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五单元测试题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近年来在“低碳出行”的倡议下新型有轨电车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宠但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①西方工业革命成果已传入②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③交通运输业逐步近代化④中西方文化冲突严重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答案】A【解析】电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 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故①③正确电车使用初期国人的认真有一定的局限性故②正确材料未涉及中西方文化冲突故④错误综上所述故A正确排除BCD2.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 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B. 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C. 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D. 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商业的发展故A项排除B.材料“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业得到迅速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广告业的发展故B 项正确C.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商业发展的需要故C项排除D.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故D项排除3.2005年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发行了一张纪念邮票该邮票纪念的影片最有可能是()A. 《渔光曲》B. 《定军山》C. 《风云儿女》D. 《杨门女将》【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到2005年正好是100周年故B正确《渔光曲》拍摄于1934年故排除A《风云儿女》拍摄于1935年故排除C《杨门女将》拍摄于1960年故排除D故选B4.2018年8月1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人们迅速获知这一消息的途径主要是()①报纸②电影③电视④互联网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②④【答案】C【解析】5.央视《新闻30分》连续两天报道百度搜索的竞价排名黑幕百度竞价排名被指过多人工干涉搜索结果引发垃圾信息涉及恶意屏蔽被指为“勒索营销” 这表明()A. 信息技术逐渐失去活力B. 网络信息要辨别使用C. 我们应该远离网络D. 可以杜绝垃圾信息【答案】B【解析】现代信息技术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需要网络技术的发展故AC说法错误D说法不能体现题意人们对待网络信息正确的态度应是辨别使用故B符合题意故选B6.1985年丁聪先生针对当时中国欧风美雨的艺坛生态创作了漫画《什么时候轮到我们上》下列对漫画内涵理解准确的是()A. 西洋艺术优于中国传统艺术B. 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没落C. 中国民族文化受到冲击D. 国人完全摒弃传统文化【答案】C【解析】随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民族文化日益遭到排挤从漫画中人物的表情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故答案为CA、B、D本身说法有误排除故选C7.据载 1934年1月“兴国夜校学生15740人中男子4988人占31% 女子10752人占69% 兴国识字组员22519人中男子9000人占40% 女子13159人占60%.许多妇女做了小学夜校校长和教育委员会或识字委员会委员” 可见这一时期的苏区()A. 妇女开始走向并融人社会B. 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形成C. 妇女的利益得到一定维护D. 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叙述可以看出 1934年时期女子学生增多并做了小学校长和教育委员会委员这说明妇女的利益在一定时期得到了维护故C正确A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显示出妇女利益得到维护但并不能说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排除B在材料中无法看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8.近代《图画日报》记载“沪上自风行报纸后以各报出版皆在侵晨故破晓后卖报者麋集于报馆之门恐后争先拥挤特甚”这反映出()A. 图画类刊物的盛行B. 报刊间的竞争激烈C. 社会信息流通加快D. 报刊经营已多元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各报刊的读者较多所以才出现卖报者争先拥挤于报馆门前的现象这也侧面反映了社会信息流通加快 C项正确材料中的“报纸”不一定是画刊图画类刊物只是其中之一 A项错误据材料是卖报者争先拥挤于报馆门前的现象不能说明报刊间的竞争 B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C9.“维新运动时期出现的报纸显然是一种新型报刊的开端这种属于社会精英的报刊在版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和通商口岸的报刊有明显不同……维新派报纸有两个主版面一版专用于报道新闻包括有关重要政策的诏令、全国其他地区的地方新闻以及重要的国际事件另一版专用于社论主要是关于国事的政治文章……这些社会精英的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的报道关心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以寻求立国之道”材料主要表明维新派的报纸的特点是()A. 体现了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B. 宣扬了师夷制夷的政治主张C. 社会精英的时事政治性报刊D. 变法改革救亡图存的时代性【答案】D【解析】A.材料“这些社会精英的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的报道关心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以寻求立国之道“明显体现了民族主义的倾向但不是最主要的特征B.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出向外国学习的政治主张C.从材料可以看出社会精英们关注维新派创办的报纸也不是最主要的特征D.材料中的报纸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点这是最主要的特点10.19世70年代上海有人写了一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这首竹枝词不能反映的是()A. 新旧交替时期的认知B. 上海人的自豪感C. 近代交通工具的快捷D. 交通运输业发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可以得出近代交通工具的快捷 C正确不符合题意“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可以得出上海人对引进这种新式交通工具的自豪感进而得出新旧交替时期的认知 AB正确不符合题意19世纪70年代近代铁路业在中国刚刚起步算不上发达 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宣怀奏报开办电话的历史背景11.(2)分析当时中国自己开办电话的意义【答案】(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先进电讯技术传入中国开阔了部分中国人的眼界甲午战后列强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一再攫取中国的利权洋务运动的影响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解析】(1)根据“1899年11月19日”“自英人设于上海租界始近年各处通商口岸洋人纷纷谋设”“劝集华商资本自办德律风与电报相辅而行自通商各口岸”等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分析作答【答案】(2)意义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方便人民的生活维护中国的权益便利中国了解世界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2)根据“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不特中国电报权利必为所夺而彼之消息更速于我”“庶可预杜诸邦觊觎之”等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12.(1)材料二所持铁路观与材料一有何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原因12.(2)材料三中刘铭传主张兴建铁路的理由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于铁路兴建争论的实质12.(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并概括中国近代、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同特征【答案】(1)材料一认为外国人筑路破坏风水材料二认为筑路破坏国家主权原因阶级属性及立场不同【解析】(1)第一小问的不同依据材料一“因一寡妇担心破坏坟墓风水而阻止开路只能拖延多日”“苏姓乡民认为筑铁路破坏风水使其长眠的祖先不得安宁联合乡民阻挠筑路打伤铁路督工和外国雇员”可知材料一认为修建铁路会破坏风水民众阻挠铁路的兴修依据材料二“苏省绅商恐路权之失······于是迅速招股创成苏省铁路公司”可知材料二认为外国修筑中国的铁路会破坏国家主权建议自修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阶级属性及立场不同【答案】(2)理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防有利于减少军费的开支有利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质近(现)代化问题上的观念冲突【解析】(2)第一小问的理由依据材料二“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商务、矿物、厘梢、行旅者不可肆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可以分析出刘铭传主张修铁路的理由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防有利于减少军费的开支有利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第二小问的实质结合所学可知关于兴修铁路的争论关键在于是否赞同近代化的问题【答案】(3)原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重视铁路建设制定《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特征近代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发展困难现代交通在国家独立、国力强盛的前提下迅速发展【解析】(3)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三的描述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后我国的铁路事业发展较快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有能力兴修国家的重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第二小问的不同特征从铁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近代的铁路兴修总是和外国列强有关体现了半殖民性而现代中国则是独立自主的修建13.(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西方博览会的态度变化13.(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博览会为“中国朝野上下所关注”的原因并分析当时中国政府参加博览会的历史作用13.(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参加国际博览会所折射的时代特征【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14.根据材料一在20世纪初中国哪一群体制度移植实验的失败能从反面证明材料二的观点?这种移植来的制度与中国传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导致其在中国无法成长?(2\, )据材料二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是什么?从学者的感慨中你可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群体资产阶级革命派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以失败告终・差异①经济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工业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②政治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中国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势力强大③文化西方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自由平等、民主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2)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启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必须与其基本国情相适应民主政治建设要尊重其历史传统民主政治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解析】(1)根据材料二“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皱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再结合在20世纪初没有尊重中国国情的探索史实即可反面证明材料二的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根据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即可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综合上述材料从主题上可以得出一些认识。
高中人教版本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
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
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
”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A.电报B.火车C.电影D.电灯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
……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3.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4.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
这些流行语()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B.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5.下表是美国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万国公报》前身)于1868年~1871年刊载的内容明细表,表格主要反映了()A.传教士传教热情逐渐减退B.传教士日益重视传播世俗信息C.国民的科技意识淡薄D.国民对西方社会了解需求增多6.李鸿章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
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
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结合所学判断此项发明应为()A.火车B.电话C.轮船D.电报7.“本月十四日(指1907年1月27日)下午5时,有陆军部某大臣自天津乘火车晋京,在东站下车后,有铁路巡警某,见该大臣莅止,而一种媚气自生,身不觉其俯,腿不觉其弯,乃上前一步曰:‘请大人安。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人且覆盖全国各地一个很小的地方发生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有可能“分分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这说明互联网()A. 信息传播的效率极高B. 产生的消极影响较大C. 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D. 带动人们的理性思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一个很小的地方发生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有可能‘分分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可知互联网使信息传播的时间缩短了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互联网产生的消极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理性思考故BCD排除故选A2.近几年网络订餐日益盛行街头随处可见载着“美团外卖”、“饿了么”送货箱的快递车辆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出更多工作、休息时间这一现象反映了()A. 互联网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 城市公共交通推动了快餐行业创新C. 互联网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D. 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膳食结构【答案】A【解析】网络订餐日益盛行、快递车辆随处可见等现象反映出互联网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A项正确城市“公共交通”与快餐行业创新无关 B项错误网络订餐方便了上班族的生活与工作效率提高不符 C项错误网络订餐和外卖并不能改变人们的膳食结构 D项错误故选A3.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A. 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B. 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C.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 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女权运动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和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移风易俗有利于社会风气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D项中的平等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故选B4.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倡导婚姻自由B. 易服、废止缠足C. 全盘西化D. 反清革命【答案】B【解析】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题干材料中“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改革下的易服“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反映的是19世纪末妇女不再缠足现象的出现因此材料体现的是易服、废止缠足的历史现象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故选B5.晚清时期在交易中一些店铺所有权、经营权的转让票股、信票、栈单的遗失等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仅1909年《大公报》上关于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这主要说明当时()A. 民众普遍拥有法律意识B. 报纸的功能有所拓展C. 商业的环境日益严格D. 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答案】B【解析】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 这并不能说明民众普遍拥有法律意识故A错误“声明作废”的告示说明报纸的功能有所拓展不仅提供新闻消息还有商业告示功能故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商业的环境日益严格故C错误报纸刊登“声明作废”的告示也不能说明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故D错误6.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该报()A. 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B. 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C. 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D. 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答案】A【解析】该报内容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说明该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文化多元化故A正确故选A7.“(大清宜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以上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8.18世纪曼彻斯特棉纺织业商人抱怨说要把原棉从利物浦经运河运来比通过大西洋运来还慢由此在1821年就出现要在这两个城市之间建造铁路的想法最终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在1830年通车材料反映了英国()A. 远洋运输较内河方便B. 社会需求促进运输业发展C. 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D. 工业革命开始时间较早【答案】B【解析】9.《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 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A. 支持中国革命B. 反对中国革命C. 舆论导向谨慎D. 认清了起义前景【答案】C【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泰晤士报》并没有支持和反对中国的革命B.材料看出这个报纸是持中立态度客观的标准C.从材料中对起义和革命这一词的使用看出舆论导向谨慎D.材料使用起义一词不使用革命说明当时并没有认识到辛亥革命能取得成功没有看清楚武昌起义的前景故选C10.哪吒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活跃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中今年的动漫爆款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讲述了一段别样的哪吒成长经历增加并突出了哪吒“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人物性格材料主要体现了()A. 传统题材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B. 电影艺术必须源于生活C. 电影成为大众首选的娱乐方式D. 神话故事片发行量畅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哪吒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今年的动漫爆款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增加并突出了哪吒‘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人物性格”可知在今年的动漫电影中编剧在传统哪吒身上加上了他逆天而斗、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了现代人顽强的拼搏精神 A正确BC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A11.梁启超认为报刊“有助耳目、喉舌之用” 维新派的“耳目喉舌”是()A. 《时务报》B. 《民报》C. 《申报》D. 《新华日报》【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时务报》是维新派的重要报刊故A项正确《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机关刊物故B项错误《申报》是近代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商业性报刊故C项错误《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故D项错误故选A12.《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A. 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 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 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 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全球消息灵”可知反映的是近代报纸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阅读方式故A项错误报纸虽然有娱乐功能但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新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报纸是政治类报纸故D项错误故选D13.“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A. 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B.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C. 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D. 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D项说法不可能出现在1943年我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播于1958年因此1943年不可能看上海电视台的节目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说法均可以出现在1943年的场景中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14.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中国电影的起步是从拍摄京剧《定军山》开始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该片摄制于19世纪末B. 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 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 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答案】B【解析】A.《定军山》摄制时间是20世纪初故错误B.京剧《定军山》将传统京剧用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故正确C.《定军山》的拍摄时期是在清朝故历史事件时间错误故排除D.材料未涉及世界电影的信息点故错误故选B15.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 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B. 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C. 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D. 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商业发展迅速推动广告业迅速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B项题干反映的是上海商业的发展未体现社会风气的变化排除C项题干反映了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商业发展的需要并非迎合消群体的需要故排除D项题干中未体现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排除故选A16.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A. 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B. 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 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D. 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答案】D【解析】张贴交通告示并不能表明租界当局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故A错误“中西合璧”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错误交通领域的科技成就电车、汽车在20世纪初才出现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交通告示中对马车、轿子等交通工具的行驶有明确规定使人们的出行更加规范、文明故D正确故选D17.“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 1994年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下图服饰的特点是( )A.等级分明 B.坚持传统 C.全盘西化 D.中西合璧2.“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4.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是( )A.中华民国成立B.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C.改革开放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爱美的中国女性因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
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现代中国的哪个时期()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6.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A.航空运输 B.铁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轮船运输7.“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
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
”这首《竹枝词》所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A. 18世纪中期 B. 19世纪初期 C. 19世纪后期 D. 20世纪初期8.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9.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10.1888年4月《申报》载文: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测试题

第五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在莫斯科电影展览会上,评判委员会对某部获得荣誉奖的影片的评语是:以其勇敢的现实主义精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生活。
这部影片是( ) A.《定军山》B.《风云儿女》C.《渔光曲》D.《歌女红牡丹》2.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
”据此可见,他认为(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D.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据美国驻沪总领事佑尼的《中国纺织缫丝情形》报告,光绪二十年(1894年),上海的“华商纺织厂,终年日夜工作,而获利颇厚”,“各厂所用印度棉纱,计进口十八万包,合价银十兆两(一千万两)”。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上海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4.《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据统计,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
”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 )A.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B.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C.激发了实业家投资的热情D.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5.据初步统计,1913年至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原料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
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41.8%集中在上海,37.9%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
材料主要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A.原料供应不足 B.发展速度迅猛C.资本明显短缺 D.地区分布失衡6.1933年2月,实业家方液仙(镇海方家第五代传人)联合二百多家厂家,在上海南京路大陆商场开设了中国国货股份有限公司,下图为1949年1月1日该公司发行的1000万元股票一枚。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测试

第五单元测试题1.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
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法国代表团时说:“(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指‘冷战’)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
”美国支持“共同市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美国霸权服务B.欧洲一体化有利于美国对其加强控制C.欧洲一体化增强了其对抗美国的实力 D.“冷战”形成是欧洲一体化的必备条件2.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
”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同历次科技革命紧密联系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个整体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3.阿登纳认为,“即使在处在民族国家的年代里,这个欧洲的政治和精神的生活基础也是共同一致的”。
他还厌恶军国主义的“普鲁士精神”,反对极权,认为是极权把国家和人民引向灾难。
……认为解决德法争端的途径是“在经济领域中建立起共同的利害关系”。
不属于上述材料的观点是A.德法和解拥有共同的文化和生活基础B.和解应建立在民主政治之上C.和解的主要途径应以经济合作为主D.经济合作可消除战争4.钱乘旦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说:西方现代化在二战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修补和修正,“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其中的“修正”开始于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B.马歇尔计划实施C.欧洲共同体成立D.欧洲联盟建立5.美国投资专家麦克法伯说:“联邦政府给每人600美元的退税。
如果拿这笔钱去沃尔玛消费,钱归了中国;如果拿它买汽油,钱归了阿拉伯;如果买电脑,钱归了印度;如果买水果,钱归了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如果买好车,钱归了德国;……” 这一现象表明A.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B.世界经济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C.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D.亚洲商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增大6.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对外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并制定了对亚非拉地区的共同政策。
必修2第五单元测试题

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怎样做大国》指出:“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导致现代金融市场中心第三次转移的主要原因是()A.对外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C.新经济出现,美国经济高速发展 D.“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2.有评论说:“尽管形式上是多边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高度集中的。
”这里的“高度集中”意味着()A.美国拥有该体系的主导权 B.西欧各国仍有重大影响力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D.该体系的运作背离了经济自由化原则3.据新华网报道:世界银行2015年6月1日发布消息称,该行执行董事会日前批准为中国新疆职业教育项目提供货款5 000万美元,为新疆近4.9万青年改善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机会。
这一消息体现了世界银行的宗旨是()A.提供短期贷款,帮助平衡汇率 B.侧重长期性贷款,援助国家发展C.实现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D.致力于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复兴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5年11月30日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新的货币篮子将于年10月1日正式生效。
IMF发表声明说,人民币被认定为可自由使用货币,并将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一道构成SDR货币篮子。
这充分说明()A.经济体系制度化建设的突破 B.发展中国家主导世界经济话语权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逐渐丧失 D.世界经济体系化的格局弊端凸显5、1961年10月,美国联合英国、瑞士、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七个国家建立了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2.7亿美元的黄金,由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负责维持伦敦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两组图片反映了中国社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服饰的变化,第二组的变化与第一组的变化主要不同在于()A.近代化的反映B.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C.民族融合的结果D.先进文化的辐射功能答案 A解析第一组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鲜卑族和汉族的服饰,第二组图片反映了晚清时期的旗袍和近代的中山装,第二组的变化与第一组的变化主要不同是在于近代化的推动,故A项正确。
2.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
……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
”这种情形最早应该出现在() A.戊戌变法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答案 B解析失去辫子,即剪辫易服最早始于辛亥革命时期,选择B项。
3.(2017·泉州高一检测)“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C.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答案 D解析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应在新中国成立后,而不是民国时期。
4.晚清出版的《格致汇编》记载:“(上海)租界之内,中外大行家,以及办公事处,皆有此器以通消息,更于各马路间设立此器,以便通报火灾及报捕等要事。
”该记载反映出近代上海()A.最早架设有线电报线路B.有线电报得到普遍应用C.已经建成近代电讯网络D.利用电话进行信息传输答案 D解析材料中“更于各马路间设立此器,以便通报火灾及报捕等要事”说明是电话在中国的出现并用于传播信息,故D项正确。
A项错误,它最早出现在台湾。
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该通讯工具在部分领域的运用。
C项错误,因为材料仅仅反映了它的局部使用,无法说明电讯网络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第五单元测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20XX年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据灾损报告,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541亿元。
灾后重建任务艰巨,除努力自救外,中国如需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2.20世纪中期,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
”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美国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B.美国掌握了世界银行的决定权C.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蓄货币D.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3.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起来的两个国际金融机构是①关税和贸易总协定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③世界银行④国际金融公司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4.20世纪70年代,欧洲各国的许多人一度拒收美元,甚至乞丐也在自己的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
这一现象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资本主义世界出现金融危机B、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C、美元已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D、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5.下列体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主要目的的是( )A.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B.促进战后世界经济的全面恢复C.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D.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6.欧洲共同体是由以下哪几个机构合并组成的(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②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欧洲经济共同体④欧洲关税同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欧共体成立以来,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①建立了关税同盟②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③推动了欧洲大市场的建立④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的启动A. 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8.如图为20XX年欧盟为庆祝生日设计的图标。
下列关于欧盟的叙述,错误的是()A.成立目的:保障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促进经济发展B.发展进程:从1957年欧共体成立发展到1993年欧盟成立C.发展趋势:成员国的数目不断增多,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强D.产生影响:动摇美国霸主地位,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9.欧元的问世和实施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增强了人们对欧洲统一的认同感B.进一步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建设C.国际货币金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D.促使欧洲的联合提上了历史日程10.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闪耀着一个智慧的选择——区域一体化的合作。
下图中哪个是当今世界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A B C D11.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感慨地说:“今天,欧洲终于圆了欧元梦!”欧洲媒体将2002年1月1日这一天称为“E日”,与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D日”相提并论。
欧盟的成立和欧元的正式启动说明了( )A.欧元已完全成为广为流通的世界货币B.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C.欧洲在政治上已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D.欧元不再是由政府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12.推动欧共体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的方向迈出一大步的是A.“巴黎条约” B.“罗马条约” C.“布鲁塞尔条约”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3.20XX年9月29日,中日韩三国外长在上海举行了有关朝核及东亚共同体议题的会议。
日本外务省发言人儿玉和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东亚共同体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梦想,……理想状态是,这个共同体应该是综合性的,不仅讨论政治问题或者经济问题,安全问题也可以在共同体框架)A.上海合作组织B.欧洲联盟C.北美自由贸易区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4.由于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之间既存在“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一种有别于其它区域经济集团的“另类”合作新模式。
该组织是A.北美自由贸易区B.欧洲联盟C.东南亚国家联盟D.世界贸易组织15.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在促进三国经济共同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以超级大国的身份操纵组织B.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三国在关税同盟上存在分歧D.三国科技水平的差异导致矛盾重重16.下面三个图片是当今世界上三个区域性组织的标志,它们的不同点是A.是各区域范围( )A.欧盟B.东盟C.北美自由贸易区D.亚太经合组织18.20XX年1月7日,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开幕式上,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共同转动“金钥匙”,自贸区“合作大门”缓缓开启,中国和东盟国家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
这反映了当代世界经济A.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C.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商品结构复杂化D.市场竞争激烈化19.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为此,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跨国界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电视、电话、计算机联为一体,将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大加快的主要原因有( )①科技发展②新型交通、通讯方式的出现③市场经济的普遍确立④跨国公司的推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20.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这种感觉直接源于:A、各国之间经济上的亲密合作B、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C、各国生产和销售都连成一体D、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21.假如你是一位墨西哥的农民,20XX年参加了3万多人在首都举行的反对经济全球化的游行示威。
那么,你反对经济全球化的理由是( )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实力的优势掌握着主动权,往往是获利者②墨西哥作为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底子薄、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等原因,常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③发达国家把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迁到墨西哥,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④发达国家对墨西哥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引发生态危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2.下面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单位:美元),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起来D.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发展中国家要联合起来抵制全球化2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B.发展中国家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C.发展中国家应该抵制经济全球化D.经济全球化是由西方大国主导的24.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写到:“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
”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她对全球化的态度是A. 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B.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C.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化D.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2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速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
”我国学者认为:“西方是经济基础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
”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受到主要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影响和制约。
但是,发展中国家无法选择逃避,毕竟全球化能够提供发展的机会。
以下各项,对于上述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A、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西方主导的B、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的挑战C、旧的国际秩序不利于发展中的国家D、发展中国家应该回避全球化过程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26题11分,27题15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图二请回答:(1)说明图一和图二代表的国际组织的名称。
(2分)(2)1997年,韩国发生金融危机,韩元一落千丈,整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只剩下39亿美元。
在当时的情况下,假如你是韩国政府领导人,你应当向哪一国际经济组织申请援助?为什么?(3分)(3)战后初期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主要由哪两个部分构成?(4分)(4)图片所示两个组织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其出现有何意义?(2分)27.、阅读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既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的目标……”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中的三图片,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当今世界的哪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中国是其中哪一个组织的成员国?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哪种趋势?(5分)(2)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旨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实现全球范围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
1914年峻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
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
此外跨洲铁路的修筑,加强了洲际联系。
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2分)材料二二战后,世界经济遭受重大创伤,除美国以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成为废墟,在恢复本国国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适意的。
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苏兹贝格:《七大洲四十年》(3)戴高乐总统对记者的谈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为实现上述思想,60—90年代,欧洲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材料四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