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高考题
城市与城市化高考试题11

题组五(辽宁省锦州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下图为“我国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
读图回答1-2 题。
1.该地区地价变化主要反映了()A.市区地价较过去小幅下降B.交通通达度提高C.郊区人口向市中心集中D.城市规模缩小2.甲处最有可能建设了()A.矿区B.奶牛养殖基地C.商品粮基地D.高新技术开发区答案 1.B 2.D(辽宁省东北育才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图6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中字母代表的是不同的功能区,该城区有一条河流穿过。
分析回答3~4题。
图63.该城区()A.可能位于我国的东北平原B.气候类型可能为温带海洋气候C.河流的流向是自东南流向西北D.地势西北高向东南低4.若该城市各功能区布局合理,则g最有可能的是()A.住宅区 B.文化区 C.工业区 D.中心商务区答案 3.A 4.D(四川省成都市2010届高三入学考试)图3为我国在同一纬线附近的三个城市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图。
读图回答5—6题:5.①、②、③城市分别所在的地形区可能是()A.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B.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横断山区C.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D.珠江三角洲、云贵高原、青藏高原6.③城市日照时数明显高于①、②城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③较①②距海远B.③较①②受季风的影响小C.③较①②气温低D.③较①②海拔高答案 5.C 6.D(山东省临沂一中2010届高三11月综合训练)在我国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等9省区被称为中部经济地带,以东是东部经济地带,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
读图回答7~9题。
7.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市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C.城市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重 D.城市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重8.从图上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中部各省中,只有湖北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40%以上B.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部地带新增的特大城市数超过东部C.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20%以下D.总的说来,经济越发达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较高9.有关各省区城市化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广东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大城市扩散,促进乡镇企业发展B.黑龙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资源丰富,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C.江苏城市化水平较高,是因为改革开放,外资企业发展D.西藏城市化水平较高,是因为边境贸易发展带动城市建设答案 7.A 8.D 9。
城市与城市化高考试题3

2008年高考题一、选择题(08北京8)城市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并具有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异。
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城市空间最合理的利用方式分别为()A.电影院、厂房、住宅、银行B.零售店、电影院、厂房、办公室C.办公室、零售店、住宅、厂房D.批发市场、办公室、住宅、零售店答案C(08天津7~8)读冀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2~3题。
2.为把铝土矿石运到火车站,计划修一条公路,合理的选线是a、b、c、d中的 ( )A.aB.bC.cD.d答案C3.图中有四座水泥厂,原料主要来自采石场,产品主要外运,若在环境整治中只保留一座,应保留 ( )A.甲B.乙C.丙D.丁答案 D(08重庆7~9)甲、乙、丙、丁分别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圣火境外传递途经的4个城市。
读下表,回答4~6题。
4.流经四城市附近海域的洋流 ( )A.①为暖流B.②为寒流C.③为寒流D.④为暖流答案 D5.地处广阔平原之中的城市是 ( )A.甲B.乙C.丙D.丁答案B6.火炬传递活动当日,四地正午太阳高度为 ( )A.α<βB.β>δC.γ<δD.δ>β答案 B(08江苏17~18)下图为“我国1990~2007年某城市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④区土地利用类型应为()A.商业用地B.工业用地C.政府机关用地D.居住用地答案B8.关于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城市总人口明显减少B.③区商业服务等级最高、种类最多C.K滨河地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D.高新技术产业区应建在①区答案 C9.(08广东19)有一高原城市,空气稀薄,日照强烈,发展了牦牛皮革、毛纺织品加工业。
该城市是()A.昆明B.兰州C.拉萨D.呼和浩特答案 C二、综合题10.(08宁夏36)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
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

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011·重庆卷] 图1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
读图1回答1~2题。
图1文综1.K1[2011·重庆卷] 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文综2.K2[2011·重庆卷] 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加强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2011·福建卷] 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
图1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5~6题。
图1课标文综3.K1[2011·福建卷] 该国公共住房(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课标文综4.K2[2011·福建卷] 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2011·天津卷]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5题。
课标文综5.G1[2011·天津卷] 这种商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当前天津城市发展生产的影响主要是( )A.扩大了商业服务的地域范围 B.提高了商品制造业的比重C.奠定了中心商务区形成的基础 D.调整了商业区的空间布局[2011·山东卷] 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
读图回答6~7题。
图3课标文综6.K2[2011·山东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课标文综7.K2[2011·山东卷] 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011·北京卷] 图7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
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城镇化》十年真题练习

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城镇化》十年真题练习(2023·湖北卷)由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加持的智慧交通“大脑”正助力重庆市交通管理部门打通城市交通“肠梗阻”。
图示意重庆市城区局部街景。
完成下面小题。
1.架设在高楼层的高空人行天桥数量和分布是重庆智慧交通“大脑”掌握的重要信息。
重庆城区高空人行天桥多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起伏大B.高层建筑多C.河网密度大D.地面车流多2.支撑重庆智慧交通“大脑”运行的关键数据包括()①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数据②居民出行时空动态数据③不同路段的即时车流量和人流量④物流企业数量和规模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为缓解重庆市交通堵点压力,下列应用智慧交通“大脑”可实时做到的是()A.分析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预测交通出行人数B.分析居民出行的习惯和频率,优化居民出行方式C.分析过江通道的数量和交通量,给出车辆通行建议D.分析多层立交桥的通行出错率,合理布置交通指示牌(2022·海南卷)下图示意撒哈拉沙漠南缘某国1965—2005年间的城镇化发展状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关于该国1965—2005年间城镇化发展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A.第一产业产值高B.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C.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速快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5.该国该时期()A.工业基础雄厚B.服务业水平高C.就业机会充足D.农业生产落后(2022·湖北卷)在某城市中心,一种创新型绿色建筑一垂直森林高层住宅落成面世。
它是在建筑的垂直方向上,覆盖满本地乔木、灌木和草本等植物,为每层住户营造“空中花园”,形成具有森林效应的生态居住群落。
图示意“垂直森林”局部景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与传统设计相比,“垂直森林”在居住空间设计上变化最大的地方是()A.阳台B.客厅C.卧室D.厨房7.“垂直森林”的灌溉系统适宜采用()A.井灌B.漫灌C.喷灌D.滴灌8.相较于一般城市绿地,“垂直森林”()A.抗风能力更强B.生态系统更加稳定C.维护成本更低D.土地利用效率更高(2022·江苏卷)近四十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形态、土地利用、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
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范文城市化

第七章第二节城市化一、选择题(2007·全国卷Ⅰ)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能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但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迅速。
甲、乙两曲线表示的城市化水平很高,丙曲线表示近十年来,城市化的增长速度十分缓慢,三条曲线都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答案:D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A.城市人口数较少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解析: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低,发展快,故B、D两项不正确。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低,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城市总人口居世界第一位,故A项也错误。
答案:C读世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完成3~4题。
3.依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D.两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解析:由图中水平坐标可知,1975年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大致相等,各占约50%。
故选D。
答案:D4.世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开始快速提升的时期出现在()年前后年前后年前后年前后解析: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城市人口占本区总人口比重,即分析图中M1和M2曲线的变化。
由于M1一直大于M2,故可确定M2代表欠发达地区。
图中显示M2从1925年前后城市化水平开始快速提升。
故选C。
答案:C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被看作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缩影。
有关近代上海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启了上海城市化进程B.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体现了鲜明的半殖民地特征C.民族工业的持续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D.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阻碍了上海的城市化进程解析: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出现在丝织业发达的苏州等地,上海城市化进程则开端于鸦片战争之后的被迫开放,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客观上使上海等地的城市化开始起步;也因此而带有鲜明的半殖民地特征。
高考地理小题必练14城镇化

小题必练14:城镇化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2020·海南高考)下图所示地区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等,逐渐融入城镇生活。
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8000余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A.多极化发展,不同等级城市同步扩张B.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C.多核心发展,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D.多极多核,城镇分散发展2.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A.城镇建设更加有序B.地域文化特色更浓厚C.对外开放程度更高D.农业机械化水平更高3.新时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措施有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②提高教育经费比重,扩大城镇教育规模③城乡统筹,加强就业培训④提高城市落户门槛,加强户籍管理⑤大力发展中小城镇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④⑤【答案】1.B2.A3.C【解析】1.读图可知,该区域人口大于1000万的城市始终只有一个(注意图例信息的获取),符合“一极”;而500-1000万的大城市在2015年出现了两个,符合“多核”,其他中小城市明显增多,所以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B正确,AD错;相比而言,中小城市扩张速度更为明显,“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描述不当,C错。
故选B。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所以大、中小城市数量分布合理,城镇建设更加有序,而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中,广州、深圳规模过大,不符合中心地理论,所以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建设更加有序,A正确;与地域文化特色关系不大,B错;珠三角地区对外开发程度也高,C错;该地区河网密布,耕地破碎,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不是很高,D错.故选A。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测试题(含答案)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1广西南宁二模)地铁的建成对沿线地区城市功能区演变具有重要影响,能够显著带动沿线地区城市化进程。
下图为我国某一线城市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中的8个站点及其周边土地主要用途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3题。
1.枢纽站位置的确定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辐射范围B.周边用地类型C.交通换乘D.距市中心远近2.与一般站相比,中心站周边多为( )A.住宅区B.商业区C.工业区D.生态区3.端头站周边城市化速度最快,这主要是由于( )①换乘最便利②服务业发展快③地价高④城市化起点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22江苏南通段考)下图为2010—2016年我国某大城市功能用地的外部扩展与内部更替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4~5题。
4.该时期城市功能用地面积明显增加的是( )A.住宅用地B.商业服务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D.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5.2010—2016年功能用地的变化表明,该城市( )A.空间形态变化不大B.中心城区逐渐萎缩C.公共管理相对滞后D.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下图为我国中部地区某城市示意图,该城市新城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
据此完成第6~7题。
6.影响新城区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公路B.铁路C.航空D.水运7.新城区建设对老城区的积极影响有( )①缓解交通拥堵②优化空间结构③引发人口集聚④“摊大饼”式扩张A.③④B.②③C.①④D.①②下图示意沈阳市浑南新城规划建设的“十字架”结构,其由南北轴和东西轴构成。
据此完成第8~9题。
8.南北轴线上自北向南的功能区规划较为合理的是( )A.文化中心、商务中心、行政中心、科技中心B.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商务中心C.科技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D.商务中心、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9.浑南新城的建设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需大量建设的是( )A.综合性商厦B.幼儿园C.大型医院D.公安分局下表所列为我国四个城镇主要社会服务功能情况。
城市与城市化高考试题12

2009年联考题一、选择题(湖南省长沙一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读30°N线附近四个地区简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④四城市气候特征相似的是( )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④2.关于图中四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该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B.②附近海域有著名渔场C.③为该国重要的金融中心D.④所在地区有飓风灾害答案 1.C 2.D(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已知某城市规划合理,读图回答3~4题。
3.该图的指向标应该是()4.该图可能位于()A.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区 B.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区C.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D.北半球热带季风气候区答案 3.C 4.B(江苏省东台市2009届高三地理期末考试)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
读图回答5~6题。
5.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A.K2线B.AC曲线C.AD曲线D.AB曲线6.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共同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答案 5.D 6.C(江苏省徐州市200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读某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回答7~8题。
7.左图中,⑤→⑥反映的现象是()A.城市化加速发展B.城市郊区化C.逆城市化D.城乡差别拉大8.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乙处在()A.③时段B.④时段 C.⑤时段D.⑥时段答案 7.C 8.A(江苏省常州市2009届高三期末质量调研)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功能区,该城区有一条河流穿过。
据此回答9~11题。
9.若该城市各功能区布局合理,则f最有可能是()A.住宅区B.文化区C.工业区D.中心商务区10.若a、g均为住宅区,下列叙述正确是()A.g环境优于aB.a地价高于gC.g人口密度大于aD.影响a、g分化的主要原因是行政因素11.10年后,规划部门为快捷准确地获得该地变化状况,可借助()A.GPS技术B. GPS及GIS技术C.RS及GIS技术D.GIS技术答案9.C 10.A 11.C(衡阳市八中2009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读某假想区域规划图,图中①~⑧点需规划高新工业区、港口、机场、水厂、城市绿化带、火电厂、污水处理厂、疗养区,回答13~14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城市就业条件改善。( )D
A.①④ B.②③ C.④⑤ D.①②
【例1】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从1949年至今的土 地利用情况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 完成(1)~(3)题。
答案: 1. 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乡村人口减少,城市人
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农业用地不断转为非农业用地 。 2. 占用耕地 、 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3. 蔬菜 、 花卉 、 养殖 4. 新建的铁路、高速公路使交通日益便利,客 流量增加
第21讲 │ 备用习题
备用习题
1. 读某特大城市某地理要素等值线分布示意图,a>b >c,该示意图最不可能代表的是( )
(2)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
()
AC.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快 B.东、西部城市化速度同步
C.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
D.大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回流
解析 中国目前城市化进程表现为大城市发展快,
由于结构调整,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显,工业向郊
区转移,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
考向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2】下图是“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据
第21讲 │ 备用习题
2.下图反映了某市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 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第21讲 │ 备用习题
A.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B.1990年以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C.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 D.1950年—1980年期间城市发展非常迅速 [解析] 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地面硬化,地表水下渗 日益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本题应选择地理要素之间有直 接关系、主要关系的选项。图像直接反映的是城市面积与 地下水位之间的负相关性,与全球气候变暖不存在直接的 关系;同时也可结合排除法,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出现在 1965年左右,城市迅猛发展的时期出现在1980年后。 [答案] C
此完成(1)~(2)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图中有关城市热岛强度的信息,正确的是( )
A.晴天日平均值约1.7°C,最大值约3.7°C
B.阴天日平均值约0.9°C,最大值约2.4°C
C.热岛强度与天气形势有关,云量少,风速小,热
岛效应微弱
D.阴天时热岛效应显著
(2)若图示热岛强度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密切,其
依据是
口不断增加,农业用地不断转变为城市用地,与 此同时,耕地不断被占用,工业污染也不断向郊 区迁移、扩散。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 消费水平不断增加,郊区农民开始从事蔬菜、花 卉、养殖等产业活动,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促进该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新建的铁路、高速 公路使交通日益便利,客流量增加。
变式 训练1
变式 训练1 读下图,回答问题。
变式 训练1
(1)此图反映了该地区 城市化 的过程,
该过程的特点是(
)
(2)该过程中城市对郊区农业资源与环境产
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
变式 训练1
(3)如果你是农民,可能在待开发的土地上
发展(
)等生产活动。
(4)促进图中城市发展的原因主要是
(
)
变式 训练1
【解析】 从1976年到1996年该城镇面积不断扩大,人
(1)下列关于城市化意义的说法,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城市化过程中能够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小城 乡差别 B.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可以对周围农村地区的经济 起到较强的带动作用 C.一般情况下城市化能够较为有效地推动工业化的进程 D.因为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城市与乡村争夺劳动力的 情况,所以会极大地降低整体社会效率
(2010•天津)我国东北地区某重工业城市产业 结构调整期间,人口增长在10年中出现了图7所示 状况。结合图文材料,回答9~10题。
(图7)
9.图7所示人口增长状况分布,能够反映该 城市( ) A.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 B.老龄人口增多 C.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D.人口密度变小
城市化 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市化特点
练习
1.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 A )
B.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 )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10.伴随图7所示的人口变化,该城市( )
A.商业用地减少
B.居住用地扩大
C.交通用地减少
D.工业用地扩大
题眼
人口净迁移 近郊区
【解题思路】 题目的前提条件是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伴随
产业布局移动,人口也相应由市中心向外围移动。 外围地区的商业用地会增加,居住用地也要扩大, 交通用地增加,而工业用地扩大不是由于人口外 迁引起。 答案:9. A 10. B
答案:10.C 11.D
下图是世界各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图。 回答第12题。
12.由上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中国城市化进程可以用曲线MN段表示 B.a线表示发达国家目前的城市化平均水平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通常城市化速度也快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 答案:D
第21讲 │ 要点探究
[2010·江苏卷] 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 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第21讲 │ 要点探究
(1)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
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
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圈80年代
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
(2)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
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商
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
快、水平较低
第21讲 │ 要点探究
[解析] 该题组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城市化与人口迁 移之间的关系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1) 通常判断三率的高低以0%左右为低,1%以下为较低,1%~2% 为较高,2%以上为高,依次可以看出甲城市80年,乙城市圈 60年代和70年代可能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 率的增长模式。(2)从图中可以丙城市圈90年代人口迁移增长 率为负值,人口不断在外迁,这代表了发达国家当前的城市 化发展特点,而甲城市圈,人口迁移增长率大,人口不断向 城市迁移,这表明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当 前的城市化发展特点。
答案: (1)地形平坦;温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靠
近河流,可提供水源;促进石家庄市发展的因素 是铁路交通的发展。
(2)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住房紧张;绿 化减少,生活质量下降。
(3)建设卫星城可分散大城市的人口、工业和 部分职能,从而有效减弱城市病。
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78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 17.9%,1995年增加到29%,平均每年增加0.65个百分点, 预测205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占总人口比重的61%。分析并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成10~11题。
[答案] (1)A (2)D
1.下图表示“某地理事物由T1至T4的历史发展过 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①
; ②
; ③
(2)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
(3)
此
过
程
被
称
为
。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图比较,依据图例,图
中圆点为城市,阴影为郊区,观察四幅图的内容变
()
①城市人口密度高于农村 ②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
③海陆热力环流显著 ④峰值时刻与人流、车流高
峰期吻合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阴天时城市热岛强度最 大值约1.6°C。晴天时比阴天时热岛强度大,热岛 效应显著。云量少,风速小时,多为晴天,热岛效 应显著。第(2)题,城市人口集中,工业生产、交通 工具排放的废热多,形成热岛效应。图中热岛强度 峰值时刻为8:00前后,正值上班高峰期。 答案 (1)A (2)B
化:圆点数目从T1至T4在增多,阴影范围扩大,最 后连成一片,由此可见这四幅图反映了该地区城乡
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过程。它直接说明了:城市数
目增多,城市面积扩大,最后出现城市群,进而可
分析出,图中城乡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的实质就是城
市化。
答案 (1)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 大 出现城市群 (2)不断上升 (3)城市化
10.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处于( ) A.早期 B.缓慢发展时期 C.高速发展时期 D.趋于停止时期
11.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国家政策
C.人口增长情况
D.经济因素
10~11.解析:第10题,本题组考查城市化及调动运用知识的 能力。我国城市化水平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第11题,我国 城市化进程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2)图中直观反映的是城市化中( ) A.城市人口的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情况 C.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D.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
(3)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该图同时间接 反映了其他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B.乡村人口向城市不断迁移 C.城市规模变大,其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对经 济的带动作用增强 D.出现了卫星城,证明了该城市不会再有空气 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城市问题
第21讲 │ 备用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