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1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案

【七年级】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案

【七年级】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七年级】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第16课中外交流与冲突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日、葡萄牙夺取澳门居留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代对外关系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日,学生可以感受到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难点钥匙;郑和下西洋史实与戚继光抗日事迹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自主学习】(详细的教材,独立完成以下知识,试着记住以下知识,然后分组交流自学结果。

)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航行的目的;时间次数。

2.郑和的航行范围;最远到达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二、齐继光抗日1、戚继光抗倭的背景:2.之后:。

3.戚继光抗日战争的意义。

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时间;2、为什么说是“攫取”[合作勘探]1、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下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2.“日本海盗”指的是谁?戚继光战胜日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教科书第96页的大脑分析和总结。

【拓展延伸】戚继光、岳飞和文天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

试着分析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当堂检测】1.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一座港口城市“三宝垄”,马来西亚有一座“三宝垄山”。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是这些名字的起源a、郑成功收复台湾b、郑和下西洋c、葡萄牙夺取澳门居民身份齐继光与日本海盗作战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a、台州B、温州C、福州D、泉州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a、 15531999b,155420000c、1355年,1999年d、1533年,1997年4.中国古代有许多英雄留下了通俗诗,其中表达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是()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醉在灯笼里看剑,梦回到营地c、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d、躺在夜里,听着风雨,铁马冰川在做梦5、下列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明朝时期,日本海盗开始骚扰中国沿海地区b、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c、 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中国海岸d、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6.阅读教材第95页的材料和图片,回答以下问题(1)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什么事件?反映出一种什么精神?(2)它扮演了什么角色?(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日趋明显,你觉得材料中反映的几百年前的这件事对我们今天有何启发?。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1

课题:第十六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型:新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法: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不太熟悉,对欧洲航海家的航行更是一知半解,所以教师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实际去创设情景,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获得心灵体验。

在本课的学法指导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参与合作探究中认识郑和的远洋是世界的壮举,戚继光扫除倭患的英勇斗争精神,感悟郑和和戚继光的伟大人格魅力并发扬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郑和下西洋。

2、掌握戚继光抗倭。

3、掌握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4、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郑和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通过材料、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

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通过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情景假设,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一)欣赏视频,激趣导入:由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打击海盗的活动引出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英勇壮举,看郑和下西洋的视频:/programs/view/V8zYmlHWb0c/这支队伍经历了哪些暴风骤雨?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完成了这次不可思议的航行?进入本课的学习—中外的交往和冲突。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学目标1.识记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探究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感受X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三、教学难点X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课前延伸】课前让学生搜集X和与戚继光的有关资料,完成预习学案。

在预习的基础上,设计一定量的训练题目引导学生巩固预习成果,在本课中可以设计这样一题:请回答出明朝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典型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分别是什么?【设计意图】一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在整体感知教材的基础引导学生整合本课内容,以便整体把握本课的知识脉络,从而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课内探究】(一)歌曲导入,目标展示本节课以谭晶的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大航海》引出中国伟大航海家X和。

导语:X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它承载着古老中国繁荣灿烂的文化,沿途传递友谊、播撒文明,开创了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史上的又一新时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X和,走进明朝,走进那个交往与冲突并存的时代。

【设计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紧扣本课主题,简洁且自然贴切。

导入新课后,教师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教学目标要求。

【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分析使学生能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惑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共分三大篇章,依次层层递进。

第一篇章是:帆之荣——X和下西洋;第二篇章:帆之危——戚继光抗倭;第三篇章: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某某澳门的居住权。

【设计意图】在于从整体上整合教材,体现“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

具体做法是:学生对照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重点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自探题,并找出疑难问题。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小组的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答案由小组成员互相补充,并达成共识。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X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X和下西洋路线图》、《戚继光抗倭图》等图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X和下西洋的影响、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分组活动,培养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

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

(2)开展一次探究活动“探寻X和的足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X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X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X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X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难点解决方法:试图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师准备1、课前从网络上搜集有关资料和图片,精心设计历史问题,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预设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3、准备教棒。

学生准备1、搜集资料①史学界有关X和下西洋目的有几种说法。

②国内外对X和下西洋意义、影响的评价。

2、了解中亚、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的基本地理知识。

3、认真预习第16课。

课型与课时安排新授课、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从上节课开始我们进入了明朝历史的学习,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及“君主集权的加强”。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新人教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下学期
此外,我将在讲解和解释作业时更加细致和清晰,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避免出现误解和错误。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学术成果,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信息获取能力。
4.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
5.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3.学生互评:
-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评价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互相学习和提高。
-展示评价:学生可以对其他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给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课后跟进:
-教师可以通过课后跟进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和作业的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提供辅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帮助,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简短介绍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交往与冲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交往与冲突的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交往与冲突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
第16 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2
3
4
5。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一、自主学习(一)郑和下西洋1.背景: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2.目的:为了加强同的联系,郑和下西洋派遣。

3.过程:(1)时间:从年到年前后,先后七次下西洋(2)路线:郑和的舰队从出发,到过亚非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4.意义:加强了我国和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2.背景: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寇与奸商勾结为患,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

3.过程:戚继光组建出一支抗倭队伍,人称“”,在浙江九战九捷。

后又赴,与当地军民并肩抗倭。

4.意义:抗倭取得重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

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从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2.年,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二、儿歌记忆我国航海历史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亚非经济大交流,友好关系长又长。

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战斗是名将,英勇善战戚家军,九战九捷平浙江。

知识拓展动脑筋:1.郑和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答:他们讲的各有道理,但都只讲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郑和远航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这些都是郑和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的科学技术条件。

再就是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有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这也是他远航成功的重要条件。

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新人教版) .doc

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新人教版) .doc

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简图;分析能够下西洋的条件;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2.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的主要事迹;分析抗倭成功的原因。

3.体会郑和、戚继光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增强爱国意识。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一)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我国的时间,葡萄牙攫取了在的居住权,时间。

我国在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回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 阅读材料,分析问题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

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

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1)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材料四: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小名三保,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他兼有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弟子的双重身份,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

从小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

本姓马,原在燕王朱棣府当差,后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赐郑姓,“才负经纬,文通孔孟。

”“有智略,知兵习战”,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2)思考分析:材料四可以看出郑和有怎样的优势条件?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期间,将中国的七大类22种产品输入亚非各国,换回各国的货物11大类191种,无怪乎史书形容郑和船队所载货物“堆积如山”。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后,许多国家的国王回访中国,苏禄国王率领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在中国病逝,即安葬于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船只大
到达 范围
设备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 区
航海图、罗盘针
美洲
范围广 设备先进
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
材料一: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期间,将中国的七大类22种产品输入 亚非各国,换回各国的货物11大类191种,无怪乎史书形容郑和船 队所载货物“堆积如山”。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后,许多国家的国王回访中国,苏禄 国王率领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在中国病逝,即安葬于中国。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 海水平大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 小名三保,回族,出身于世代 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 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吃苦 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 本姓马,原在燕王朱棣府当差, 后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被赐郑姓,有一定的政治经验
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他们说的 对吗?请说明理由。
郑和从小能吃苦耐 劳,培养了英雄无 畏的气概。
宋元以来我国的 造船业发达,能 造出巨大的海船 。
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因 客观 造船技术的发达; 原
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主观
是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 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你知道中国的“航海日”是哪一天吗?
1、从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到明朝中后期倭寇 作乱再到澳门被葡萄牙占据,这能说明什么?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 内已经落后了。
2、澳门回归中国又说明了什么?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小结
中 交往 郑和下西洋



往 与
戚继光抗倭
冲 突
冲突
国力强盛 封





国力日渐衰落
衰 败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 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 。
二、戚继光抗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
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
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17岁
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
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
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
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
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
评价 并取得胜利的斗争。
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 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明史·日本传》 “大肆毁掠,……杀人无算。
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 船。”
《倭变事略》
台州九捷
抗倭形势图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这句话体现了戚继光的什么高尚品德?
住权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
《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澳门
侵占国家 葡萄牙 侵占时间 1553
使用手段 欺骗、贿赂 回归 1999、12、20
起止时间 1405——1433

规模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2700多人,200多艘船
概况
西
次数 七次 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物品 用金银珠宝、瓷器丝绸,换回珠宝、香料、药材

地位 郑和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
影响
积极 促进并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往来。 消极 一定程度上损耗了明朝的国力。
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倭寇” 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
倭 指背景
军队
戚经过 战绩 继
戚家军
台州九捷 福建、广州
战争性质:正义的事业,符合人民的利益 ;
光胜利 士气纪律: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抗原因
群众基础:与其他爱国军民团结合作; 个人因素: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
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情境引入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导入
想一想? 我们古代史学过的有关中外友好 交往的史实有哪些?
张 骞 通 西 域
玄奘西游
鉴真和尚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一、郑和下西 洋
西洋概念 物质基础
郑 条件
客观 科学技术 主观:个人因素
和 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1、表达了戚继光抗倭的决心,拯救百 姓于水火,并不是追求个人功名; 2、他志向远大,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 己任的高尚品质。
想一想?
在中国古代史上还学过哪支军队以纪 律严明而著称?这支部队和“戚家军”在 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岳家军。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这里的金军、元 军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属于民族内部纷争。只有 抗击中华民族以外的外国侵略者的英雄人物才被称 为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 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 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飞是抗金英雄, 文天祥是抗元英雄。
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 方?
西洋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结合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 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 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 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 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和组织才能。
对比郑和下西洋概况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 你得出什么结论?
人物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比较结果
时间 1404—1433 次数 7次
1492—1504 4次
时间早 次数多
人数 船数
27800
大船62艘(连小船共 有200艘)
1500 17艘
人数多 船只多
船只 长44丈(151.8米)宽 长24.5米宽6米 大小 18丈(61.8米)
巩固练习
C 1.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的是
A.蔡伦 B.毕升
C.郑和
D.郑成功
2.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
A 往来的是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3.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
B 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