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火补土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周智春教授经验总结

合集下载

益火补土法名词解释

益火补土法名词解释

益火补土法名词解释益火补土法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体内火旺、气虚、阴虚等症状。

下面对益火补土法进行详细解释。

益火补土法,又称益火泻土法,是指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以益火泻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火是指阴阳之阳,是活动力的象征,其功能类似于体内的新陈代谢、免疫调节等。

而土则是指体内阴阳之阴,是稳定力的象征,其功能类似于体内的养血、养阴等。

益火补土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使火得到适度提升,土得到适度补充,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益火补土法主要适用于体内火旺、气虚、阴虚等症状,如虚火上扰、口干舌燥、便秘等病症。

虚火上扰是指体内阴阳失衡,阳气偏盛而阴气不足,使得阳气上升,导致症状如心烦、热痛等。

口干舌燥与便秘则是目的证候,是体内阴液不足所致,表现为口干、咽干、便干、尿黄等现象。

益火补土法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益火和补土。

益火主要包括活血通络、疏肝理气等方法。

通过活血通络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废物的排出;疏肝理气可以舒缓紧张情绪,减少火的上升。

补土主要包括益气、养阴等方法。

益气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加体内能量的供应;养阴可以滋润体内的精华,增加体液的分泌。

益火补土法的选择主要根据个体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而定。

在中医诊治中,医生会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综合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也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益火补土法是中医药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以益火泻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益火补土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

基于“益火补土”理论运用五行雷火灸治疗脾气亏虚证泄泻的临床研究

基于“益火补土”理论运用五行雷火灸治疗脾气亏虚证泄泻的临床研究

基于“益火补土”理论运用五行雷火灸治疗脾气亏虚证泄泻的临床研究赵婷婷;杨培伟;郭敏;权春分;费景兰;张峰;顾亚娇【期刊名称】《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年(卷),期】2024(9)12【摘要】目的观察在“益火补土”理论指导下运用五行雷火灸治疗脾气亏虚证泄泻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病科住院治疗的66例脾气亏虚证泄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3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五行雷火灸治疗。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随访后,治疗组的主要单项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疗效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的主要单项症状治疗总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的疾病治疗总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基于“益火补土”理论运用五行雷火灸治疗脾气亏虚证泄泻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获得较佳治疗效果。

【总页数】5页(P89-93)【作者】赵婷婷;杨培伟;郭敏;权春分;费景兰;张峰;顾亚娇【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6【相关文献】1.五行雷火灸联合中药治疗脾气亏虚型泄泻临床体会2.赵氏雷火灸治疗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证)的疗效物质基础及临床研究3.脐灸疗法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脾气亏虚型变应性鼻炎42例临床观察4.基于“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理论指导热敏灸治疗癌性胸水的临床运用5.调中益气汤加味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腹泻脾气亏虚证的临床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益火补土法的理论基础

益火补土法的理论基础

火补土法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杂病和疾病均可分为阳病和阴病,其阳病又被归类为火邪和寒邪,火邪是由火气在人体引起的病理变化,常见的证候有热症,身热等。

而寒邪则指由外界的寒气或药物引起的病理变化,常见的证候有寒症,畏寒等。

因此,中医提出了“火补土”的理论,即用以补充阳病,从而疏散邪气。

其主要思想是用热补寒,学者们也认为用具有热性的药物来补充寒邪,以疏散邪气的作用来治病。

理论上,火补土的方法是可行的,因为它假设人体阴补阳,但它仍然需要考虑药物的特性以及人体的反应,认真地研究药物的性质和效果,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恰当的火补土方法,以达到疏散邪气,补血补气的功效。

火补土的有效性已得到实践验证,但在开展其疗程前,必须充分了解所选择的药物的功效,及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以避免出现药物的毒性反应。

如果能够根据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药物,就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从“君火不主令”论“益火补土法”

从“君火不主令”论“益火补土法”

中医药通报2020年12月第19卷第6期TCMJ,Vol.19,No.6,Dec2020从“君火不主令”论“益火补土法”●王文顺李兰珍▲摘要通过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外台秘要》《济生方》等医籍进行梳理,结合五运六气理论,认为“益火补土法”由补心阳生脾土到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转变是受五运六气理论(即王冰注解的“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为君火不主令,以相火代之)的影响。

六气中君火、相火二气的关系被引入到人体后,广大医家产生了何火以生脾土的思考;相火代行君火之令的出现,为相火生脾土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益火补土法”由补心阳生脾土到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转变。

关键词治则治法;益火补土法;五运六气;君火;相火五行学说的诞生对中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被用以解释五脏的生理、病理特性及说明五脏间的联系,并根据五行间的生、克、乘、侮关系而制定治法,如“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等。

其中“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皆是根据五行相生关系所制定的治法,前三法均符合五行与五脏相配属的关系,唯独“益火补土法”不符合这样的关系。

文献多认为“益火补土法”由补心阳生脾土到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转变主要是受命火理论兴起的影响。

笔者通过梳理古医籍,结合五运六气理论,认为“益火补土法”由补心阳生脾土到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转变实际是受五运六气理论(即王冰注解的“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为君火不主令,以相火代之)的影响。

1君火不主令的影响五行之中“木”“土”“金”“水”皆一,唯“火”有二,其发端于《素问·天元纪大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之说,由此也拉开“二火”学说的序幕。

王冰注之曰:“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于君位,不立岁气。

故天之六气,不偶其气以行,君火之政,守位而奉天之命,以宣行火令尔。

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名;守位禀命,故曰相火以位。

周福生教授补土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经验总结

周福生教授补土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经验总结

周福生教授补土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经验总结发表时间:2015-10-22T11:50:41.700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9月作者:黄绍刚1 郑欢2 于丰彦3[导读] 国家级名老中医周福生擅长从脾论治各种疾病,机圆法活, 疗效显著。

笔者根据跟师学习体会和个人临床实践,系统总结了其补土学术思想的理论根源及临床应用经验。

1.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广东广州 51149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4级硕士广东广州 510006;3.广东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广东东莞 524023【摘要】国家级名老中医周福生擅长从脾论治各种疾病,机圆法活, 疗效显著。

笔者根据跟师学习体会和个人临床实践,系统总结了其补土学术思想的理论根源及临床应用经验。

【关键词】补土十法;脾胃病;周福生【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780-02Huang Shaogang,Zheng Huan,Yu FengYanHuang Shaogang1 Zheng Huan2 Yu FengYan31. Guangdong hospital of university city branch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14952.Master 2014 of the second clinical colleg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00063.the second clinical college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4023周福生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国家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学验俱丰,博采众长,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独树一帜,在临床上屡起沉疴痼疾,疗效卓著。

调理脾胃治疗它脏疾病---第一节补火生土法

调理脾胃治疗它脏疾病---第一节补火生土法

调理脾胃治疗它脏疾病---第一节补火生土法调理脾胃治疗它脏疾病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脏腑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和功能,但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浑然一体,互用互制,从而保持人体的整体动态平衡,体现这一动态平衡的过程就是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脾乃后天之本,位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

《灵枢。

五味篇》云:“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素问。

玉机真脏篇》也指出:脾“居中央以灌四旁”。

四旁者,肝、心,肺、肾是也。

所以,脾胃有病,不仅表现在自身的功能失调,而且也往往导致心、肝、肾、肺等脏器的发病。

说明了脾胃在内伤发病学上的特殊地位。

诚如李东垣所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以脾与心为例。

脾益气生血,心主血,若脾之化源不足,则心血必致减少,血不养心,则心悸、失眠等症作矣。

又如脾与肺:土能生金,脾旺则肺津充,脾虚则肺津不足,短气,干咳少痰等候亦屡见不鲜。

从五脏一体观来看,调理脾胃不仅可治本脏疾病,也可治疗它脏腑病变。

张景岳首言:“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安五脏也。

”此论深中肯綮,诚得理脾之要妙。

吴澄《不居集》中也有相似的看法,他的“凡察病者,必先查脾胃强弱,;治病者,必先顾脾胃勇怯,脾胃无损,诸可无虑.”亦是临床经验韵有得之言。

所以,调理脾胃以论治它脏疾病是综合运用脾胃理论的体现,也是脾胃理论发展的另一特点。

,近代从调理脾胃入手论治它脏疾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以调理脾胃来治它脏,不仅是脾胃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临床掌握好这个独特的环节,也是充实发展和丰富治疗内伤杂病的有效方法。

笔者根据临床体会,参考文献资料,将调理脾胃治疗它脏病证的一些方法和经验,分述如下。

第十三章从它脏论治脾胃脾为土脏,主中州而灌溉四旁,脾胃有病可致它脏功能失调,它脏有病亦可传之脾胃。

《金匮要略》云:“见旰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这便是仲景对它脏有病传之脾胃理论的首创。

凡因它脏病面传脾胃致病者,治疗时应当考虑到肝,心,肺、肾的有余或不足,或补或泻,从它脏以治脾胃病。

补土伏火法在口腔病中的应用体会

补土伏火法在口腔病中的应用体会

对补土伏火法的认识 ,李东垣认为 “ 胃气虚不能失司,
使清气不得升浮, 谷荣气 不能输 布, 水 气郁置 中土而化火, 李氏
认为此 “ ”为 “ 火 阴火 ” 。脾 居中土, 为人体气机升降枢纽, 若 枢机 失于浮降, 则清者不升, 浊者不 降, 身气血郁滞不行 , 周 是 为 “ 伏火 ” 。中土脾虚 导致 的 “ 阴火”, 不可单纯 以寒制火, 亦 不可单 以肾水伏制, 犹如 阴火 不焚草木, 而流金石, 得湿 愈焰 , 遇水益灼 , 以甘 温保元之 剂, 唯 以补 为泻, 以升为降, 才可使 阴 火 自降而复其位 , 即所谓 “ 土厚则火敛 ” 。 笔者 临证运 用补土伏 火法治疗 口腔 病症, 屡试效验, 现报 道如下 。 1 典型病例

8 ・ 2
C i e e o r a o I f r a i 1 o C h f s J u n l f n o m t O1 n T M i
0 t 2 1 V 1 1 o 1 c . 01 o .8N . O
补土伏火法在 口腔病 中的应用体会
洪声, 阿高 周
( 上海 交通大学 医学 院附属第九人 民医院中医科, 上海 2 0 1) 0 0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3 42 1)00 8 .2 0 55 0 (0 11.0 20 豆蔻 6g 火麻仁 3 , , 0g 何首乌 2 , 0g 赤芍 9g 黄连 3 , , 黄柏 9g g , 车前子 3 , 0g 甘草 6 g 。每 日 1 水煎温服 。7剂后 口唇肿胀 剂,
关键词 :补土伏火法;复发性 口疮 ;慢性剥脱性唇 炎;慢性牙周炎; 口腔 扁平 苔藓;中医疗 法
D I 1 . 9 9 j i . 5 5 0 . 0 1 1 . 3 0 : 0 3 6 / . s 1 0 — 3 4 2 1 . 0 0 7 Sn 0

益火补土名词解释

益火补土名词解释

益火补土名词解释《益火补土》是一种古老的中国医学理论,传统观念认为,益火可以补土,土可以补火,这种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益火是指阳气的发动,阳气的充沛是身体的根本,只有阳气充沛了,身体才能正常运作,所以补足活力和元气至关重要。

补火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饮食来调养的,比如加热滋润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鱼类,蝎子,芝麻,栗子,燕窝等,还可以服用草药,如四物汤等,还有针灸,按摩等等,可以调节阳气,养火发动阳气,使身体恢复正常。

土是指对脾胃调养的意思,土象征着脾胃功能,脾胃功能受损,阴阳气血不能正常流通,脾胃虚弱,可以补土来恢复脾胃,补土的方法也有多种,可以通过饮食来调养的,比如选择清淡的食物,如糙米,芝麻,红豆,黑豆,紫菜,红枣,百合等,还可以服用草药,如补血补脾的汤剂,饮料等,还有也可以服用补土的类药物,如地骨皮,黄连,党参等,可以帮助恢复脾胃功能,使病人恢复健康。

“益火补土”是中医用来治疗疾病的调养方法,它有助于调节人体的气血,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帮助消除疾病,但是对于此类理论也有一些误解,比如一些人认为只要补火就可以,或者只要补土就可以,而忽略了益火补土两者间的相互协调作用,其实在实践中,益火补土是一体的,要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必须在实践中充分考虑益火补土之间的协调作用。

这种中医理论从上古时期就存在了,它理论在许多传统中医药学类书籍中得到了体现,由于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实用性强,使得许多人受益,许多高级中医师也一直不忘古人的智慧,不断继承传统理论,结合时代发展的技术,努力弘扬和传播这一古老的理论,让更多的民众受益于中医。

益火补土不仅仅是理论,它表达了人们对生命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理念,它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希望人们在保持自然平衡的基础上,把中医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才能达到更好的执行状态,更好的保持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补 脾 阳的一 种 治疗方 法 。
艺双馨, 笔 者 有 幸 随师 侍 诊 , 颇有感悟, 现 将 周 教 授对 中医益 火补 土法 在 临床 中 的应用 经验 介 绍如
下:
I 益火补土法的理论内涵 益 火补 土法 又名 补火 生 土法 ,是 根 据五 行相 生 规律 制定 的一 种 治法 , 适用 于 火不 生土 证 。 《 素 问・ 玉 机 真藏 论篇》日: “ 五脏 受 气 于其 所 生 , 传 之 于其 所胜 , 气 舍 于其 所生 , 死 于其 所不 胜 … …心受 气 于脾 … …脾 受气于 肺 , 传之 于 肾 , 气 舍于 心 。 ” 由 此 看 出, 心 与脾 两者 之 间存在 着 五行 相生 关 系 , 即 母 子关 系 。 就 五行 相 生关 系而 言 , 心 属火 , 脾 属土 , 火 不 生土 应 是 心 火 不 生脾 土 。 《 难经 ・ 六 十 九 难》 日: “ 虚 者补 其母 , 实 者泻其 子 。 ” 火 为土之 母 , 故益
谓之 元 精 。 ” 他 认 为“ 命 门为元 气 之 根 , 为 水 火之 宅。 五 脏之 阴气 非此 不 能滋 , 五脏之 阳气 非此 不 能 发 。” 由此 可见 命 门之火 ( 肾阳) 为一 身 阳气 之本 , 五脏 均依赖 于 肾 阳的温 煦作 用 ,因此 益 火补 土法 亦 用 于 肾阳式 微而致 脾 失健运 之 证 ,成 为温 肾阳
s p l e e n - Ya n g ; , Zh o u Zh i c h t m
周 智春 教授 系 四川省 名 中 医 ,从 医 3 0余 载 , 积 累 了丰 富 的临床 实践 经验 , 精通 中西 医两 法 , 德
录・ 真 阴论》 中说 : “ 命 门之火 谓 之 元 气 , 命 门之水
t o e n g e n d e r e a r t h me t h o d i s e l u c i d a t e d f r o m t wo a s p e c t s : wa r m h e a r t - Y a n g t o nv i i g o r a t e s p l e e n — Ya n g a n d wa r mi n g k i d n e y - Ya ng t o i n v i g o r a t e s p l e e n - Ya ng . Βιβλιοθήκη 的 临床 应 用 经验 。
[ 关键 词]益 火 ̄ b - + - 法; 温心阳; 温 肾阳; 补脾 阳; 周智春
[ 中图分 类号]R 2 4 9 . 5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4 - 6 8 5 2 ( 2 0 1 5 ) 0 8 - 0 0 2 9 - 0 3
两部 l 盖 2 D J 年 第 2 8 卷 第 8 期
坛・ 术传承
益火袜土法在 临床【 l 】 硇 应用
— —
周智春教授经验 总结
汤凤池 , 李晓芳 指导 : 周智春
遂 宁市中医院, 四川 I遂宁 6 2 9 0 0 0
[ 摘
要 ]结合 临床病案 , 从 温心阳以补脾 阳、 温肾阳以补脾 阳两方面分别 阐述周智春教授对益火补土 法
- 饥山
b o o s t i n g i f r e t o e n g e n d e r e a r t h me t h o d ; wa n n i n g h e a r t - Ya n g ; wa r mi n g k i d n e y - Y a n g ; i n v i g o r a t i n g
A b s t r s c t Co mb i n e d wi t h c l ni i c a l c a s e s , p r o f e s s o r Z h o u Zh i c h u n ’ s c l i n i c a l e x p e ie r n c e o f u s i n g b o o s t i n g i f r e
T AN G F e n g c h i , L I Xi a o f a n g D i r e c t o r : Z HO U Z h w h u n
S u i n i n g Mu n i c i p a l i t y T C M Ho s p i t a l , S u i n i n g 6 2 9 0 0 4 C h i n a
火 补土 法 的本义 即温 心 阳 以补 脾 阳 ,在 治疗 脾土 虚证时 , 补益脾土之母 一 心 阳, 达 到温 补 脾 土 的 目的 。临床 适用 于心 阳虚 衰不 能温 煦 脾 阳而 致脾 失健 运诸 症 。 自明清 时期命 门学 说 兴起之 后 , 众 医 家 对益 火补 土法 提 出 了不 同的见解 ,认 为命 门之
Cl i n i c a l Ap p l i c a t i o n o f Bo o s t i n g Fi r e t o En g e n d e r Ea r t h Me t h o d - Pr o f e s s o r Zh o u Z h i c ht m' s Ex p e r i e n c e
火 有 温 煦脾 土 的作 用 , 张景岳在 《 类经附翼・ 求 正
己 益火补土法的临床应用 2 . 1 温 心 阳以 暖脾 阳 心悸案 ( 水 饮凌 心) 谢某 , 女, 5 O岁 , 居 民, 遂 宁市 中 医 院 门诊 患 者, 2 0 1 3年 9月 3日初 诊 。 因“ 反 复心 慌 5年 , 加 重伴 下肢 水肿 3月 ” 就诊 。 患 者 自 5年前 起 自觉 心 慌心跳 , 时轻 时重 , 未 系 统 治疗 , 半年 前 自觉 心 中 悸动不安, 胸闷, 气短 , 入夜甚, 多方 求 治 , 病 情 反 复, 心 电图提示 频 发早搏 。 眩晕, 口渴不 欲饮 , 脘腹 痞胀 , 纳差 , 小便少 , 大 便溏 , 双下肢肿 , 怕冷 , 手 脚凉, 舌淡胖 , 苔 白滑 , 脉 弦 。查 B P 1 3 5 / 8 0 m m H g ( 1 m m H g = O . 1 3 3 k P a ) , 心率 7 9次 /分 。此 为火 不 生 土, 心 脾 阳虚 , 水饮 内停 , 上凌 于心 , 扰 乱 心神 。故 治应 益 火 补土 , 化气行水, 宁 心 安神 , 方 用 苓 桂 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