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增强政治互信
加强高层交往和战略沟通,增 进政治互信,推动国际事务合 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应对挑战
加强沟通协调,妥善管控分歧 ,共同应对挑战,推动中外关 系不断向前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文化交流丰富多彩
中外文化交流在文学、艺 术、教育、科技等领域取 得显著成果,增进了相互 了解和友谊。
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中外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高层交往频繁,国际事务 合作日益密切。
未来中外交往的趋势与挑战
趋势
未来中外交往将继续向纵深发展,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合作将更加紧密, 政治互信将更加牢固。
挑战
与中国的交往为西方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推动了西 方经济的繁荣。
丰富了西方的文化
中国文化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西方的文化内涵。
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进步
与中国的交往使西方更加开放和多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 2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中外交往推动了贸易和资本的全球化流动,促进 了世界经济的繁荣。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6课中 外的交往与冲突

CONTENCT

• 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 • 中外交往的主要方式 • 中外交往中的冲突与战争 • 中外交往对各自社会的影响 • 当代中外交往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01
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
古代中外交往的起源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丝绸之路逐渐成为古代中外交往的重 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
100%
玄奘西行
唐代高僧玄奘前往印度取经,促 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同时也为中 国与南亚地区的友好关系奠定了 基础。

历史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历史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难点:如何记忆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和古今地名
教学流程:
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
1.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明朝为加强君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2.次数:。
5.最远到达:。
6.地位: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是我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
张崾先镇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执笔人:鲁岳东审核人:时间:2013.5
集体备课
备 注
课题: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
1、记住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会运用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③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他能够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④请你用一句话对这位抗倭将领做出评价。
【课堂小结】(反思)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教后反思】
C.七次下西洋D.抗击金军
6.中外交往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类性质()
A玄奘西游B戚继光抗击倭寇
C郑和下西洋D鉴真东渡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例如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其六门被攻破,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两万余间,被发棺椁四十余县。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棺椁三四,有不可胜计而周知者。”
请回答:(1)你认为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说说沿途经过了哪两个大洋?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ppt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ppt

戚继光抗倭
(原因)
元末明初, 倭寇骚扰。 明朝中期,
戚 继 光
奸商勾引,
烧杀掳掠。
戚继光是怎么样的 人?
未遥 敢知 忘夷 危岛 负浮 继 年天 光 华际 有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是我国杰出的一位民族英雄。
但封 原侯 海非 波我 戚平意
台州九捷
抗倭形势图
①抗倭斗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广大 人民利益; ②他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③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 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④戚继光的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也是原 因之一。 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是我国杰出的一位民族英雄。
郑 和 下 西 洋
郑和:本姓马,小字 三宝,云南人,回族。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 教,祖父和父亲曾从 海道到过伊斯兰教圣 地天方(今麦加),郑 和从小就听说过西洋 的一些情况。他12岁 入王府为宦官,明成 祖即位后,赐他姓郑。
BACK
郑和下西洋盛况(过程)
时间(早) 次数(多) 海船规模 (大) 船数(多)
航海图、罗盘针
美洲
罗盘针
印度
罗盘针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郑和最大的宝船
哥伦布最大的旗舰
约150╳ 60米
约 25╳ 6米
一个标准足球场
半个篮球场
一.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二.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 郑和吃苦耐劳、英勇无畏的品质 2、造船技术的发达 , 指南针的运用 3 、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三、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 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课外资料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5、郑和描述舰队远航的情景时曾说过有关夜晚航行的内容,郑和的舰队能在黑夜中辨识航向是因为( )
A.郑和舰队的庞大B.明朝造船技术的先进
C.指南针用于航海D.水手有高超的驾驶技术
6、“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据此,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 )
A.忠君思想B.拒官态度C.军事才能D.爱国精神
2、请比较岳飞抗金和戚继光抗倭的异同。
3、分析: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
4、从戚继光等人身上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三、系统建学
四、限时作业
(三)课堂限时作业
课题: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班级:姓名:成绩:
1-6每个1分
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BFra bibliotek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
二、预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三、预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中外友好交往:下西洋
中外的冲突:抗倭
(二)局部揣摩
郑和下西洋
1、目的:2、时间:在位皇帝
3、出发地点:
4、次数:
5、最远到达:
6、作用:促进了和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关系。
7、地位: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
戚继光抗倭
1、倭寇指
2、明朝中期,民族英雄率领的荡平了的倭患。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的居住权。年月日回归(三)预习质疑
(二)课堂实施
课堂实施基本流程为:交流助学——拓展深学——系统建学
集体设计
个人修订
一、交流助学
小组交流.组间挑战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PPT课件24 人教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PPT课件24 人教版


12、随随便便浪费的时间,再也不能赢回来。

13、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不要停止;不管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不要后悔。

14、当你决定坚持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15、只有在开水里,茶叶才能展开生命浓郁的香气。

16、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7、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困惑谁都有,但成功只配得上勇敢的行动派。
7、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8、有些人,因为陪你走的时间长了,你便淡然了,其实是他们给你撑起了生命的天空;有些人,分开了,就忘了吧,残缺是一种大美。

9、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自己,不要小看自己,被别人的意见引入歧途。

10、没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11、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开的更加灿烂。
1553 年 葡 萄 牙
殖民者攫取在
我国澳门的居

住权
门 大




澳 门 总 督 府
澳门是西方殖民者在我国
非法占据的第一个侵略据点
课堂小结
中 交往 外 的 交 往 与 冲 冲突 突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
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推行 了和平外交政策和睦邻友好 的交往模式,郑和是伟大的 航海家
象牙等
南洋纪念郑和 的宝山寺
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说一说他们在干什么? 猜猜郑和的船队可能到过哪些国家和地区?
你对郑和的外交活动有何看法?
推行了和平外交政策和 睦邻友好的交往模式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contents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目录01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23通过设立驻藏大臣、颁布法律和实施改革,强化了对*的管理和保护。

清朝对*的治理吞并*后,实施了军屯、民屯等制度,确保了*的稳定和发展。

清朝对*的治理通过册封、联姻等方式,加强了与蒙古的联系和团结,防止了蒙古的分裂和独立。

清朝对蒙古的治理农业的发展清朝时期,农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改进推动了农业的繁荣。

工商业的兴盛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增长,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海外贸易的扩大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尤其是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得到了大力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繁荣文学艺术的繁荣清朝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诗词、书画、戏曲等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和作品。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兴盛学术研究的拓展在学术研究方面,清朝的经学、史学、考据学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学术的进步。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在宗教信仰方面,清朝时期各种宗教得到了自由发展,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包容性的宗教信仰格局。

02社会的危机•清朝中期,政治腐败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官场腐败,各级官员贪污受贿,致使国家无法有效治理。

•社会阶级矛盾激化,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民不聊生。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清朝时期,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外来侵略与民族危机社会的危机03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与冲突18世纪中期闭关锁国政策01为了防范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渗透,清朝实行了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_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_0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材分析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国力强盛,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

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而此时的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被动外交的局面即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期主动后期被动的外交概况。

(2)过程与方法: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这种开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戚继光抗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

与此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这样做都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比较法等四、教法过程1.导入新课由2008年,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的文艺汇演导入新课。

2.“郑和下西洋”一目。

指导学生观看《郑和》像,并阅读小字内容,认识郑和。

原创2: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原创2: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国势衰落
感悟历史
纵观历史,我国悲惨近代史是从海洋开始,而当 今棘手问题亦是海洋问题。
历史的记忆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论从史出
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 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东南亚4个国家的9位国王8次来华进行访问。他们之 中,有的因病不幸去世,将“体魄托葬中华”,至今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友好交往的 历史见证。 材料二:马六甲首席部长拿督里莫哈末阿里曾感慨地说,在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促 成下,才使马六甲这个弹丸之地,得以和当年超级强国的中国明朝建立稳固的外交 关系,而且两国的关系历久不衰。
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看,交往与冲突是并存的,和平 交往是主流,冲突是短暂的 ……
看我今朝
中国舰队在亚丁湾为商船护航。 在经济贸易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积极加入这一 经济大潮中。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自查互查
1、为了加强同 海外各国 的联系。明成祖派 郑和率27000多人, 从1405 年--- 1433 年,先后 7次 次下西洋,到过 亚非 30多个国 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 经济交流 ,加强了我国和 亚非各国的 友好关系 。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jué ) 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能力目标:通过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 的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 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结合材料,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众人智慧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你 么知 能道 成我 行的 吗远 ?航 为
郑 和 下 西 洋
观察下列一组邮票
郑和的船队可能到过哪些 国家和地区?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 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 交流和友好关系。
郑 和 下 西 洋
郑和下西洋盛况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规模 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 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 人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16 中外的 交往与冲突
教学目标
•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 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 系的概况。 • 2. 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分析戚继光抗倭背 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综合评价戚继光民族英 雄。 • 3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树立 爱国志向。
自学指导
通读全文, 完成《高效》 填空题(10分钟)
3、科代表评价
“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 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明史· 日本传》
“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பைடு நூலகம்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
葡萄牙攫取在澳 门的居住权
你知道我是什么 时候回到祖国母 亲怀抱的么?
《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1.先独立看书,同 时注意拿笔做记号 2.再完成填空题 3.小组交流答案 4.展示评价(3分)
脉络总瞰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交 明 目的、条件、过程、影响 往 朝 的 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 对 外 冲 关 民族英雄 系 突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33年)
郑 和 下 西 洋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当堂检测
• 高效课堂 • P44“单项选择”1~5
考 考 你 ?
那时的西洋, 是今天的什 么地方?
温馨提示:参见注释2
讨论: 郑和为什么要七下西洋?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 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郑和传》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宣扬明朝的国威 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造船技术的发达 指南针的运用 郑和吃苦耐劳、勇于探索
船只 大小
100吨 长24.5米 宽6米
美洲
120吨、 100吨 50吨
印度
回目录
到达
你 认 为 ……
郑和与哥伦 布等西方航 海家谁更伟 大?
戚继光抗倭
讨论: 在16世纪中叶,日本这一 个岛国为什么能够严重威 胁明朝东海沿岸各省的安 全?
要求:
1、小组讨论交流,集 中观点,推选代表展示
2、展示
到达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 范围 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郑 和 下 西 洋
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远洋航行对照表
人物 时间 次数 船数 郑和 1404—1433 年 7次 大船62艘(连 小船共有200 艘) 长44丈 (151.8米) 宽18丈(61.8 米) 亚非30多个国 哥伦布 1492—1504 年 4次 17艘 达· 伽玛 1497—1498 年 1次 4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