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孙权劝学》教案 15篇

《孙权劝学》教案15篇《孙权劝学》教案1课题名称:《孙权劝学》课型:讲读课时安排:1课时内容分析: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能力目标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语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
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
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导入新课听讲二、简介作者生平、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进士。
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
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
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
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35篇)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35篇)孙权劝学教学反思(通用35篇)孙权劝学教学反思篇1《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在人物描写方面,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习习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初读──速读──竞读──研读──背诵,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同时,我还注重文言文拓展训练,因为课堂学习毕竟阅读的范围小,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文言文的拓展训练《指鹿为马》,《哀溺》等阅读练习,使阅读过程中的诸多收获得以巩固与积累。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篇2上周我在初二年级听了张云雁老师一堂课,课题是《孙权劝学》。
语文老师都去听了她的课并提出了各自对这堂课的意见,听评课之后让我受益匪浅。
我认为本堂课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设计环环相扣紧跟课题;改变以往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端坐课桌旁的课堂模式,而是分小组围坐在一起师生平等对话;小组竞争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气氛分外活跃:课前收集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的思路较好,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缺点是:小组人数过多,致使小组合作过程中很多同学参与机会少;有些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回答问题表现优劣,可先让其他同学评点,这有助于学生听讲时更加认真并能对自己今后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情况准确做出判断。
经过听课反思,我进一步认识到课改课堂的基本模式,而且意识到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教学设计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了解唐代文学创作背景和特点。
2.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思辨能力,抓住文本的重点和主旨。
3.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导读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生能够独立分析文本,并抓住重点和主旨。
3.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改进方案。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孙权劝学》的背景和作者杜牧。
2.导读文本,引发学生对劝学的思考和讨论。
Step 2 学生独立阅读+分析(15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孙权劝学》。
2.学生尝试回答以下问题:a.阅读《孙权劝学》的文本结构和特点有哪些?b.孙权是怎样劝勉自己的儿子的?c.你觉得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什么?Step 3 小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本组的分析结果。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学生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Step 4 整体讨论(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文本的结构、特点和寓意,梳理出文本的重点和主旨。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孙权要劝儿子努力学习?劝学的目的是什么?3.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及时引导和补充。
Step 5 个人反思(20分钟)1.学生个人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思考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学生写下个人反思,包括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和改进方案。
3.学生可以将反思内容与家长分享,寻求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教学延伸】1.邀请学生向家长传达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改进方案,争取家庭共同关注学习。
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写一篇类似《孙权劝学》的劝学文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劝学的意义和方式。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以文本阅读和思辨为主线,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反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劝学的意义和自身学习的问题。
同时,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进步。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孙权劝学》的核心思想,即知识无止境,不断进取。
2.能够分析文中各段内容,理解文中难以理解的古汉语。
3.能够通过理解文中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能够正确理解《孙权劝学》的核心思想,即知识无止境。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文中各段内容,理解文中难以理解的古汉语。
(三)教学方法1.导入活动:老师先简要谈论一下知识无止境这个概念,然后教师可以询问同学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2.课堂讲解:老师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示例和图片,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讲解《孙权劝学》的核心内容。
3.课堂讨论: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思考方式,自由发言,探讨自己对《孙权劝学》的思考和看法。
4.小组合作:根据《孙权劝学》的内容,老师设计小组合作的任务,让同学们在小组内彼此讨论学习方法,据此形成学习笔记并互相交流。
5.个体微创新: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孙权劝学》的基础上推广一些优秀学习方法,发挥个人特长,并进行分享。
6.整合概括:老师可以要求同学们尽可能的在自己的学习成果中,整合概括自己在这次教学中学到的东西。
(四)教学过程1.整体把握1)课前预习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来进行阅读,思考问题和计划自己的疑问2)文本初读:指导学生粗略阅读《孙权劝学》,全面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全篇构思框架3)文本深化阅读:指导学生开始发现文章的核心思想,并通过分析文中的概念和句式,理解语言的难度2.核心实践1)听讲讲解:讲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前因后果、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益规划思考2)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文中不好理解的古汉语,并探究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孙权劝学》语文教学反思12篇

《孙权劝学》语文教学反思《孙权劝学》语文教学反思12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权劝学》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孙权劝学》语文教学反思1一、根据文本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开卷有益,了解一代名将的胆识(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学习本文,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2、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二、重难点的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根据本文的重难点,以下是本文的教学过程与方法1、本课语言浅显易懂我先安排学生通过预习,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这样听起课来效果更好。
2、本篇短文,对培养学生的品质意志、健全学生的人格很有教益,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提倡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
3、学习中让他们通过同桌讨论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课堂活动:一、导入:一堂新课,好的导入能像磁铁把学生紧紧吸住,能激起学习本文的兴趣。
所以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平常常帮你们解决一些难题,但是,现在换成老师遇到一个难题,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想个办法解决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愿意”。
我顺机说出自己遇到的难题“我有个学生,他不肯努力学习,我劝他好好学习,他却说身边的事很多,在说他不打算上高中考大学,现在学不学无所谓,同学们,帮老师想想看,该怎么跟他讲道理。
”生:“跟他说说学习的好处”、“跟他说说就算不读大学,现在所学的知识以后工作上也能用上”。
同学们个个激情很高。
我肯定了同学的回答之后,我抓住这个契机抛出这样的一句话“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过这种情况,那他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翻开《孙权劝学》寻找答案。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0篇)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0篇)《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预设时我就将朗读贯穿于整节课,同时各个阶段提出的朗读要求不同,有层次,有梯度。
初读,要求读准音,读顺文,在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借助注释、工具书)再读,要求读懂意,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
(疏通文意)品读,要求是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读出生活体验,读出思考,读出余味,美读文言文。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古诗文的`魅力,体悟到中国文化的美、汉语言的美。
45分钟的课堂,书声朗朗。
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体悟,从而达到初步感知,了解大意;整体感知,思维聚合;沉浸作品,与之共鸣的教学效果,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我认为“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必由之路。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2《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
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
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1、激励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对学习基础比较弱的授课班级,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为理解故事内容做铺垫。
2、录音朗读的示范对比,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
3、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
课文理解并不难,课前有预习,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让学生利用注释,合作学习,讨论质疑难词句。
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我对这个环节持犹豫的'态度,因为我怀疑学生们的能力,没有放手让学生随心所欲,而是扣着问题来理解。
生怕一略而过,学生非但字词句没有掌握,连中心也模糊。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优秀3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优秀3篇孙权劝学篇一课型:讲读主备:洪正生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七()班姓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⑴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⑴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能力目标:⑴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⑴对比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2、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教学难点】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韵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散读,分角色朗读等。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描写,最终实现美读课文。
2、文言文五步阅读法。
初读课文,正音正字;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清文章背诵思路;品读课文,赏析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悟读课文,体验反思。
3、比较阅读法。
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与《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预习检测】1、生字注音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2、多音字辨析更:更新(gēng)为:治经为博士(wéi)邪:邪恶(xié)更加(gèng)为了(wèi)琅邪郡(yá)遂:遂拜蒙母(suì)为博士邪(yé)半身不遂(suí)3、形近字辨析谓(谓语)博(博士)猎(涉猎)孤(孤独)卿(爱卿)刮(刮目)渭(渭河)搏(搏斗)腊(腊梅)狐(狐狸)鲫(鲫鱼)括(包括)4、词语解释①权谓吕蒙曰(告诉)②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事务)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④孰若孤谁(比得上)⑤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⑥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⑦当涂掌事(当道,当权)⑧蒙乃始就学(才)(开始从事)⑨及鲁肃过寻阳(到了……时候)(到)⑩见事之晚(认清事物)5、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6、解释下面成语的意思【刮目相待、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孙权劝学》教案三篇

《孙权劝学》教案三篇《孙权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2、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难点: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才疏学浅,还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品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资料。
教师补充资料,多媒体显示如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陕州夏县(现山西夏县)人。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准字音,注意句读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
4、展示标有正确读音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字音。
5、展示标有正确读音和句读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句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疏通文意,2、全班以分五大组的形式每组探讨两句话的翻译,小组之间开展竞赛,合作共同完成课文的翻译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篇讲述鲁肃与孙权之间的故事的古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释。
)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
三、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
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
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不可不学学习的必要性正面描写
劝现身说法学习的可能性人物对话
结友而别鲁肃的言行侧面烘托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
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
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本堂课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环节设置到位。
缺点是:问
题设置比较宽泛,针对性不够明确,让学生无所适从;老师在导入、教学环节衔接方面还应讲究些艺术性,小结时要有针对性地突破重难点。
经过认真反思,我不仅认识到本堂公开课的缺陷,而且意识到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
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
其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
可我在教学中“沉”得不够,往往是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
总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
细想之下,才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是学不完的,教师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作出恰当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
再次,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生搬硬套,结果只学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
其实,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合不适合教材和学生。
最后,我还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很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了,因此,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