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共20张ppt)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34张PPT)

材料3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
一、早期儒学
1、孔子
“礼”: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保守性
政治思想: “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思想
逐步改良
3、代表人物及流派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孟 荀 子子 子
老庄 子 子 韩非子
墨子
材料1
子曰:“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材料2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
4.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 (1)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将法家重“法” 、重“术”、重 “势”三个不同学派糅合为一, 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
• (统2化)。政治主张: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 耕战; “事异则备变”,主张改革。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作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荀子》
2.孟子
主要思想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3.荀子
主要思想
政治:主张“仁义”;“君舟民水”;礼法 并用。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 唯物思想
伦认理为观学:习主的张目“标性是本认恶识”和把握“礼”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课件

孟子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荀子
相传孔子在周游列国的的时候曾经问道于老子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就是不能够说出来的,能够说出来的那就不是道了。”
……
以德治国,民本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依法治国 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巩固性练习: 1.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是 A 《道德经》 B 《论语》 C 《春秋》 D 《诗经》
2.在诸子百家中,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是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3.“兼相爱,交相利”是下列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
老子:春秋时期人,道家创始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道德经》
道是世界本源
朴素辨证思想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庄子和道家
“齐物” :世界万物看起来是千 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物无贵贱,无是无非。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4.下列属于道家学说主张的是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君主集权 D兼爱非攻
课后探究: 近年来全球掀起了研究孔子的热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 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美 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世界十 大思想家中,孔子与穆罕默德、耶 酥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 界文化的“四圣哲” ; 2005年 全球举行联合祭孔。 你是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一现象的?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荀子
相传孔子在周游列国的的时候曾经问道于老子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就是不能够说出来的,能够说出来的那就不是道了。”
……
以德治国,民本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依法治国 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巩固性练习: 1.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是 A 《道德经》 B 《论语》 C 《春秋》 D 《诗经》
2.在诸子百家中,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是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3.“兼相爱,交相利”是下列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
老子:春秋时期人,道家创始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道德经》
道是世界本源
朴素辨证思想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庄子和道家
“齐物” :世界万物看起来是千 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物无贵贱,无是无非。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4.下列属于道家学说主张的是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君主集权 D兼爱非攻
课后探究: 近年来全球掀起了研究孔子的热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 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美 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世界十 大思想家中,孔子与穆罕默德、耶 酥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 界文化的“四圣哲” ; 2005年 全球举行联合祭孔。 你是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一现象的?
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5张PPT)

“百家争鸣”思想研究小组成果展示(一)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孔子
1以、待核心自思己想:的“态仁度”。对“待仁者人,,爱和人”谐
,“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3、 “克己复礼”。局限性
4、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儒家学派
孟子
1、政治上:“仁政”。
2、民贵君轻
民本思想
是
B
A.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产物
B.各派相互洁难批驳,彼此水火不容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6.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 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D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D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4.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 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A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5.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
一、“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 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力量在争 斗激烈。
阶级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官学
私学
二、“百家争鸣”产生的内容 研究小组
人民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一讲 百家争鸣(共19张PPT)

荀子是怎样看待礼法、王霸之争的? (注:王霸:行“礼”以践“王”道,行“法”以践 “霸”道)
主张礼法并举,王霸合一,礼高于法,礼是法之本。
四、殊途而同归
法家
战国
道家
西汉 初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形成儒、道、法合一 的治国思想体系
汉武帝
五、精神之传承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 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 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 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英雄之争锋
材料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
足”(《论语》)
先富民,后富国
材料二:“官府实而财不散”,“官府实而万民富”。
(《墨经·尚贤》)
先富国,后富民
材料三:“足民何可以为治”,“民富则不如贫”
(《韩非子》),“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
君书》)。
国富民贫
指出儒家、墨家、法家在国富与民富关系上的差异?
——《孟子·梁惠王上》 评为主价中张:心,问古的并题代,作:儒并简分家不要别思是评归想以价纳中维。材的护料“人一民民、本利材”益料思为二想出中是发儒以点家维的的护,民“是本君一” 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三、英雄之争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老子》
无为而治
政治: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崩溃,诸侯崛起, 各种力量争衡较量;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阶级关系: (统治者为加强实力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繁荣
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主张礼法并举,王霸合一,礼高于法,礼是法之本。
四、殊途而同归
法家
战国
道家
西汉 初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形成儒、道、法合一 的治国思想体系
汉武帝
五、精神之传承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 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 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 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英雄之争锋
材料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
足”(《论语》)
先富民,后富国
材料二:“官府实而财不散”,“官府实而万民富”。
(《墨经·尚贤》)
先富国,后富民
材料三:“足民何可以为治”,“民富则不如贫”
(《韩非子》),“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
君书》)。
国富民贫
指出儒家、墨家、法家在国富与民富关系上的差异?
——《孟子·梁惠王上》 评为主价中张:心,问古的并题代,作:儒并简分家不要别思是评归想以价纳中维。材的护料“人一民民、本利材”益料思为二想出中是发儒以点家维的的护,民“是本君一” 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三、英雄之争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老子》
无为而治
政治: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崩溃,诸侯崛起, 各种力量争衡较量;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阶级关系: (统治者为加强实力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繁荣
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7张PPT)

儒家
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为政》
孔子
• “……子为政,焉用杀,子
• 政治思想: “礼” ,欲“善仁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核心)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 教类育,思打想破:了兴贵办族私 垄•学 断偃, 教“君。有 育君”教 局、无 面《臣论臣语、·颜父渊父》、子子”
• 德治
• 整理文化典籍:六经:《诗》、 《书》、《礼》、《易》、 《乐》、《春秋》
1. 老子的思想: 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道 ”
②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 国寡民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看图说话
请你给下面两幅漫画取一个题目,并就此说说 漫画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福兮祸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道家
1.老子的思想: 2.庄子的思想: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 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齐物论
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影响很大。在修己爱 人、诚信谦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 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 学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关于做人、 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 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回首历史时发现,百家争鸣的地 位不可超越,这些思想和智慧必将影响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典型例题一 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三、百家争鸣的表现
主要派别代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ppt课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
1
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了解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
“仁”和“礼” 德治;敬远鬼神; “有教无类”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 《孟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 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 《荀子》 “其生也勤,其死也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 《庄子》
10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 忍也?”——论语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 以天下乱焉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 ——墨子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11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 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 宜则有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 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老子 4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 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 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 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 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齐物论》这段材料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呢?
反映了庄子“齐物”的世界观,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没有区别。
17
“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 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 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 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 用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 者,以其威势也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以为亡征之君风雨 者,其兼天下不难矣。—— 《韩非子·人主》18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共26张PPT)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学礼,无以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 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人而不仁,如礼何?
思考:
“仁”和“礼”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仁”是内在的修养; “礼”是外在的规范。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墨子
(二)发展
知识· 梳理
百家争鸣
道家 法家 墨家
儒家
孔 子
孟 子
荀 子
老 子
庄 子
韩非子
墨子
学派 人物 时代
孔子 春秋
主要思想
提倡“仁”和“礼” ;德治;“因材施教” ,有教 无类
儒家 孟子
荀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
“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仁义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齐物论;乐天安命、顺从自然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 以法治国;奖励耕战;变法革新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
二、道家学派 (一)老子
1、*春秋时期 *道家创始人 *《道德经》 2、思想主张 ①“道”为世界的根本 ②朴素的辩证思想
强调转化,忽视对立
③主张“无为而治” ④向往“小国寡民”社会
消极悲观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 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 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 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 。”
* 与老子合称老庄
*《庄子》 2、思想主张 ①“道”无所不在, 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②崇尚自然,主张超越 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孔府 位于孔庙
东侧,有“天下第 一家”之称,是孔 子嫡系长期居住的 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 合一的典型建筑。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 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 诸侯国。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人性论: 性本恶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1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
一 “中百央家集争权鸣的”发局展面的形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三 道家和法家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 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
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 ⑴政治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观:道是万物的本源,唯心思想 政治观:“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方法论:朴素辩证法思想
代表没落奴隶主的利益
2.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 现 1.背景: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
(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兼并战 争不断;新的封建制度正在建立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
代表新兴地主,迎合建立大一 统专制国家历史发展趋势
(三)墨家
墨子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 则举之。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 相爱、交相利。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代表平民百姓,当时影响大
归纳
学派 人物 时代 孔子 春秋 儒家
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
主要思想 仁;以德教化,以礼治国,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仁政”;“民贵君轻”思想。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继承和发扬老子的学说) “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
①相对主义(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本质区别) ②消极避世(注重主观感受,追求精神自由)
(二)法家
1.韩非子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专制集权(适应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以法治国(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变法革新(适应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 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哀公 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 的毛的,不是吃的。”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 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 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 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用尊贵的 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 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 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 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孟子 战国
墨家 墨子 老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 战国 春秋 战国 战国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由一定时期的政 治经济决定的,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 经济的反映。
二 、儒家思想
“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 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 式、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 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而不是道家、 法家或佛教。” -李泽厚,1986:223—224
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哭。询问 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 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 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 “苛政猛于虎也!”
为政以德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仁者爱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1.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 恭,宽,信,敏,惠.
⒈孔子
(1)核心:“仁” (2)政治观: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3)教育观:有教无类(首创私学)、因材施教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 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 视君如寇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课标:
知道诸子百家,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 形成。
百家争鸣 的含义:
所谓“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 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 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 思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他 们著书立说,广收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A
3、荀子
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1.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2.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 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政治观:仁义(“君舟民水”)、王道(礼法并施) (2)伦理观:性恶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2、孟子
(1)政治观:仁政(“民贵君轻”)
(2)伦理观:性本善 (3)道德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 主要表现在 ①把孔子的“仁”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 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④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④
三、道家 、法家和墨家 (一)道家
1.老子
《 道 德 经 》
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 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 家。著有《道德经》,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治大国如烹小鲜。 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 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 “物壮则老”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代表没落奴隶主的利益
2.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 现 1.背景: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
(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兼并战 争不断;新的封建制度正在建立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
代表新兴地主,迎合建立大一 统专制国家历史发展趋势
(三)墨家
墨子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 则举之。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 相爱、交相利。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代表平民百姓,当时影响大
归纳
学派 人物 时代 孔子 春秋 儒家
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
主要思想 仁;以德教化,以礼治国,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仁政”;“民贵君轻”思想。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继承和发扬老子的学说) “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
①相对主义(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本质区别) ②消极避世(注重主观感受,追求精神自由)
(二)法家
1.韩非子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专制集权(适应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以法治国(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变法革新(适应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 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哀公 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 的毛的,不是吃的。”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 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 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 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用尊贵的 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 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 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 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孟子 战国
墨家 墨子 老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 战国 春秋 战国 战国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由一定时期的政 治经济决定的,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 经济的反映。
二 、儒家思想
“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 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 式、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 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而不是道家、 法家或佛教。” -李泽厚,1986:223—224
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哭。询问 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 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 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 “苛政猛于虎也!”
为政以德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仁者爱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1.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 恭,宽,信,敏,惠.
⒈孔子
(1)核心:“仁” (2)政治观: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3)教育观:有教无类(首创私学)、因材施教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 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 视君如寇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课标:
知道诸子百家,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 形成。
百家争鸣 的含义:
所谓“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 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 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 思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他 们著书立说,广收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A
3、荀子
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1.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2.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 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政治观:仁义(“君舟民水”)、王道(礼法并施) (2)伦理观:性恶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2、孟子
(1)政治观:仁政(“民贵君轻”)
(2)伦理观:性本善 (3)道德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 主要表现在 ①把孔子的“仁”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 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④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④
三、道家 、法家和墨家 (一)道家
1.老子
《 道 德 经 》
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 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 家。著有《道德经》,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治大国如烹小鲜。 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 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 “物壮则老”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