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与《隆中对》的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隆中对》《出师表》

《隆中对》《出师表》

1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什么“时人莫之许也”?当时诸葛亮正在“躬耕陇亩”之时,一介村夫竟如此自大,当然不被时人的舆论所赞许。

是因为时人对诸葛亮的不了解或有眼不识泰山。

2 “时人莫之许也”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不被时人的舆论所赞许,形成主观、客观的反差和矛盾,在读者的头脑中产生悬念,引起下文。

3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一句有何作用?从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干,为下文徐庶推荐诸葛亮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4 你怎样看待诸葛亮隐居隆中而又自比管仲、乐毅这一行为?不是隐居避世,而是避世待时,隐居择主。

5 “先主器之”、“遂诣亮,凡三往”表明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对谋臣的极端信任和尊重,不为舆论所左右,思贤若渴。

6 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的中心,通过对话你能看出两个人的思想性格吗?刘备是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

诸葛亮对全国形势了如指掌,对当时政坛人物的个性特点如数家珍,有谋有略,高瞻远瞩。

7 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消灭曹操。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8 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规划了哪些切实可行的策略?分三步走。

第一步:与曹操“不可争锋”,与孙权“为援而不可图”近期主攻方向是荆州。

第二步:夺取益州。

第三步: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静以待变,消灭曹操,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9 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根据当时的全国形势和政坛人物的分析。

10 文末写“关羽、张飞等不悦”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表明关羽、张飞等时人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一无所知,这一细节的补充正是本文行文的严密处。

11 本文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三顾茅庐12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介绍人物和身份。

13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

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

《出师表》《隆中对》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出师表》《隆中对》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出师表》《隆中对》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不知所言。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②以光先帝遗德()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④悉以咨之()
答案:9诸葛亮后主或刘禅,或后主刘禅(共1分,每空0.5分)
10.①时②发扬光大③选拔④询问(共2分,每小题0.5分)
11.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共2分,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
答亦可得满分)
12.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共
2分,答岀其中任何一点之意即可得1分,答岀其中任何两点之意即可得满分)
13.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
可(共3分,结合原文内容1分,能围绕“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等中的任意一个角度来谈自己受到的影响即可得2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群文阅读《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三国演义》》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群文阅读《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三国演义》》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文学作品,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些文本的内容和意义,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进行设计,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素质层次:大部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和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兴趣,他们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学习中。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于阅读和写作有一定的抵触情绪,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讨论中。
4.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一些不良习惯,如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不佳等。这些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氛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和管理策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三国志》:陈寿著,是一部完整记录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史书,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原著或相关节选,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

出师表比较阅读

出师表比较阅读

《出师表》比较阅读(一)一《出师表》VS《后出师表》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1- 5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妆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④今贼适.疲于西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知臣谨慎..,鸡犬相闻.. B.阡陌交通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便欣然忘食.. D.每有会意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B. 以奉先帝之.遗愿辍耕之.垄上C. 而.议者谓为非计水落而.石出者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4.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②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5.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①②③二《出师表》VS《郗超荐贤》郗超与谢玄①不善。

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地名),又虎视淮阴(地名)矣。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

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惟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④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⑤,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容(允许,许可)必能立勋。

”元⑥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注:①郗(xī)超:东晋时曾任参军,中书侍郎;谢玄,东晋名将。

24《出师表》教案(优秀)

24《出师表》教案(优秀)

24《出师表》【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2、结合文下注释,读懂文章内容领会诸葛亮提出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3、正确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拳拳忠心,增强责任感、使命感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2、加强诵读,体会作者的拳拳忠心,领会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学习难点】了解本文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学法指导】本文情词恳切,感人肺腑,宜先按文后示例,读准节奏、停顿;结合文下注释,粗知文句大意;然后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拳拳忠心,耿耿情意【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文学常识:《出师表》作者是(时代)的政治家,字,号 ,谥号,后世称其为“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2、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⑴中道崩殂( ) ⑵益州疲弊( ) ⑶恢弘( )志士之气ﻫ⑷妄自菲薄( )()⑸忠谏之路) ⑹陟罚臧否( )()ﻫ⑺以遗( )陛下⑻性行淑均( )⑼行阵和睦()⑽ 猥自枉屈()⑾庶竭驽钝()( )⑿咨诹善道( )3、仿照文后示例,运用所掌握的文言句读法,读准句子停顿(用“/”划出停顿处)ﻫ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ﻫ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ﻫ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ﻫ4、查有关资料,运用积累的文言词汇解释加点词义1)中道崩殂()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盖追先帝之殊遇()4)诚宜开张圣听( )5)以光先帝遗德()6)恢弘志士之气()7)引喻失义()8)陟罚臧否:()9)以昭陛下平明之理()10)作奸犯科()11) 此皆良实()1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13)悉以咨之()14)性行淑均()15)优劣得所()16)躬耕于南阳()17)先帝不以臣卑鄙()18)猥自枉屈( )19)遂许先帝以驱驰()20)尔来()21)夙夜忧叹()22)深入不毛( )23)庶竭驽钝()()24)攘除奸凶()25)斟酌损益()26)以彰其咎()27)咨诹善道( ) 28)察纳雅言()ﻫ5、整体感知:本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姓名)的一篇表文这篇“表”中写到的“先帝”指,“陛下”指“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三国《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着重提出了三条修明政治的主张,即①,②,③6、质疑:你在自学过程中还有哪些疑惑?或者你估计同学们最多的疑惑是什么?请把它写在下面资料链接: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二、课堂·研讨1、导入:2、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朗读方法)3、检查预习,疏通文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4、小组讨论:(1)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最关键的是哪一条?这些建议表达了他怎样的政治愿望?(2)这篇表文仅仅是提出一些建议吗?还写了哪些内容?都贯穿着一种什么情感?(3)《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指标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小结:关于“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关于“寓情于叙”的特点: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句句忠言;启发后主奋发图强,声声顺耳三、巩固&8226;检测(一)通假字ﻫ1、必能裨补阙漏( )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二)古今异义词1、先帝不以臣卑鄙( ) 2、由是感激( )3、诚宜开张圣听()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三)一词多义1、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ﻫ深追先帝遗诏()2、效恐托付不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3、以以塞忠谏之路( ) ,以光先帝遗德( )咨臣以当世之事( )先帝不以臣卑鄙()(四)重点词语解释1、遂许先帝以驱驰()2、躬耕于南阳( ) 3、后值( )倾覆( ) 4、引喻失义( ) 5、陟( )罚臧()否( )6、夙夜忧叹( )7、庶竭驽钝() 8、以彰其咎 ( ) 9、以咨诹善道() 10、察纳雅言()ﻫ11、猥自枉屈 ( ) 12、先帝不以臣卑鄙()(五)重点语句翻译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ﻫﻫ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ﻫ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ﻫ(六)课文内容理解:1、这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 , 和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2、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哪些做人的道理?五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8、5、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ﻫ8、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ﻫ7、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ﻫﻫ(六)课文内容理解:1、这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 , 和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4、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ﻫ5、在第6自然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可以用文中哪六个字来概括?结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你认为这段里哪两个字能够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办事态度?6、《隆中对》与《出师表》对比阅读(③放课外)①《隆中对》中,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②《隆中对》中,刘备的政治抱负是: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政治目标是: ,《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的政治目标是:,,,③ 分别从《隆中对》《出师表》中找出成语“三顾茅庐”的原句《对》《表》:(七)理解性默写:(课外)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 ﻫ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文字默写出来ﻫ“, ,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6ﻫ、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的具体建议是: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ﻫ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1ﻫ、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②;③12、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13、《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14、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15、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16、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1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 ,, 18ﻫ、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②课外延伸(八)拓展提升(选做)1、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1六出: (2)七擒:(3)东和:(4)北拒: (5)收二川:(6)排八阵:3、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哪些做人的道理?4、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条,结合《出师表》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收获与反思】<出师表>答案(1)提出了“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三条建议最关键的是“亲贤臣,远小人”这些建议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愿望(2)作者提出的建议主要在前5个段落中,那么第6、7两个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这两段追述个人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情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说明自己出师北伐的原因、意义,切入本题这两段陈情述志,动之以情,意在打动后主,使之乐于接受前面的建议,与上下文貌离而神合,有照应题目,点明主旨的作用(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4)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写这篇表文,最重要的是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远佞,国内修明政治,使他北伐时有个稳定的后方,利于他实现“北定中原”的计划二、文学常识1ﻫ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谥号忠武、后世称其为武侯ﻫ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三、语音妄自菲( )薄崩殂( ) 陟()罚臧否()性行( )淑均长( )史猥( ) 咨诹( )善道四、通假字ﻫ1、必得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疏漏ﻫ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选拔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五、古今异义词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ﻫ2、由是感激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4、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时,时期,时刻今指四季中一个季节ﻫ七、一词多义ﻫ1、遗(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ﻫ(2)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2、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ﻫ(2)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ﻫ八、重点词语解释1、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2、当奖帅三军(激励)3、臣本布衣:平民4、躬耕于南阳躬:亲自5、后值倾覆值:遇,遇到(恰逢,适逢,碰到) 倾覆:兵败6、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7、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发扬扩大ﻫ8、引喻失义义:适当,恰当9、宫中府中宫中:皇宫中府中:朝廷中10、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恶) 11、论其刑赏刑:罚1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开张圣听圣明的听闻13、夙夜忧叹夙夜:早晚 14、庶竭驽钝驽钝:比喻才能平庸15、攘除奸凶攘除:排除、铲除16、以彰其咎彰:表明17、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慢:怠慢、疏忽18、以咨诹善道咨诹:询问ﻫ19、察纳雅言雅言:正言21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22、猥自2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理:治ﻫ枉屈降低身份ﻫ十一、理解性默写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1分)ﻫ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ﻫ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以大事”ﻫ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ﻫ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ﻫ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ﻫ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ﻫ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13、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14、《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ﻫ1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ﻫ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ﻫ16、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遂许先帝以驱驰17、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19、诸葛亮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ﻫ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ﻫ十二、重点语句翻译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ﻫ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ﻫ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ﻫ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ﻫ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ﻫ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ﻫ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希望陛下把讨伐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12、盖追先帝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ﻫ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大概是(因为)追念先帝的特别厚待,想报答给陛下啊十三、课文内容理解1、“使内外异法”中,“内”指宫内,“外”指相府;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宫中和府中2、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ﻫ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ﻫ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意思对即可)(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5、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答案要点: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ﻫ十四、开放性试题ﻫ1、、《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指标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ﻫ写出文中任一名句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贤臣,远小人”对人物的把握能从文中章中找到依据,可得2分如:忠君报国,深谋远虑ﻫ2、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三顾茅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2分) 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ﻫ4、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2分)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ﻫ(1)六出:六出祁山(2)七擒:七擒孟获(3)东和:东和孙吴(4)北拒:北拒曹魏ﻫ(5)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5、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哪些做人的道理?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除此四点外,有新的感悟也可)6、本文虽为“出师且”,但很少谈出师,而是用大量篇幅规劝后主修明政治,可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请以“报答”、“启发”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表达出诸葛亮情辞恳切,肝胆照人的思想感情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句句忠言; 启发后主奋发图强,声声顺耳7、结合本文及《三国演义》的理解,你认为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称颂的原因是什么?围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答即可8、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条,结合《出师表》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广开言路;严明法纪,赏罚分明,内外一致亲贤远佞选择从能广泛听取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侧加冕角度;选择从各党派,团体到个人应有一个统一平等的标准,不应有特权角度;选择从人际交往中,选择君子,远离小人角度3. 用自己的话概括第6自然段的内容明确:追述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表达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4. 作者提出的建议主要在前5 个段落中,那么第6 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段追述个人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情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说明自己出师北伐的原因、意义,切入本题前面的建议,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国内稳定条件,而这段叙事则是说明自身既有出师条件,又有客观因素至此,提出北伐请求,水到渠成因此这段陈情述志,动之以情,意在打动后主,使之乐于接受前面的建议,与上下文貌离而神合,有照应题目、点明主旨的作用5.在第6自然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可以用文中哪六个字来概括?结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你认为这段里哪两个字能够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办事态度?明确:“报先帝”“忠陛下”;“谨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发言,结束后,教师进一步明确,对不确切之处要予以纠正2. 这篇表文仅仅是提出一些建议吗?还写了哪些内容?从内容上看,你认为课文分为几部分?明确:这篇表文除了提出一些建议之外,还追述了个人以往的经历,表达了“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最后明确了朝廷内外各方面的责任据此,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第二部分(第6自然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段落层次可以略有不同,但要点必须一致)3. 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一片忠心?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明确:诸葛亮的忠心主要表现在他在出师北伐前写这篇表文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上,对宫廷、相府的用人和工作都作了详细的安排;还表现在他追述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以及受命托孤,夙夜忧叹,为了实现先帝遗愿请命北伐,临行前对后主谆谆叮咛等等诸葛亮的忠心历来为后人推崇,其忠心不仅是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忠君报恩,更重要的是他这片忠心时刻与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等责任感紧密相连,因而在境界上高于一般人的报恩心理。

【初中文言文阅读】《出师表》《隆中对》比较阅读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出师表》《隆中对》比较阅读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出师表》《隆中对》比较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16分)[a] 部长是以布衣为基础的。

他在南阳努力工作,生活在乱世,不想被王子们所认识。

这位前皇帝并不认为他的大臣卑鄙、自暴自弃。

他在小屋里三次照顾他的大臣们,并就世界事务咨询大臣们。

因此,他很感激,所以他允许前皇帝开车离开。

一年前,我被命令在战败时处于危险之中。

(选自《出师表》)[b] 史贤柱(刘备)屯新业。

许淑看到了第一主和第一主的武器,这被称为第一主节:“诸葛孔明,卧龙,将军,你想看看吗?”第一个星期天:“你跟我来。

”舒日:“这个人看得见,不要冤枉。

将军应该徒劳地照顾它。

”因此,第一位王公获得了诸葛亮。

三个方向都要看。

因为平仁说,,“汉朝衰败,奸臣夺命,主满身尘土。

他孤独,不衡量自己的德行和力量。

他想相信世界上的大义,但他的智慧和技能很肤浅,所以他使用了猖獗的抑郁(失败)1.然而,到今天为止,他的雄心壮志还没有结束,所以你说这个计划会解决吗?"(选自《隆中对》)15.以下句子中粗体字(3分)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因此,我很感激()相信世界上的正义()1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1)当他被任命击败军队时,他被命令处于危险之中。

译文:(2)然而,遗嘱仍然没有,你说计划会出来吗?"译文:17.A段和B段描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于不同的点。

请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4分)甲文:乙方:18、诸葛亮和刘备历来备受尊崇,你更喜欢谁,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15、(4分)亲自身份卑微、见识短浅感动激愤通“伸”,倡导。

16.(4分)(1)在战争失败时接受了任命,并在困难的情况下被命令前往苏州。

(2)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告诉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17、(4分)甲文:诸葛亮自述经历乙文: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18.欣赏诸葛亮。

他懂天文学、地理,而且智商很高。

忠诚和感激。

享受刘备吧。

他能认识人,也能雇佣人。

英气的『对』悲怆的『表』——《隆中对》和《出师表》比较谈

英气的『对』悲怆的『表』——《隆中对》和《出师表》比较谈

英气的『对』悲怆的『表』——《隆中对》和《出师表》比较谈王建国【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年(卷),期】2013(000)012【总页数】2页(P14-15)【作者】王建国【作者单位】穆棱市教师进修学校【正文语种】中文人教版教材把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的《隆中对》和诸葛亮的《出师表》同时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目的就是让读者对诸葛亮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仔细研读两篇文章之后,笔者深感《隆中对》(“对策”一段)形象地展现了诸葛亮年轻时的英豪气概,而《出师表》一文则刻画了一个殚精竭虑而又悲怆的诸葛亮形象。

一、从内容上看。

品读《隆中对》,我们仿佛看到了“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的诸葛亮意气风发地在向世人宏论天下大势,胸有成竹地预测着未来三国鼎立的局面。

而反观《出师表》,文章虽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赤胆,但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体会到诸葛亮此次出师伐魏实属无奈之举。

无奈的原因有四点:1.正如诸葛亮所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当时的蜀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出师乃迫不得已而为之;2.诸葛亮是感激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的,正如他在表中所写“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如不出师就有愧于先帝的“三顾草庐”之恩,有伤先帝之明;3.从“表”中絮絮不止的嘱托和作者叙述自己“二十有一年”的经历,读者可以感受到诸葛亮对于那个昏庸的后主刘禅的强烈责任感,而毫无疑问,刘禅又使睿智的诸葛亮感到些许无奈;4.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写到:“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诸葛亮当年出师伐魏是悲怆之举。

二、从结构上看。

“对策”一段,诸葛亮首先指出“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的事实,一下就把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囊于自己的视野之下,向世人展示了他的雄才大略。

然后分析了由弱变强的曹操之所以迅速崛起的原因:一是“天时”,二是“人谋”,而这里诸葛亮又特别强调的是“人谋”。

人教版2014年中考语文九上复习

人教版2014年中考语文九上复习

九年级语文上册综合复习题【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稍逊.(xùn)分.外(fân)风骚.(sāo)济慈.(cí) B喑.哑(ān) 丝缕.(1ǚ)襁褓..(qiáng bǎo)折.腰(zhã)C闪烁.(shuî)颤.抖(chàn)凝.望(níng)留滞.(zhì)D静谧.(mì) 遐.想(xiá)栖.息(qī)角.落(jiǎo)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叱.退(chì)相与.(yǔ)佯.怒(yán)细丝锭.子(dìng)B、长.亲(zhǎng)腆.着(tiǎn)解.元(jiâ)万贯.家私(guàn)C、带契.(qiâ)行.事(xíng)绰.刀(chāo)怄.气(îu)D、拙.病(zhuï)聒.噪(guō)兀的.(dí)按捺.不住(nà)3、选出下列加点字音、形、义、正确的一项()A、妖娆(ráo):妖艳美好襁褓(qiǎng bǎo)B、田圃(fǔ):田地禁锢:束缚,强力限制C、强聒(guō)不舍亵渎(xiâdù:)轻慢不敬D、枘凿(nàzáo)忐忑(tán tâ)4、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A、陨.落(yǔn)浩瀚.(hàn)窥.探(kūi)根生蒂.固(dì)B、忐忑.(tâ)沉.寂(chãng) 禁锢.(gù) 廓.然无累(k uî)C、湛.蓝(zhàn) 滋.养(zī) 炽.热(chì) 一抔.黄土(pïu)D、深邃.(suì) 至境.(jìng) 挣.脱(zhēng)耿耿..于怀(gěng)5、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妖娆(ráo)襁(qiáng)褓潮汛(xùn)B髀(bēi)间愕(â)然瑟(sâ)索惘(wǎng)然C恣(zì)睢拮(jiã)据牡蛎(lì)吝啬(sâ)D 抽噎(yē)旋(xuán)风戳(chuō)破撅(juē)断6.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鄙夷愕然嬉闹歇斯底里B 原弛蜡象十那九稳嗤笑田圃C 聚族而居隔膜莫明其妙驱除D燥动不安宛转潮汛煞白7、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有条不紊粗制烂造惊心动魄燥动不安B.坦荡如砥慷慨解囊鹤立鸡群义愤填鹰C.富丽堂皇忍俊不惊凶神恶煞南辕北澈D.深恶痛绝与日俱增骇人听闻略胜一筹8、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商酌桑梓班师自曝自弃B、嗔怒观摩恃才放矿含辛如苦C、吹嘘逞辩肺府面面相觑D、尴尬怨怅咄咄逼人栩栩如生9、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暇瑜互见一筹莫展咬文嚼字B.歇斯底里迷惑不解刻骨名心C. 根深蒂固永往直前兴高彩烈D.三顾茅庐味同嚼蜡怀古伤今1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这位发言人__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隆中对》对比阅读复习卷班级:____ 姓名:________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奸凶,( )
..顾之( ) ③攘除
..( ) ②将军宜枉驾
④由是先主遂诣.亮( ) ○5由是感激
..( ) ○6欲信.大义于天下( )
○7孤不度.德量力( ) ○8遂许先帝以驱驰
..( )
2、翻译下列的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问答题
(1)甲文第一段及乙文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并找出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

甲文:
乙文:
甲文与乙文相关句:
(2)甲文两段诸葛亮回顾了与先帝之间的哪三件大事?回顾这些大事的目的是什么?
(3)“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结合乙文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4)请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甲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思想感情:“
“忠”表现在:;; .
4、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
(1)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B. 诸葛亮写这篇表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C. 表中7次提到“陛下”,其作用是为向后主刘禅表示忠于汉室之情。

D. 这篇表的主旨是使刘禅认识到诸葛亮是一片忠心,要听从他的意愿。

【二】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 挟.天子而令诸侯( ) (2)庶竭驽钝
..( ) (3)利尽.南海( )
(4)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 ..( ) ( ) (5)既帝室之胄.( ) (6)深入不毛
(7)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8)此诚不可与争锋
..( )
2、翻译下列的句子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3、对文章的理解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2)、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

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4、问答题
(1)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3)[甲]段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原文回答)政治蓝图是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答案
【一】
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屈尊、排除(铲除)、拜访、感动激动、通“伸”伸张、估计、奔走效劳。

2、(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自那以来有二十一年了。

(2)这个人值得
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

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3)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没有谁承认他这种比法。

(4)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3、(1)句子: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
驰,甲文:诸葛亮自述经历乙文: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2)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3)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态度。

诸葛亮是一个有远大抱负,有才能的人。

(4)报先帝、忠陛下;忠: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侫的建议‘推荐人才;平定南方,稳定后方;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4、B D
【二】
1、挟持、控制;比喻才能平庸;全部取得;兴旺富裕;爱抚、爱惜;后代;不长草;大概;争强、争胜。

2、(1)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2)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实在是不能与他争强。

(3)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4)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当啊。

3A B4、(1)“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2)“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