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物致病性共20页
普通植物的病理学—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与致病力

侵入方式 侵入途径 侵入所需时间和接种体的数量 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4
1. 侵入方式
主动侵入: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部分真菌 被动侵入:细菌、病毒和部分真菌
15
2. 侵入途径
(1)直接侵入 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 角质层:蜡质、角质皮(由脂肪酸和羟基脂肪酸聚 合而成)和类脂化合物等组成 细胞壁: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聚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糖蛋白等
普通植物的病理学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与致病力
第三章部分内容回顾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 从寄主植物内获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寄生物从寄主植物中获得营养物质的方式:
死体营养型(Necrotroph):寄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 然后从死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 活体营养型(Biotroph):寄生物从活的寄主细胞或组织中获 得营养物质 半活体营养型(hemi-biotroph):
9
(二) 病原物怎样抵达寄主表面?
被动抵达,如生物介体或非生物介体传播 主动抵达(趋化性),一些土传病原菌可以受寄主分泌 物刺激,萌发,利用自身携带的营养物质或利用土壤中的 营养物质朝寄主方向生长
10
病原物在到达寄主表面后至侵入寄主前有哪些行为? (1)病原真菌孢子萌发,产生芽管 (2) 病原细菌的活化、生长和繁殖
18
3. 侵入所需时间和接种体的数量
一般所需时间很短,很少超过24小时,时间短对 病原物有利 (湿度和温度等环境)
接种体的数量:病原物成功侵入往往需要一定的 数量,建立寄生关系所需的最低数量,称为侵入剂量
(1)多数真菌:单个孢子 (2)细菌和病毒:需要一定的群体
微生物的致病性

7
微生物的致病性
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的条 件下能在特殊的宿主体内引起特定疾病的能力。
在不同种或同种不同株的致病性有差异
致病性差异与毒力、数量、和侵入门户有关
8
毒力因子
致 病 性
侵入机体的数量 侵入门户 机体的免疫力等
9
一、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因子
毒力: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程度
1
微生物的致病性
2
病原微生物:能侵入宿主,引起感染甚至传染性疾 病的微生物,又称病原体。 感染:病原微生物体侵入生物
体内,在生物体内进行生长繁 殖和(或)产生代谢产物,破 坏生物体结构、功能,引起病 理改变的过程,又称传染。
3
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
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引 起的感染。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包括自然 环境和带菌(毒)的生物体。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空气传播 病从口入
毒性程度
免疫原性
强,往往致死
强,刺激机体产生中 和抗体
弱,很少致死
较弱,免疫应答不足以中和毒性 不能
能否产生类 能,用甲醛处理 毒素
20
2、真菌毒素
毒性强 污染频率高 肝脏毒、肾脏毒、心 脏毒、造血器官毒等
3、病毒毒素样物质
21
黏附和侵入
侵袭力
繁殖和扩散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毒力因子
毒素
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 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使一定体重或 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 病原体数量或毒素量。
10
黏附和侵入
侵袭力
繁殖和扩散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病原物传播、寄生性、致病性与抗病性

1、植物病原物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哪些?并指出这种方式对何类病害的传播比较重要?
答:(1)、气流传播:主要传播产生孢子的真菌性病害,可远可近。
(2)、水传播,雨水和流水可传播细菌病害,少数真菌病害。
如孢子有粘性的,孢子在土壤中的真菌病害,产生菌核的真菌性病害;
(3)、介体传播,主要是昆虫介体,可传播病毒、细菌、真菌病害,造成的伤口有利病害的发生,虫口数量和迁飞与病害关系密切;
(4)、人为传播,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商业活动、农事操作可将病害远、近传播,是检疫性疫害的传播途径。
2、如何理解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答:(1)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是两种不同的性状。
寄生性是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由于寄生物消耗寄主植物的养分和水分,当然会对寄主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单从营养和水分关系,还不能说明病害发生过程中的各类病变和不同病害所表现的特定症状。
(2)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病原物发展出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也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抗病性。
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
所有的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从免疫和高度抗病到高度感病存在连续的变化,抗病性强便是感病性弱,抗病性弱便是感病性强,抗病性与感病性两者共存于一体,并非互相排斥。
只有以相对的概念来理解抗病性,才会发现抗病性是普遍存在的。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五章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浓度的内毒素活化凝血系统,使血液凝固,
广泛性血管内凝血致使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广泛性出血,最后导致DIC。 DIC常引起皮肤和黏膜出血、渗血及内脏广泛出血,严重者可致死亡。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② 白细胞反应:当内毒素进入血液后,能促使白细胞黏附于毛细血管壁,从
而使血循环中白细胞数减少。数小时后,内毒素诱生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 刺激骨髓,使之释放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液,导致白细胞数量急剧增多。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③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当血液中有大量革兰氏阴性菌存在或感染部位 的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可导致内毒素血症。内毒素可作用于血小板、 白细胞、补体系统、激肽系统等,诱生多种细胞因子及组胺、5-羟色胺等血 管活性物质,使小血管功能紊乱造成微循环障碍,表现为组织器官有效循环 血量灌注不足、缺氧、酸中毒、低血压等,从而导致休克。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细菌裂解后
才释放出来。 除一般细菌外,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细胞壁中也含有内毒素样物
质,具有内毒素的活性。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1)化学成分 内毒素的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由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 分组成。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 (2)稳定性 内毒素耐热,一般需加热到160℃维持2~4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 煮沸30分钟才能被破坏。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称为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而生病。
这些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病原菌,它们是一种寄生于其他生物体内或体外并对其产生危害的微生物。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致病性,在医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病原菌的分类和特征病原菌在分类上是属于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而在其特征上,病原菌首先表现在其形态、结构、营养、生长特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
1. 形态和结构上的差异:病原菌在其形态和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弯曲菌、芽孢杆菌、分枝杆菌等等。
不同形态的病原菌在其病原性、致病机制、致病部位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2. 营养和生长特性上的差异:病原菌在其营养和生长特性上也存在差异。
有的病原菌需要特定的营养和环境才能生长、繁殖;有的菌种对于酸碱性、温度、氧气含量等条件有较高的要求;而有的菌种则能在一系列环境中适应生长。
二、病原菌的致病机制病原菌的致病机制是指病原菌在机体中的作用,包括如何进入、侵入和定植机体以及引起病变的过程。
不同的病原菌具有不同的致病机制,最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1. 细菌外毒素:例如,破伤风杆菌产生的外毒素会破坏神经系统导致痉挛、抽搐等症状;百日咳杆菌产生的外毒素会引起剧烈的咳嗽。
2. 细菌内毒素:例如,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E. coli)、葡萄球菌等产生内毒素会导致中毒和腹泻。
3. 细菌侵入机体细胞:例如,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菌种可以侵入机体细胞并破坏细胞功能。
4. 细菌滞留在细胞表面:例如,链球菌等菌种可以滞留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并引起球菌性心内膜炎。
有趣的是,某些病原菌(如霍乱弧菌)未必都是通过细菌自身的致病因素来引起疾病,实际上,其致病性误导了人类的免疫系统,使得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去攻击细胞,进而产生霍乱的症状。
三、常见的病原菌及其致病性表现不同的病原菌在其致病性上也存在差异,本节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原菌及其致病性表现。
病原物的致病性.pptx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水稻纹枯病
果树根癌病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水稻纹枯病
黄瓜疫病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病原物的致病性
目录
一 病原物的致病性
病虫害识别Hale Waihona Puke 防治技术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致病性: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病原物的致病性可概括为4个方面: 1、吸取寄主的营养和水分使其生长不良,常引起的褪色、畸形等症状; 2、分泌果胶质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各种酶,直接或间接地破坏寄主的细胞和组 织,常引起植物软腐、溃疡、斑点等症状; 3、分泌各种有毒物质,毒害和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常引起的植物褪绿、坏死和 萎焉等症状; 4、分泌生长激素,刺激细胞过度分裂和增大而变畸形,常引起的植物癌肿、缩叶、 徒长症状。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玉米瘤黑粉病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棉花枯萎病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西瓜枯萎病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水稻纹枯病
甘薯软腐病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植物病原菌的致病性-第三章

(四)乙烯(ethylene)
乙烯(C2H4 )是简单化合物,在植物组织种普遍存 在。乙烯有抑制体细胞分裂、DNA合成、细胞生长, 抑制生长素向顶端和侧枝运转,诱发离层形成,落叶 落果,也可催熟果实。 许多研究表明,抗病品种产 生乙烯比感病品种多。在抗性反应中寄主迅速释放的 乙烯能够诱导植物组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 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加,从而刺激植保素和芳香 族抗菌物质如绿原酸的形成。
(二)生理小种的鉴定方法
根据供试菌系在鉴别寄主上的抗感反应鉴别小种的类型, 根据各个小种在总体标样中所占比例,确定主要小种和优势 小种。作为鉴别寄主必须应该具备以下4个条件:
病原物小种对品种的毒性是相对的, 有强
的有弱的,所谓的强是指小种对品种诱发的 病害强度大。
三、侵袭力(aggresiveness)
• 区别小种的毒性强弱,主要是根据不同小种对同一品种诱 发病害的强度的大小和毒性谱的宽窄来衡量。但不同小种 在同一品种上的发病强度相同,但小种孢子萌发速度、侵 入后定殖速度、产孢速度等存在的差异,这便是侵袭力的 差异; • 侵袭力强表示孢子萌发速度、侵入后定殖速度、产孢速度 快;弱表示孢子萌发速度、侵入后定殖速度、产孢速度慢; • 小种间侵袭力的差异是在对品种有毒力的条件下比较的, 小种—品种间无特异性相互关系。
部或部分症状。
• 选择性毒素主要有:
维多利亚素:毒素可与感病品种细胞膜上的受体
分子结合引起致病作用,从而破坏原生质膜的渗 透性,使电解质渗漏。 HS-毒素:有受体,破坏渗透性 HMT-毒素:抑制氧化磷酸化,改变电子传递频率
HC-毒素:改变渗透性
PM毒素:破坏氧化磷酸化的偶联 火疫素:引起质壁分离,导致萎蔫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 侵袭手段
第三四章病原物寄生性、致病性

二 、病原物的传播
自然动力传播 传播 主动传播
人为因素传播
气流传播 雨水和灌溉水传播 昆虫和其他动物传播
经济活动 农事操作
气流传播:真菌的孢子数量多,体积小,重 量轻,最适合气流传。如小麦锈菌的夏孢子 可随风传1000公里。
雨水传播:鞭毛菌的游动孢子、菌脓中的细 菌靠雨水,雨水飞溅(真菌孢子雨水传播 wmv)。
➢ 专性寄生物(obligate parasite) ➢ 非专性寄生物(nonobligate parasite) • 兼性寄生物(facultative parasite) • 兼性腐生物(facultative saprophyte)
➢ 专性寄生物(nonobligate parasite)
相当于活体营养生物(biotroph):在 自然界只能从寄主的活组织中获得营养的一 类寄生生物,一般不能用人工培养基培养。
分泌生长调节物质
第二节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一 、抗病性(pathogenicity)
定义 寄主植物抵抗植物病原物侵染及 侵染后减轻所造成危害的能力
类型
免疫 (immune) 抗病 (resistible) 感病 (susceptible) 耐病 (tolerant) 避病 (escape)
二 、抗病性的机制
第三节 病害的流行和预测
一、定义: 一般指病害在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严 重发生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过程。
依据菌量积累所需时间的长短和度量病害 流行时间尺度的不同,将流行病害分为两大类:
单年流行病害 积年流行病害
单年流行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 病原物能连续繁殖多代而不断积累,并导致病害流 行成灾。其循环特点与多循环病害类似。
病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