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普通植物的病理学—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与致病力

侵入方式 侵入途径 侵入所需时间和接种体的数量 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4
1. 侵入方式
主动侵入: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部分真菌 被动侵入:细菌、病毒和部分真菌
15
2. 侵入途径
(1)直接侵入 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 角质层:蜡质、角质皮(由脂肪酸和羟基脂肪酸聚 合而成)和类脂化合物等组成 细胞壁: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聚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糖蛋白等
普通植物的病理学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与致病力
第三章部分内容回顾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 从寄主植物内获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寄生物从寄主植物中获得营养物质的方式:
死体营养型(Necrotroph):寄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 然后从死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 活体营养型(Biotroph):寄生物从活的寄主细胞或组织中获 得营养物质 半活体营养型(hemi-biotroph):
9
(二) 病原物怎样抵达寄主表面?
被动抵达,如生物介体或非生物介体传播 主动抵达(趋化性),一些土传病原菌可以受寄主分泌 物刺激,萌发,利用自身携带的营养物质或利用土壤中的 营养物质朝寄主方向生长
10
病原物在到达寄主表面后至侵入寄主前有哪些行为? (1)病原真菌孢子萌发,产生芽管 (2) 病原细菌的活化、生长和繁殖
18
3. 侵入所需时间和接种体的数量
一般所需时间很短,很少超过24小时,时间短对 病原物有利 (湿度和温度等环境)
接种体的数量:病原物成功侵入往往需要一定的 数量,建立寄生关系所需的最低数量,称为侵入剂量
(1)多数真菌:单个孢子 (2)细菌和病毒:需要一定的群体
植物病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单元习题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病害是在生物因子或非生物因子持续刺激下,植物的正常生理和生物化学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生长发育异常,从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症状的现象。
2、病因: 引起植物生病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又有生物因素,包括外来生物的因素和植物自身的因素;还有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与环境条件的配合,环境因素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配合,以及环境、病原物和植物三者的相互作用等。
3、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4、病状:是植物受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外表所出现的不正常状态;5、病征: 指在病状表面,尤其是病斑部分的表面着生或出现的病原生物的子实体。
例如真菌的菌核、菌丝体、细菌的菌脓、线虫的虫体、寄生性植物等。
6、非侵染性病害: 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染,因此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
7、侵染性病害: 由病原生物因素造成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因为病原生物能够在植株间传染,因而又称为传染性病害;8、综合症:一种病害同一植株上可先后或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症状。
9、并发症: 同一植物在受到两种或几种病原物复合侵染时,同时出现两种不同的症状,甚至出现不同于原有两种病菌单独引起的另一种症状。
10、隐症现象: 隐症现象:病原物侵染寄主后,病植物的症状在特定条件下(通常是高温),可以逐渐减退直至暂时消失而“复原”的现象。
二、填空题1、植物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非侵性病害由由外界不良环境因子引起。
2、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植物、线虫、原生动物、。
3、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有变色、坏死、腐烂、和畸形。
4、植物病害的病征类型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脓状物。
第十章 植物病原菌寄生性和致病性

二、生物之间的共生、共栖和寄生关系
第 一 节 植 物 病 原 物 的 寄 生 性 寄生:一个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生物的体内或 体外,摄取其营养,供自己生长和繁殖,并使 后者遭受损害的现象。
具有这种寄生能力的生物叫寄生物(parasite) 被寄生物寄生的生物叫寄主或宿主(host) 寄生物寄生寄主种类的多少叫寄主范围
二、生物之间的共生、共栖和寄生关系
第 一 节 植 物 病 原 物 的 寄 生 性 共生:即两种分类上不同的生物紧
密接触,有关双方都可以从这种相互联
系中,在营养和支持等方面得到好处, 这种互利关系称共生。
二、生物之间的共生、共栖和寄生关系
共栖:两种生物共同生长在相互联
系的条件下,双方没有明显的益、害关 系;有的一方可以从对方得益或受害, 但对对方并没有有害或有益的影响;有 的双方互利互惠。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
第一节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
一、生物的营养方式
自养营养方式–––自养生物 异养营养方式––––异养生物
腐生物(sprogen): 在异养生物中,凡能从无生命有 机体中获取养分和能量的称为腐生物(sprogen)。 寄生物(parasite):在异养生物中,能从生命有机体 取得养分和能量的称为寄生物(parasite)。
环四肽
聚乙酮醇
甘蔗长蠕孢毒素 (HS-toxin)
甘蔗长蠕孢 (H.sacchari)
倍半萜糖苷
维多利亚长蠕孢毒素 (Victorin,HV-toxin)
维多利亚长蠕孢 (H.victoriae)
多肽和倍半 萜复合物
诱发细胞膜透性改变和电解质外 渗等一系列代谢变化。 Vb 基因 具 的燕麦敏感
9 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

9.2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理 ————————————————————
——果胶酶种类:水解酶;裂解酶
① PME: pectin methyl esterase 果胶甲基酯酶
9.2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理 ————————————————————
——果胶酶种类:水解酶;裂解酶
② PG: polygalacturonase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水解酶)
9.2.3 生长调节物质
———————————————————— 3.分裂素的致病机理
如,Agrobecterium tumefaciens 与植物冠瘿病; Rhodococcum facians与带化病;Phytoplasma与丛 枝病(wiches broom);Puccinia sp.等与“绿岛”现 象。 4.乙烯的致病机理
9.1 病原物的寄生性及寄生专化性 ————————————————————
9.1.3 病原物致病性类型
1.毒力(毒性,virulence)——病原物小种 (race)对寄主植物品种的选择性致病力。/实质 上是指病原物小种的毒性基因产物克服植物品种 的抗病性基因产物的能力(李振岐,1997)。 2.侵袭力(aggressiveness)——病原物小种 对寄主植物的一般侵染能力(非选择性致病 性)。即在病害潜育期、产孢量等综合性状上 的差异。 前者是质的差异;后者表现为量上的差异。
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①影响植物生长型; ②参与正常生理活动。 植物病程中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特点: ①产生来源:多受病原物间接影响; ②作用方式:多种激素协同作用。 1.生长素的致病机理 ⑴生长素导致细胞增生,引起植物畸形病状。
如,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与树木冠瘿病; Endocronartium harknessii ( Moore) Y. Hirats.与西方两 针松瘤锈病;Meloigogyne spp. 与植物根结线虫病等。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问题解答

第一章绪论1.植物病害、病害症状、病因的定义。
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生物的影响超过它的忍耐限度而不能保持平衡时,植物的局部或整体的生理活动或生长发育就出现异常状态,这种表现异常的植物我们称之为植物病害。
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常见的病害症状有很多种,变化很多归纳起来只有5类,即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
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谓之“病因”。
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与化学围素,又有生物因素。
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生物(pathogen)。
病原生物的种类很多,有动物界的线虫和原生动物,有植物界的寄生藻和寄生性种子植物,有菌物界的真菌和粘菌,有原核生物界的细菌、放线菌和支原体,还有病毒界的病毒和类病毒。
由病原生物侵害植物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病害。
没有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2.寄生性、致病性、抗病性的概念。
寄生性是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这种生物称作寄生物(parasite)。
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就是它的寄主(host)或宿主(parasitifer)。
寄生是生物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是寄生关系。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都是寄生物,但是寄生的程度不同。
有的是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专性寄生物。
其营养方式为活体营养型(biotrophe)。
有的除寄生生活外,还可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非专性寄生物,这种以死亡的有机体作为营养来源的称为死体营养型(necrtroph)。
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的称腐生物(saprogen)。
植物病原物中,如真菌中的锈菌、白粉菌、霜霉菌等,以及寄生在植物上的病毒和种子植物,都是专性寄生的活体营养型。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植物病害: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
植物病原:种类很多,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1)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
(2)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生物性病原:非生物性病原:病害三角:病害症状:病征:病状:真菌的生活史:无性繁殖:有性繁殖:转主寄生:多型现象:菌丝:菌丝体:菌核:菌索:子座:吸器:假根:附属丝:无性孢子: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子实体:孢子囊:子囊果:子囊壳:闭囊壳:假囊壳:子囊座:子囊腔:子囊盘:子囊:担子果: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小种:寄生性:致病性:抗病性:侵染过程:接触期(侵染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侵染剂量:活体营养寄生物:死体营养寄生物:局部侵染:系统侵染:病害循环:初次侵染:再次侵染:发病中心:土壤寄居菌:土壤习居菌:细菌染色体DNA与质粒: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植物检疫:生物防治:拮抗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捕食作用:交互保护作用:二、问答第一章绪论1、园艺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第二章园艺植物病害的概念第一节植物病害和植物病理学1、植物病害的概念为何要涉及病原、病程、症状、经济四个方面。
2、植物病害的类型有几种?3、爱尔兰饥谨、孟加拉饥荒的原因及后果如何?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1、病状的主要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2、病征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第三章园艺植物病害的病原第一节植物病原真菌1、无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2、有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3、根据Ainsworth(1971,1973)的分类系统,将真菌分为几个亚门,各有何特点?4、真菌的典型生活史包括哪些阶段?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在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中起到哪些重要作用?5、子囊菌的子实体有哪些类型?各类子实体有何形态特征?桃缩叶病病原菌属于子囊菌中哪类子实体?6、锈菌的生活史有哪些特点?7、白粉病、霜霉病、锈病、炭疽病、疫病、灰霉病各有什么典型症状特点(从病状和病征两方面分析)?各自的病原物在分类地位上有何不同?采用化学防治时应选择哪类化学药剂?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1、原核生物界分几个门,其中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各属于哪几个门?主要类群有哪些?2、列出原核生物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重要属,了解这些属引起的重要植物病害。
植物免疫学名词解释考点

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病变的能力。
抗病性:是指植物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害作用的可遗传特性寄生性: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协同进化:在长期进化中,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各自不断变异而又相互选择病原物发展出种种形式和程度的致病性,寄主也发展出种种形式和程度的抗病性。
多源进化:活体营养和死体营养并存,各自有不同的进化来源。
非寄主抗病性:某种植物的所有个体对某种病原菌表现的抗病性基因抗病性:由基因或基因型决定的抗病性,侧重品种间差异生理抗病性:植株生理生化状态决定的抗病性,侧重栽培和环境的影响。
避病:由于某种原因,使本质上并非抗病的植物,最易感病的阶段与病原物的侵染期相错,或者缩短了寄主感病部分暴露在病原物之下的时间,从而避免或减少了受侵染的机会。
耐病:植物能忍受病害,在产量和质量方面不受严重损害的性能。
被动抗病性:植物本身所具有的物理和化学物质。
主动抗病性:在病原物侵染时形成的结构抗性和化学抗性。
主效基因抗病性:几个独立的主效基因存于同一个基因型中。
微效基因抗病性:多个微效基因决定的抗病性。
毒性谱:指病原菌小种能够侵染的寄主品种数目。
侵袭力:不同小种在同一品种诱发病害强度相同,但在侵染过程中表现的差异。
毒力频率:一种病原物群体中的对一定抗病品种有毒力的菌株的出现频率。
联合致病性:一种病原物群体中对2个以上被测品种有毒力的菌株出现的频率。
典型症状:一种病害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抗病性的品种上或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出现不同的症状,其中一种常见症状成为该病害的典型症状。
综合症:有的病害在一种植物上可以同时或先后表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症状,这种情况称谓综合症。
并发症:当两种或多种病害同时在一株植物上混发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的类型的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并发症。
隐症现象:病害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
被动抗病性: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所具有的抗病性。
植物病理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
病状:指植物受病原物或非生物因子影响后,局部或整株出现的不正常的表现,如在叶部形成的坏死斑点、植株萎蔫等病征(sign):是指在病部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或群体。
寄生性:寄生物克服寄主植物的组织屏障和生理抵抗,从其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其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致病性: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诱发病害的特性非侵染性病: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非生物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
侵染性病害:植物受病原物寄生引起有传染能力的病害,也可称寄生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
整体产果; 鞭毛菌繁殖时,有的整个营养体全部转变为繁殖体,称为整体产果分体产果:绝大多数真菌仅是部分营养体转变为繁殖体,其余部分仍在进行营养生长子实体: 为真菌的产生孢子的生殖体,异宗配合;多数食用菌的单核菌丝有性别(、异宗配合:“-”与“+”菌丝)之分,同性别的菌丝间永不亲和,只有经过异性菌丝结合才能生育后代者,称异宗配合同宗配合:由一个担孢子萌发的两条单核菌丝能进行结合而生育后代者,称为同宗结合或自交亲、同宗配合准性生殖:是指真菌不通过有性生殖的基因重组过程,包括异核体的形成、二倍体的形成和体细胞的重组。
真菌的生活史指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个体发育过程。
生理小种:同种、变种、专化型内的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无差别,在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化特性、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两游现象(diplanetism)从孢子囊中释放出来的游动孢子经游动休止后,再次萌发释放游动孢子继续游动的现象称为两游现象。
9+2鞭毛;指鞭毛的微观细胞生物结构,由外圈9组二联微管,内包有一对中央微管的结构,所以叫做9+2鞭毛子囊果;子囊大多产生在由菌丝形成的包被里,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子实体叫子囊果担子果(basidiocarp):是高等担子菌的一种产生子实层的高度组织化的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养物质而生
存的能力。
变的能力。
病原物种下的几个分类单元
专化型(forma specialis,简称f.sp.) 病原物种内形态相似,但对不同属寄主 植物的致病性不同的类群。 主要用于植物病原真菌。
例如,小麦杆锈菌Puccinia graminis f.sp. tritici
病原细菌中则用致病变种 (pathovar,简称pv. )
细菌胞外多糖的产生受遗传因 子控制和环境因子调节。
寄主专化性毒素 (hostspecific toxin,HST)
• 仅对病原菌的寄主植物起作用。 • 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 T 小种产生的T毒素对T型雄性不育 细胞质的杂交玉米毒性很强,而 对其他玉米品种毒性很弱。 • 大多数 HST 对寄主植物产生毒性 的最低浓度大约在1~10 μg /L。
活体营养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 活体营养的病原物是更高级的寄生物,它们可以从寄主的自然孔
口或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侵入,侵入后在植物细胞间隙蔓延,常 常形成特殊的吸取营养的机构,称为吸器,由吸器来吸取寄主细
胞内的营养物质(如霜霉菌、白粉面和锈菌)。
• 活体营养的病原物不能脱离寄主营腐生生活。因此不能人工培养。 • 这些病原物的寄主范围一般较窄,有较高的寄生专化性。 • 这些病原物对寄主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较小,这对它们在活细胞 中的生长繁殖是有利的。但是,一旦寄主细胞和组织死亡,它们
共栖关系 (commensalism)
寄生 (parasitism)
一种生物依赖另一种生物提供营养物质的生 活方式,提供营养物质的一方称为寄主 (host) , 得 到 营 养 的 一 方 称 为 寄 生 物 (parasite)。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寄生性
病原物在寄主植 物活体内取得 致病性 病原物所具有的破 坏寄主和引起病
Pathogenicity factors produced by pathogens in function on plant cell
.
防卫抑制子 胞外多糖
病原菌
胞外酶 毒素 生长调节素
致病生化因子
防卫激发子
受体 信号物质 基因
蛋白
代谢紊乱
细胞核
植物细胞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
普通植物病理学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 赤霉素是在引起水稻恶苗病的藤仓赤霉 Gibberella fujikuroi的研究中发现的。患 有水稻恶苗病的病株中赤霉素的含量增多, 使病株表现徒长。 • 被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侵染的香蕉病组织中乙烯的含量大大增加, 因而香蕉表现早熟。
胞外多糖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EPS)
二、夺取寄主的生活物质
• 各种病原物都具有寄生性,能够从寄主上获得必要的 生活物质。 • 寄主体内或体表的寄生物越多,消耗的养分也越多, 从而造成寄主植物的营养不良、黄化、矮化,甚至枯 死等症状。 • 半寄生类对寄主的依赖主要是水分,因此对寄主的影 响一般较少,危害较轻; • 全寄生植物对寄主的损害极大,很快就使寄主黄化致 死。
水稻品种
0
金刚 30 Tetep 南粳15 Java 14 IR 26 R R R R R
小
I
S R R R R
种
IV V
S S R R S
II
S S R R R
III
VI
S R S R R
VII
S R S S R
S S S S S S R S R R
死体营养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 死体营养的病原物,一般从寄主植物的伤口或自然孔口侵 入,通过它们所产生的酶或毒素等物质的作用,杀死寄主 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以死亡的植物组织作为生活基质,再 进一步伤害周围的细胞和组织。 • 死体营养的病原物腐生能力一般都较强,它们能在死亡的 植物残体上生存,营腐生生活,因此都能人工培养。 • 死体营养的病原物寄主范围一般较广。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齐整小核菌 (Sclerotium rolfsii) 和胡 萝卜软腐欧氏菌 (Erwinia carotovora) 等,可以寄生几十种 甚至上百种植物。
也随之停止生育,迅速死亡。
死体营养病原物
生 化 形 态 特 征
活体营养病原物
寄主细胞迅速杀死 产生毒素 不形成特殊的机构 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
不迅速杀死 很少或不产生 形成吸器 自然孔口侵入
生 态 学 特 征
寄主范围广 寄主范围窄 能够腐生生活 寄生生活 侵染病残、衰老的组织 侵染健康植物的各个 生育期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第十章 植物病原物的寄 生性和致病性
植物与相关微生物之间主要有三种相互关系
共生 (symbiosis) 即植物与微生物共同生活,紧密联系,形 成了双方都可以得到好处的互利关系。如 豆科植物与其根瘤细菌之间 有关双方虽然共存于同一环境中,但两者之 间没有明显的益、害关系。例如在植物的根 围和叶围都有许多非病原微生物。
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non-
host-specific toxin,
NHST),
• 影响病原菌的寄主植物和
一些非寄主植物。 • 引起烟草野火病的烟草假 单 胞 菌 Pseudomonas tabaci 产 生 的 烟 毒 素 处 理 烟草和其他植物都可以产 生症状。
毒素的作用机理很复杂,但一般涉及四个方面:
第三节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 病原物接触寄主后,引致寄主植物发病 的机理一般涉及机械穿透、营养物质掠
夺和化学致病作用等。
• 这些在病害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 病原物机械穿透和代谢产物被称为病原 物的致病因素(pathogenicity factor)。
Pathogenicity factors produced by pathogens in function on plant cell
病菌对不同种寄主植物致病性变化, 及在同种植物上形成不同的症状。
病原物种下的几个分类单元
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通常简称小种) 专化型或致病变种内形态相似、但对同 一寄主植物不同品种表现出不同致病性 的群体
许多病原物种下直接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水稻白叶枯菌
病原物致病生化因子
• 胞外多糖为病原物表面和释放到环境中的大分子碳 水化合物。在细菌中又称黏质(slime)或黏质层 (slime layer)。
脂多糖(LPS) 荚膜(定型结构)
疏松结构
在自然环境中和寄主植物中生长的细 菌都可以产生胞外多糖。
• 胞外多糖的产生有利于菌体吸附寄主和吸收营养。 • 也有助于菌体抵御干燥的损害。 • 许多植物病原细菌的胞外多糖还是重要的致病因子。
病原物致病生化因子
胞外酶酶
• 病原物产生的与致病性有关的酶很多,病原物产生的 酶类主要有 角质酶(cutinase) 果胶酶(pectinase) 纤维素酶(cellulase) 半纤维素酶(hemicellulase) 蛋白酶(protease)
• 许多病原真菌可以直接穿透植物表皮而侵入。真菌能 产生一系列降解表皮角质层和细胞壁的酶,直接侵入 过程就是部分地或全部地通过这种化学穿透方式而实 现的。
各种生长调节物质是植物体细胞分裂、生长、分化、休眠和衰老
所必需的。 • 许多病原菌能合成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严重 扰乱寄主值物正常的生理过程,诱导产生徒长、矮化、畸形、赘 生、落叶、顶多抑制和根尖钝化等多种形态病变。
• 病原物还可通过影响植物体内生长调节系统的正常功能而引 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 赤霉素 脱落酸 乙烯
环四肽
环四肽
聚乙酮醇
甘蔗长蠕孢毒素 (HS-toxin)
甘蔗长蠕孢 (H.sacchari)
倍半萜糖苷
维多利亚长蠕孢毒素 (Victorin,HV-toxin)
维多利亚长蠕孢 (H.victoriae)
多肽和倍半 萜复合物
病原物致病生化因子
生长调节物质
•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growth regulators)亦称植物激素,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水稻白叶枯菌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水稻细菌性条斑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phaseolicola 菜豆晕斑病菌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大豆细菌疫病
• 一是毒素与寄主植物细胞膜上的某种蛋 白质产生相互识别作用; • 二是影响寄主细胞膜的透性,导致寄主 细胞内电解质的渗漏; • 三是影响寄主体内某些酶的活性,抑制 寄主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 • 四是作为一种抗代谢物,抑制寄主某些 生长必需的次生代谢物的产生。
表10-1 几种重要的寄主选择性毒素
毒素名称 菊池链格孢毒素 (AK-toxin) 苹果链格孢毒素 (AM-toxin) 炭色长蠕孢毒素 (HC-toxin) 玉米长蠕孢 T 毒素 (HMT-toxin,T-toxin) 产毒病原菌 菊池链格孢 (A.kikurchiana) 苹果链格孢 (A. mali) 炭色长蠕孢 (H.carbonum) 玉米长蠕孢 T 小 种(H.maydis) 化学成分 环氧十三 烯酸脂 主要作用 作用 于 细 胞膜 蛋 白 , 改 变 膜 透 性, 引起电解质外渗, 抑制 mRNA 和蛋白质的和成 作用于质膜蛋白和叶绿体基粒片 层,引起电解质外渗,影响 ATP 酶活性 影响植物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暗 固定以及其他生理过程 作用于线粒体,破坏氧化磷酸化 过程,减少细胞 ATP 含量。具 T 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的玉米敏感 主要 作 用 于细 胞 膜 , 使 膜 去 极 化,离子平衡失调,原生质体胀 裂 诱发细胞膜透性改变和电解质外 渗等一系列代谢变化。具 Vb 基 因的燕麦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