寇。
三、葡萄牙骗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年,葡萄牙殖民者骗取了在我国广东的居住权,年月日中国政府对其恢复行使主权。
【巩固提升】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假如你生活在15世纪的中国明朝,并随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
材料二:福建有歌谣传至今:执法如山军纪明,出师矢志灭胡尘。斩子励众并为国,千秋共仰思儿亭。讲的是当年戚帅率军抗倭时,一次临阵派兵,他的儿子做先锋,路遇大雾没能按时赶到,军令如山,亲儿子被他处以无情的军法。
材料三: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倭寇来自于哪个国家?是些什么人?
②材料二和材料三称颂的抗倭将领是谁?材料三表达了他的什么志向?
A.印度洋沿岸B.非洲东海岸C.红海沿岸D.地中海沿岸
3.郑和下西洋起航的港口是()
A.上海B.刘家港C.广州D.福州
4.郑和先后几次下西洋()
A.三次B.五次C.七次D.九次
5.“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 会抵挡”歌谣中的戚爷()
A.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B.统一了女真各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