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普通植物的病理学—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与致病力

侵入方式 侵入途径 侵入所需时间和接种体的数量 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4
1. 侵入方式
主动侵入: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部分真菌 被动侵入:细菌、病毒和部分真菌
15
2. 侵入途径
(1)直接侵入 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 角质层:蜡质、角质皮(由脂肪酸和羟基脂肪酸聚 合而成)和类脂化合物等组成 细胞壁: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聚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糖蛋白等
普通植物的病理学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与致病力
第三章部分内容回顾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 从寄主植物内获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寄生物从寄主植物中获得营养物质的方式:
死体营养型(Necrotroph):寄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 然后从死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 活体营养型(Biotroph):寄生物从活的寄主细胞或组织中获 得营养物质 半活体营养型(hemi-biotroph):
9
(二) 病原物怎样抵达寄主表面?
被动抵达,如生物介体或非生物介体传播 主动抵达(趋化性),一些土传病原菌可以受寄主分泌 物刺激,萌发,利用自身携带的营养物质或利用土壤中的 营养物质朝寄主方向生长
10
病原物在到达寄主表面后至侵入寄主前有哪些行为? (1)病原真菌孢子萌发,产生芽管 (2) 病原细菌的活化、生长和繁殖
18
3. 侵入所需时间和接种体的数量
一般所需时间很短,很少超过24小时,时间短对 病原物有利 (湿度和温度等环境)
接种体的数量:病原物成功侵入往往需要一定的 数量,建立寄生关系所需的最低数量,称为侵入剂量
(1)多数真菌:单个孢子 (2)细菌和病毒:需要一定的群体
《植物保护通论》习题集

植物病理学部分一、名词解释:1.致死温度:2.致病性和抗性:3.植物病原的致病性:4.植物病害:5.真菌的生活史:6.杂草:7.有害生物综合治理:8.营养胁迫:9.温度胁迫:10.体外保毒期:11.水分胁迫:12.生理小种:13.全寄生性种子植物:14.侵染过程:15.潜伏侵染:16.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17.寄生物和寄主:18.寄生和腐生:19.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20.初侵染和再侵染:21.病害循环:22.病程:23.半寄生性种子植物:24.IPM:二、判断题1.子囊孢子是真菌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
()2.植物病原微生物都是寄生物。
()3.植物病毒是一类有传染性的原核微生物。
()4.植物病毒病没有病征。
()5.真菌性病害一般呈系统性表现症状。
()6.原核生物是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
()7.一种真菌只能在寄生一种寄主植物,称为单主寄生。
()8.一种真菌的生活史在一种寄主上完成,称为单主寄生。
()9.细菌属于原核单细胞微生物。
()10.细菌接触感病植物后通过主动侵入、伤口或植物表面的自然孔口等途径侵入。
()11.细菌接触感病植物后通过伤口或植物表面的自然孔口等途径侵入。
()12.同一种真菌需要在两种以上的寄主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称为转主寄生。
()13.同一种真菌能在两种以上的寄主上完成生活史的称为转主寄生。
()14.没有病征的病害就是病毒所致。
()15.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是稳定遗传,永不改变的。
()16.腐生物不会导致植物病害。
()17.单年流行病害既有初侵染,也有再侵染。
()18.大面积种植感病作物,遇到大量的强致病病菌就会爆发病害大流行。
()19.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稳定遗传,永不改变的。
()20.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成正相关。
()21.病毒在寄主细胞内才能增殖,因此病毒导致的病害都是系统性病害。
()22.病毒导致的病害往往是系统发病。
()23.病毒不能通过寄主植物的种子传播。
()三、选择题1.表现颗粒状物病征的病害属于:()A、真菌性病害B、细菌性病害C、病毒病害D、前三种都可能2.属于真菌有性繁殖产生的孢子是()A、芽孢子B、厚壁孢子C、游动孢子D、子囊孢子3.属于严格专性寄生的病原物是:()A、线虫B、细菌C、病毒D、都不是4.积年流行病害:()A、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B、既有初侵染,也有再侵染C、以上都不对D、以上都对5.杂草分为耕地杂草、杂草类、水生杂草等,是按照杂草的()进行的。
第十章 植物病原菌寄生性和致病性

二、生物之间的共生、共栖和寄生关系
第 一 节 植 物 病 原 物 的 寄 生 性 寄生:一个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生物的体内或 体外,摄取其营养,供自己生长和繁殖,并使 后者遭受损害的现象。
具有这种寄生能力的生物叫寄生物(parasite) 被寄生物寄生的生物叫寄主或宿主(host) 寄生物寄生寄主种类的多少叫寄主范围
二、生物之间的共生、共栖和寄生关系
第 一 节 植 物 病 原 物 的 寄 生 性 共生:即两种分类上不同的生物紧
密接触,有关双方都可以从这种相互联
系中,在营养和支持等方面得到好处, 这种互利关系称共生。
二、生物之间的共生、共栖和寄生关系
共栖:两种生物共同生长在相互联
系的条件下,双方没有明显的益、害关 系;有的一方可以从对方得益或受害, 但对对方并没有有害或有益的影响;有 的双方互利互惠。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
第一节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
一、生物的营养方式
自养营养方式–––自养生物 异养营养方式––––异养生物
腐生物(sprogen): 在异养生物中,凡能从无生命有 机体中获取养分和能量的称为腐生物(sprogen)。 寄生物(parasite):在异养生物中,能从生命有机体 取得养分和能量的称为寄生物(parasite)。
环四肽
聚乙酮醇
甘蔗长蠕孢毒素 (HS-toxin)
甘蔗长蠕孢 (H.sacchari)
倍半萜糖苷
维多利亚长蠕孢毒素 (Victorin,HV-toxin)
维多利亚长蠕孢 (H.victoriae)
多肽和倍半 萜复合物
诱发细胞膜透性改变和电解质外 渗等一系列代谢变化。 Vb 基因 具 的燕麦敏感
9 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

9.2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理 ————————————————————
——果胶酶种类:水解酶;裂解酶
① PME: pectin methyl esterase 果胶甲基酯酶
9.2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理 ————————————————————
——果胶酶种类:水解酶;裂解酶
② PG: polygalacturonase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水解酶)
9.2.3 生长调节物质
———————————————————— 3.分裂素的致病机理
如,Agrobecterium tumefaciens 与植物冠瘿病; Rhodococcum facians与带化病;Phytoplasma与丛 枝病(wiches broom);Puccinia sp.等与“绿岛”现 象。 4.乙烯的致病机理
9.1 病原物的寄生性及寄生专化性 ————————————————————
9.1.3 病原物致病性类型
1.毒力(毒性,virulence)——病原物小种 (race)对寄主植物品种的选择性致病力。/实质 上是指病原物小种的毒性基因产物克服植物品种 的抗病性基因产物的能力(李振岐,1997)。 2.侵袭力(aggressiveness)——病原物小种 对寄主植物的一般侵染能力(非选择性致病 性)。即在病害潜育期、产孢量等综合性状上 的差异。 前者是质的差异;后者表现为量上的差异。
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①影响植物生长型; ②参与正常生理活动。 植物病程中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特点: ①产生来源:多受病原物间接影响; ②作用方式:多种激素协同作用。 1.生长素的致病机理 ⑴生长素导致细胞增生,引起植物畸形病状。
如,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与树木冠瘿病; Endocronartium harknessii ( Moore) Y. Hirats.与西方两 针松瘤锈病;Meloigogyne spp. 与植物根结线虫病等。
病原物传播、寄生性、致病性与抗病性

1、植物病原物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哪些?并指出这种方式对何类病害的传播比较重要?
答:(1)、气流传播:主要传播产生孢子的真菌性病害,可远可近。
(2)、水传播,雨水和流水可传播细菌病害,少数真菌病害。
如孢子有粘性的,孢子在土壤中的真菌病害,产生菌核的真菌性病害;
(3)、介体传播,主要是昆虫介体,可传播病毒、细菌、真菌病害,造成的伤口有利病害的发生,虫口数量和迁飞与病害关系密切;
(4)、人为传播,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商业活动、农事操作可将病害远、近传播,是检疫性疫害的传播途径。
2、如何理解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答:(1)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是两种不同的性状。
寄生性是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由于寄生物消耗寄主植物的养分和水分,当然会对寄主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单从营养和水分关系,还不能说明病害发生过程中的各类病变和不同病害所表现的特定症状。
(2)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病原物发展出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也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抗病性。
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
所有的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从免疫和高度抗病到高度感病存在连续的变化,抗病性强便是感病性弱,抗病性弱便是感病性强,抗病性与感病性两者共存于一体,并非互相排斥。
只有以相对的概念来理解抗病性,才会发现抗病性是普遍存在的。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问题解答

第一章绪论1.植物病害、病害症状、病因的定义。
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生物的影响超过它的忍耐限度而不能保持平衡时,植物的局部或整体的生理活动或生长发育就出现异常状态,这种表现异常的植物我们称之为植物病害。
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常见的病害症状有很多种,变化很多归纳起来只有5类,即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
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谓之“病因”。
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与化学围素,又有生物因素。
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生物(pathogen)。
病原生物的种类很多,有动物界的线虫和原生动物,有植物界的寄生藻和寄生性种子植物,有菌物界的真菌和粘菌,有原核生物界的细菌、放线菌和支原体,还有病毒界的病毒和类病毒。
由病原生物侵害植物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病害。
没有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2.寄生性、致病性、抗病性的概念。
寄生性是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这种生物称作寄生物(parasite)。
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就是它的寄主(host)或宿主(parasitifer)。
寄生是生物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是寄生关系。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都是寄生物,但是寄生的程度不同。
有的是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专性寄生物。
其营养方式为活体营养型(biotrophe)。
有的除寄生生活外,还可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非专性寄生物,这种以死亡的有机体作为营养来源的称为死体营养型(necrtroph)。
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的称腐生物(saprogen)。
植物病原物中,如真菌中的锈菌、白粉菌、霜霉菌等,以及寄生在植物上的病毒和种子植物,都是专性寄生的活体营养型。
园艺植物病理学简答题

园艺植物病理学第二章 园艺植物病害的概念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一、病状的主要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答:1.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2.特点:变色: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并未死亡;包括花叶叶绿素减少,不均匀变色,褪色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浅,黄化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黄,斑驳变色部分的轮廓不清,条纹、条斑、条点单子叶植物的花叶,白化苗不形成叶绿素,遗传病害等;坏死:发病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坏死;细胞已死亡;包括叶斑轮斑、环斑、角斑、圆斑、穿孔等,形状大小不同,但轮廓清楚,类似岛屿,叶枯叶片较大面积坏死,边缘不清,叶烧叶尖或叶缘枯死,猝倒、立枯幼苗近地表茎部坏死,前者倒伏,后者死而不倒、溃疡植物皮层坏死、腐烂,使木质部外露,多见于木本植物的枝干,疮痂在病斑上有增生的木栓层,表面粗糙,或病斑枯死后,因生长不平衡,发生龟裂、炭疽是由一类炭疽病菌引起的,一般病斑凹陷、变褐色,斑中有轮状排列的小黑点,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等;腐烂:植物幼嫩多汁组织大面积坏死,组织或细胞破坏消解;包括干腐死亡慢,水分快速及时失去,湿腐死亡快,水分未能及时散失、软腐中胶层破坏,细胞离析等,根据腐烂的部位有根腐、基腐、茎腐、果腐、花腐等;萎蔫: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缺水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完好;分为枯萎、黄萎、青枯;畸形:植物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现象;增生型病组织的薄壁细胞分裂加快,数量迅速增多,局部组织出现肿瘤或癌肿、丛枝、发根等,增大型病组织的局部细胞体积增大,但细胞数量并不增多;如根结、徒长恶苗等,减生型病部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发育不良,造成植株矮缩、矮化、小叶、小果、卷叶等,变态植株的花器变态成叶片状、叶变花、叶片扭曲、蕨叶、花器变菌瘿等;二、病症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答:1.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病症主要有粉状物、霉状物、粒状物、菌核、脓状物五类;2.特点:第三章 园艺植物病害的病原第一节 植物病原菌物一、无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答:真菌无性繁殖孢子类型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三类;二、有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答:真菌有性孢子类型有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五类;三、引起植物病害的菌物分属哪几个门各有什么特点答:分属卵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及半知菌类特点:卵菌门:营养体为无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多产生卵孢子;接合菌门:营养体为典型的无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子囊菌门:营养体为有有隔膜的菌丝体,少数是单细胞;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担子菌门:营养体为有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不发达;有性生殖产生担孢子;半知菌类:营养体为有隔膜的菌丝体或单细胞;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等;没有有性生殖,但可能进行准性生殖;四、真菌的典型生活史包括哪些阶段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在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中起到哪些重要作用答:1.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2.无性阶段:往往在一个生长季节可以连续循环多次,产生大量无性孢子,对病害传播流行起着重要作用;有性阶段:只产生一次有性孢子,作用除繁衍后代外,主要是度过不良环境,并成为翌年病害初侵染的来源;五、子囊菌的子实体有哪些类型各类子实体有何形态特征桃缩叶病病原菌属于子囊菌的哪类子实体答:1.子囊菌的子实体特称为子囊果,并分为球形的闭囊壳,瓶状的子囊壳、子囊座和盘状或杯状的子囊盘4种类型;2.特征:闭囊壳:无孔口,子囊通常为近球形,散生或束生在闭囊壳内;子囊壳:由疏松的菌丝体或子座产生,具明确的子囊壳壁,球形、梨形或烧瓶形,有颈部和孔口,有的肉质、革质或碳质,鲜色或黑色,表生或埋生,子囊单层壁,顶端有不同结构,棍棒行或圆柱形,束生、周生或平行排列于子囊壳内,有侧丝或侧丝早期消解;子囊座:子囊周围无真正的子囊果壁,而是单独或成束的生长在单腔或多腔的子座内,子囊座呈子囊壳状或子囊盘状,有些含单腔的子囊座顶端有溶化的假孔口,外形很像子囊壳称为假囊壳,假囊壳通常暗色,少数鲜色,子囊座内的子囊双层壁,有假侧丝或无,子囊孢子通常有隔膜;子囊盘:典型的呈盘状或杯状,上部敞开,子囊排列成子实层;3.六、锈菌的生活史有哪些特点答:1.无担子果2.通常认为锈菌是活体寄生菌3.有的锈菌是单主寄生,有的是转主寄生4.许多锈菌具有明显的多型现象七、白粉病、霜霉病、锈病、炭疽病、疫病、灰霉病各有什么典型症状特点第二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一、原核生物界分几个门,其中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各属于哪几个门主要类群有哪些答:1.四个,即薄壁菌门、厚壁菌门、软壁菌门、疵壁菌门,其中薄壁菌门、厚壁菌门、软壁菌门为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二、列出原核生物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重要属,了解这些属引起的重要植物病害;答:土壤杆菌属,引起桃、苹果、葡萄、月季根癌病假细胞菌属,引起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桑疫病等 欧文氏菌属,引起白菜软腐病、梨火疫病木质部小杆菌属,引起葡萄皮尔氏病、苜蓿矮化病、桃伪果病黄单胞杆菌属,引起柑橘溃疡病 棒形杆菌属,引起马铃薯环腐病链霉菌属,引起甘薯疮痂病 螺原体属,引起柑桔僵化病植原体属,引起桑萎缩病、枣疯病三、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与菌物在侵染和传播途径方面有何不同答: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一般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寄主植物,多半是雨水和昆虫传播;菌物主要以气流和雨水传播;四、说明病原细菌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及诊断方法如何区别植物菌物病害和细菌性病害答:1.特点:患病植物表现的症状类型主要有坏死、萎蔫、腐烂、畸形四类,有的还有菌脓溢出;方法:细菌性病害在潮湿条件下在病部可见一层黄色或乳白色的脓状物,干燥后形成发亮的薄膜即菌膜或颗粒状的菌胶粒;细菌性叶斑往往具有黄色的晕环,细菌性癌肿十分明显是诊断可利用的特征;在鉴定中,一般细菌侵染所致病害的病部,都可以通过徒手切片看到喷菌现象;2.真菌病害:大多数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病征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物等,或稍加保湿培养即可长出子实体;病状以坏死和腐烂为主;细菌病害: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病斑上有菌脓外溢;斑点、腐烂、萎蔫、肿瘤是细菌病害的特征;五、细菌染色体DNA与质粒在细胞中的存在位置及其功能有何不同答:DNA存在于核区,是细菌主要的遗传物质;质粒存在于细胞质中,编码细菌的抗药性、育性或致病性等性状;第三节 植物病毒一、简述植物病毒核酸类型和病毒核酸的主要功能答:1.类型:正单链RNA+ssRNA、负单链RNA-ssRNA、双链RNAdsRNA、单链DNAssDNA、双链DNAdsDNA2.功能:核酸是病毒主要的遗传信息二、什么叫精简脱毒技术其理论依据何在答:三、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有何特点有哪些传播途径针对不同传播途径采用哪些防治策略答:1.植物病毒病害的病状以系统性变色明脉、褪绿、花叶、斑驳、条纹、条点、黄化等、畸形矮化、矮缩、皱缩、耳突、疱斑、曲叶、卷叶等和局部性坏死斑点为主,少有萎蔫腐烂性症状;症状往往从幼嫩的部分开始,在老叶片上往往不产生明显的症状;2.昆虫传播、汁液传播、种子传播、嫁接传播、土壤传播3.防治措施:昆虫:化学农药杀死害虫;播期调整避开昆虫发生高峰;通过黄皿诱蚜、银灰薄膜避蚜减少传毒;汁液:普及植物病毒传播知识,防止种苗调运、园艺操作中传播病毒;种子:种子表面消毒,推广无病毒种苗技术;嫁接:选用无病接穗和砧木;土壤:四、植物病毒的学名标记方法与其他病原物有何不同五、植物病毒防治技术上有何重大进展转基因工程之物、脱毒苗组织培养技术、有道抗性利用等第四节 植物病原线虫一、简述植物寄生线虫对植物的致病特点答:线虫致病机制一般认为有以下方式1机械损伤,由线虫穿刺植物细胞取食造成的伤害2营养掠夺和营养阻碍,由于线虫取食夺取寄主的营养,或者由于线虫对根的破坏阻碍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3化学致病,线虫的食道腺能分泌多种酶或其他生物化学物质,影响寄主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生长代谢4复合侵染,线虫侵染造成的伤口引起菌物、细菌等微生物的次生侵染,或者作为菌物、细菌和病毒的介体导致复合病害;二、如何诊断植物线虫病害 列出引起园艺植物重要病害的植物线虫种类;答:1.植物线虫病害的病状为生长缓慢、衰弱、矮小或畸形,叶片干枯、扭曲、丛根、肿瘤等;病症为虫体2.垫刃目茎线虫属、根腐线虫属、穿孔线虫属、根结线虫属;滑刃目滑刃线虫属、伞滑刃线虫属、细杆滑刃线虫属;三矛目长针线虫属、剑线虫属;三、植物线虫的生活史有何特点如何利用这些特点来防治植物线虫病害答:1.植物线虫生活史中具有卵、幼虫、成虫三种虫态,卵通常为椭圆形,幼虫有四个龄期,一般为两性交配生殖,也可以孤雌生殖;2.农业措施:轮作、休耕法、覆盖作物 物理方法:热力、淹水法生物防治: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肉食性线虫 化学防治:杀线虫剂第四章 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第一节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根据寄生性把病原物分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答:1.专性寄生物、强寄生物、弱寄生物、专性腐生物四类;2.特点:专性寄生物:寄生能力最强,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死亡后,病原物也停止生长发育,其生活严格依赖寄主;强寄生物:寄生性很强,以营寄生生活为主,但也有一定的腐生能力,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营腐生生活,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勉强生长,但难以完成生活史;弱寄生物:寄生性较弱,只能侵染生活力弱的活体寄主植物或处于休眠状态的植物组织或器官,在一定条件下可在块根等贮藏器官上营寄生生活;专性腐生物:不能侵害活的有机体,因此不是寄生物;二、简述病原物的致病机制;答:1.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2.分泌酶类果胶酶、纤维素酶等破坏植物组织和细胞3.分泌毒素4.分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三、为什么说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是其最基本的两个属性答:四、为什么寄生性弱的病原物致病性可能较强,而寄生性强的病原物致病性也可能较弱答:五、试举例说明活体寄生与死体寄生的病原物有哪些不同的致病特点答:六、为什么说病原物产生的植物细胞壁降解酶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答:第二节 植物的抗病性一、植物抗病机制有哪些答:结构抗病性和生物化学抗病性二、简述品种抗性丧失的本质,如何避免品种抗病性丧失答:三、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的概念;答:垂直抗性:记住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少数几个特定小种,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水平抗性:具有该种抗病性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没有明显特异性相互作用,是针对病原物整个群体的一类抗病性;四、试比较植物被动抗病性因素与主动抗病性因素的异同;答:被动抗病性:物理因素: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主要是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植物表皮以及被覆在表皮上的蜡质层、角质层等;植物表皮层细胞壁发生钙化作用或硅化作用;气孔的结构、数量和开闭习性也是抗侵入因素;植物受到机构伤害后在伤口周围形成本栓化的愈伤周皮;纤维素细胞壁;植物细胞的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积累的木质素;化学因素:体表分泌物;酶抑制物;水解酶类;抗菌物质主动抗病性:物理因素:乳突;木栓层的作用;离层的作用;化学因素: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保卫素;解毒酶;五、试说明诱发抗病性的特点和可能机制;答:诱发抗病性是指植物经各种生物预先接种后受到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产生的抗病性;诱发抗病性是一种针对病原物再侵染的抗病性;交互保护作用是一种典型的诱发抗病性;诱发抗病性有两种类型,即局部诱发抗病性和系统诱发抗病性,局部诱发抗病性只表现在诱发接种部位,系统诱发抗病性是在接种植株未做诱发接种的部位和器官所表现的抗病性;第三节 病原物侵染过程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分为哪四个阶段答: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二、病原物侵入寄生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菌物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的机制是什么答:1.伤口侵入、自然孔口侵入、直接侵入三种;2.真菌直接侵入的典型过程是,到达侵入部位的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亚冠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并分泌黏液将其固定在植物的表面,然后从附着胞下方生出较细的侵染丝,以其很强的压力穿透植物的保护组织而侵入寄主;侵染丝进入寄主后,即开始变粗恢复原来的菌丝状;三、影响病原物侵入的环境因素有哪些答:主要因素是温度、湿度,光照对侵入也有一定影响;第四节 植物病害侵染循环一、病害循环包括哪些环节答: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二、试述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初侵染源;答: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土壤,病株残体,肥料;三、试述各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答:真菌主要以气流和雨水传播;细菌多半是雨水和昆虫传播;病毒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寄生性种子植物可以由鸟类和气流传播;线虫主要由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四、病害循环与病害防治措施间有什么关系答:病害循环是指一种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它包括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等环节,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第五节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一、影响植物病害流行的三要素是什么他们如何影响植物病害的流行P80答:大量具有治病力的病原,感病的寄主和有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影响植物病害流行的病原因素有病原物的致病能力、数量和有效传播,寄主因素有寄主的感病性和种植面积,环境条件有气象条件和耕作栽培条件;一、说明温室黄瓜霜霉病的发生特点,如何防治答:1.发生特点:1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一般气温10oC以上湿度适合就开始发病;20~24oC最利于发病;孢子囊萌发和侵入要求叶片存在水滴或水膜;2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很大; 老叶片感病,新嫩相对抗病;3栽培管理方面,地势低洼,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肥料不足,浇水过多,湿度大的地块发病重;2.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 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以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大棚黄瓜灌水要在晴天早晨进行;最好采用滴灌,膜下暗灌及渗灌方法;要及时通风;3药剂防治①喷雾防治72%普力克水剂800倍72%克露WP 600倍90%疫霜灵WP 400-500倍25%甲霜灵 800-1000倍75%百菌清WP 600倍69%安克锰锌WP600倍;②保护地烟雾防治45%百菌清烟雾剂200克、15%霜疫清烟剂250克/亩防霉灵粉尘剂二、如何区分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答:黄瓜霜霉病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症状为子叶被害初呈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 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块一片枯黄;细菌性角斑病在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但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都可染病;症状初为鲜绿色水渍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菌脓,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干枯脱落穿孔;三、说明瓜类白粉病的诊断依据及防治措施;答:诊断依据:白粉病自寄主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亦危害茎部和叶柄,一般不危害果实;在黄瓜上,发病初期,叶片背面或正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以后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斑,好似叶片被撒上一层白粉一样;随后许多病斑连在一起布满整个叶面,白粉状物渐变成灰白色或红褐色,叶片也变成枯黄而发脆,但一般不脱落;到秋季病斑上出现散生或成堆的灰褐色小点;防治措施:以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结合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与加强栽培管理2.温室熏蒸消毒处理3.药剂防治 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一、如何识别番茄病毒病根据发病规律应如何防治二、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症状有何特点综合防治要点是什么三、在我国,番茄病害大约有多少种 请选择其中3中病害描述其症状,病原形态特点以及病害发生特点;一、如何识别十字花科蔬菜细菌性软腐病,根据病害侵染循环、发生特点提出防治措施;答:1.十字花科细菌性软腐病通常外叶基部先发病,病部呈水浸状微黄色病斑,后扩大呈黄褐色而腐烂;、,呈黏滑软腐状,并发出恶臭味;外叶垂直脱落,叶球外露;发病严重时,叶柄基部和根茎处心髓组织完全腐烂,造成整株死亡;2.以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结合防虫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育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 实行轮作;采用垄作或高畦栽培,有利于田间排水;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适时迟播;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合理施肥,促进幼苗生长健壮,减少自然裂口;增施钙素可提高寄主的抗病性;3防虫防病,从幼苗起加强对黄金跳甲、菜青虫、小菜蛾等害虫的防治;4药剂防治,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以用农用链霉素、氯霉素等防治病害蔓延;5生物防治,使用B系列微生物农药;二、哪些农业措施能提高大白菜对软腐病的抗性答:1实行轮作;2采用垄作或高畦栽培,有利于田间排水;3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适时迟播;4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5合理施肥,促进幼苗生长健壮,减少自然裂口;6增施钙素提高寄主的抗病性;三、说明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的病害循环、发生特点以及防治措施;答:1.病害循环:在北方,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夏;春季环境适宜卵孢子萌发,侵染小白菜、油菜、萝卜等春菜,在发病中、后期的病组织内产生卵孢子越夏,当年秋季可萌发侵染大白菜等秋菜;所以,卵孢子是北方地区春、秋两季十字花科蔬菜发病的初侵染源;以菌丝在采种株内越冬、以卵孢子在种子上越冬;在南方,田间终年种植十字花科作物,病菌借助不断产生的大量孢子囊在多种植物上辗转危害;2.发生特点:3.防治措施:种子消毒:选无病株留种;播种前筛选壮粒种子,用种子重量%的25%瑞毒霉拌种,或用种子重量%的80%克霉灵拌种;在48-50度下温汤浸种20分钟;种子重量的%的35%阿普隆甲霜灵拌种剂拌种,种子重量的%的保种灵35%甲霜灵+50%福美双+70%甲基托布津配合比例为74%、17%及%拌种;药物防治:发病初期或出现中心病株时,应喷药保护;如遇阴天,多露天气,应隔5-7天后继续喷药,连续防治2-3次;常用药剂有:40%克霉灵2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65%代森锌500倍液,或25%瑞毒霉2000-3000倍液;四、说明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的病害循环、发生特点以及防治措施;答:蔬菜综合题一、结合所学的病害评述利用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两大措施的利弊;二、试述保护地蔬菜根结线虫病症状特点,如何控制一、苹果树枝干病害有哪些 说明各自的症状特点,以苹果树腐烂病为例,说明枝干病害的综合管理措施;二、如何防治田间和贮藏期苹果梨轮纹病答:防治策略是在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在提高树体抗病能力的基础上,采用以铲除越冬病菌,生长期喷药和套袋保护为重点的综合防治;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病力,新建果园注意选用无病苗木;定植后经常检查,发现病苗、病株要及时淘汰、铲除,以防扩大蔓延;苗圃应设在远离病区的地方,培育无病壮苗;幼树整形修剪时,切忌用病区的枝干作支柱,亦不宜把修剪下来的病枝干堆积于新果区附近;加强肥水管理,合理疏果,严格控制负载量;铲除越冬菌源 在早春刮除枝干上的病瘤及老翘皮,清除果园的残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刮除病瘤后要涂药杀菌;三、常见苹果果实病害有哪些如何根据症状区分答:四、如何识别梨锈病,试根据其病害循环涉设计防治措施;答:病害为害幼叶、叶柄、新梢及幼果等绿色幼嫩组织;梨树锈菌针基部引起膨肿,以后突破菌瘿表皮,又长出深褐色,圆锥形、楔形的冬孢子角;防治措施1根本办法是彻底砍伐在苹果园及梨园5公里范围以内的桧柏树,以破坏病害的侵染循环;2清除转主寄主3控制冬孢子萌发 在果园靠近风景区和绿化区,桧柏不宜砍伐时,可用波美3度石硫合剂或350倍五氯酚钠加波美1度石硫合剂或1:1—2:100—160式波尔多液,于春雨前喷布桧柏1-2次以防止冬孢子角的萌发;。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活过程中,由于遭受致病因子的持续影响,从生理上到组织结构上,然后到外部形态上发生一系列反常的表现,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甚至死亡,并对农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
2.病理程序:生理病变——组织病变——外部形态病变3.真菌的生活史: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营养生长、无性繁殖、有性繁殖,然后再产生出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4.半持久性病毒:虫媒从病株上取食后不能立即获得传毒能力,且虫媒保持传毒能力的时间较长(10—100小时)5.持久性病毒:虫媒从病株上取食后不能立即获得传毒能力,且虫媒保持传毒能力的时间长(100小时以上)。
6.非持久性病毒:虫媒从病株上取食后立即获得传毒能力,且虫媒保持传毒能力的时间短(小于4小时)。
7.失活温度:病株组织榨取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十分钟,十分钟内病毒全部失去传染力的温度8.体外存活期:病株组织榨取液用水稀释,超过一定限度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限度称为稀释终点。
9.稀释终点:病株组织榨取液用水稀释,超过一定限度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限度称为稀释终点10.病原物的寄生性:指病原物从寄主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
11.病原物的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
12.病原物的致死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使寄主死亡的能力。
13.死体营养型:病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死亡的细胞中吸取养分。
14.活体营养型:病原物和活的细胞建立密切的营养关系。
15.活养(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得养分,不能从死亡和腐烂的组织中获得养分。
16.半活养(非专性)寄生物:既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得养分,也能从死亡和腐烂的组织中获得养分。
17.植物的抗病性:指寄主植物在遗传上具有抵抗某一种病原物侵入或扩展为害的能力,因而不受侵染或发病较轻、较慢的特性。
18.水平抗病性:寄主对一种病原物的生理小种的抵抗力大体上接近同一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炭色长蠕孢毒素 (H C -tox in)
炭色长蠕孢 (H .carb onu m )
环四肽
病原物致病生化因子
生长调节物质
•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growth regulators)亦称植物激素,
各种生长调节物质是植物体细胞分裂、生长、分化、休眠和衰老
所必需的。 • 许多病原菌能合成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严重 扰乱寄主值物正常的生理过程,诱导产生徒长、矮化、畸形、赘 生、落叶、顶多抑制和根尖钝化等多种形态病变。
也随之停止生育,迅速死亡。
死体营养病原物
生 化 形 态 特 征
活体营养病原物
寄主细胞迅速杀死 产生毒素 不形成特殊的机构 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
不迅速杀死 很少或不产生 形成吸器 自然孔口侵入
生 态 学 特 征
寄主范围广 寄主范围窄 能够腐生生活 寄生生活 侵染病残、衰老的组织 侵染健康植物的各个 生育期
营养物质而生
存的能力。
变的能力。
病原物种下的几个分类单元
专化型(forma specialis,简称f.sp.) 病原物种内形态相似,但对不同属寄主 植物的致病性不同的类群。 主要用于植物病原真菌。
例如,小麦杆锈菌Puccinia graminis f.sp. tritici
病原细菌中则用致病变种 (pathovar,简称pv. )
共栖关系 (commensalism)
寄生 (parasitism)
一种生物依赖另一种生物提供营养物质的生 活方式,提供营养物质的一方称为寄主 (host) , 得 到 营 养 的 一 方 称 为 寄 生 物 (parasite)。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寄生性
病原物在寄主植 物活体内取得 致病性 病原物所具有的破 坏寄主和引起病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水稻白叶枯菌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水稻细菌性条斑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phaseolicola 菜豆晕斑病菌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大豆细菌疫病
活体营养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 活体营养的病原物是更高级的寄生物,它们可以从寄主的自然孔
口或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侵入,侵入后在植物细胞间隙蔓延,常 常形成特殊的吸取营养的机构,称为吸器,由吸器来吸取寄主细
胞内的营养物质(如霜霉菌、白粉面和锈菌)。
• 活体营养的病原物不能脱离寄主营腐生生活。因此不能人工培养。 • 这些病原物的寄主范围一般较窄,有较高的寄生专化性。 • 这些病原物对寄主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较小,这对它们在活细胞 中的生长繁殖是有利的。但是,一旦寄主细胞和组织死亡,它们
• 病原物还可通过影响植物体内生长调节系统的正常功能而引起病
变。
病原菌产生的生长调节物质主要有: 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 赤霉素 脱落酸 乙烯
• 赤霉素是在引起水稻恶苗病的藤仓赤霉 Gibberella fujikuroi的研究中发现的。患 有水稻恶苗病的病株中赤霉素的含量增多, 使病株表现徒长。 • 被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侵染的香蕉病组织中乙烯的含量大大增加, 因而香蕉表现早熟。
病菌对不同种寄主植物致病性变化, 及在同种植物上形成不同的症状。
病原物种下的几个分类单元
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通常简称小种) 专化型或致病变种内形态相似、但对同 一寄主植物不同品种表现出不同致病性 的群体
许多病原物种下直接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水稻白叶枯菌
病原物致病生化因子
毒素
• 毒素(toxin)是指病原物产生的一类小剂量即可对 寄主有明显损伤和致病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 • 它们可以是多糖、糖肽或多肽一类化合物或者是 杂环类有机化合物等。 • 有些化学物质,当浓度高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对 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或毒害作用,这些物 质就不能称为毒素。
寄主专化性毒素 (hostspecific toxin,HST)
• 仅对病原菌的寄主植物起作用。 • 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 T 小种产生的T毒素对T型雄性不育 细胞质的杂交玉米毒性很强,而 对其他玉米品种毒性很弱。 • 大多数HST对寄主植物产生毒性 的最低浓度大约在1~10 μg /L。
• 一是毒素与寄主植物细胞膜上的某种蛋 白质产生相互识别作用; • 二是影响寄主细胞膜的透性,导致寄主 细胞内电解质的渗漏; • 三是影响寄主体内某些酶的活性,抑制 寄主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 • 四是作为一种抗代谢物,抑制寄主某些 生长必需的次生代谢物的产生。
表10-1 几种重要的寄主选择性毒素
毒素名称 菊池链格孢毒素 (A K -tox in) 产毒病原菌 菊池链格孢 (A .kiku rch ia na ) 化学成分 环氧十三 烯酸脂 主要作用 作用于细胞膜蛋白,改变膜透 性 ,引 起 电 解 质 外 渗 ,抑 制 m R N A 和蛋白质的和成 作用于质膜蛋白和叶绿体基粒片 苹果链格孢毒素 (A M -tox in) 苹果链格孢 (A . m a li) 环四肽 层 , 引 起 电 解 质 外 渗 , 影 响 AT P 酶活性 影响植物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暗 固定以及其他生理过程 作用于线粒体,破坏氧化磷酸化 玉米长蠕孢 T 毒素 (H M T -tox in,T -tox in) 玉米长蠕孢 T 小 种 (H .m a y dis) 聚乙酮醇 过 程 , 减 少 细 胞 AT P 含 量 。 具 T 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的玉米敏感 主要作用于细胞膜,使膜去极 甘蔗长蠕孢毒素 (H S -tox in) 甘蔗长蠕孢 (H .sa cch ari) 倍半萜糖苷 化,离子平衡失调,原生质体胀 裂 诱发细胞膜透性改变和电解质外 维多利亚长蠕孢毒素 (Victorin,H V -tox in) 维多利亚长蠕孢 (H .victoria e) 多肽和倍半 萜复合物 渗 等 一 系 列 代 谢 变 化 。 具 Vb 基 因的燕麦敏感
二、夺取寄主的生活物质
• 各种病原物都具有寄生性,能够从寄主上获得必要的 生活物质。 • 寄主体内或体表的寄生物越多,消耗的养分也越多, 从而造成寄主植物的营养不良、黄化、矮化,甚至枯 死等症状。 • 半寄生类对寄主的依赖主要是水分,因此对寄主的影 响一般较少,危害较轻; • 全寄生植物对寄主的损害极大,很快就使寄主黄化致 死。
水稻品种
0
金刚 30 Tetep 南粳15 Java 14 IR 26 R R R R R
小
I
S R R R R
种
IV V
S S R R S
II
S S R R R
III
VI
S R S R R
VII
S R S S R
S S S S S S R S R R
死体营养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 死体营养的病原物,一般从寄主植物的伤口或自然孔口侵 入,通过它们所产生的酶或毒素等物质的作用,杀死寄主 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以死亡的植物组织作为生活基质,再 进一步伤害周围的细胞和组织。 • 死体营养的病原物腐生能力一般都较强,它们能在死亡的 植物残体上生存,营腐生生活,因此都能人工培养。 • 死体营养的病原物寄主范围一般较广。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和胡 萝卜软腐欧氏菌(Erwinia carotovora)等,可以寄生几十种 甚至上百种植物。
第三节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 病原物接触寄主后,引致寄主植物发病 的机理一般涉及机械穿透、营养物质掠
夺和化学致病作用等。
• 这些在病害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 病原物机械穿透和代谢产物被称为病原 物的致病因素(pathogenicity factor)。
Pathogenicity factors produced by pathogens in function on plant cell
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non-
host-specif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toxin,
NHST),
• 影响病原菌的寄主植物和
一些非寄主植物。 • 引起烟草野火病的烟草假 单 胞 菌 Pseudomonas tabaci 产 生 的 烟 毒 素 处 理 烟草和其他植物都可以产 生症状。
毒素的作用机理很复杂,但一般涉及四个方面:
病原物致病生化因子
胞外酶酶
• 病原物产生的与致病性有关的酶很多,病原物产生的 酶类主要有 角质酶(cutinase) 果胶酶(pectinase) 纤维素酶(cellulase) 半纤维素酶(hemicellulase) 蛋白酶(protease)
• 许多病原真菌可以直接穿透植物表皮而侵入。真菌能 产生一系列降解表皮角质层和细胞壁的酶,直接侵入 过程就是部分地或全部地通过这种化学穿透方式而实 现的。
.
防卫抑制子 胞外多糖
病原菌
胞外酶 毒素 生长调节素
致病生化因子
防卫激发子
受体 信号物质 基因
蛋白
代谢紊乱
细胞核
植物细胞
一、机械穿透
• 病原真菌、高等寄生植物和线虫可以通过对植物表面施加机械压力 而侵入。 • 真菌菌丝(芽管)和高等寄生植物的胚根首先接触并附着在植物表面, 继而其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由附着胞产生纤细的侵入钉 (penetration peg),对植物表皮施加巨大的机械压力,并分泌相应 的酶类,软化并穿透角质层和细胞壁而侵入。 • 一些病原真菌在植物表皮下的组织中形成了实体时,亦施加相当大 的机械压力,致使细胞壁角质层扩张、突起和破裂,子实体外露。 • 寄生性种子植物可以形成吸器穿透寄主表皮,与寄主的维管束组织 相连。 • 线虫则先利用口针(stylet)反复穿刺,最后穿透植物表皮细胞壁,头 部或整个虫体进入植物细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