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林木病害防治的原理与方法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林木病虫害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不仅会导致森林资源减少,还会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究其原因,林木病虫害主要是由于环境恶劣、林木生长不良等因素导致的。
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一、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1. 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林木生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过度干燥或湿润的环境都会导致林木的免疫力下降,易受病虫害侵袭。
干旱会导致树木抗病能力减弱,容易受到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的侵害。
2. 林木生长不良林木生长不良是指树木缺乏养分,长势不佳,易受病虫害侵袭。
这可能是土壤质量不佳、养分缺乏以及生长环境等因素导致的。
生长不良的树木无法形成完整的免疫系统,从而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3. 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导致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之一。
大规模的伐木、森林火灾等破坏了森林生态平衡,使得病虫害的天敌减少,病虫害种群过度增长,从而对林木造成危害。
4. 病虫害传播病虫害之间的传播也是导致林木病虫害产生的重要原因。
某些昆虫可以传播病菌,导致疾病在林木中蔓延。
一些病原微生物也可以通过林木的根系、树干、叶片等途径传播,导致病害扩散。
二、林木病虫害的防治途径1. 合理管理林区生态环境合理管理林区生态环境是防治林木病虫害的重要途径之一。
包括加强森林保护、控制伐木量、防止森林火灾等措施,有效减少了病虫害发生的可能。
2. 加强林木养护管理3. 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防治林木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充分施肥可以提高林木的免疫力,增强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适当的施肥还可以促进树木的生长,缩短树木的生长周期,减少病虫害。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手段。
通过引进天敌昆虫、喷洒生物农药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数量,减轻其对林木的危害。
5.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也是一种常用的林木病虫害防治手段。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林木病虫害是指森林中林木遭受病害和虫害的情况。
林木病虫害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因素:环境条件对病虫害的发生起着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土壤质量变化以及林木生长环境的改变等都可能导致病虫害的爆发。
2. 林木品种的选择:不同品种的树木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不同。
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抗病虫害树种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3. 林木生理状态:林木如果处于衰弱状态,身体的抵抗能力会下降,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保持林木的健康状态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4. 病虫害的传播途径:有些病虫害可以通过空气、土壤、昆虫等途径传播。
如果这些传播途径得不到控制,就会导致病虫害的扩散和爆发。
针对以上原因,可以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来减少林木病虫害的发生。
1. 强化监测:定期检查林木的健康状况,发现病虫害早期的迹象。
及时采取措施,可以避免病虫害的大范围扩散。
2. 树种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应环境的树种进行种植。
健康的树种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强化森林管理:合理进行林间间隔、修枝和清理林地等工作,维持森林的清洁和通风环境,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4.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天敌的幼虫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引入寄生性昆虫,帮助控制有害昆虫的数量。
5. 化学防治:使用农药等化学品来杀死病虫害。
这种方法需要慎重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6.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有助于提高林木的抵抗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7. 加强培训和宣传:加强培训,提高森林从业人员的防治病虫害的意识和技能。
进行宣传,引导公众关注林木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林木是人类的重要资源,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木材、纤维和药材等各种物质,还能够改善环境、保护水土、净化空气。
林木在生长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给林木健康生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了解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对于维护森林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1. 病原菌的孳生林木病害的发生主要受到病原菌的孳生和扩散的影响。
病原菌一般会通过林木的伤口、气孔等侵入植物体内,利用植物体内的养分进行繁殖,并且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扩散传播,导致病害的爆发。
控制病原菌的孳生是预防林木病害的关键。
2. 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对林木病害的发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温多湿的环境有利于一些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容易引发林木病害的爆发。
而在干旱、高温的环境下,林木受到伤害或者生长迟缓,也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对林木病害的发生产生不同的影响。
3. 林木的品种和生长环境不同种类的林木对于病害的抵抗力也有所不同,一些树种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而一些树种则相对较弱。
林木生长的环境也会影响林木病害的发生,例如土壤条件、空气湿度等都会对林木病害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1. 改善生长环境为了防止林木病害的发生,首先要从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入手。
可以合理施肥、浇水,调整土壤酸碱度,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林木的抵抗力。
2. 剪除病部一旦发现林木受到病害的侵袭,应及时进行剪除病部,以防止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3. 选用抗病苗木在进行林木栽种时,应选用抗病、抗逆性强的苗木,提高林木的抗病能力。
4. 使用生物农药对于一些病害,可以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生物农药的使用相对较安全,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5. 加强病原菌的监测定期对林木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病害的损失。
6.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通过开展病害的防治科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病原菌的生长规律、传播途径等信息,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园林绿化林木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园林绿化林木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园林绿化是指对城市、乡村和各种公共场所进行植被绿化,以改善环境、美化景观,提高城市品位和居住质量的一种重要活动。
在园林绿化中,林木病虫害的发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会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了解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园林绿化来说至关重要。
一、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原因1. 气候因素:气温、湿度、降雨量等气候因素是影响林木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温暖潮湿的环境更容易滋生真菌和细菌,从而导致树木疾病的发生;而湿度过高或者干旱条件下,树木的健康状态也容易受到影响。
2. 土壤环境:土壤的养分状况和酸碱度对树木的生长和免疫力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贫瘠、缺乏养分或者酸碱度不适宜都会使树木的免疫力下降,从而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3. 植物品种:不同的植物品种对于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也有所不同。
一些抗病虫害的植物品种可以在遭受病虫害侵害时,自身产生抗性物质抵御病虫害,而一些品种则相反。
4. 生长环境:生长环境中的杂草、积水、病虫害源头等都会成为病虫害滋生的温床,容易对周围的树木造成侵害。
5. 人为因素:园林管理中的施肥、修剪、灌溉等工作若不得当,则会对树木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易受病虫害侵害。
二、林木病虫害的防治对策1. 合理选择植物品种: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应当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植物品种进行种植,避免一味地去栽种高产量、美观度较高的植物品种,而忽略了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2. 保持生态平衡: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保持园林植被的多样性,提高植物的自然防御能力,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3. 加强管理与维护:定期对园林植被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源头,对已经发生的病害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比如合理施肥、修剪植物、清除杂草等。
4. 合理施肥:通过合理施肥,保持土壤的养分平衡,并根据树木的生长发展状况适时进行施肥,充分提高树木的免疫力。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林木病虫害是指森林中的树木受到病毒、细菌、真菌、昆虫等生物的侵害,导致树木健康状况恶化,甚至死亡的现象。
下面将详细介绍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因素:林木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气候、温度、湿度、降雨等因素对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起着重要的影响。
特定的环境条件可以为病虫害的生长和繁殖提供有利的条件。
2. 病原体或害虫的存在和传播: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害虫主要包括昆虫和螨类。
它们可以通过风、水、土壤、昆虫和鸟类等途径传播,并在林木上生长繁殖,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3. 植物抗性差:一些树种抗病虫害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年轻的幼苗或老化的树木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弱,容易被病原体或害虫侵害。
1. 外源防治措施:通过人为干预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推行合理的林木种植结构和布局,调整植被密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可以利用化学农药、生物防治剂、生物修复剂等药剂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2. 内源防治措施:通过提高林木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良树种进行林木种植,培育耐病虫害的新品种,通过基因改良等手段提高林木的抵抗能力。
3. 综合防治: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结合外源防治和内源防治措施,同时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如合理施肥、适当修剪和灌溉等,增强林木的健康状况。
4. 监测和预警:采用现代化的监测技术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防治病虫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从外源和内源两个方面进行防治,以保证林木的健康生长。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林木病虫害是指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由于病菌、病毒和昆虫等生物或非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树木发病或受害现象。
林木病虫害是林业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如果不及时防治将会给林木生长和林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那么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有哪些防治途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1. 气候因素气候是引起林木病虫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的干湿、寒暑、冰雪等情况都能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健康。
气候潮湿容易导致林木感染真菌病;气候干燥容易使林木受到蚜虫、螨虫等的侵害。
2. 土壤条件土壤的肥力、通气性、排水性等条件都是影响林木生长的重要因素。
土壤过于肥力或过于贫瘠都会影响树木的健康生长。
而通气性差、排水性差的土壤容易导致树木根部发生病害。
3. 林分结构林分结构的合理性和复杂性对林木病虫害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较为单一的林分结构容易产生大规模的病虫害灾害,而复杂的林分结构则能提供更多的生态位,增加病虫害的自然防治效果。
4. 遗传因素不同种类的树木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不同,遗传因素影响着树木的抗病能力。
而且近亲树种的栽植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遗传性病害。
5.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引起林木病虫害的原因之一。
比如不规范的林木栽培管理、使用过量化肥农药、乱伐滥砍等都会对林木的生长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引发病虫害的发生。
二、林木病虫害的防治途径1. 林地规划在林地规划中要注重合理的林分结构和树种配置,以降低大面积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并且在规划中保留一定数量的天敌寄主树种,以提高病虫害的自然天敌复制率。
针对不同的土壤条件,可以采取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通气排水性,增强树木的生长能力。
3. 种苗检疫在引进种苗时要进行严格的检疫,排除各种携带病害的苗木,降低病害通过种苗传播的可能。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通过引入天敌、天敌复育或使用生物制剂等手段降低病虫害的灾害程度。
比如引入天敌控制松毛虫、使用苗木磷酸菌制剂等。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分析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分析1. 气候条件:气候变化可以导致林木生长状况不稳定,使其易受病虫害的侵袭。
气候异常可以造成温度和湿度的突变,从而促进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
2. 生物多样性降低:由于过度伐木和人类活动,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这使得林木更容易受到特定病虫害的攻击。
缺乏多样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容易形成病虫害蔓延的“单一物种”环境。
3. 林木生长状态和养分供应:林木生长不良、养分不足会使树木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降低,从而易受到害虫的侵袭。
过度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也会破坏林木的自然免疫系统,增加其感染病虫害的风险。
4. 林木种植结构和密度:单一树种的大面积种植容易造成病虫害的爆发。
种植密度过大也容易形成病虫害传播的“桥梁”,使得病虫害的传播速度加快。
1. 生态防治:通过增加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促进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减少特定病虫害的爆发。
可以通过增加森林中的濒危物种、引入天敌等方式来实现。
2. 病虫害监测:通过定期监测森林病虫害的状况,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情况,以便采取应对措施。
监测可以采用人工观察、摄像监控、灯光陷阱等多种方式进行。
3. 合理施肥和养护:保持林木的健康生长状态,通过合理施肥和养护,提高林木的抵抗力,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可以利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物质来达到有效的防治效果。
4. 合理经营和种植结构调整:避免大面积单一树种的种植,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增加森林的多样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适当调整种植密度,避免密度过大的林地,也能减少病虫害的传播风险。
5. 生物防治:通过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防治剂,控制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这种方法对于环境友好,不会造成对林木和人体的污染。
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降低、林木生长状态、种植结构和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防治病虫害可以采取生态防治、病虫害监测、合理施肥和养护、合理经营和种植结构调整、生物防治等综合手段来实施。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林木病虫害是指对树木造成危害的病原体和害虫,它们会对林木的生长和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而林木病虫害的产生原因包括多种因素,如气候、土壤、树种及树木生长环境等。
为了有效防治林木病虫害,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因素:气温、湿度、降雨量等气候因素是影响林木健康的关键因素。
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例如暖湿的气候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降雨过多会导致树木根部缺氧,容易引起树木根部病害。
而干燥的气候则容易引发害虫大量繁殖。
2. 土壤因素:土壤的养分状况、水分含量、排水性等都会影响树木的健康状况。
养分不足的土壤会导致树木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病害。
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则容易导致根部病害。
3. 树种及种质因素:不同的树种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不同,有的树种天生就对某些病害较为敏感,寄主种类的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病虫害发生。
4. 树木生长环境:树木生长环境的改变会对树木健康产生影响。
过度的疏林会导致空气流动不畅,湿度过大,有利于病害的传播。
针对不同的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来防止林木病虫害的发生。
防治病害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选择抗病种和优良品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和抗病虫的良种进行种植。
2. 合理施肥和管理土壤: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肥,改善土壤质地,提高树木的抵抗力。
3. 加强树木护理:及时清除病害树木,清除周围杂草,保持树木健康。
4. 合理设计林分结构:合理布局林分,增加林分通风透光,减少湿度。
5. 加强监测和预警:定期对树木进行病害监测,发现病害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或者使用微生物,来控制害虫数量。
2.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来对付害虫,但需谨慎使用,以免对环境造成危害。
3. 物理防治:采取物理手段,如陷阱、屏障等,来限制害虫的传播和繁殖。
4. 合理浇灌和管理林分:合理浇水,不要让水分过多,避免滋生害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喷洒植株:包括喷雾和喷粉。在植物生长季节防治病害常用 喷雾法。此法主要用于防治空气和雨水传播的病害。
树干注射和外伤治疗
32
4. 林木上常用的杀菌剂简介
(1)无机杀菌剂
1)波尔多液:为天蓝色的胶状悬液,是一种优良的保护剂,杀 菌谱广,持效期15d左右。波尔多液由硫酸铜和石灰乳配制而 成,杀菌的主要成分是碱性硫酸铜。需现用现配,潮湿多雨的 气候使用易生药害。
内吸性杀菌剂 非内吸性杀菌剂
2. 杀菌剂的剂型
常用杀菌剂的剂型主要有: 可湿性粉剂 悬浮剂 乳油 水剂 烟剂 熏蒸剂
3.化学药剂的使用方法
种苗消毒:可防治种传病害,并保护幼苗免受土壤中病原物 和害虫为害。
浸种 拌种 闷种 浸根处理 种衣剂 土壤处理:应用化学药剂杀死或抑制土壤中的病原物,或改 变土壤的化学性质,使之不利于病原物的生长。 主要防治 根部和线虫病害。
缺点:大多数生防菌环境适应能力差,生防治剂的生产、运输、 储存要求严格的条件,效果不稳定,适用范围较窄,防治效益 低于化学防治。
24
1. 生物防治的机制
1)抗菌作用:一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能抑制另一种或多种微 生物的生长,或能破坏或溶解其细胞结构。主要是抗生素和酶 类,这是目前生物防治研究的主要内容。如k84菌株被用于防 治由土壤农杆菌引起的冠瘿病。 2)竞争作用:主要是对植物体表面侵染位点的竞争和对营养 物质、氧气与水分的竞争。如大伏革菌能有效抑制松根白腐病。
27
2.低温冷藏 是控制植物产品采后病害的有效方法。可以抑制病原物的
侵染和生长,从而控制林产品贮运期病害。
3.近代物理技术的应用
核辐射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病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钴60 - 射线辐照 装置较简单,成本较低,射线穿透力强,多用于处理储藏的种子或果实的 防霉保鲜。 微波是波长较短的电磁波,微波加热适于少量种子进行快速杀菌处理。
19
3. 抚育防病措施
1) 清除发病中心: 病死树要及时清除,弱树枯枝也应当适当处理。
2)间伐: 在过密的林分中,通风、透光差,环境阴湿,林木生长
衰弱,常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3)修枝:
林内适当修枝,可收到与间伐相似的效果。清除枯枝、 病枝和下枝,能减少病害的侵染来源。
20
第三节 抗病品种的利用
1. 选种
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会议上提 出综合治理的定义:综合治理是一种有害生物的管理系统,依据有害生 物的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关系,尽可能协调地运用一切适当的技 术及方法,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害水平之下。
1972年,美国环境品质委员会提出“综合病虫害防治方法”,其英文为 Inter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为IPM。其原理是:综合利用各种不 同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栽培耕作方法,来预防控制田间的 昆虫、病菌及杂草所造成的危害,目的是为了减少民众使用化学药剂, 减少化学药剂对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
(4)签发证书:经检验后,如不带有检疫对象,则检疫机构发给国内植 物检疫证书放行;如发现检疫对象,经处理合格后,仍发证放行;无法 进行消毒处理的,应停止调运。
12
对外检疫 我国进出口检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进口检疫、出口检疫、 过境检疫、旅客携带物检疫、国际邮包检疫等。
6.植物检疫的方法 植物检疫的检验方法分:现场检验、实验室检验和栽培检验 三种。
13
第二节 林木栽培防病措施
1. 育苗防病措施 1)苗圃地选择:
应选择土壤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圃地育苗, 另外,还应了解土壤中病原物的积累程度以及周围绿 篱、行道树等现有的树木种类。
14
2)合理轮作: 方式:水旱轮作、针阔叶树轮作。 目的:调节地力,提高苗木的抗病性。 防治对象:苗木根部病害发生严重的圃地。如苗木猝 倒病、根癌病和根结线虫病等均可以通过而得到控制。
第六章 林木病害防治的 原理和技术措施
1
一、植物病害防治:
通过人为干预,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改变植物、病原 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减少病原物的数量,削弱其致病 性,保持与提高植物的抗病性,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从而减少植物因病害流行而引起的损害。
很久以前,人们就致力于寻找一种理想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19世纪末,由于美国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获得成功,引起
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
1、垂直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 2、轮换使用具有不同抗病基因的抗病品种 3、利用多抗性品种 4、利用水平抗性品种 5、利用耐病品种
第四节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或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称为 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的优点:
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不易引起病 虫害的再次猖獗和形成抗药性。
26
第五节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通过热力、冷冻、干燥、电磁波、核辐射、 机械阻隔等方法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达到防治病害的目 的。
1. 种苗、土壤的热处理
干热处理法: 主要用于种子,对多种种传病毒、细菌和菌物都有防治效果。 热水处理 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温汤浸种):可杀死种子表面和种子内部潜伏的 病原物。将接穗、插条和种根在热水中浸泡,对抑制植原体病害有效。 热蒸汽: 用于种子、苗木、土壤处理。通常用80 ~ 95℃蒸汽处理土壤30 ~ 60 min,可杀死绝大多数病原菌。
35
(2)常用的有机杀菌剂:
代森锌
对多种霜霉病菌、炭疽病菌等有较强的触杀作用。 药效期较短,持效期约7d。 对人、畜无毒,对植物安全。 不能与碱性药剂混用。 不能与含铜制剂混用。 多菌灵: 高效、低毒、广谱的内吸杀菌剂。 容易被植物根吸收,可向上转运。 持效期7 d。 对植物生长有刺激作用。 对温血动物、鱼、蜜蜂的毒性低、安全。
34
常用涂白剂的配方如下:
防病害:生石灰5 kg + 硫磺 0.5 kg + H2O 20kg 防日灼:生石灰 5 kg + 石硫合剂原液0.5 kg + 食盐0.5 kg + 动物油100 g + H2O 20kg 防冻害:生石灰 2.5 kg + 硫磺 0.75 kg + 食盐1.25 kg + 动物油100 g + H2O 20kg
16
田间修剪防治梨火疫病
田间处理柑橘溃疡病病株
2. 造林防病措施
1)树种或品种选择: 在拟订计划时,必须了解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可能出现的 病害种类、分布及危害,然后结合造林地的气象、地形、坡向、 坡度及土壤等因素,综合加以分析。 2)营造混交林: 可以形成比较复杂的生态环境,对病害的蔓延传播有阻隔的作 用。 混交树种的搭配需要注意:混交树种不被同一种病原危害。
目前所选育和推广的抗病品种多数表现为单个显性基 因控制的垂直抗性,大面积推广后容易在几年内丧失 抗病性而成为感病品种
劣势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抗病品种大面积种植后,病原 菌群体中适应性强的稀有毒性小种逐步积累,并最终在数量 上占有优势,而成为优势小种.
新的生理小种出现————病原菌群体由于发生变异而产生 新的毒性小种,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
2)石硫合剂:石硫合剂是生石灰、硫磺粉熬制成的红褐色液 体,呈强碱性,有强烈的臭鸡蛋气味,遇酸易分解。多硫化钙 是杀菌的有效成分。高温季节使用易生药害。
3)生石灰:可以中和土壤酸性,对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施用量为500 kg/hm2时,对苗木立枯病、菌核性根腐病有良 好的防治效果。 还用于配制涂白剂,预防果树、园林树木的 病害、日灼和冻伤。
11
5. 植物检疫的程序
对内检疫程序
(1)报检:调运和邮寄种苗及其它应受检的植物产品时,应向调出地有 关检疫机构报验。
(2)检验:检疫机构人员对所报验的植物及其产品要进行严格的检验。
(3)检疫处理:经检验如发现检疫对象,应按规定在检疫机构监督下进 行处理。一般方法有:禁止调运、就地销毁、消毒处理、限制使用地点 等。
长期使用一种杀菌剂: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大面积栽培抗病基因单一的专化性抗病品种:哺育毒性小 种, 品种抗病性丧失;
病害防治的措施
1、植物检疫 2、栽培防病措施 3、抗病品种的利用 4、生物防治 5、物理防治 6、化学防治
第一节 植物检疫 (plant quarantine)
植物检疫又称为法规防治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法 律或法规形式,禁止某些危险性的病虫、杂草人为 地传入、传出,或对已发生及传入的危险性病虫、 杂草,采取有效措施消灭或控制蔓延。
28
第六节 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药物防治林木病害的方法。 适用范围广,方法简单,见效快。 化学防治容易污染环境,使生态平衡受破坏, 病原菌易产生抗药性。 农药残剂:对病原物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可通过直接触杀、熏蒸或渗透植物 表皮发挥作用。 保护剂:在病原接触或侵入寄主之前,将保护剂喷洒在植物表面,以保护 植物阻止病原菌侵入。 治疗剂:能进入植物组织内部,抑制或杀死已经侵入的病原菌,使病情减 轻或恢复健康。
7
2. 检疫的任务
(1)禁止危险性病害随着植物及其产品由国外传入 或由国内输出(外检)。 (2)对国内局部地区已发生的危险性病害进行封锁, 使它不能传到无病区,并在疫区把它消灭(内检)。 (3)当危险性病害侵入到新的地区时,应及时采取 彻底消灭的措施。
8
3. 林木病害检疫的种类
对外检疫 是为了防止危险性病害输入和输出国境,保护本国 林业生产,维护对外贸易信誉,履行国际义务。对外检疫以 口岸检疫为主。
1.松材线虫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2.松疱锈病菌 Cronartium ribicola 3.冠瘿病菌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4.杨树花叶病毒 Poplar mosaic virus 5.落叶松枯梢病菌 Botryosphaeria laricina 6.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7.草坪草褐斑病菌 Rhizoctonia sol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