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学名词解释
商品学

1商品学其产生与发展总体上分为萌芽、创立和发展三个阶段。
2商品学研究的核心——商品质量(应包含商品的明确质量与隐含质量,商品的有形质量34商品:是指用来交换,并满足人们和社会某种消费需要的劳动产品。
5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们和社会需要的效用;对于商家称为商家使用价值或交换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称为消费使用价值。
6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7商品质量:即商品品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评价商品使用价值优劣程度的各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商品有形质量和无形质量、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商品满足明确需要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的总和。
8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管理和员工素质、科研与设计、原料、工艺和设备、质量检验、包装、运输与储存、销售服务、使用与保养、商品的废弃处理。
9商品质量标准:即对商品质量和有关商品质量的各方面(如品种、规格、用途、试验方法、检验方法、标志、包装、储存、运输、养护等)所做的技术规定。
10商品质量标准的分类:①按标准的约束性分: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②按标准的表达形式分:文件标准和实物标准。
11我国标准分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12商品组成成分:通常按各种成分在其使用性能中所发挥的作用,分为主要成分、辅助成分、无用成分和有害成分。
13商品的结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
14食品营养成分:糖类、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水分。
15质量劣变:是指商品在储运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作用发生的化学变化、生理生化变化、微生物变化而造成的商品质量变劣,甚至完全丧失使用价值的现象。
16商品的化学变化:①腐蚀: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②金属的化学腐蚀、煤的风化与自燃和化工原料的亚硝酸钠的氧化。
17微生物引起的商品质量变化:霉变、发酵、腐败。
18鱼肉特有的生物化学变化。
且处在僵直期的鱼19商品美学质量的形式要素:材质美、色彩美和形体美。
20商品标准化:是指在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各环节中制定、发布以及推行商品标准的活动。
商品学第二章答案

综合练习一、名词解释1.商品分类:为了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志,科学地、系统地将商品分成若干不同类别的过程,就是商品分类.2.商品中类:体现具有若干共同性质或特征商品的总称。
3.商品小类:对中类商品的进一步划分,体现具体的商品名称。
4.商品品类:商品品类又称商品品目,是指具有若干共同性质或特征的商品总称,它包括若干商品品种。
5.商品品种:商品的品种是指商品的具体名称,它是按商品的性质、成分等方面特征来划分的,如水果中的瓜类商品包括西瓜、甜瓜、哈密瓜、白兰瓜及其他瓜等。
6.商品细目:商品的细目是对商品品种的详细区分,包括商品的花色、规格、品级等。
它能具体地反映出商品的特征。
7.分类标志:分类标志是编制商品分类体系和商品目录的重要依据和基准。
商品分类标志的选择是商品分类的基础,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细致的工作。
8.商品目录:商品目录是指将所经营管理的全部商品品种,按一定标志进行系统分类编制成的商品细目表。
9.商品代码:商品代码是指为了便于识别、输入、存储和处理,用来表示商品一定信息的一个或一组有规律排列的符号。
10.商品条码:商品条码(也简称商品条形码)是由一组粗细不同、黑白(或彩色)相间的条、空及对应字符按规则组合起来,用以表示一定信息的图形,11.EAN条码:国际物品条形码是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制定的一种国际通用商品条形码,主要用于超级市场或一些自动销售系统的单件商品。
12.UPC条码:是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于1973年制定的一种代码,主要用于美国和加拿大。
13.协调制度:《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 Harmonized Conun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简称《协调制度》或HS)是指原海关合作理事会(1995年更名为世界海关组织)在《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CCCN)和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基础上,参照国际上主要国家的税则、统计、运输等分类目录而制定的一个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目录。
第一至九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1.商品:是指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2.商品整体概念:是指由商品的实质性、实体性和服务性三方面构成的统一体或系统。
3.商品的效用:是指商品能满足买主需求的某种使用价值或功能。
它是商品的核心部分,是消费者追求的核心利益,是满足消费需求的中心内容。
4.商品的品质:主要指商品理化性质、技术经济性能、使用寿命等因素,是消费者最关心的要素之一。
5.商品式样:主要指商品的结构原理、造型是否先进,花色是否新颖,它是决定商品吸引顾客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6.商品特点:是指某商品与同类或同种商品比较,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优良特征。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竞争能力的强弱。
7.商品包装:是商品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强化产品的特征和风格,并具有保护商品、方便购买、促进销售的功能。
8.商品商标:不同厂家的产品是由商标加以区别的,它是企业的一种无形的资源。
9.商品保证:属于产品售后服务的重要内容,指生产经营者对工业配套产品、实施三包的产品,以及有关使用安全、卫生产品等的质量特征实施的售后服务活动。
10.商品维修:维修是保证商品使用寿命的一种必要措施。
当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时,企业采取上门维修服务或定点维修的形式,保证消费者的正常使用。
11.商品运送:指根据商品特点或顾客提出的要求,采取送货上门的服务措施。
12.商品安装:是企业向用户提供现场技术服务的重要内容,包括承担安装、调试、指导正确使用等。
13.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实现商品使用价值规律的科学。
14.社会调查法:具有双向沟通的重要作用,在实际调查中既可以将生产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又可以将消费者的意见和要求反馈给生产者。
15.现场实验法:就是通过一些专家,或有代表性的消费者群,凭人体感官的直觉,对商品的质量及其与商品质量有关的方面做出评价的研究方法。
16.分析实验法:这是一种在实验室内或一定试验场所,运用一定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对商品的成分、构造、性能等进行理化鉴定的方法。
商品学基础

商品学基础1、商品:是为生产而生产(或用于交换)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
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称为商品。
空气,阳光作为产品,还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是经过交换且非进入使用过程的劳动产品。
狭义的商品:车、面包、水广义的商品: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快递服务、旅游业务。
2、商品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将社会科学、经济学融合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商品学研究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即“价值”及其“价值量”的大小,根据商品学的研究对象,商品学研究内容以商品本身为基础,研究各种商品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
商品学由分论商品学和概论商品学构成。
分论商品学:研究某一类商品的相关问题,如汽车商品学、珠宝商品学、食品商品学,概论商品学:阐述的问题是分论商品学的共性问题,研究各类商品存在的问题。
3、商品学的研究方法:科学实验法、现场实验法、技术指标法、社会调查法、对比分析法4、国外商品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园9-10世纪,阿拉伯人阿里·阿德·迪米斯基撰写的《商业之美》一书,其副标题是“关于优质商品和劣质商品的鉴别方法及对商品骗子和尾货的识别指南”。
这算的上是国外最早涉及商品学内容的著作。
5、可以说《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商品学专著6、商品的门类:按国民经济行业共性对商品的分门别类,属最高类别。
商品大类、中类、小类;商品细类或品类;商品品种;商品细目7、商品分类的作用商品分类有利于信息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了解商品特战,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有助于商品的现代化管理、有助于商品的现代化管理、有助于商品学教学和科研的开展8、商品分类的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延性原则、兼容性原则、整体性原则9、商品分类标志是编制商品分类体系和商品目录的重要依据和基准。
10、商品分类实践中常见的分类标志有以下几种。
商品的用途、商品的原材料、商品的加工方法、商品的主要成分或特殊成分、商品的外观形态、商品的生产季节、商品的产地11、商品分类的方法基本的商品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线分类法为一种是面分类法。
商品学的发展

商品学的发展商品学,又称商品科学,是指研究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及其相关运动规律的学科。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学在学术界和商业实践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本文将从商品学的定义、历史发展、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商品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商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商品的各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不仅包括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还涉及商品的流通、市场分析、价值评估等方面。
商品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商品的生产:研究商品的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技术、生产要素配置、生产效益等,以及影响商品生产的因素和趋势。
2. 商品的流通:研究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流通过程,包括销售、物流、仓储等环节,探讨流通方式和渠道的选择、优化。
3. 商品的消费:研究商品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探索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购买决策等因素,以及商品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4. 商品的市场分析:研究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变动、竞争形势等,分析市场的规模、结构、发展趋势。
5. 商品的价值评估:研究商品的价值构成和价值评估方法,探讨商品的价值波动、价值链分析等,为商品定价提供参考。
二、商品学的历史发展商品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济学的发展,古代的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等都对商品及其产生的社会现象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在现代经济学形成之后,商品学得到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20世纪以来,商品学的研究逐渐扩大和深化,不断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和理论。
目前,商品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三、商品学的重要性商品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商品的规律和特点对于改善商品的质量、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商品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1. 深入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分析商品的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企业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研发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240138《商品学》课后习题答案[17页]
![240138《商品学》课后习题答案[17页]](https://img.taocdn.com/s3/m/5ec55df7c5da50e2534d7f79.png)
《商品学》作者:毕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项目一认识商品知识训练一、名词解释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对其消费(使用)者的有用性或效用,是由商品本身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决定的。
商品学:商品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将社会科学、经济学融合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研究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判断题1. 消费者购买商品,本质是购买一种需要。
(√)2. 商品学是研究商品质量变化的科学。
(×)3. 商品的自然属性相对变化,社会经济属性相对稳定。
(×)4. 需要动态地、综合性地看待商品的使用价值。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的“商”和“品”两重性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选择题1. 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 A )。
A. 有用性B. 观赏性C. 价值性D. 交换性2. ( D )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的劳动关系。
A. 商品B. 价值C. 使用价值D. 交换价值3. 下列不属于商品范畴的是( C )。
A. 股票B. 房产证C. 空气D. 假酒4. 商品的( A C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A. 成分B. 价值C. 外形D. 广告5. 衡量商品使用价值大小的尺度是( C )。
A. 商品成分B. 商品属性C. 商品价值D. 商品质量6. 商品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 A )。
A. 商品质量B. 商品代码C. 商品养护D. 商品检验7. 商品学的创始人是( A )。
A. 约翰·贝克曼B. 陆羽C. 李时珍D. 达尔文8.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商品学专著是( B )。
A. 普纳佩特《生药学》B. 陆羽《茶经》C. 李时珍《本草纲目》D. 迪米斯基《商业之美》四、简述题1. 商品学研究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商品学研究的内容是商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质量及其构成要素计量、检测、控制与管理活动。
其主要内容包括:商品的自然属性;原材料、生产工艺对商品质量的影响;商品在流通和使用过程中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流通领域对商品质量的评价、管理和保护方法;从社会角度来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大类商品知识。
商品学名词解释

商品学名词解释
商品学是一门经济学中的重要学科,是研究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研究商品生产、市场销售、消费和交换等过程中的经济规律和现象,探讨商品交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商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等环节中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商品学研究商品的生产过程。
商品的生产是指通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将原材料或半成品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过程。
商品学研究商品生产的技术和组织形式,如生产工艺、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等问题。
其次,商品学研究商品的流通过程。
商品的流通是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流通过程,包括商品的运输、仓储、批发和零售等环节。
商品学研究商品流通的渠道和方式,如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商品的分销和交易等问题。
再次,商品学研究商品的消费过程。
商品的消费是指消费者通过购买和使用商品来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
商品学研究商品消费的需求和行为,如消费者偏好、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等问题。
最后,商品学研究商品交换的规律和影响。
商品交换是指商品所有者之间进行的以物换物或以货币换物的交换活动。
商品学研究商品交换的供求关系、价格形成和市场竞争等问题,以及商品交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之,商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广泛的领域,旨在研究
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的经济规律和现象。
通过对商品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
商品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商品条码:(1)条形码是一种可印制的机器语言。
(2)条形码是计算机输入数据的一种特殊代码。
(3)条形码是由一组宽窄不同,黑白或彩色相间的平行线条代表相应的字符,并依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而成的图象,作为一定事物的标记。
2.商品学: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具体地说围绕商品质量和商品品种这两个中心内容来研究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质量方针:由组织及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4.质量体系: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5.商品质量:第一类定义: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第二类定义:所谓质量是商品上市后给予社会的损失。
6.商品标准化:是指在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中制定、发布以及推行商品标准的活动。
7.消费者运动:是指以广大消费者为主体,以各级消费者组织为领导,借助各种法律的、舆论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以谋求消费者大众较高生活质量的运动。
8.HACCP认证:HACCP表示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
确保食品在消费的生产、加工、制造、准备和食用等过程中的安全,在危害识别、评价和控制方面是一种科学、合理和系统的方法。
9.商品品种:是指按某种商品特征划分的商品群体,或者是指具有某种(或某些)共同属性和特征的商品群体。
10.商品标准:是技术标准的一种。
是指为保证商品的适用性,对商品必须达到的某些或全部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是指为保证商品的适用性,对商品的结构、化学组成、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等方面所做的技术规定。
简答:1.简述质量、品种、效益之间的关系质量、品种、效益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商品品种是构成效益的基础,商品质量是构成效益的关键。
求效益,就必须抓质量,上品种;上品种,不抓质量,品种自然被淘汰;抓质量,不上品种,质量无法体现;抓质量,上品种而不求效益,生产就失去了目的,质量、品种自行消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商品条码:
(1)条形码是一种可印制的机器语言。
(2)条形码是计算机输入数据的一种特殊代码。
(3)条形码是由一组宽窄不同,黑白或彩色相间的平行线条代表相应的字符,并依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而成的图象,作为一定事物的标记。
2.商品学: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具体地说围绕商品质量和商品品种这两个中心内容来研究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质量方针:由组织及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4.质量体系: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5.商品质量:第一类定义: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第二类定义:所谓质量是商品上市后给予社会的损失。
6.商品标准化:是指在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中制定、发布以及推行商品标准的活动。
7.消费者运动:是指以广大消费者为主体,以各级消费者组织为领导,借助各种法律的、舆论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以谋求消费者大众较高生活质量的运动。
8.HACCP认证:HACCP表示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
确保食品在消费的生产、加工、制造、准备和食用等过程中的安全,在危害识别、评价和控制方面是一种科学、合理和系统的方法。
9.商品品种:是指按某种商品特征划分的商品群体,或者是指具有某种(或某些)共同属性和特征的商品群体。
10.商品标准:是技术标准的一种。
是指为保证商品的适用性,对商品必须达到的某些或全部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是指为保证商品的适用性,对商品的结构、化学组成、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等方面所做的技术规定。
简答:
1.简述质量、品种、效益之间的关系
质量、品种、效益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商品品种是构成效益的基础,商品质量是构成效益的关键。
求效益,就必须抓质量,上品种;上品种,不抓质量,品种自然被淘汰;抓质量,不上品种,质量无法体现;抓质量,上品种而不求效益,生产就失去了目的,质量、品种自行消亡。
1.举例说明常用商品分类方法
(一) 线分类法(层级分类法)
例如:锌汞电池
一次电池
碱性锌锰电池
电池铅电池
镉电池
二次电池氢电池
锂电池
高聚物电池
(二)面分类法(平行分类法)
例如:服装
面料式样款式色彩
纯棉男式西装暖色
纯毛女式茄克中间色
真丝童装套装冷色
纯麻婴儿装中山装
化纤
混纺
1.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的区别
(1)定义:绿色食品,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及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或加工的农产品,严格控制其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使之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
(2)标志:
(3)绿色食品是中国政府主推的一个认证农产品,他有绿色AA级,和A级之分,而其AA级的生产标准基本上等同于有机农业标准。
绿色食品是普通耕作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向有机食品过渡的一种食品形式。
有机食品是食品行业的最高标准。
(4)判断标准:绿色食品1、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2、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3、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4、产品的包装、贮运必须符合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有机
食品1、原料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野生天然产品;2、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标准,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抗生素、食品添加剂等,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及该技术的产物及其衍生物。
3、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控制体系和追踪体系,因此一般需要有转换期;这个转换过程一般需要2-3年时间,才能够被批准为有机食品。
4、有机食品必须通过合法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
1.什么是绿色食品,简述其评价标准
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的统称。
评价标准:(1)产品或产品原料的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2)农作物种植、蓄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3)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4)产品的标签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中的有关规定
问答:
1.什么是商品使用价值规律?为什么说商品使用价值方面的竞争是高级形态的竞争。
由商品交换而产生的存在于同类商品使用价值间的社会必要标准及其对生产者的反作用就称为商品使用价值规律。
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竞争大致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首先是商品数量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其次在市场被分割完毕的情况下,为了巩固市场占有率和扩大销售额,企业必然开展以降价为主要内容的竞争;第三阶段是使用价值方面的竞争。
当降价达到极限时,企业开展质量竞争;当质量竞争及其提高达到极限时,企业开展产品品种、花色式样、包装、规格等方面的竞争;当这些改进达到极限时,企业就会开发新产品,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最后,导致国民经济新行业、新部门的分化和创立。
这就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竞争规律。
1.画出水果蔬菜一般冻结规律曲线,并归纳曲线各阶段的特点
果蔬的冷冻曲线
冷冻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食品从初温冷却到食品的冰点以上,即图中的AB为冷却阶段。
在这一阶段食品放出的热量是显热,温度迅速下降,所以,温度曲线较陡。
第二阶段:图中的BC为最大冰结晶形成阶段。
温度区间为-1~-5℃。
大约有80%的水分成冰,这种大量形成冰结晶的温度范围,称为冰结晶最大生成带。
在这一阶段食品放出的热量主要是潜热,所以,食品的温度下降不多,温度曲线就比较平坦。
第三阶段:继续降温至冻结贮藏温度,即图中的CD阶段。
在这一阶段,食品中的水分已大部分形成冰结晶,放出的热量主要是显热和少量潜热,因此,降温速度比冰结晶最大生成带快,故曲线也较陡。
但是,到冻结后期,由于食品的温度和冷冻介质的温度差值越来越小,降温也逐渐减慢。
1.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为什么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在质量管理史的飞跃?
全面质量管理是组织和协调企业各个部门、企业全体职工,同心协力、综合地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经济地开发、研制、生产和销售用户满意产品的管理活动。
论述:
1.企业在商品品种规划、品种组合应注意哪些问题,举例说明
商品品种的最佳组合和构成,对于生产企业1、主导商品的选择特点: 突出的效益贡献;强大的市场竞争力;领先的关联作用和发展速度。
2、先导商品的选择特点: 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有一定发展速度和效益的商品。
对于商业企业,应用二维分析图比较科学和客观
2.热压作用下,通风原理
在一定的封闭体系内,通过各种调节方式得到的不同于正常大气组成(或浓度)的调节气体,以此来抑制食品本身引起食品劣变的生理生化过程或抑制作用于食品的微生物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