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2.城市首位律:一个国家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的人口比即首位度,首位度是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叫做首位分布,符合首位分布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那就是城市首位律。
3.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4.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5.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6.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7.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8.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9.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为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叫做空间相互作用。
这种空间相互作用,把空间上相互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0.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的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明显优势的城市。
[2]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的比值。
、[3]郊区城市化:伴随着城市中上层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4]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市回流的现象。
[5]城市的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和所承当的分工。
[6]城市的性质: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7]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8]中心商务区:它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同时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
[9]社区:是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0]社会区:是指,也是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活标准,相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的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11]城市感应空间:把个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行为来解决人——环境相互作用的空间现象。
[12]城市经济区: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相互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地域综合体。
[13]城市引力模式:两个城市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人口规模成正比,距离成反比。
[14]城中村:处于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内,既既有较高程度的城市化特征,又保留浓厚的农村社区特征的人口聚居点。
[15]城市社会空间:指社会分化,包括社会地位、宗教和种族的变化。
简答题一、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1、1920年以前,城市学属于聚落地理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命运。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1、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城市这一动态大系统。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中国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4、城: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防御敌方侵袭;市:商品交易的场所5、定义城镇的标准(1)在产业结构上(2)在规模上(3)在景观上(4)在物质构成上(5)在职能上6、城市地域(1)行政地域:按一定标准在行政上设置市、镇、乡、村等,并确定其边界(2)实体地域:为了区分城乡(3)功能地域:社会发达,经济联系频繁,分解模糊,要求建立一种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7、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8、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1)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2)区域的经济地理条件9、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地域空间、生活方式10、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1)正统的城市化(2)假城市化:很少的文化扩散(3)逆城市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1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1)第一前提:粮食剩余的生产能力(2)第二前提:农业劳动力剩余12、城市化的动力结构是探讨城市化机制的核心课题13、从经济增长角度探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工业化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14、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15、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1)推拉因模式(伯格,经济原因)观点:人口迁移是原住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2)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两部门模型、二元经济)观点:不发达经济由传统农业部门(人口过剩、仅能维持生存)和现代城市工业部门(高生产率)组成,只有工业部门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是人口转移的主要驱动力16、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17、城镇化的指标和测度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1)主要指标法人口比例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土地利用状况指标: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2)复合指标法18、城市化近域推进概念:企业向城市集聚到一定程度由于高昂的土地价格、拥堵的交通以及环境品质下降等原因而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扩散。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4.我国城市地理学的任务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7.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农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8.功能地域: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
9.都市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10.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相互作用,规模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11.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分析)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
华盛顿)、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阿姆斯特丹、鲁尔、法国北部)、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英格兰大都市带(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的其他城市用地。
阻构效应:城市处于一个发展过程中,结构也处于一种动态发展当中,因此任一时期,城市结构既是合理的,在某些方面又是不合理的。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1920年以前: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的发展,地理学家开始研究聚落地理学(包括城市区位和城市内部形态)城市研究
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命运。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城市问题研究
5、与城市形态学的关系:
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形式,包括街区布局、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等几方面。 城镇景观:Townscape,包含有可见并且可以记录与分类的环境形态,包括城镇设计、建筑设计、土地利用。
建成区:Built-up area,实际已发展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包括集中连片市区、分散到近郊、但与城市有密切联系
心作用。
我们应该不断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在吸收西方有益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基本理论体系。
4、城市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1920-1950年:①20年代,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帕克、沃思、伯吉斯。通过研究住宅区,工业区,中心商业区,
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圆模式)
②1933年,克里斯塔勒发表《南德的中心地》,揭示了城市的中心地等级体系规律(对物质环境约束条
件的认识;忽视对成因的分析)
1950-1970年:①地理学界经历了“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的理论重新受到重视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城市化含义及其基本内容: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这一过程使区域城市数量增多,非农活动规模扩大,城市文化扩散,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1.城市化含义包括: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2.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1)正统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2)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3)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3.乡村城镇化: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由于职业变化和经济来源改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向非农业活动,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型转化,并享受城市型公共设施(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和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的变化过程。
4.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结果赋于过程中。
5.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的过程,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在城市的离心扩展,中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的过程。
飞地型城市化:在城市扩展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但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化方式。
(3)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也称直接城市化职能型城市化: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表现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也称间接城市化。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城市: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特定功能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居民集居地(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3、建成区:是指城市基础设施基本连片,城市功能基本达到的区域4、城市化: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的原因是其区位选择向城镇集中,是一个地域空间的演化过程5、空间相互作用:为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城市或区域间不断进行着的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交换6、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7、城市群:由若干基本地域单元构成的,有较高城市化水平的连续区域。
8、CBD: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会展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9、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由众多城市组成、通过空间相互作用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10、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区域11城市空间分布体系(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ities system):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由众多城市组成、通过空间相互作用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二)选择与填空和简答1、城市地理主要任务⑴揭示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认知)⑵预测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改造)2、(简答题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⑴注重空间结构研究土地利用评价、边缘区、CBD、社会空间等⑵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空间分布、职能、规模、网络结构⑶注重城市化研究城市化内涵、区域差异、动力机制、城市化道路、水平、乡村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⑷注重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3、的城市基本特征1.有一定的人口规模2.职能上作为一定区域的中心: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3.非农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4.多种城市设施:供水、供电、交通、通讯、文教卫生设施5.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4、(填空题)世界六大都市带①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②五大湖区大都市带③日本东海岸大都市带④西北欧大都市带⑤英格兰大都市带⑥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材料分析)三、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进程1. S型曲线(诺瑟姆曲线):1979年,诺瑟姆提出2. 城市化阶段特征⑴初级(<30%):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较慢,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城镇呈点状分布⑵中级(30%~70%):第二产业为主,非农产业为主导力量,速度加快,不平衡,出现城市聚集区⑶高级阶段(>70%) :速度变慢,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推动,形成网状城市体系城市形态与城市生态环境平原城市数量>低山丘陵>中高山地区城市两种地形的过渡或交接地带多是城市的分布区(选择填空)城市化的类型⑶有城市文化的扩散,无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中①郊区城市化:城市中心人口向郊区迁移②逆城市化:由城市向乡村、由大城市向小城市,由小城市向乡村③乡村城市化:有经济与文化的转变,而无人口和景观的转变,多指我国改革开放后某一时期的城市化2. 以大城市中心考察城市化⑴向心型:侧重于城市中心的繁荣⑵离心型:人口产业等向外扩散3. 按城市建成区扩展方式⑴外延式:沿着城市外缘摊大饼式发展⑵飞地式:跳出城市发展,与原城区不相连4. 职能型、景观型:前者是传统的城市化方式,即城市地域扩展的过程。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城市地理学的特殊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使其具有独持的一面;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与城乡规划学的关系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公共政策的属性。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城市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乡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乡规划学是为城乡建设和城乡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乡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乡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乡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对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研究将加强二、“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设置与发展前景城市规划从业队伍快速增加,已经形成完全独立的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理》一、填空题1、人类居住方式的演变过程树栖—穴居—逐水草而居—分散聚居(乡村)—集中聚居(城市)。
城市产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2、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自然学科,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科学。
3、《淮南子》中对城郭的论述是: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市的论述是:“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4、世界六大城市带名称:(1)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2)日本东海岸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3)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4)英格兰大都市带;(5)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6)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其中又以第一、第二个大都市带最为典型。
5、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条件。
P57⑴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⑵第二前提,农村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⑶第三前提,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收能力6、地理区位的类型。
(P43笔记)①大、中、小位置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③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置、渡口、河口7、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划分(P169):①位序——规模分布;②首位分布;③过渡型分布8、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三种类型(P191):①对流;②传导;③辐射。
表现方式:(1)货物和人口的移动(2)财政金融上的往来信息(3)信息的流动9、厄尔曼认为相互作用产生的三个条件(P192):①互补性;②中介机会;③可运输性10、中心地理论中,不同原则下的K值(P209):①市场原则:K=3;②交通原则:K=4;③行政原则:K=7.11、城市环境问题表现形式(P324):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垃圾污染12、城市交通问题表现形式: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公共交通问题、停车问题、交通污染问题(P326~328)13、城市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什么?就业问题、贫困问题、老年人问题、种族与社会争端、内城问题(P330~334)二、名词解释(3分×10题=30分)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2、城镇(城市):P19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3、城市化P54第一种表述: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第二种表述: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转型包括四种:1、人口结构;2、经济结构;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4、大都市带:P25(戈特曼)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是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系统。
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规模特别庞大、密集的交互作用、国家的核心区域。
5、大都市区:P23是国外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香港都市区,大上海都市区,大北京都市区,沈大都市区,青济都市区,大武汉都市区等。
)6、地理位置(区位)(P42笔记)*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件在空间上的组合。
*也可以这样回答:区域所在地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实体的空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确定城市地理位置的最基本要素是(方向和距离)。
7、中心地型城市(经济地理 93页):是某一地区或者大范围地域的中心,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城市。
8、向心型城市化(P69):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征,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9、离心型城市化(P69):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也称扩散型城市化10、景观型城市化(P70):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11、职能型城市化(P70):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12、基本/非基本比率(B/N):(P133)一般用收入或就业人口的比率来表示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这种比率称为基本-非基本比率(B/N率)。
用收入来表示,即城市总收入中城市基本活动的收入与非基本活动的收入之比;用就业人口来表示,则为城市总就业人口中基本活动中的就业人口与非基本活动中就业人口之比(BE/NBE)。
13、城市基本活动P132为城市以外区域服务并从中获利的经济活动,是城市存在的经济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包括离心型和向心型基本活动。
14、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15、城市规模分布区域城镇体系中相对均衡、连续的城市规模分布。
不同规模聚落的分布频率经常处于不同的规模等级,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P164)16、城市首位律(P164)这是杰斐逊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
首位城市: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一个国家前三位城市人口规模存在的比例关系。
这是马克杰斐逊早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他提出这一法则是基于观察到一种普片存在的现象,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的异乎寻常,不仅如此,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影响。
17、位序规模法则(P166)一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是第一位城市人口的一半,第三位城市是最大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这样的位序规模分布的图解点,表示在双对数坐标图上时,就成为一条斜率为-1的直线。
18、生计城市化由于卫生条件改善,婴儿死亡率降低,加上农村经济增长赶不上农村人口增长,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失业,甚至饥饿,这一切推动大量饥饿的失业农民进城,希望寻找工作和较佳的生存条件。
这种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现象被称为生计城市化。
19.1984年标准(现行设镇标准)。
(P29)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作为县以下的乡村基层行政单位。
规定20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20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的建制。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但却有必要,也可设镇。
20.CBD(P280)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中文多译为“中心商务区”或“中央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其概念最早产生于1923年的美国,当时定义为“商业会聚之处”。
随后,CBD的内容不断发展丰富,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枢。
一般而言,CBD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作为城市的核心,应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等多种功能,并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
世界上比较出名的城市CBD有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巴黎拉德方斯、东京新宿、香港中环等等。
21.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BHI)P281中心商务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基底面积22、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P281)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100%三、简答题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P3答: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问题研究。
2、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与形成原因P25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规模特别庞大、密集的交互作用、国家的核心区域特征:(1)城市人口规模大,可达0.35至2.5亿,人口密度至少为250人/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70%以上。
(2)大都市带在保持整体功能完整性的同时,其中的每个城市各具独立性和特色,从而促进了互补发展。
(3)大都市带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枢纽作用,是联接国内国际的节点和产生新技术、新思想的“孵化器”。
(4)大都市带具有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电力输送网、信息高速公路等等。
形成原因:(1)集聚。
大都市带本身是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在空间上集聚的产物,又是城市化过程由绝对集中进入逐步分散发展阶段以后出现的现象。
(2)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新型的生产力布局形式的形成。
60 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大城市中普遍出现的郊区化以及逆城市化现象对大都市带的成熟完善起了重要作用。
如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圣迭戈大都市带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
(3)同一地理区域里农业与非农业活动的高度交错、溶合和互补,从而导致多个都市区相连。
在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特别是海港城市)和人口密度极高的发达的传统农业区(特别是水稻产区)在空间上的重叠是其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形成的特殊地理背景。
(4)劳动密集的工业、服务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增长(5)技术的发展则为大都市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可能。
(6)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第三产业的出现3、简述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和区域地理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P36与 P42社会生产力: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区域地理条件:1、影响城市联系区域的范围大小、城市腹地范围的大小。
2、确定城市的专业化市场和优势产业部门(如钦州的港口工业、北海的旅游业、防城港的运输业)。
4、请以南宁市为例分析其城市发展的宏观、中观、微观区位(大中小位置P43)宏观:中观:微观广西地处东盟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经济圈的中心结合部位,其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枢纽地位日益突出。
其毗邻湘桂铁路、南北高速公路。
南距广西三大优良港口(钦州、北海、防城港),具有沿江、沿边、沿线的区位优势,南宁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是中国西南、华南和东盟三个经济圈的交汇点,处在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多个区域合作的交汇点的核心,战略地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