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语文必修一登高 导学案

【拓展延伸】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写了哪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登高》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1学时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作品有《杜工部集》。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第一章节: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结构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文学的敏感度。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章节: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介绍《登高》诗的背景,包括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时代背景。
解释《登高》诗的题目和诗句的意义。
2.2 诗句解析分析《登高》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包括对仗、排比、拟人等。
解读每句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第三章节: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登高的景象,引导学生对登高活动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登高活动的经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2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登高》诗,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3.3 诗句解析与讨论教师分析诗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解释每句诗句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节:实践活动4.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登高》诗的启发,创作自己的登高诗或作文。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人杜甫和其他角色,表演《登高》诗的情景。
学生通过表演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第五章节:总结与反思5.1 学生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对《登高》诗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5.2 教师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参与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适用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六章节: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程度和创作成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诗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登高》的导学案

《登高》的导学案《<登高>的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意境营造、语言运用、对仗技巧等。
3、背诵并默写全诗,提高诗歌鉴赏和诵读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情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分析诗歌的对仗手法和语言特点,感受其艺术魅力。
2、难点(1)深入领会诗歌中复杂的情感内涵,如身世之悲、家国之痛等。
(2)理解诗歌意境的营造和象征意义。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其作品大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创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 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东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四、文本解读1、原文呈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诗句赏析(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秋风急骤、天空高远、猿猴哀鸣、水清沙白、鸟儿盘旋的凄凉景象。
“风急”“天高”“猿啸哀”,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悲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以鸟的盘旋不定,暗示诗人漂泊异乡、孤独无依的处境。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

《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教学时数:一课时新课导入:(投影画面)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音乐起)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长江边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凄冷的风中,一只孤鸟在高空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
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他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
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
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指导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登高》(第1课时)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登高》(第1课时)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登高》(第1课时)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登高》(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学习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能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预习】I.教材助读一、新课导入: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入。
二、重阳节的来历:名称释义: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的诗再现了“安史之乱”时唐朝的现实生活,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能反应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是“三吏”(_____、_____、 _____ )“三别”(_____ 、______、 _____)。
杜甫被后世称为。
2.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渚()潦倒()3.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2)艰难苦恨繁霜鬓:(3)潦倒新停浊酒杯:_______________【探究】探究一:《登高》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事物?诗人分别用了哪些字词描绘它们?探究二: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探究三: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
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小结:【当堂训练】1.杜甫,____代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主义诗人,人称“_____”。
他的诗被誉为“______”。
他的《登高》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登高》公开课教案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分析的方法,深入解读《登高》这首诗的内涵和外延。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培养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介绍《登高》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歌的主题。
2.2 诗歌鉴赏:分析《登高》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音乐特点。
引导学生从形象、情感和手法等方面,欣赏诗歌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一个问题或情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登高》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喜欢登山,登山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和体验。
3.2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登高》的意义和主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登山的经历和感受的文章,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他们对《登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的丰富性、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提供《登高》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解释。
5.2 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登高》的意境和情感。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法:在解析诗歌内容时,运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诗歌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一诗;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登高》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并体验诗中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培养对诗歌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和热爱;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登高的景象,引发学生对《登高》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登高的意义和价值。
2.2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登高》的诗句,解释生词和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2.3 课文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中的场景和情感;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登高》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登高》,了解诗的背景和作者;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材料和教学工具。
3.2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词和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3.3 课堂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中的场景和情感;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登高》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展示对《登高》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4.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堂延伸: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登高》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展示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5.2 课后延伸:学生进行诗歌研究的项目,深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创作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登高》导学案2 (2)

《登高》导学案2神木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课题:杜甫诗三首之《登高》【教学目标】 1、感受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知识导学】 1.背景补充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解题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预习案一、文学常识回顾:杜甫,字 _______,客居长安时曾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所以世称 ___________。
又因为曾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使参谋,所以又称为 __________。
他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作品集《 _____________》。
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___,其诗被称为______,其诗歌风格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_____。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渚清()霜鬓()潦倒()浊酒()三、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回:渚:落木:作客(与“做客”比较):百年:苦恨:潦倒:艰难:四、本首诗歌中的鸟和______的“鹰击长空”所描绘的鸟有什么不同?四、反复朗读诗歌,看看自己达到了第几重境界:第一重:能正确朗读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
【学习重点】1. 分析意象中寄寓的情感;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解读作品中“悲”情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围绕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析文字等方法突破。
【学习时数】一课时【知识链接】1.解题: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58岁时去世,写这首诗时是55岁。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此时诗人还壮志未酬,而好友李白、高适、严武也相继辞世。
【教学过程】一、导入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自主学习(一)抓题目从题目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二)抓作者,了解写作背景结合前两课所学回答:此诗写于什么时间此时的社会环境如何作者的境遇如何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三)抓诗句: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诗歌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六种:风、天、猿、渚、沙、鸟引导: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急、高、啸哀、清、白、飞回。
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
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但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
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
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
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抒情。
三、合作探究(一)[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问题:南宋学者罗大经指出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结合诗句试做具体分析。
《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
“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
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
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
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
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
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
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
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
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
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
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
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
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
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
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
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第八层意思。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
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
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二)[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问题: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提示: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理解“艰难”、“苦”和“新停的含义。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
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
他既忧己,更忧民忧国。
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
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
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
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小结: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
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
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四、交流展示五、课堂练习1、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C.万里/悲秋/常/作客? D.百年/多病/独登/台2、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