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解析“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读《黄帝内经》壮火少火理论的体会

读《黄帝内经》壮火少火理论的体会关键词黄帝内经壮火少火“壮火、少火”首见于《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文中明确指出了火与气的关系,但对火和气的具体概念、内容未加阐述。
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有不同的理解,存有争议。
笔者结合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理论的认识和自己的体会进一步加以阐释。
要理解火与气的关系首先要明确火的含义。
什么是火?篆文的火字象火焰上炎之形象。
炎、热与向上是火的特性。
《说文解字》以为火者火尾也,火尾意指物质燃烧所产生的光与热。
古人对火的认识是源于自然界之火。
并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和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李时珍云:“火者五行之一,有气而无质,造化两间,生杀万物,显仁藏用,神妙无穷,火之用其至矣哉。
”如季节之夏、方位之南、颜色之赤、气候之热、内脏之心等均属于火。
可见火有自然之火、人体生理病理之火,人体之火又有内外之分、虚实之分、少壮之分。
火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概括的一个方面。
壮火、少火同是火,在阴阳属性中火属阳,经云:“水为阴,火为阳”,张介宾说“火,天地之阳气也”,所以火即阳气也。
阴阳始终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笔者认为“壮火、少火”是阳气消长的不同阶段,少火者阳气之始也,壮火者阳气之极也。
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一般表现在事物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李中梓云:“火者,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必本于阳,但和之则生物,亢烈之火则害物,故太过气反衰,火和则气乃壮。
”亦即少火乃平和之阳气,壮火者乃亢盛害物之邪气。
因此“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有双重含义,一是指阳气本身的消长,是火本身的发展规律;二是指火对人体的不同作用,火不可亢,亦不可衰。
补肾气的要领,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如何把握少火量?欢迎讨论

补肾气的要领,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如何把握少火量?欢迎讨论纪东涛原创少火'指正常且具有生气之火,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阳气,也可以认为是人体产生的活,阳气过亢便是邪火,邪火可以认为是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火,或者药食不善,药食的阳火,能够散精耗气的火,即'壮火'。
阳气的根本在肾,即肾阳,亦称命门之火,故'少火'即指命门之火。
朱丹溪《格致余论》说'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有人认为胆和三焦之阳为少火,其实他们是少火之腑,寄存而已,就像一个仓库。
就像煮肉,做饭一样,小火慢炖,佳肴即成,大火虽香,营养就散发出去一部分,人体补益也是如此,火旺了也不是什么好事,很多人感觉很健康,很精神,满脸红光,声音大,精力旺盛,几夜不睡也能开会,突然一得病,就是重病,急病。
很多经常生小病的人,反而很生命还很久,火消耗的慢,反而是好事。
小剂量的补益,反而可以吸收,大剂量的补益,反而滞塞中焦,补阳太过,阴气也随之耗散。
用补阳药,更是如此,缓缓的补,让补的阳和自身的阴虚融为一体,沉降入肾水之中,就变成自身的阳气,否则乱补一通,不是上火就是伤了阴血。
'张介宾《景岳全书》更具体地阐述道:'命门为亢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认为命门之火是温暖机体,充实腠理肌肤,推动脏腑功能活动,保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故《景岳全书》又说:'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始可以应物','小肠得命门而布化','肝得命门而谋虑,胆得命门而决断','脾胃之气非火不能生','胃得命门而受纳','肺得命门而治节','大肠得命门而传导','肾得命门而作强','膀胱得命门而收藏','三焦得命门而决渎'。
由此可见,'少火生气'表明命门之火对脏腑气化功能起到激发和推动作用。
经典解析: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经典解析: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作者:朱进忠予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一节,阅张景岳《类经》注:“火,天地之阳气也。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
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注:“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
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
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
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血亦壮矣,如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
”所论之火时,颇感费解。
其所谓壮火、少火者何?是天地之火?是人之火?是药物之火?药物之火中,壮火者何?少火者何?乌、附既为壮火者,何仲景反用附、桂于肾气丸中而补少火?参、归之为少火,何子和反畏之如虎蝎?反复阅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与《血证论》“阴阳二字,即是水火”之论时,始稍有悟。
所谓火者,既非仅指自然之火,亦非仅指药物之火。
壮火,少火者,既非仅指天地之壮火、少火,人之壮火、少火。
药物之壮火、少火,既非仅指乌、附为壮火,亦非仅指参、归为少火。
然而究竟何谓壮火?何谓少火?仍然不甚明了。
后来,通过临床反复体会,才对壮火、少火之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30年前,曾遇一患者,女性,40岁。
4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反复咳血,在某院行二尖瓣分离术。
术后虽然咯血已经停止,但却出现心房纤颤,全心衰竭。
症见气短心悸,水肿尿少等。
前后住院近4年,病情未能控制,转请中医治疗。
某医云:身热口渴,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为心阴不足,气血大衰,处以养阴清热,补心安神之剂:生地13克,天花粉15克,人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知母15克,元参9克,炒枣仁30克,玉竹15克,茯苓15克。
从少火壮火观谈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诊治

火壮火指人体 阳气 盛衰之生理 变化 。如唐代 王冰在《 重广补
注黄帝内经素问》 中日: “ 火之壮者 , 壮 已必 衰 , 火之少者 , 少 已
则 壮 … … 人 之 阳气 , 壮少 亦然 。” 平 人 身 中之 火 即 为 阳气 , 此
为少火。 阳气为人身之大宝 , 能温养 五脏六腑 , 煦育 四肢百骸 ,
治 消 化 性 溃 疡 的 实 践谈 谈 理 解 与 体会 。
笔者认为 ,深刻理解 内经及后世 医家对少火壮火 的认识 与阐发对 于指导 临床诊疗大有裨益 。就生理病理而言 , 少火 , 即正 常人体 内的阳气 , 不亢不烈 , 温和长养 , 此气具有推 动 、 温 煦、 防御 、 固摄 、 气 化等生理功 能 , “ 人之有 生 , 全赖 此气 ” 。气
生姜 、 藿香 、 泽兰等 , 此二者热逊 而温和 , 为少火之药 。临床 自
当理清药性而审慎使用 。
2 消 化性 溃疡 的 中 医病 机 气火 观
消 化 性 溃 疡 中 医诊 治 尤 应 注 重 气 火 观 的 运 用 。 本 病 多 归
属于 中医脾 胃病 “ 胃痛 ” 、 “ 胃脘痛” 、 “ 嘈杂” 等范 畴 J 。该病 起病缓慢 , 病程迁延 , 多 表现为 胃脘胀 闷或疼痛 , 主要病 变部 位在脾 胃。在 生理状态下 , 脾 胃之 气平和畅 达 , 胃为阳土 , 喜 润恶 燥 , 主受纳 腐熟水谷 , 其气 以降为顺 , 以通 为用 ; 脾为 阴 土, 喜燥 恶湿 , 主运化水谷 , 其气 升清 。 此即脾 胃“ 少火生气 ” 之 正常状态 。当感受外邪 , 内伤饮食 , 情志失调 , 劳倦过度 , 皆可 伤及脾 胃,致气机升降失常 ,中焦痞塞不畅而发生 胃痛或 胃 痞 。随着病情 的发展 , 极易 出现气 郁化火 、 湿郁化 热或“ 木旺 克土 ” 之肝热犯 胃, 日久可见脾 胃虚弱 、 脾 阳不 足等转变 , 而表 现 出“ 壮火食气 ” 的一 面。消化性 溃疡 胃或十二指肠 “ 生疮 ” ,
内经选讲——火之说

内经选讲——火之说《黄帝内经》——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这段“火之说”是医家治火的准则。
哪些火需要用寒凉法直接平掉?哪些火不能清?哪些火需要通行法运转起来?原则就是这句话——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火不足就无法生养气机(此处气机通指一切气血津液),而火太盛就会化为邪。
有时少火也会表现出一种病态,让人误以为需要清热。
而一旦清热,少火就烧不起来,气血津液也生养不起来。
比如,阴虚兼少火不足,本应通过生少火来养阴。
而少火稍微养起来一点,患者就表现出一派燥热。
面对燥热之象如果清热,少火就更养不起来,阴虚也就养不起来。
所以少火发生异常,一般的治法是通行。
除非邪火成势形成壮火,不得不清热之时,才会暂用清热之法。
学生:“壮火食气”什么意思?淼师:少火不足为虚证,壮火太过为实证。
直接思考就能想到太过的火伤阴。
再进一步思考,火烧的过度也是对阳的不断消耗。
就像一堆柴火,慢慢烧能烧八十年,猛烧只能烧六十年,甚至更短。
这里面折射出中国文化的一种思想,也就是中医的思想——不把任何病当做敌人。
中医思想不是打败疾病,而是休养生息、引邪归正、引邪外出、回归健康。
比如,让火回到正常的状态,就能养生。
而不是把所有的火当成敌人灭掉。
这个思维极其重要。
当遇到一些危重疾病、疑难杂症的时候,如果把病当成敌人,一定要消灭掉,也许就真治不好了。
对于火的论述,扶阳学说讲的比较丰富。
这个学说特别重视保护人的阳。
它表面上偏重讲阳,其实本质是在纠偏,纠过度使用滋阴法、寒凉法之偏。
反之,温病派着重讲滋阴,也是在纠偏。
于是只要你思维中正,就不会陷入任何一个误区,任何一个学派的精华都能补足你自己的体系。
中医的传承确实经历了失传,再发现,再失传,再发现······反复轮回的过程。
后世医家的论述都着重于某一角度、某一部分,所以单从字面上理解,难免产生误解。
误解之后的扶阳学说,就已经不是本源的扶阳学说了。
何为“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何为“壮火食气,少火生气”?这是四年前我在福州泰和堂国医馆,讲的一堂课。
是韦慧萱同志辛苦整理出来的文字版,再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原文首发于泰和堂公众号。
四年之后再读此文,尤觉当年所说在理,原文虽有几分偏颇,然大意无差,遂将原文转载于行愿草堂公众号,请诸君一阅!我对“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理解“壮”意思是很厉害,它是一种盛大,最开达的状态。
在五行中,气处于“火”这个位置时,气机最开散,并且流动、循环得最快。
它也就是一股火气,“食气”就把这股气消耗掉。
所以“壮火食气”的意思就是壮大的一股火气流动得很厉害时,导致人体内气血流动得很快,这个时候必然就消耗人的气。
相当于我们开车开得很快的时候,会很耗油。
而“少火”像是一股柔和、循环很慢的风,给人感觉很舒适。
在柔和的一种状态下就能生气,也就是风水上说的藏风聚气。
风水上猛烈的风为煞气,也就是“壮火”的状态。
在风水的化解上需要化风变气。
为什么喝酒之后会觉得口干前几天有位朋友问我,为什么喝酒之后会觉得口干。
其实我喝醉酒之后,也会口渴特别想找水喝。
气血快速循环、周流起来,这个时候身体就处于“壮火”状态。
“食气”把你身体内的津液、阴液耗干,人会变得口干舌燥。
我们大醉豪饮的时候,就是“壮火食气”。
而小饮小酌就是让气血缓缓的流动起来,就像一股很缓和的风吹起来,让人很舒服。
小酌之后人还会变得精神一点,身体也会变得比较舒服一些。
其实这个时候它就是一股“少火生气”的状态。
我们《黄帝内经·素问》开篇就讲到酒:“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
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以酒为浆’就是经常嗜酒成性。
酒是持着一股火气,那股火气会把你的精气升到上面来。
导致盛于上,虚于下。
所以说当我们喝醉酒的时候,脚会变得没力气。
这个时候要是入房事,从下面再去耗散自己的精。
精气从下流失,酒又把精气升到上面,这样就是一种阴阳离决的状态,也就是上下分消其精。
学习经方之路(二十四)~~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学习经方之路(二十四)~~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浅议附子用量及“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临床意义火神派重用姜附桂已经是常规,少则几十克,多则至百克,令人咋舌,根据《扶阳讲记》卢崇汉使用温热药的习惯为:全年的99.7%的处方都用了姜,使用桂枝、肉桂或官桂,占整个全年处方的98.8%,而制附片占了全年处方的96.8%,各类姜用量,每一剂药在30克到200克之间,桂类的用量,每一剂药在15克到30克之间;制附片的用量,最轻的是60克,最重的是250克。
而在《吴佩衡医案》中,大部分是用了15克到160克的附子量,也有一次剂量400克的,如此大量的运用姜附剂,果真会起到常量难以达到的效果吗?怕是另有玄机,岂可轻易窥探知!轻易效仿!我们先来看一则李可先生的医案:患者李氏因患二尖瓣狭窄,于西医医院实施二尖瓣分离术后,不久发生严重心力衰竭,虽经抢救脱险,但心衰仍不时发生,半年后转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某医以生地15克、麦冬15克、天花粉15克、五味子15克、人参15克、当归9克、茯苓15克治之,服后约20多分钟,心悸气短加剧,咳喘不足以息,腹满浮肿更甚,乃急邀李老会诊,李云:可予真武汤加减治之。
遂处方:附子0.3克,白芍0.6克,茯苓0.3克,人参0.3克,白朮0.3克,杏仁0.3克。
服药25分钟后,心悸气短咳喘即减轻,1小时后排尿一次,腹胀浮肿亦减,平卧睡眠数小时,至次日晨,亦可自行翻身。
遂照方继服,3日后,竟能下床走路20余步,且云:一年来未能步也。
统揽全方,全方药量不过3克,如此小量,竟能起沉疴于顷刻,救危难于既倒,医患均不明,遂求教其理。
李老曰:“此患阴阳大衰,又兼水肿,乃阳虚至极也,虚不受补,补其阳,则阴液易伤而烦躁倍加,补其阴则阳气难支,浮肿短气更甚。
故治之宜小剂耳,取《内经》‘少火生气,状火食气’之意也”。
我们不妨再看一则蒲辅周的医案:患者苗××,男,55岁。
胃脘胀痛,午后至夜间加重,稍遇冷或吃冷性食物则加剧。
医道自然4_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医道自然4_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壮火散气
壮火散气是[黄帝内经]中的治病口诀之一,在随师学医,师傅问我在日常生活中怎么用?我说:在家里烧水时如果火太大了就会把水很快蒸发完,这就是壮火散气的具体体现.师傅常说:你-定要把所学知识生活化,自然化.这也是写医道自然的原因,经过几十年的学习,研究,体悟,运用.基本上达到生活化和自然化.
在医学临床中壮火散气是指患者在气血虚时不可用大剂量的补气血药,因为这时患者气血虚对大剂量的补药不能全部接受,而产生余火,出现新的不适症状,有时会危及生命,这些都是古人在临床实践中宝贵经验,后人-定要注意剂量的运用.为什么说:中医的不传之秘在剂量.但是在正虚邪实时必须用壮火散气的口诀,因为邪实只有壮火才能散,像癌症之痛疼,骨质增生之痛痛等
少火生气
少火生气是[黄帝内经]中治病口诀之-,在日常生活中现象是:烧水时用文火或叫小火,你会看到-缕白气徐徐上升,这就是少火生气的影象.在临床治疗气血虚的病人,就用少火生气的口诀,这样正气徐徐而生,患者身体恢复反而更快,如果用壮火即大剂量补药反而恰得其反,少火生气的方法:用小剂量补药,让-缕正气徐徐而升,达到补正而不伤身的目得.在[黄帝内经]中有很多这样的治病口诀,大家读时-定要认真体会这些口诀,并用生活和自然中的现象加以理解,因为[黄帝内经]-书中表达的内容都来源于自然.很多人按字意理解和运用,如同纸上谈兵不切实际.为什么说-阴-阳谓之道,因为道就是正常的平常的日常生活和大自然现象,我们都不以为然, 在眼前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其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历代医家对《内经》此段论述的看法不尽相同,一种意见认为“少火”是指气味温和、能养人身正气的药物,如人参、黄芪之属;“壮火”则是气味纯阳刚烈之品,久服能消蚀人之正气,如乌头、硫黄之类。
另一种意见认为“少火”是温和的阳气,属生理之火;“壮火”是亢烈之阳,属病理之火。
生理之火,人身不可须臾失之,是生命原动力和活力的象征;病理之火则必然戕害人体,消耗正气,是疾病活动的表现。
任何功能活动,都需要物质补给,在消耗物质的同时又应该生成新的物质以补充消耗者。
人身阳气是其功能活动的综合体现,但必需以阴精作为其活动的物质基础,故《阴阳应象大论》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阳气是机体生化代谢的原动力,也是脏腑机能活动的集中反映。
明代医家张介宾就明确指出:“生化之权,皆由阳气。
”他认为自然界之有芸芸众生者,是阳光普照大地的缘故;人之所以有生,只此一息真阳为其大宝而已。
人身阳气和平,则生化不息,阴精充长,此即《内经》“阳生阴长”、“阳化气阴成形”之理。
反之,无论阳气之衰减抑或亢害,皆可使人生化失常而罹病。
因此,“少火之气壮”、“气食(饲)少火”、“少火生气”,是为人体正常生化的过程;“壮火之气衰”、“壮火食
气”、“壮火散气”,则是阳气过亢而伤人正气的病理状态。
从“少火”而为“壮火”,由生化而致病变,反映了物极必反的辨证观。
《内经》“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的观点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为后世“气火失调”的病机理论奠定了基石,在养生学及临床治疗上也为正确应用温补、温热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发病学观点看,情志失调、烦劳过度、外感六淫之邪均可诱发少火转化为壮火。
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在分析“煎厥”(泛指耳鸣耳聋、目盲昏暗、甚至突然昏厥的一类病证)病机时,就明确指出这种疾病是因为烦扰阳气,导致阳气亢盛,耗损阴精,复因暑热之邪煎迫而发。
在我国古代,自秦皇赢政始求不老方药起,许多帝王显贵为了长命登仙皆服饵所诮“仙丹”,其中金石纯阳刚燥之品耗人阴津,久服之后不仅无所补益,反致夭折。
这些纯阳之药,不也是“壮火食气”的例证之一吗?
后世许多医学家根据《内经》“气火”理论,结合其临床经验,发展成许多独特的医学流派。
金元医家李杲在这一理论的启迪下创立了脾胃内伤学说。
他提出百病皆由脾胃内伤引起,而其病机的关键是“阴火”。
凡饮食、劳倦、情志所伤,都可使“阴火”内盛。
而“阴火”又有虚实之分,其中因脾胃气虚,阴血津液亏乏而致者属虚火;谷气下流,酿为湿热者则属虚中挟实;七情引起心火亢盛则多属实证。
总之,内伤热中证的病机是气火失调,人体元气不足时,“阴火”亢盛;人体元气充足则“阴火”自敛。
所以他说:“火与元气
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在治疗上,他主要运用补中气的方法来平“阴火”,创制了如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著名的方剂,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的“脾胃学派”。
朱震亨提出“相火论”。
他认为世间万物内部都存在动与静两种状态,而“动”是主要的,是万物生存、发展的根源,人体内部生化的动力就是“相火”,“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格致余论·相火论》)同时,朱震亨又强调不能忽视“静”的作用,如果动而无静,是为妄动,妄动则反而导致病变。
他认为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可以多种多样,如情志过极、劳倦过度、饮食厚味等。
他的相火理论对养生防病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如他积极提倡晚婚,婚后性生活要有节制,“动而中节”以养阴抑阳,防止“相火”亢盛;对于老年摄生,他不但反对服用乌头、附子、金石仙丹等纯阳之品,还反对饮食过于肥美,主张饮食清淡。
由此可见,《内经》关于“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的观点,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哲理和医理为临床治疗、理论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