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练习题第16课 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合集下载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16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人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一篇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16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人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一篇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16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人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一篇第1题【单选题】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有( )①岳飞②文天祥③戚继光④郑成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自负的盛世帝国理所当然地对外贸易视为朝贡制度的延伸,明朝的对外贸易就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其中典型的例证是( )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郑成功收复台湾【答案】:【解析】:明清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下图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 )A、抗击外来侵略B、民族关系发展C、中外友好往来D、君主专制强化【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抗倭将领( )A、戚继光B、郑成功C、李自成D、王献之【答案】:【解析】:明朝中期的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在这次抗倭斗争中所涌现出来著名民族英雄是( )A、戚继光B、文天祥C、岳飞D、林则徐【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有关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玄奘西行引发了欧洲人对中华民族的兴趣B、鉴真东渡将元朝的佛教、医学等传到日本C、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D、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的经济交流【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抒发了作者不计名利的思想,作者是( )A、岳飞B、文天祥C、戚继光D、郑成功【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客观历史进程更直观、更简明的反映.小史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A、中外交往B、民族团结C、祖国统一D、抵抗侵略【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安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古往今来人才辈出、人文荟萃。

(1)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

他在外交上采取的策略是“______”。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堂演练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堂演练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1、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联系课文中他的诗句,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2、识图题:观察下面地图,回答问题:⑴图中人物是_______,他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____次下西洋,最远到达_____沿岸和______东海岸。

⑵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出郑和航海船队的出发地和所到过的主要地方。

⑶这一历史事件所起积极作用是什么?(4)这个历史事件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有什么启示?3、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女生:“郑和从小就能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

”男生:“宋元以来,我国的造船业发达,能造出巨大的海船。

”他们说得对吗?如果不对,你认为是什么原因?4、读诗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稻钤深处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这是谁说的诗?(2)他有哪些英勇事迹?(3)他领导的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4)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高尚品德?参考答案:1、“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

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2、(1)七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略(3)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发展;促进了华侨对东南亚的开发。

(4)应该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对外交往,用世界上优秀的文明成果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3、他们讲的各有道理,但都只讲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郑和远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等,这些都是郑和远航能够实现的科学技术条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练习题第16课 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练习题第16课 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第16课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基础巩固】1.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A.炫耀国力的强大B.促进对南洋的开发C. 发展海外贸易D.为了加强同各国的联系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经回忆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2.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郑和船队上装有指南针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C.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D.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答案:B 点拨: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而不是“地中海沿岸”。

3. 福建省的漳湾“戚公祠”、福安的“戚公饼”,由来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A.收复台湾 B抗击沙俄入侵 C抗击倭寇 D平定回部贵族叛乱答案:C4.戚家军先后在哪些地区给倭寇以沉重打击()①江苏②浙江③福建④广东①②③④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B5.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的统治时间是A.1553年至1977年B.1953年至1999年C.1953年至1949年D.1953年至2000年答案:B【能力升级】6.下列人物中都饱经海上风险的是()①张骞②玄奘③鉴真④郑和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答案:C 点拨:鉴真渡东海到日本弘扬佛法,郑和七次下西洋,都经历了海上风浪。

张骞和玄奘都走的是陆路7. 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A.郑和B.戚继光C.郑成功D.鉴真答案:A 点拨:解题途径有二:一是了解郑和生平知识,知道郑和小名三宝,再结合选项进行判断;二是通过分析题干,结合选项进行判断,选项中的四位历史人物主要史实中,与“东南亚”国家相关的只有郑和最密切。

8.“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二郎。

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歌谣中的“戚爷”A.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B.打退了沙俄侵略军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D.统一了女真各部答案:A 点拨:由题干中的“倭倭”、“戚爷”可知是所说的人物是戚继光,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倭寇。

2019中考历史练习分课练习-七下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doc

2019中考历史练习分课练习-七下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doc

2019中考历史练习分课练习-七下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选择题1.“他的第一次远航,比哥伦布首航早八十七年,比达·伽马开辟东方新航路早九十三年,比麦哲伦从美洲航行到菲律宾早一百一十六年。

”“他”是中国古代的〔B〕A.鉴真B.郑和C.戚继光D.郑成功2.下面图片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C〕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A、祖国统一B、民族团结C、中外交往D、抵抗侵略3.“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展示的学习主题是〔C〕A.弘扬沸法B.民族融合C.中外交往D.开发南洋4.自负的盛世帝国理所当然地把对外贸易视为朝贡制度的延伸,明朝对外贸易就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其中典型的例证是(C)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郑成功收复台湾5.下边表格反映的历史事件是〔C〕A、吴国船队到夷洲B、隋炀帝扬州巡游C、郑和下西洋D、哥伦布横渡大西洋6.以下反映中外友好交往的史实有〔B〕①丝绸之路②遣唐使③郑和下西洋④册封“班禅”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③④7.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这是为了纪念〔B〕A.鉴真B.郑和C.戚继光D.郑成功8.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这是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B〕A.促进中外民间经济交往B.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C.销售中国的手工业品D.促进中国的海外贸易9.有学者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少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

以下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C〕A.明太祖派遣郑和下西洋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地中海西岸C.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D.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由江苏南京出发10.下面是陈扬同学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把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排混了,请你给他纠正一下,正确的顺序应该是(D)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③④①②D、②①④③11.以下汉、元、明、清时期的史实或措施,对中外交流起促进作用的是〔C〕①张骞出使西域②创立行省制度③和七下西洋④设立驻藏大臣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2.在学习郑和下西洋时,老师要求学生用两句话评论郑和及其远洋活动,同学们积极发言。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基础巩固1.最早在我国取得居住权的殖民国家是()A.英国B.荷兰C.美国D.葡萄牙2.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哪一位皇帝在位时期()A.明太祖B.明成祖C.建文帝D.明英宗3.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郑和几次下西洋()A.五B.六C.七D.八4.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是在什么时间()A.1999年1月1日B.1997年7月1日C.1997年1月1日D.1999年12月12日5.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A.开拓殖民地B.开辟新航路C.进行三角贸易D.加强与海外的联系6.下列人物不属于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的是()A.林则徐B.邓世昌C.戚继光D.文天祥7.戚继光是伟大的抗倭民族英雄,他抗击的倭寇是指哪一国的侵略者()A.英国B.葡萄牙C.西班牙D.日本8.戚继光是伟大的抗倭民族英雄,他生活的时代是A.隋朝B.西夏C.元朝D.明朝能力提升1.郑和的舰队最远到达的是()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B.古里和锡兰C.苏门答腊岛和满刺加D.占城2.郑和描述舰队远航的情景时曾说过有关夜晚航行的内容,郑和的舰队能在黑夜中辨识航向是因为()A.郑和舰队的庞大B.明朝造船技术的先进C.指南针用于航海D.水手有高超的驾驶技术3.“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

据此,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A.忠君思想B.拒官态度C.军事才能D.爱国精神4.600多年前,先后七次远洋航行的中国航海家是A.岳飞B.郑和C.戚继光D.郑成功5.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②①③④⑥⑤B.②③①④⑥⑤C.②③④①⑥⑤D.②①③⑥④⑤6.下列人物中都饱经海上风险的是()(1)张骞(2)玄奘(3)鉴真(4)郑和A.(1)(2)B.(2)(3)C.(3)(4)D.(1)(4)7.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A.郑和B.戚继光C.郑成功8.(08.聊城)“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二郎。

201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习题

201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习题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自主学习(一)、郑和下西洋1、背景: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2、目的:为了加强同的联系,郑和下西洋派遣。

3、过程:(1)时间:从年到年前后,先后七次下西洋(2)路线:郑和的舰队从出发,到过亚非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4、意义:加强了我国和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2、背景: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寇与奸商勾结为患,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

3、过程:戚继光组建出一支抗倭队伍,人称“”,在浙江九战九捷。

后又赴,与当地军民并肩抗倭。

4、意义:抗倭取得重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

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从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2、年,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二、儿歌记忆我国航海历史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亚非经济大交流,友好关系长又长。

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战斗是名将,英勇善战戚家军,九战九捷平浙江。

三、知识拓展动脑筋:1.郑和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答:他们讲的各有道理,但都只讲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郑和远航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这些都是郑和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的科学技术条件。

再就是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有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这也是他远航成功的重要条件。

当然,船队中其他成员也是功不可没的,例如,各船的船长、舵手及全体船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

然而,更重要的一点,他们俩都没有说出来,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是这个航海壮举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时自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时自测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时自测一、单项选择题1.【2012·兰州】公元1405年,郑和这个名字开始载入史册。

人们之所以怀念郑和,是因为他曾【】A.英勇抗金,忠君爱国B.抗击倭寇,维护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定C.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D.英勇抗元,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2.张平同学正在从网上下载“张骞、玄奘、郑和”三人的相关资料进行专题学习,以下符合该专题的题目是【】A.顽强抗战的民族英雄B.开拓新王朝的帝王C.突出贡献的交流使者D.辅佐帝王的有功之臣3.王刚同学很喜欢对联,下面是一副他搜集到的有关人物评说的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该对联主要称颂的是【】A.张骞出使西域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C.郑和下西洋D.玄奘西行天竺取经4.下列对郑和下西洋的说法,正确的是【】①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③扩大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④为驱除倭寇作出贡献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5.1925年闻一多先生挥笔写下组诗《七子之歌》,诗人将当年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占的七块土地比作离开母亲怀抱的七个儿女。

其中七子之一澳门,明朝时被哪个帝国主义国家侵占【】A.英国B.日本C.葡萄牙D.俄罗斯6.下列有关倭寇的叙述中,不准确的是【】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我国沿海居民把经常骚扰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称之为“倭寇”C.明朝中期,倭患十分严重D.戚继光是抗倭的民族英雄7.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D.榜葛刺沿岸和红海沿岸8.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这是为了纪念【】A.鉴真B.郑和C.戚继光D.郑成功二、非选择题9.(2012·重庆)阅读下列材料:2011岁末,中国第一部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隆重推出,收视率节节攀升,今年又在全国多家电视台重播。

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练习04

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练习04
澳门居住权的殖民国 家是( C ) A.英国 B.荷兰 C.葡萄牙 D.西班牙 5.下列关于明朝时期的交往与冲突历史的陈述中,哪一 项是错误的?( A ) 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历史上第一批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 民者 D.戚继光抗倭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台州大捷
1.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的是( C ) A.蔡伦B.毕升C.郑和D.郑成功 2.明朝时的西洋是指今天的( D ) A.印度洋一带 B.南海一带 C.东南亚一带 D.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地 区 3.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 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 历史事件有关?( B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基础巩固】
1.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炫耀国力的强大
B.促进对南洋的开发
C. 发展海外贸易
D.为了加强同各国的联系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经回忆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2.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郑和船队上装有指南针
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D.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答案:B 点拨: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而不是“地中海沿岸”。

3. 福建省的漳湾“戚公祠”、福安的“戚公饼”,由来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收复台湾 B抗击沙俄入侵 C抗击倭寇 D平定回部贵族叛乱答案:C
4.戚家军先后在哪些地区给倭寇以沉重打击()
①江苏②浙江③福建④广东①②③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5.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的统治时间是
A.1553年至1977年
B.1953年至1999年
C.1953年至1949年
D.1953年至2000年
答案:B
【能力升级】
6.下列人物中都饱经海上风险的是()
①张骞②玄奘③鉴真④郑和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点拨:鉴真渡东海到日本弘扬佛法,郑和七次下西洋,都经历了海上风浪。

张骞和玄奘都走的是陆路7. 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鉴真
答案:A 点拨:解题途径有二:一是了解郑和生平知识,知道郑和小名三宝,再结合选项进行判断;二是通过分析题干,结合选项进行判断,选项中的四位历史人物主要史实中,与“东南亚”国家相关的只有郑和最密切。

8.“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二郎。

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歌谣中的“戚
爷”
A.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B.打退了沙俄侵略军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统一了女真各部
答案:A 点拨:由题干中的“倭倭”、“戚爷”可知是所说的人物是戚继光,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倭寇。

9.某电视剧组在拍摄电视连续剧《戚继光》时,为戚继光布置书房场景,其道具及片段可能有()
①书案上摆放着司马迁的《史记》②戚继光一面踱步,一面吟诵着岳飞的《满江红》
③戚继光伏案翻阅着《海国图志》④墙壁上挂有《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
不殆”的条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点拨: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将领,而《海国图志》出现在清朝末年,故(3)错误。

答案为D。

10.明朝中期面临的外来威胁主要来自于()
A.沙俄侵略者B.英国殖民者C.日本倭寇D.荷兰殖民者
答案:C 点拨:主题主要考查学生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的时间范围是明朝中期,这是审题的关键。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结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失。

这里的倭寇是指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

11.下列说法,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是()
A.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B.葡萄牙通过战争胜利,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
C.葡萄牙租占澳门后,明政府始终掌握澳门领土主权
D.明政府强制拆毁葡萄牙殖民者擅自修筑的青州城
答案:B 点拨:葡萄牙是采用贿赂地方官取得澳门的居住权。

12.《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写下的著名爱国诗篇,请你欣赏《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妈港”
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请回答:
(1)诗中的“母亲”是指___________。

(2)“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中“他们”是指哪个国家
(3)“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真诚渴望?
答案:(1)祖国母亲(2)葡萄牙(3)思念祖国,渴望尽快回归。

【拓展探究】
13.读材料,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十六世纪前有)番彝佛郎机假朝贡,占据屯门海澳,时肆剽掠,屠食婴儿。

(1)材料的意思是什么?
(2)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行径和郑和下西洋比较有什么不同?
答案:(1)材料的意思是:16世纪的葡萄牙(佛郎机)殖民者,假借朝贡的名义,他们窃居屯门岛,在那里建筑堡垒,打造火,杀人抢船,掠卖良民,甚至连婴儿都不肯放过,犯下了野蛮残暴的罪行。

(2)葡萄牙殖民者航海来到中国与郑和的远航比较,从背景、目
的、手段与结果都是不同的。

郑和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而葡萄牙殖民者航海是通过航海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

在手段和方式上,郑和下西洋采取和平贸易、友好交往的形式,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

葡萄牙殖民者是以残暴血腥的殖民侵略活动,所到之处引起了当地人民的痛恨与反抗。

这同郑和下西洋,有着本质的区别。

14. 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
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答案:“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决心。

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则更明确地表明了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15.你听过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吗?你会唱吗?
你可知“妈港”
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优美的旋律不仅悦耳动听,还唱出了一段沧桑的历史。

根据上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歌词中为什么称澳门为“妈港”?
(2)“妈港”是被谁掳去的?又是什么时候回到母亲怀抱的?
(3)请你以澳门的回归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答案:(1)据说1553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妈祖阁庙前的古码头泊船上岸,向当地福建人打听此地为什么地方,福建人误以为问的是庙宗的名字,说是阿妈阁,此后葡萄牙人就用福建方言“妈阁”的谐音“妈港”来称呼澳门,澳门由此得名。

(2)葡萄牙。

1999 年12月20日。

(3)略。

点拨:此题为主观题,学生只要抒发出自己对澳门回归的喜悦,
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意,语言通顺,条理清晰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