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知识网络】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世界人口的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3.人口素质与环境: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考点透视】1.人口再生产(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死亡率很高,出生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较高 过渡型:死亡率降低,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现代型:出生率很低,死亡率有所回升,自然增长率低(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分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2.人口素质与环境(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人口身休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且影响越来越大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次生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方面对环境的污染(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发展观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典例精析】例1:下图是“世界人口增长图”,读后回答(1)1920年前后相比较,世界人口的增长发生的变化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习题

17.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正确理解是 17.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正确理解是 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 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为人口迁移 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 B.参与国际旅游活动属于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活动属于人口迁移 C.我国大学生赴美国留学属于人口迁移 C.我国大学生赴美国留学属于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 D. 人口迁移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 千米以上 18.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18.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强的是 A.自然环境因素 A.自然环境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B.政治因素 B.政治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
9.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9.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①日本 ④巴西 A.①②③ A.①②③ ②新加坡 ⑤德国 B.④⑤⑥ B.④⑤⑥ ③印度 ⑥埃及 C.①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⑤ D.①②⑤
10.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 10.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 人口普查表明 因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机械增长加快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 D.主要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D.主要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13.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13.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A.科技水平提高 A.科技水平提高 B.环境质量相对稳定 B.环境质量相对稳定
C.资源过度使用, C.资源过度使用,利用率低下 资源过度使用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14.下列说法属于人与环境对立的是 14.下列说法属于人与环境对立的是 ①洞庭湖围湖造田 ③南方丘陵地区退耕还林 ②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④为改善交通,大力增加 为改善交通, 汽车等交通工具 A.①③ A.①③ B.①④ B.①④ C.②③ C.②③ D.②④ D.②④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讲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课件 湘教版

2.(2014·全国卷Ⅰ)右图显示某国移 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 化。读图,完成(1)~(2)题。
(1)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国家
日本 美国 中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平均年龄中位数 44.9 37.2 34.8
17
(1)四个国家中 A.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 B.刚果民主共和国男性年轻人最多 C.日本比中国老龄人口多 D.美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7.2岁 (2)有关年龄中位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变化只反映人口数量的变化 B.向上移动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 C.年龄中位数随时间而减小 D.美国年龄中位数增加速度比中国快
(2)按照本预测,香港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时段是 ( )
A.2010 年~2020 年
B.2020 年~2030 年
C.2030 年~2040 年
D.2040 年~2050 年
解析:第(1)题,依据概念可知,总人口数量=65 岁以上老
年人数量/65 岁以上老年人比例,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①曲
线符合。第(2)题,在上题基础上,分析①曲线反映的人口
与劳动年龄(15~64 岁)人口数之 比。如图示意 1980~2030 年我国 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
趋势。读图回答(1)~(2)题。
(1)2015 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 年后可能出现 ( )
高中地理必修Ⅱ(鲁教版)“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不同版本间的教材对比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Ⅱ(鲁教版)“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不同版本间的教材对比分析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一、不同版本教材对课标的呈现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鲁教版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读图思考、活动、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转变(读图思考、案例、活动)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探索、学习指南、阅读、名词链接、读图、案例研究、思考、复习题)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活动思考)“高—高—低”模式(阅读、活动探究)“高—低—高”模式(阅读、活动实践)“低—低—低”模式(阅读)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知识窗)人口增长模式第一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第二阶段加速增长阶段第一阶段增长减缓阶段第一阶段低速增长阶段(活动)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活动)二、不同版本教材的结构编排虽然各版本对课程标准的体现有其共性方面,但不同版本所选择的案例不同,描述的次序也有所不同。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选用不同的案例作为导入,说明人口增长的现象。
其中,人教版、湘教版和鲁教版均采用1999年中国人口已达60亿的案例作为导入,而中图版以探索欧洲和中国人口增长的比较为引入。
(2)不同版本教材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不同的,人教版为“三种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中图版为“三阶段”,高高低模式、三低模式、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模式;湘教版为“三种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鲁教版的“四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
各种阶段分类方法都是有一定依据的,但根据课标的指导,只需要把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各阶段的主要特点阐述清楚即可。
(3)中图版第一节节后的案例探究采用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变动,湘教版则是以我国历史上人口数量的变动为例,人教版则探讨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口分布 (1)第二节人口迁移 (6)第三节人口容量 (12)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
(1)表现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1.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其分布特点分析如下:[归纳提升]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当今世界的人口分布状况,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自然地理条件综合思维:分析评价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指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其评价性语言是:凡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政治、科技、历史、宗教、军事等。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人口分布课时练含解析2

人口分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沃尔沃环球帆船赛2017~2018赛季在西班牙阿利坎特港拉开序幕,于荷兰海牙收官.下图为环球帆船赛路线图。
读图,完成1、2题。
1。
帆船停靠城市所在区域人口密度最大的是()A.伊塔加B.奥克兰C.广州D。
墨尔本2。
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A。
分布不平衡,各大洲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内陆地区B.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C.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只位于低纬度地区D.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只分布在高原、高山地区【解析】1选C,2选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帆船停靠的四个城市中广州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千米超过100人。
第2题,世界人口密集区主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
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
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km2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
据此回答3、4题。
3.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是()A.西北多东南少B.南多北少C.东北多西南少D.均匀分布4。
若M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区,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A。
水源充足B。
资源开发C.交通便利D。
地势高峻【解析】3选A,4选D。
第3题,图中等人口密度线由西北向东南推进,即人口向东南方向发展,密度线值应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所以人口西北多东南少.第4题,某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说明该地利于人口分布的条件较好,而地势高峻不利于人类生存。
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即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是北美洲东部。
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B人类大陆形成的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发达B。
自然条件优越C.城市化水平高D。
工业发展最早6。
《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教案

《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教案第一章:人口问题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人口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采取的人口控制措施。
1.2 教学内容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特点: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
人口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压力等。
我国政府采取的人口控制措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问题等。
1.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家长了解自己家庭的人口状况,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口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口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第二章:资源问题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资源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资源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采取的资源管理措施。
2.2 教学内容我国资源的基本状况和特点: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资源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可持续发展等。
我国政府采取的资源管理措施: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资源有偿使用等。
2.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家长了解我国资源状况,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资源分布图和资源利用情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资源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资源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第三章:环境问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3.2 教学内容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健康问题、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等。
我国政府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态文明建设等。
3.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家长了解我国环境状况,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统编鲁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综合与测试》必备知识点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教材合格考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知识梳理1.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
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数量/面积×100%2.人口分布特点答题模板:(1)人口分布是否均匀(2)分布的方位(疏密,多少);人口主要集中在……3.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特点: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特征。
世界人口稠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都是人口稠密区。
至2017年,人口超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人口稀疏区:南极洲以及一些荒凉海岛。
规律:北半球中纬度沿海低地平原①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带。
②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
③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
④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4.热带多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
原因:热带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
此外,这一海拔超出疟蚊分布上限,人们可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
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基本因素):气候、地形、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最显著)、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6.胡焕庸线探究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1)以胡焕庸线(腾冲-黑河一线)为分界线;(2)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原因:我国东部地区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交通方便,科技水平高,环境可养育的人口多,故人口稠密;而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水平低,环境可养育的人口少,人口分布稀疏。
所以,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合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市某住宅小区人口迁移 和流动的基本情况调查表
( 2006.1 ~ 2006.12 )
姓名 性别 年龄 婚姻状况 文化程度 现从事工作 原户口所在地 流动原因 离开户口所在地的时间
设置情境 引发问题 提供信息 开展活动 获得结论
“情境”
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 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人口迁移和流 动一反历史上向落后殖民地移动的现象,而变 成大多移向富国。(配上图片则更佳)
“问题”
你能说出有哪些主要因素在支配着人口迁 移和流动吗?
思考活动:让学生课堂个体完成; 探究活动:让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实践活动: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完成。
阅读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的横向拓展或纵 向延伸,一般供学生自学,课上只作重点点拨, 或难点解释。一般不作考核要求。但有些阅读 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对后续教学具有较大的基础 性,应加以特别关注。如必修Ⅰ第一章中的地 转偏向力、地方时、晨昏线等。有的是相关活 动的内容载体,开展活动时,应引导学生进行
1.可以适当增加有关我国人口迁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 影响的内容。 2.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为学生课外学习内容。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
1.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基本要求 2.举例说明外国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了解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发展要求 树立发扬中国文化优良传统,屏弃传统陋习的观念。
1、学会欣赏: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 养育特征和多样性,了解其地理背景;
2、学会思考: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和规 律,并且能够运用于解决新的地理问题;
3、学会分析:能够描述和图示基本的地 理过程,了解地理要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抓住主导要素;
4、学会综合:要能够透视地理要素的相 关性及其形成的整体性特征;
(1)选取其它版本好的案例、活动、图片 加以替换; (2)选取学生近距离的教学内容和案例; (3)选取时效好的教学内容与案例。
案例、图片(景观图)并不是教学内容 的本质性的东西,只是用来说明地理概 念、原理的辅助性材料,是培养学生能 力的载体。
四套教材的浏览网址
对教参、教辅等的几点看法
1.相对于教材而言,教参编写比较粗糙,各章体例 很不统一,捡拾了大量旧教材的教学内容,使用时应小 心谨慎。教师应更多地钻研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吃准 教学目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必修Ⅱ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教学解析
绍兴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国荣
一、课程标准要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 区别。
4.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活动建议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 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 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一个观念 二大内容 三大能力 四种方法
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 空间思维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法 自主学习法
主题讨论法 问题探究法
三、不同版本教学内容的比较
宏观内容
人教版旧教材 1.人口再生产 2.人口数量与环境 3.环境人口容量 4.人口迁移与环境 5.中国的人口迁移
认真阅读并加以应用,如必修Ⅱ第二章“发达
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可能是教材编写时出现的不合理之 处,教学时应根据需要灵活处理。
➢教师可了解多套教材的编写特点,吸取 各套教材的优点,重组教材内容或呈现 方式
人教版:读图思考 鲁教版:情境问题、单元活动 中图版:章首课题、节首探索
➢教学内容可重组,案例、活动、图片可更换
。。。。。。
对教材的处理意见
1.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 、组织 教学的重要资源,备课活动中应认真研究、充分挖掘
2.作为教师应熟悉多套教材,吸取各套教材的优点, 重组教材内容及呈现方式
3.尊重教材,但不惟教材,以审视的眼光,选择教 材内容
4.可结合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学生身边 的地理素材,丰富充实教材内容
5. 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湘教版新教材的结构
正 文
活 动
图
像
阅读材料
所有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 过程中应灵活整合.
正文: 用以说明地理概念 、原理、规律、特征等。 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内容, 应加以很好的落实。
图像:图像在当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 “附图”或“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并 重的教材表述手段。
1.根据资料,分析某一地区的人口增长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分析我国和当地人口增长的现状,认识目前我国人口发展 存在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国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只是作为一种课外学习探究 的内容。
1.2 人口合理容量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1.了解“人口爆炸”的含义。 2.了解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 3.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其区别。 4.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及人口容量的自身特点。 5.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关材料,进一步提高辨证分析 问题的能力。 6.认识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人口发展的意义,增强科学的 资源观、人口观和发展观。
•
每一次的加油,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 了下一 次更好 的自己 。20.11.1920.11.19Thursday, November 19, 2020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03:56:1103:56:1103:5611/19/2020 3:56:11 AM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1.1903:56:1103:56Nov-2019-Nov-20
人教版旧教材 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四大影响因素 合理容量
人教版新教材 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三大影响因素
湘教版新教材
环境的限制性(资源) 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特点)
四、省教学要求的确定
1.1 人口增长模式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理解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 因素。 2.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和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 特点及地区分布。 3.根据资料,分析我国和当地人口的发展模式。 4.分析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进一步提高读图和分析 能力。 5.分析世界、我国和当地人口资料,增强分析、运用地理数 据的能力。
5、整合课程资源,增加教学的 有效性。
传统地理教学备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依赖于现存的教参与教案选; (2)只备教材,不备大纲(标准); (3)没有充分收集有关的地理资料与信息; (4)忽视学习活动的设计; (5)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 (6)为显示方法而准备方法; (7)多媒体的设备没有和谐地融入整体的教学 设计之中。
解
最大的人 人口合理容量
法
口规模和 经济规模
适度人口规模
资源
2、结合区域地理,在特定的环 境中应用相关的基本原理
从区域环境特征(自然和社会)分析人 口增长与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原因。(上海)
从影响因素入手综合分析某一区域(日 本、新疆、浙江等)人口合理容量的大小。
回忆或提供区域背景材料(文字或图片)
3、教学留白,给学生以一定的 空间和时间
地理教材改革的一个鲜明趋势是地 理知识的图像化。由于文字表述的局限 性,有些地理知识,如地理事物的空间 分布、空间结构等,必须借助于图像来 表示;有些地理知识,如各地理要素之 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地理过 程等,通过设计出合理的示意图则一目 了然。
活动:活动在新课程占有相当重要 的地位,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1)收集教学资源:当地人口三率的收集分 析、外来民工的调查分析等。 (2)绘图与析图(不同类型的统计图)。 (3)问题讨论:典型案例所反映的问题讨论 分析。 (4)撰写人口方面的小论文(研究性学习)。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一动、画一画、算一算、 想一想、归纳、总结、感悟,注重过程教学
4.倡导“情境-互动探究”教学方 式
湘教版新教材
三大类型 高-高-低模式(原始) 高-低-高模式(传统) 低-低-低模式(现代)
微观内容 人口迁移
人教版旧教材 概念 分类 影响因素 影响 中国人口迁移(详)
人教版新教材 概念 分类 影响因素(简) 问题研究(民工)
湘教版新教材
概念 分类 影响因素(详) 影响(未涉及)
微观内容 人口合理容量
对课程资源的理解:
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 因素。是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 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 资源的总和。是促进教师专业 发展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 种资源。
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
1、课程标准 2、教材(地图册) 3、教参 4、教辅资料 5、地理信息(媒体、网络、专业杂志等) 6、学校地理资料库(筹备完善) 7、学生经验 8、环境资源
感悟: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增长和迁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四、对本章教学的几点思考
1、立足于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基 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搞清基本概念: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环境承载力 与合理人口容量等。 理解基本原理:人口增长模式、影 响人口增长与迁移的因素等。
一定 区域
环境
图
环境承载力
获得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 济的发展和户籍管理政策的改革, 流动人口数量增加,流动原因趋 于多样化
人口移动的特点
◆ 从性别构成看:移动人口以男性为主 ◆ 从年龄构成看:移动人口以中青年人为主 ◆ 从移动距离看:以近距离的省内流动为主 ◆ 经济因素:对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 的人口流动影响很大 ◆气候等自然因素:通过影响生活、生产, 影响人口流动,并成为经济发展条件下新的 人口流动因素 ◆文化教育因素: “高考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