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对比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出师表》对比阅读试题一

《出师表》对比阅读试题一

出师表对比阅读训练一、[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卑鄙____________ (2)悉2、下列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先帝不以臣卑鄙B. 不别治生,以长尺寸C. 咨臣以当世之事D.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举出一例即可。

(4分)二、(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4分)(1)躬耕于南阳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3)由是先主遂诣亮诣: (4)此人可就见就: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对比阅读答案

出师表对比阅读答案

出师表(一)1解析:A顶中前一个“能”是“能干”之意。

后一个“能”是“能够”之意。

B项中前一个“为”是“披”之意。

后一个“为”是“替、给”之意。

C项中前一个“所以”是“……的原因”。

后一个“所以”是“用……的方法”。

D项“下”都是“攻下”之意。

2.①因此先帝才选拔他们留下来辅佐陛下您。

(共2分。

得分点:简拔. 选拔;遣,絡予)②(他们)打了胜仗却不给他们功劳,攻占了土地却不给他们好处。

(共2 分得分点:而.却;予,給)3. C(3分)解析:“要求”与“义正辞严”不合文意。

4同:他们都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用人所长。

(共2分,只谈•“重视人才”或“知人善任”得1分)异:诸葛亮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1 分)(二) 1. D2. ⑴彰显(显示)⑵痛心遗憾⑶安抚,抚慰⑷亲人(亲近的人)3.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4.⑴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

⑵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

5..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三)1.刑:罚。

赐:恩赐。

2.(2)(钜子)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来推行正义,钜子可以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3.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或: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表述题。

目的在引导学生将阅读读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获得一定的认识。

学生回答的内容必须围绕两段选文的中心;为人做事应处以公心。

(四)1.善:好。

狼:像狼一样。

2.(2)我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府中,发现他任用人才,都能尽量发挥别人的本领。

即使是小事,也能尽到自己的责任。

3.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 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4.郗超曾与谢玄共事,发现谢玄使用人才得当,做事细致,能使各人都发挥出他们的才干。

(意思对即可)5.评价诸葛亮能扣住“公平严明、知人善任、亲贤远佞”来答即可。

出师表》比较阅读及答案

出师表》比较阅读及答案

出师表》比较阅读及答案甲】宫中府中,都是一个整体,对待罚责和评价,不应该有差异。

如果有人作奸犯科或者表现出忠善之行,应该交由司法部门来判定其刑赏,以展现陛下公正明理的原则,不应偏袒私情,使内外执行不同的法律。

侍中侍郎___、___、___等,都是真心实意、忠诚纯粹的人,所以___选择了他们并留给陛下。

我认为宫中的事务,无论大小,都应该向他们请教意见,然后再执行,必能够弥补疏漏之处,有所增益。

将军___,行事公正,军事方面有深刻的理解,曾经在过去的实践中得到验证,___称赞他为有能力。

我认为营中的事务,都应该向他请教意见,必能使军队行进有序,优劣得以合理分配。

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___在世时,每次与臣讨论这个问题,都会感叹___、灵的悲剧。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忠良死节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并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可以预见了。

___与___不合。

___打算夺取___的天下,已经吞噬了梁、___,又虎视淮阴。

于是朝廷决定派遣___北伐,朝中对此有不同的议论。

只有___说:“一定会成功。

我曾经与他共事在桓宣武府,看到他的才能尽出,即使是小事,也能胜任。

根据这个推断,他一定能建立功勋。

”大家都对___的先见之明和他不以个人情感掩盖善行而表示赞赏。

1)宫中府中,都是一体,对待罪行和优点,不应该有差异。

2)我曾经与他共事在桓宣武府,看到他的才能尽出,即使是小事,也能胜任。

大功既举,人们都对___的先见之明和他不以个人情感掩盖善行表示赞赏。

___认为___一定能完成北伐___的重任,他的根据是曾经与___共事在桓宣武府,看到___的才能尽出,即使是小事,也能胜任。

___:他是一个品质优良的人,不求闻达于诸侯,被先帝三次拜访,咨询时事,感激之下,答应先帝的驱使,二十一年来一直在承担危难之中的任务。

___:他是一个有先见之明的人,曾经与___共事在桓宣武府,看到___的才能尽出,即使是小事,也能胜任。

《出师表》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出师表》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出师表》比较阅读参考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一12题。

(15分)[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献出)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侍奉)之如父。

”9、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句话(用原文回答)?并简要概括选文[乙]的内容。

(2分)10、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4分)夙夜忧叹夙夜:庶竭驽钝驽钝:属以后事属:若嗣子可辅辅: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最正确的一种是()(2分)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13、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

(只谈一点即可)(3分)参考答案: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或: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诸葛亮受遗诏。

10、①早晚②比喻才能平庸③通“嘱”,托付④辅助,协助11、①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出师表》比较阅读及答案

《出师表》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一)【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墨者①有钜子②腹黄享③,居秦,其子杀人。

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

先生之以此寡人也。

”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注释:①墨者:指墨家。

②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学有成就的人称“钜子”。

③腹黄享(t ún):人名。

④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

1.解词(1)以光先帝遗德(2)杀人者死,伤人者刑(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4)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2.译句-(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3.(甲)文和(乙)文虽然一段是以议论为主,一段是以记叙为主,但是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

请在读懂(乙)文故事的基础上,用(甲)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道理。

4.读完这两段选文,你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假如现在让你向你的班主任老师(或班长)对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一条建议,你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请结合你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将你的建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不少于30字)(二)【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中考语文专题1出师表对比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1出师表对比阅读(解析版)

出师表(一)(2022·辽宁·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诸葛孔明千载人①,其操心制行②,一.出于诚,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

玄德临终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

后主虽庸懦无立,而举国.听之而不疑。

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

魏尽据中州,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

钟会③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减)【注释】①千载人:千年的伟人,②操心制行:思想和行为。

③钟会:魏国将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兵.甲已足(2)当.奖率三军(3)一.出于诚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B.今南方已.定转转不已.(《河中石兽》)C.亦举国.听之而不疑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D.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3.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土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B.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C.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D.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5.诸葛亮为完成先帝托付的“大事”都做了哪些事情?请依据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答案】1.(1)武器,兵器(2)应当,应该(3)全,一概2.D3.B4.(1)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出师表》对比阅读2021年辽宁沈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出师表》对比阅读2021年辽宁沈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出师表》比照阅读2021年辽宁沈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那么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①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②以五羊之皮。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③,三日,请属事焉。

缪公日:“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日:“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

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

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土者,不可不务博也。

*(选自《吕氏春秋•慎人》)【注释】①亡虢(guo):当为“亡虞”,指从虞国出逃。

②传鬻(yti):转卖。

③缪公:秦穆公。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饭牛于秦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请属事焉属引凄异(《三峡》)••C.彼信贤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D.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2)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9.请依据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文相同的用人主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你从【乙】文公孙枝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答案】7.D8. (1)国内都将会顺服,敌国也都会畏惧了,谁还有闲暇去耻笑呢?(2)没有被穆公得到,也必定没有这样的名声。

9.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 (1)任人唯贤,并予以充分的信任。

(2)慧眼识才,心胸宽广,忠君爱国,能言善谏。

《出师表》比较阅读精练6篇(含答案)

《出师表》比较阅读精练6篇(含答案)

《出师表》比较阅读精练6篇一、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4题。

(15分)【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出师表》)【乙】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⑤,无日不思。

’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选自《三国志》)【注释】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

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③蜀技:四川的歌舞。

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⑤陇、蜀:都指四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5分)⑴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⑵遂许先帝以驱驰⑶庶竭驽钝..: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⑷旁人皆为之感怆⑸诚.如尊命:___________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先帝知臣谨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6.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④今贼适疲于西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知臣谨慎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
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还于旧都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B.以奉先帝之遗愿辍耕之垄上
C.而议者谓为非计水落而石出者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8.
翻译下面句子。

.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9.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
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星汉灿烂,若出
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臣不胜受恩感激。

(选自《出 师表》)
丙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 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 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

” 太宗谓封德彝曰: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君者政源,人庶犹水,
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朕常以魏武
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
“朕 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注释 ①的知:确切知道。

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

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魏武帝:曹操。

⑤教令:教化,命令。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10.
下列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不可知其源
先帝不以臣卑鄙—
牺牲玉锦,弗敢加也,必以信
11.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
是( )
A.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
B.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C. 深鄙其为人
D. 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
A. 皆以为贤
B. 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
D.不欲以诈道训俗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13.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

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
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

”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

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 遂见之,不可止。

(《吕氏春秋? 下贤》)注:①
稷(j i ):人名。

②乘(sh e n®:量词。

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 骜禄爵
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

④庸:怎么。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躬耕于南阳躬:(2 )猥自枉屈猥:
(3)攘除奸凶攘:(4)一日三至而弗得见弗:
16.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7.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
18. 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19.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
甲前出师表6 7 两段(自己找)乙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1 选文乙可用成语概括,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说说英雄落泪的原因是什么
《出师表》对比阅读答案
1.(1) 给予 (2) 痛心遗憾 (3) 做、担任 (4) 过了
2. (1)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所以兴隆的原因。

(2) 您问的是谁可以担 任(县令),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3. (1) 亲贤臣,远小人( 2)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4. 本题可从选用人才、 举荐人才、结交朋友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 加以完整阐述 即可得满分。

5. ①寄:托付 ②攘除:铲除 ③宜:应该 ④适:正好,正逢(只写对一个不 得分,写对两个得 1 分,写对三个得 1 分)
6. B
7.D
2 刘禅的小明叫阿斗,后人都说他是
扶不起的阿斗 ”,你能从乙文中找出这样说的根据吗
,这是后人感叹诸葛亮的语句,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
8. ①这就是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②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

(意思正确即可,关健词译错的酌情扣分)
9. ①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②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③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

10. B 11. B 12. (1)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
(2)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

13.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运用比喻引出下面的议论,说明君王的以身作则重要。

14. 诸葛亮称其为“贼”,唐太宗“常以魏武帝多诡诈” (用自己的话说亦可)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的人。

15.(1)躬:亲自。

(2)猥: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3)攘:排除,铲除。

(4)弗:不,没有。

16.译文:(只希望)在动乱中苟且保全生命,不希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

17.答案提示:从淡泊名利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要点:(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2)都是求贤若渴;(3)都不惜降低身份,亲自去拜访。

(1 分)19.答案要点:内容: 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忠心。

(言之有理即可。

)形式:结构清晰,语言朴素,情感真挚,中心明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