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实验方法总结
猪的消化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猪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探究猪对不同食物的消化吸收情况。
3. 掌握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猪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
猪的消化过程主要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机械消化是指食物在口腔和胃中通过牙齿咀嚼、舌搅拌和胃蠕动等方式被破碎和混合;化学消化是指消化酶在胃和小肠中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猪一只(体重约20kg)。
2. 实验食物:米饭、馒头、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等。
3. 实验仪器:解剖器械、显微镜、量筒、烧杯、试管等。
4. 实验试剂:盐酸、氢氧化钠、淀粉酶、蛋白酶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动物处理:将猪禁食24小时,以排除胃肠道内残留的食物。
2. 口腔消化实验:(1)取猪口腔,观察牙齿、舌、唾液腺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将米饭、馒头等食物放入猪口腔,观察猪的咀嚼和吞咽过程。
3. 食管消化实验:(1)解剖猪食管,观察食管的结构和功能。
(2)将食物从食管取出,观察食物在食管中的推进情况。
4. 胃消化实验:(1)解剖猪胃,观察胃的结构和功能。
(2)将食物从胃中取出,观察食物在胃中的消化情况,如胃液分泌、食物破碎等。
5. 小肠消化实验:(1)解剖猪小肠,观察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2)将食物从小肠中取出,观察食物在小肠中的消化情况,如消化酶的作用、营养物质吸收等。
6. 大肠消化实验:(1)解剖猪大肠,观察大肠的结构和功能。
(2)将食物从大肠中取出,观察食物在大肠中的消化情况,如水分吸收、残渣排出等。
7. 消化产物分析:(1)将消化产物进行显微镜观察,观察细胞结构、营养物质等。
(2)将消化产物进行化学分析,如淀粉酶、蛋白酶等活性测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口腔消化实验:猪的口腔具有牙齿、舌等器官,能够进行机械消化。
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淀粉酶,可初步分解食物中的淀粉。
2. 食管消化实验:猪的食管能够将食物从口腔推向胃部,但无消化作用。
消化系统实训报告

消化系统实训报告1. 引言本实训报告旨在总结和分享我们在消化系统实训过程中的学习和实践经验。
消化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系统,对于我们理解和维护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学习了一些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2. 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1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在实训的第一部分,我们学习了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我们通过解剖实验和模型展示,了解了这些器官的位置、形状和功能。
口腔是食物进入消化系统的起点,而胃和肠道则负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2.2 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实训的第二部分,我们学习了一些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并了解了它们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例如,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胃黏膜受损引起的。
我们学习了胃溃疡的症状和诊断方法,并了解了一些改变生活习惯和药物治疗的方式来预防和治疗胃溃疡。
2.3 消化系统实验操作在实训的第三部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以加深对消化系统的理解。
我们使用模型和实验工具,模拟了消化过程,并观察了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
我们还学习了一些消化系统相关的实验技术,例如胃酸抑制实验和酶活性测定实验等。
3. 实训收获通过参与消化系统实训,我们得到了一些宝贵的收获。
首先,我们对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学习了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形态,以及它们在食物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作用。
这些知识对我们理解和保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我们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通过学习胃溃疡和其他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我们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些问题,保持身体的健康。
最后,通过实验操作,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对消化系统的学习。
通过观察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消化过程的本质,并学习了一些实验技术,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植物样品消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样品消化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植物样品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
3. 熟悉实验操作步骤,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植物样品消化实验是通过将植物样品与消化酶混合,使样品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便于后续分析。
实验中常用的消化酶有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 新鲜植物样品(如玉米秸秆、稻草等)- 消化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 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缓冲液)- 蒸馏水- 试管、烧杯、移液器、玻璃棒、显微镜等2. 仪器:- 高速组织捣碎机- 恒温水浴锅- 显微镜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 将新鲜植物样品洗净、晾干,剪成约1cm长的段。
- 用高速组织捣碎机将样品捣碎,制成匀浆。
2. 消化:- 取适量匀浆放入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消化酶,使其浓度适宜。
- 加入适量的缓冲液,调节pH值至最适范围。
- 将试管放入恒温水浴锅中,在一定温度下消化一定时间。
3. 停止消化:- 取出试管,用玻璃棒搅拌,使消化酶充分混合。
- 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终止消化反应。
4. 分析:- 将消化后的样品用显微镜观察,观察样品的消化程度。
- 记录观察结果,分析消化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 消化后的样品在显微镜下可见,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木糖等。
- 消化效果较好的样品,其大分子物质含量明显降低,小分子物质含量增加。
2. 分析:- 消化酶的种类、浓度、消化时间等因素对消化效果有显著影响。
- 通过调整实验条件,可以提高植物样品的消化效果。
六、实验讨论1. 消化酶的种类、浓度、消化时间等因素对消化效果的影响。
2. 植物样品消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3. 植物样品消化在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植物样品消化的原理和方法,掌握了植物样品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消化酶的种类、浓度、消化时间等因素对消化效果有显著影响。
人体消化实验报告原理(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人体消化系统是复杂的生理系统,负责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能够被身体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人体消化过程,探究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理解消化原理和过程。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2. 探究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
3. 分析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4. 认识消化过程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1. 消化系统的组成:人体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各部分协同工作,完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2. 消化过程:- 物理性消化: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使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便于吸收。
3. 消化酶的作用:- 唾液淀粉酶:在口腔中,唾液淀粉酶开始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 胃蛋白酶:在胃中,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
-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在小肠中,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将蛋白质进一步分解为氨基酸。
- 淀粉酶:在小肠中,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4. 消化与吸收: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小肠壁进入血液循环,被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四、实验方法1. 模拟口腔消化:取少量淀粉,加入唾液,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2. 模拟胃消化:取少量蛋白质,加入胃蛋白酶,观察胃蛋白酶对蛋白质的分解作用。
3. 模拟小肠消化:取少量淀粉和蛋白质,加入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淀粉酶,观察消化酶对淀粉和蛋白质的分解作用。
4. 观察消化过程:通过显微镜观察消化过程中的变化,如食物的形态变化、消化酶的作用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口腔消化: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观察到的现象是淀粉颗粒逐渐减少,溶液颜色变浅。
2. 胃消化: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观察到的现象是蛋白质颗粒逐渐减少,溶液颜色变浅。
3. 小肠消化:消化酶将淀粉和蛋白质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观察到的现象是淀粉和蛋白质颗粒消失,溶液颜色变浅。
人体胃消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胃的消化功能;2. 探究不同食物在胃中的消化过程;3. 分析食物消化过程中胃液、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酶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人体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负责将食物与胃液混合,使其成为食糜,进而促进食物的消化。
胃液主要由胃酸、胃蛋白酶、黏液等成分组成,其中胃酸具有杀菌、激活胃蛋白酶的作用,胃蛋白酶则能分解蛋白质。
本实验通过模拟人体胃的消化过程,观察不同食物在胃中的消化情况,分析消化酶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10名,男女各5名,年龄20-30岁);2. 实验食物:馒头、鸡蛋、苹果、香蕉;3.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滴管、显微镜、电子天平、计时器等;4. 实验试剂:胃液、胃酸、胃蛋白酶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10名志愿者分为5组,每组2人,分别对应馒头、鸡蛋、苹果、香蕉4种食物;2. 食物准备:将馒头、鸡蛋、苹果、香蕉分别切成小块,备用;3. 实验步骤:(1)志愿者空腹30分钟后,分别将馒头、鸡蛋、苹果、香蕉放入口中咀嚼,咀嚼时间为3分钟;(2)志愿者将咀嚼后的食物与胃液混合,放入试管中,观察食物在胃液中的消化情况;(3)在实验过程中,记录食物的消化时间、消化程度、消化酶的作用等数据;(4)实验结束后,将消化后的食物取出,用显微镜观察食物的消化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馒头在胃液中消化时间约为30分钟,消化程度较高,胃蛋白酶活性较高;(2)鸡蛋在胃液中消化时间约为20分钟,消化程度较高,胃蛋白酶活性较高;(3)苹果在胃液中消化时间约为40分钟,消化程度较低,胃蛋白酶活性较低;(4)香蕉在胃液中消化时间约为50分钟,消化程度较低,胃蛋白酶活性较低。
2. 分析:(1)馒头、鸡蛋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在胃液中消化较快,消化程度较高,说明胃蛋白酶在蛋白质消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苹果、香蕉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在胃液中消化较慢,消化程度较低,说明胃蛋白酶在纤维消化过程中作用有限;(3)胃酸在实验过程中具有杀菌、激活胃蛋白酶的作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淀粉消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 了解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3. 掌握实验设计、操作和结果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多糖,在人体内需要经过消化酶的作用才能被分解为葡萄糖,供人体吸收利用。
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从而促进淀粉的消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馒头碎屑、唾液、清水、碘液、玻璃棒、试管、37℃温水。
2. 仪器:水浴锅、酒精灯、计时器。
四、实验步骤1. 将馒头碎屑、唾液、清水分别加入三个试管中,标记为A、B、C。
2. 将A、B试管中的混合物充分搅拌,放入37℃温水中水浴10分钟。
3. 取出A、B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4. 将C试管中的混合物充分搅拌,滴加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5. 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A试管:滴加碘液后,颜色不变蓝。
- B试管: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
- C试管: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
2. 结果分析- A试管:唾液淀粉酶将馒头碎屑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故A试管颜色不变蓝。
- B试管: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淀粉遇碘变蓝,故B试管颜色变蓝。
- C试管:馒头碎屑在清水中,淀粉没有被消化,遇碘变蓝,故C试管颜色变蓝。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唾液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2. 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A试管颜色不变蓝的原因是什么?- A试管颜色不变蓝的原因是唾液淀粉酶将馒头碎屑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2. 实验过程中,B试管颜色变蓝的原因是什么?- B试管颜色变蓝的原因是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淀粉遇碘变蓝。
3. 实验过程中,C试管颜色变蓝的原因是什么?- C试管颜色变蓝的原因是馒头碎屑在清水中,淀粉没有被消化,遇碘变蓝。
细胞消化经验总结

细胞消化经验总结许多同学对细胞消化做了许多研究,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也见到很多人的困惑。
其实细胞培养,尤其是细胞系的培养,就消化而言,不是太难,做得多了,善于总结经验,就能把细胞越养越好。
一般的程序步骤,细节操作,我这里就不讲了,只讲一些基本操作背后的知识,如果不对之处,欢迎指正。
1.其实绝大部分细胞消化的时候是只要用胰酶润洗一遍即可,吸去胰酶后,残留的那些无法计算体积的附着在细胞表面的微量胰酶在37度一般不到2min足够消化细胞(绝大部分1min 不到)。
对于这些细胞原则上不要用胰酶孵育细胞,连续这样传代,对细胞伤害很大。
简单的程序是PBS润洗吸去,胰酶润洗吸去,然后37度消化。
2.什么算是消化好了呢?不是细胞全部成间隔分布很离散的单个圆形才算消化好了,一般你肉眼观察贴壁细胞层,只要能移动了,多半呈沙壮移动,其实已经可以了,很多人喜欢把细胞消化或者吹打成完全分离细胞,这是没有必要的。
一般能移动了,说明细胞与培养基质材料的附着已经消失了,细胞之间的附着也已经消失了,细胞已经独立分布了(虽然没有呈现很广的离散分布)。
这个时候应该停止消化,不要等到看到镜下所有细胞都分离得非常好,间隙很大,才停止。
细胞就是完全成单个细胞悬液,之后在贴壁的过程中仍然会聚集,这个是贴壁培养的细胞,尤其是肿瘤细胞的一个特性,无论死活的细胞都是如此,你可以尝试,准备100%的单个细胞悬液,贴壁后观察细胞,仍然是几个几个细胞聚集在一起。
一些悬浮培养细胞也是如此,容易聚集,不要去尝试过几个小时就拿出来吹打成单细胞悬液(不要笑,这个是初养悬浮细胞的人常犯的错误,以为悬浮培养就是一个一个分开)。
细胞只要能从基质上脱离下来,这个时候即使是成片的(比如Calu-3细胞),吹打不超过20次后(一般10次即可),成小规模聚集(10个细胞左右),是正常的,不要试图再去延长消化时间,或者象有的同学那样吹打1h,等待单细胞悬液出现。
3.四步消化法,这个挺有意思,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应该是网友自己发展出来的方法,很有参考价值。
消化系统药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消化系统药物的基本分类和作用机制。
2. 掌握消化系统药物的临床应用和适应症。
3. 通过实验操作,验证消化系统药物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
二、实验原理消化系统药物是指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主要包括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助消化药、促胃肠动力药、胃肠解痉药、止吐和催吐药、泻药与止泻药、微生态药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缓解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症状,如胃痛、胃酸过多、恶心、呕吐、腹泻等。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大白鼠2. 实验药品:奥美拉唑、法莫替丁、胃蛋白酶、多潘立酮、匹维溴铵片等3.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量筒、滴定管、显微镜、离心机等4.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胃酸测定液、粪便检测液等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大白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奥美拉唑组、法莫替丁组、胃蛋白酶组、多潘立酮组、匹维溴铵组。
2. 实验操作:(1)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
(2)奥美拉唑组:给予奥美拉唑(0.1mg/kg)灌胃。
(3)法莫替丁组:给予法莫替丁(10mg/kg)灌胃。
(4)胃蛋白酶组:给予胃蛋白酶(0.5mg/kg)灌胃。
(5)多潘立酮组:给予多潘立酮(1mg/kg)灌胃。
(6)匹维溴铵组:给予匹维溴铵片(10mg/kg)灌胃。
3. 实验观察:(1)观察各组大白鼠的胃痛、胃酸过多、恶心、呕吐等症状。
(2)测定各组大白鼠的胃酸分泌量。
(3)观察各组大白鼠的粪便性状。
4.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各组间差异。
五、实验结果1. 各组大白鼠的症状表现:对照组:胃痛、胃酸过多、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
奥美拉唑组:胃痛、胃酸过多、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
法莫替丁组:胃痛、胃酸过多、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
胃蛋白酶组:胃痛、胃酸过多、恶心、呕吐等症状无明显改善。
多潘立酮组:胃痛、胃酸过多、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
匹维溴铵组:胃痛、胃酸过多、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豆粕粉碎粒度与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关系研究》
采用胃蛋白酶-胰酶两步法,通过体外模拟鸡体消化道内环境来比较不同粉碎力度豆粕的蛋白消化率,从而确定适合肉仔鸡生长的较适宜豆粕粉碎力度。
平均粒径采用GB 6971-86 方法,体外试验采用Boisen和Fernandez等体外模拟消化方法。
胃蛋白酶最适浓度的选择
1g豆皮→100ml三角瓶+25ml磷酸缓冲液(pH=6.0 0.01M)+10ml盐酸(0.2M)→温和搅拌+1ml(15mg/ml,30mg/ml,45mg/ml,60mg/ml,75mg/ml,90mg/ml)的新鲜胃蛋白酶溶液(由0.01M HCl 配制),pH=2.0 +0.5ml抑菌剂(青霉素+链霉素)→39℃恒温水浴中震荡6h,消化后+20%黄基水杨酸5ml→室温静置30min→抽滤→干燥后残渣凯式定氮法测蛋白质含量→计算蛋白质和干物质消化率。
确定最适胃蛋白酶浓度为75mg/ml.
胰酶最适浓度选择
在最适(75mg/m)胃蛋白酶液消化后的产物中加入10ml磷酸缓冲液(0.2M pH=6.8)+5mlNaoH(0.6M)+1ml(70mg/ml,90mg/ml,110mg/ml,130mg/ml,150mg/ml)的胰酶溶液(由磷酸二氢钾缓冲液配制)pH=6.8→39℃恒温水浴中震荡18h→消化后+20%磺基水杨酸5ml→室温静置30min→抽滤,干燥后残渣按照凯式定氮法测其蛋白质含量,计算粗蛋白和干物质消化率,确定最适胰酶浓度为110mg/ml。
胃蛋白酶一胰酶两步法测定过程[1]
分别称取原样和过筛豆粕于三角瓶中,4个重复,使用最适浓度测定不同粒度豆粕蛋白和干物质含量,并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其氨基酸含量,计算粗蛋白、干物质和氨基酸消化率。
《燕麦粉添加量对面包营养组分含量和淀粉体外消化性的影响》
淀粉体外水解动力学测定
1g样品+50ml磷酸缓冲液(pH=6.9)→37℃水浴消化5min→取0.2ml消化上清液→1min 后加入1mlα-淀粉酶溶液(40mg/ml 用DNS溶液配制)→37℃水浴继续消化→每隔15min 分别取消化液0.2ml于25ml试管中+0.8ml蒸馏水+1mlDNS→沸水浴中煮沸10min→取出后+15ml蒸馏水,摇匀→空白管调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
采用0.25、0.50、0.75、1.00、1.25、1.50、1.75、2.00、2.50 mg/m L的葡萄糖溶液绘制标准曲表2 ,根据还原糖释放量的变化比较淀粉的体外消化性。
《苦荞芽粉馒头品质及体外模拟消化研究》
甲醇提取液的制备
参照Bojana(2011)提取样品的方法并稍作修改。
准确称取5g待提取的苦荞馒头样品浸没于50ml甲醇/水(80/20,v/v)溶液中,用均质机搅拌使样品破碎均质。
样品液超声波提取15min,将悬浮液转移至离心管中。
原样品再加入50ml甲醇/水(80/20,v/v),重复一次,合并提取液。
2500r/min离心,取上清液于45℃水浴下蒸发至干,用甲醇重新溶解并定容到100ml,备用。
酚含量测定
采用Folin–Ciocalteu法(FILIPCEV 2011)测定试样的总酚含量,并稍作修改。
取500μL蒸馏水,加入125μL的标准溶液或提取液后,再加入125Μl Folin–Ciocalteu试剂,充分混匀后加入1.25ml 7%碳酸钠溶液,漩涡混匀后避光放置90min后于760nm处测定混合液的吸光值。
以没食子含量为纵坐标(μg/ml),吸光度为横坐标,得回归方程为y=0.014X+0.041(R2=0.995)。
按照测定没食子酸标准液吸光度的步骤测定待测液吸光度。
黄酮含量测定
采用NaNo2-Al(NO)3方法测定。
取一定浓度的样品水溶液0.1ml与0.2ml 5%NaNO2溶液,漩涡混匀后室温下放置6min,加入0.2ml 10%的ALCL3,振荡后静止6min,然后加入2ml 1M NaOH 溶液,最后加水定容至5ml,放置15min后于波长510nm处测定混合液吸光值。
以芦丁含量为纵坐标(μg/ml),吸光度为横坐标得回归方程为y=0.007x+0.030(R2=0.991)。
按照测定芦丁标准液吸光度的步骤测定待测液吸光度。
体外模拟消化过程
体外模拟消化过程参考Gawlik等人的方法,略作修改。
模拟唾液:2.38gNa2HPO4,0.19gKH2PO4,8gNacl和0.91gα-淀粉酶(220U/ml)溶于1升水中形成模拟唾液,用磷酸盐缓冲液调节溶液为pH=6.75。
模拟胃液:0.32%胃蛋白酶溶于0.3mol/L的Nacl,用HCL调节溶液pH=1.2。
模拟肠液:0.05g胰蛋白酶和0.3g胆汁溶于35ml的NaHCO3(0.1mol/l)。
体外提取过程(S0):准确称取6.0g荞麦馒头样品浸没于100ml甲醇水(80/20,v/v)溶液中,静置6h,悬浮液转移至离心管中,25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于45℃水浴下旋转蒸发至干,用甲醇重新溶解并定容到10ml,-20℃保存,备用。
口腔消化过程(S1):准确称取6g样品置于100ml的烧杯中并加入30ml模拟唾液,用均质机搅拌使样品充分破碎均质后放入水浴摇床中,37℃振荡10min。
胃肠消化过程(S2):取出水浴摇床中的样品,用3mol/l的盐酸调节溶液体系至pH=1.5后加入30ml模拟胃液,置于40℃水浴摇床中振摇60min。
反应结束后取5ml的样液,于70℃的水浴锅中加热灭酶,经过模拟胃部消化的消化液用0.1mol/l的NaHCO3调节使溶液体系的pH=6,加入30ml胆汁胰酶的复合液,再分别加入5ml 1mol/l的Nacl和1mol/l KCl,置于37℃水浴震荡120min模拟肠道消化,于70℃的水浴锅中加热灭酶,-20℃保存备用。
每个样品重复三次。
肠道吸收过程(S3):将20ml剩余消化液转移到透析袋中,并将透析袋置于装有50ml PBS 缓冲液的烧杯中,37℃水浴震荡4h。
将PBS缓冲液转移到离心管中,-20℃保存备用,每个样品重复三次。
《羊奶婴儿配方奶粉中蛋白质体外模拟消化研究》
外模拟胃消化
体外模拟胃消化参照Johns[8]的方法并对其加以改进。
将奶粉样品用蒸馏水配制成蛋白质质
量分数为1%的乳液,于37℃水浴中预热10min,用1mol/L的HCl调乳液p H3。
在每100m L乳样中添加3×106U胃蛋白酶(即每克蛋白质对应的酶用量为3×106U),于
37℃恒温摇床上消化水解1.5h,然后用lmol/L的Na OH调节乳液p H值至7灭酶,测定其中蛋白质的胃消化率。
体外模拟肠消化
体外模拟肠消化参照Johns[8]的方法并对其加以改进。
将奶粉样品用蒸馏水配制成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的乳液,于37℃水浴中预热10min,用1mol/L的Na OH调乳液p H7。
在每100m L乳样中添加1.25×105U胰蛋白酶(即每克蛋白质对应的酶用量为1.25×105U),于37℃恒温摇床上消化水解2h,然后沸水浴5min灭活,测定其中蛋白质的肠消化率。
体外模拟总消化
体外模拟总消化参照Johns[8]的方法并对其加以改进。
将奶粉样品用蒸馏水配制成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的乳液,于37℃水浴中预热10min,用1mol/L的HCl调乳液p H3。
在每100m L乳样中添加3×106U胃蛋白酶(即每克蛋白质对应的酶用量为3×106U),于37℃恒温摇床上消化水解1.5h,然后用lmol/L的Na OH调节乳液p H值至7。
再向每100m L乳样中添加1.25×105U胰蛋白酶(即每克蛋白质对应的酶用量为1.25×105U),于37℃恒温摇床上消化水解2h,然后沸水浴5min灭活,测定其中蛋白质的总消化率。
燕麦全粉中蛋白质体外消化的测定
燕麦蛋白质的体外消化实验采用Wang[15]报道的体外消化模型进行,略有改动。
具体操作如下: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分散于0.1 mol/L HCl中形成50 g/L的溶液,置于37℃水浴中预热5 min,以酶∶底物为1∶100加入胃蛋白酶,在37℃恒温振荡器上反应,分别在不同的消化时间(0、10、30、60、120 min)取样,用1 mol/L的NaOH调节pH7.0终止消化反应,120min
所得的消化液调节pH7.0后,以酶∶底物为1∶100加入胰蛋白酶,在消化10、30、60、90、120min之后取样分析。