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学案
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
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通过杨白劳的唱词中唱到:“高粱谷子望不到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3课土地改革。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农村筑起土地梦改革掀起创新路农业走向发展路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课件展示中国农村解放前的具体情况。
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3

土地改革教材分析: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
《土地改革》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12——14,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第三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恢复了遭受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模块一,分析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了解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进而得出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通过自主学习模块二,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等基本史实。
感受到土地改革使农民翻了身,获得了解放。
3、通过自主学习模块三,指导学生依据史实得出土地改革的意义,“让史实说话”,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4、通过“问题探究,情感升华”环节,比较新旧中国土地制度的主要不同点,从而深刻理解到: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找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土地改革法》的内容;采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探究问题,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1、对比法。
部编本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数据,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明决策,体会党的伟大。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先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在经过老师的讲解让知识更加的巩固。
四、合作学习
1.结合材料和课本,分析土地改革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学习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学习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人口___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这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___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__,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_______,实行农民的_____。到__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实施过程以及它对我国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和巩固政权的相关历史知识。
他们对农村社会的变革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土地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还需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农村社会的变革和改革有一定的兴趣,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还需加强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土地改革对农民的解放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和经济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3.网络资源:土地改革的相关报道、论文等。
4.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社会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农村社会变革的背景。
然后,展示土地改革的具体过程,让学生了解改革是如何进行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精品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3课土地改革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了解土地改革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自主学习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背景: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____________状态。
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这种状况严重阻碍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____________,获得土地。
2.法律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颁布时间:________年。
(2)内容:规定废除________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
3.经过: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战果:到______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 000多年的____________制度,消灭了________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________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________________。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___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课堂突破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人口和占有土地的比例图(1)材料一中的图片说明了什么现象?图片表明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哪一场运动的开始?材料二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本课课标要求:(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针对课标(1)知道这一层面,通过设计的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颁布的机构,主要内容。
再结合视频、史料、图片等对重点知识探究学习。
针对课标(2)理解这一层面,呈现一组史料,让学生通过读史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并给予一定时间进行记忆。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立政权难,巩固政权更难。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学情分析】二年一班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好,上课回答问题比较积极。
我们是农村的学校,学生虽然都是农村的孩子,对土地并不陌生,但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很少用他们干农活,所以他们对土地并不十分了解,对土地改革时期的历史更是非常陌生,对“封建土地制度”等概念也难以理解,在学习本课时,他们可能会感觉非常乏味,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的应用影像资料、图片、口述史学等手段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及听觉冲击,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同时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2.通过材料分析解放前封建土地制度的弊端,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3.通过观看土地改革视频、图片、史料分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实施;4.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2 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这个故事反映了在旧社会地主剥削广大农民。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农民的这种状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来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
一、悯农——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史料1 土地改革前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
下图反映的是当时四川一个农民贫苦生活的情形。
身后的草棚就是他们的住处。
史料2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授课课题】土地改革【授课班级】八(3)班【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PPT);小组合作法;问答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搜集与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学生纵向联系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能力。
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认识到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教师展示图片大屏幕展示图片:教师:请问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这意味着什么?学生讨论回答:“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除此之外,有的农民还分到了耕牛、农具和房屋等。
这是怎样一回事呢?你想知道农民分到地主土地的情况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方面的内容,翻开第三课——《土地改革》。
(二)讲授新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教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13—15页相关内容,然后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问题:(1)新中国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背景有哪些?(2)土地改革开始的时间、法律依据,主要内容,目的,实施的具体过程及结果是怎样的?(3)土地改革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4)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5)思考: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教师展示图片材料,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1、背景:(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3)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发展经济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土地改革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2.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3.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习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学习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严重阻碍了和
中国社会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
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
所有制,实行的土地所有制。
到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3.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
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为国家的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合作探究
1.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2.新中国成立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次运动是“中国历
史上几千年来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三、练习巩固
1.1949—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而取得的成就有()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②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③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④提
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3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下表为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
表中阶级结构变动
的直接原因是()
A.《共同纲领》的颁布 B.新中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的胜利
4.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运动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5.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农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
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土改后的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新解放区农村经济土地 2.19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民 1952 3.封建
土地制度人民政权农村生产力工业化
二、1.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
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
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
2.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
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三、1.C 2.A 3.C 4.A
5.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